错过了三千万美金之后,他写了一本阿里巴巴的书
MK书话
邓肯・克拉克在新书《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坦诚地提到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投资错误。作为阿里巴巴在创业早期的顾问之一,2000年马云夫妇曾经邀请他以用30美分一股的价格购买5万美金阿里巴巴股份。他考虑了三年,还是放弃了这次投资。等到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完成IPO的时候,这没有花出去的5万美金成了一个价值3千万美金的错误。这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犯的错误。他笑着自嘲,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买阿里巴巴的股票,所以他很感谢每一位买了这本书的读者——当然,光靠卖书肯定是赚不回那被错过的3千万美金。他后来有很有说服力地补充道,他把自己的这个错误决定和高盛在2004年以2200万的价格卖掉2014年市值1500亿阿里巴巴股份的错误相比之后,他就觉得有了安慰。所以说,个人的损失在合理参照物的陪衬之下总能找回满足感,没有最错,只有更错。
邓肯是一位身量中等、思路和语速得快得像倒豆子、天庭饱满得闪闪发光的高智商型作者。他曾经是摩根大通的一名投资银行家,在1994年开始就在北京成立事务所,从事投资咨询。他了解中国互联网行业和创业环境,是这两个领域中备受肯定的专家。2010及2011年,邓肯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学校曾经建议他将自己对中国互联网的研究写成一本“普通人愿意读”的非学术书籍。显然他直到2015年才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他的第一本书,《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Alibaba: The House that Jack Ma Built)。
说来很巧,我出差的时候在《金融时报》推荐书目上看到一本讲述阿里巴巴故事的新书入围了“2016年金融时报与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的终选名单,我便在香港机场买了这本书。书还没捂热,深圳读书会的朋友便邀我主持作者在深圳西西弗书店的读书会及中文版的签售活动。因为有了这个活动,我得以把自己想问作者的问题问了个痛快。比如说,市面上已经有这么多讨论阿里巴巴的书了,这一本有什么不同呢?
健谈的邓肯举了三个理由。简单来说,第一,他从1999年就开始接触阿里巴巴和它的管理团队,是阿里巴巴最早期的顾问之一。在书里可以读到从他的角度所观察到的阿里巴巴故事。第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阿里巴巴,也是关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史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第三,他对浙商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借这本书的机会让世界了解浙江和浙商对中国现代商业经济的影响。
其实我还可以帮他再补充两点,这本书一个很大的亮点是邓肯很详细地介绍了此前网上并不太被提及的、马云在青少年时代的资助人——来自澳大利亚的莫雷(Morley)一家。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在1980年的杭州,16岁的马云热衷到杭州的大酒店和景点找外籍游客推销自己的兼职导游业务。有一天他在西湖边上遇到了来中国旅行的莫雷一家。父亲肯・莫雷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他的妻子是澳大利亚共产党党员,儿子大卫・莫雷成了马云的笔友。后来莫雷一家一直向这位瘦弱而好学的年轻人提供资助,甚至帮助年轻的马云夫妇买了一套公寓。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家庭培养了中国甚至亚洲最著名的资本家。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奇妙。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命运其实很多次都是在微妙的地方得到了命运的眷顾,这是这本书不曾明言但是一再展现的轨迹。幸存者谬误可能会让我们以为马云和阿里巴巴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故事。但如果我们仔细读完了这本书,就会深深地体会到眼光比实力重要、运气和努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功要素、以及有效的策略往往是最简单朴素的策略。
还有一点不同于一般商业传记的特色是来自邓肯的咨询背景。很多时候,我读这本书就像在工作的时候阅读咨询师所撰写的行业回顾和分析报告的错觉,因为邓肯在这本书里会提供大量的数据、行业趋势说明、消费者行为描述以及管理手段的分析。所以这本书有浓厚的管理及投资咨询的痕迹,而不同于此前各领风骚的《乔布斯传》、《一网打尽》、《从0开始》或者《硅谷钢铁侠》。这本书也可以当作是一本梳理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历程以及探讨当代企业家创业精神的作品。譬如,邓肯在书里描写80年代中国居民申请电话机的困难、购买电脑的困难、拨号上网的昂贵和龟速、再到后来的开放和门户网站的出现、各种风投的疯狂烧钱模式、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第一次崩溃、非典给阿里巴巴带来的机遇、当年与eBay的战争(eBay在最近的几本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的传记中都沦为了背景)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时代和双雄并立——显然邓肯对阿里巴巴和腾讯更加青睐,他在书当中也反复提到两家企业的不同风格,在访谈中也十分坦率地进行了分析。用我自己的语言来总结的话,就是阿里巴巴是一个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而腾讯是一家以产品为导向的工程师企业。两家企业从经营理念、员工个性、产品路线到领导人风格都迥然不同。
