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霍克尼
![]() |
大卫·霍克尼 |
【原文链接】OH!大卫·霍克尼
>>>> 引子
这是个不擅长严肃的时代,如果说纯文学让人无时不感到生命之重,那么在我看来,艺术可以走向另一面,艺术可以假装、玩笑、可以轻蔑的一笑,你可以稍稍看她一眼就觉得有意思,它走向的是生命之轻。直观地说,一个作家可能要耗费半生精力终成一部经典不朽,一个艺术家可以在玩笑时泼墨挥笔成为一幅大作,也可以反叛艺术本身而成为艺术,它们是如此不同