当邓肯讨论到中国互联网未来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中国互联网行业现在是投资资本很多,但是好项目少。言外之意耐人寻味。不知众多互联网创业军团是否也会认可这一评论。从我所熟悉的实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创业维艰才应该正确的讨论态度。鼓励全民创业、宣传成为下一个马云的美好未来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写作人或者投资人应该极力鼓吹的好梦。阿里巴巴和马云的102年梦想——建筑一个横跨三个世纪的伟大企业的野望,这个未竟的故事究竟将走向哪个方向?表示不愿意成为阿里巴巴吹捧者的邓肯总是爱说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第13章(全书12章),也就是还未到来的明天。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一再提醒我在创业或者择业的时候,抓住时代的发展潮流比个人的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更有影响。回顾从90年代互联网兴起到新浪、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创立,再到它们的发展和壮大,曾经有无数个投资和职业的选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选择了在固有的小天地埋头苦干。许许多多同时代的人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错过了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浪潮。所幸,我们享受到了互联网企业带给所有人的产品福利。互联网和这些企业家,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一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套用邓肯在书中所引用的一个比喻,互联网生态系统就像科学怪人,拥有自己的生长意志。我们身处在浪潮之巅,感受着科技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轮科技的爆发又将催生出什么样的庞然大物呢?下一个带给世界惊喜的中国企业家又会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呢?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
邓肯・克拉克在新书《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坦诚地提到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投资错误。作为阿里巴巴在创业早期的顾问之一,2000年马云夫妇曾经邀请他以用30美分一股的价格购买5万美金阿里巴巴股份。他考虑了三年,还是放弃了这次投资。等到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完成IPO的时候,这没有花出去的5万美金成了一个价值3千万美金的错误。这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犯的错误。他笑着自嘲,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买阿里巴巴的股票,所以他很感谢每一位买了这本书的读者——当然,光靠卖书肯定是赚不回那被错过的3千万美金。他后来有很有说服力地补充道,他把自己的这个错误决定和高盛在2004年以2200万的价格卖掉2014年市值1500亿阿里巴巴股份的错误相比之后,他就觉得有了安慰。所以说,个人的损失在合理参照物的陪衬之下总能找回满足感,没有最错,只有更错。
邓肯是一位身量中等、思路和语速得快得像倒豆子、天庭饱满得闪闪发光的高智商型作者。他曾经是摩根大通的一名投资银行家,在1994年开始就在北京成立事务所,从事投资咨询。他了解中国互联网行业和创业环境,是这两个领域中备受肯定的专家。2010及2011年,邓肯在斯坦福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学校曾经建议他将自己对中国互联网的研究写成一本“普通人愿意读”的非学术书籍。显然他直到2015年才下定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他的第一本书,《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Alibaba: The House that Jack Ma Built)。
说来很巧,我出差的时候在《金融时报》推荐书目上看到一本讲述阿里巴巴故事的新书入围了“2016年金融时报与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的终选名单,我便在香港机场买了这本书。书还没捂热,深圳读书会的朋友便邀我主持作者在深圳西西弗书店的读书会及中文版的签售活动。因为有了这个活动,我得以把自己想问作者的问题问了个痛快。比如说,市面上已经有这么多讨论阿里巴巴的书了,这一本有什么不同呢?
健谈的邓肯举了三个理由。简单来说,第一,他从1999年就开始接触阿里巴巴和它的管理团队,是阿里巴巴最早期的顾问之一。在书里可以读到从他的角度所观察到的阿里巴巴故事。第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阿里巴巴,也是关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史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第三,他对浙商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借这本书的机会让世界了解浙江和浙商对中国现代商业经济的影响。
其实我还可以帮他再补充两点,这本书一个很大的亮点是邓肯很详细地介绍了此前网上并不太被提及的、马云在青少年时代的资助人——来自澳大利亚的莫雷(Morley)一家。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在1980年的杭州,16岁的马云热衷到杭州的大酒店和景点找外籍游客推销自己的兼职导游业务。有一天他在西湖边上遇到了来中国旅行的莫雷一家。父亲肯・莫雷是一位社会主义者,他的妻子是澳大利亚共产党党员,儿子大卫・莫雷成了马云的笔友。后来莫雷一家一直向这位瘦弱而好学的年轻人提供资助,甚至帮助年轻的马云夫妇买了一套公寓。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家庭培养了中国甚至亚洲最著名的资本家。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奇妙。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命运其实很多次都是在微妙的地方得到了命运的眷顾,这是这本书不曾明言但是一再展现的轨迹。幸存者谬误可能会让我们以为马云和阿里巴巴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故事。但如果我们仔细读完了这本书,就会深深地体会到眼光比实力重要、运气和努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功要素、以及有效的策略往往是最简单朴素的策略。
还有一点不同于一般商业传记的特色是来自邓肯的咨询背景。很多时候,我读这本书就像在工作的时候阅读咨询师所撰写的行业回顾和分析报告的错觉,因为邓肯在这本书里会提供大量的数据、行业趋势说明、消费者行为描述以及管理手段的分析。所以这本书有浓厚的管理及投资咨询的痕迹,而不同于此前各领风骚的《乔布斯传》、《一网打尽》、《从0开始》或者《硅谷钢铁侠》。这本书也可以当作是一本梳理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历程以及探讨当代企业家创业精神的作品。譬如,邓肯在书里描写80年代中国居民申请电话机的困难、购买电脑的困难、拨号上网的昂贵和龟速、再到后来的开放和门户网站的出现、各种风投的疯狂烧钱模式、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第一次崩溃、非典给阿里巴巴带来的机遇、当年与eBay的战争(eBay在最近的几本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的传记中都沦为了背景)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时代和双雄并立——显然邓肯对阿里巴巴和腾讯更加青睐,他在书当中也反复提到两家企业的不同风格,在访谈中也十分坦率地进行了分析。用我自己的语言来总结的话,就是阿里巴巴是一个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而腾讯是一家以产品为导向的工程师企业。两家企业从经营理念、员工个性、产品路线到领导人风格都迥然不同。
当邓肯讨论到中国互联网未来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中国互联网行业现在是投资资本很多,但是好项目少。言外之意耐人寻味。不知众多互联网创业军团是否也会认可这一评论。从我所熟悉的实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创业维艰才应该正确的讨论态度。鼓励全民创业、宣传成为下一个马云的美好未来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写作人或者投资人应该极力鼓吹的好梦。阿里巴巴和马云的102年梦想——建筑一个横跨三个世纪的伟大企业的野望,这个未竟的故事究竟将走向哪个方向?表示不愿意成为阿里巴巴吹捧者的邓肯总是爱说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第13章(全书12章),也就是还未到来的明天。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一再提醒我在创业或者择业的时候,抓住时代的发展潮流比个人的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更有影响。回顾从90年代互联网兴起到新浪、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创立,再到它们的发展和壮大,曾经有无数个投资和职业的选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选择了在固有的小天地埋头苦干。许许多多同时代的人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错过了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浪潮。所幸,我们享受到了互联网企业带给所有人的产品福利。互联网和这些企业家,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一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套用邓肯在书中所引用的一个比喻,互联网生态系统就像科学怪人,拥有自己的生长意志。我们身处在浪潮之巅,感受着科技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轮科技的爆发又将催生出什么样的庞然大物呢?下一个带给世界惊喜的中国企业家又会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呢?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
![]() |
-
魏小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0 14: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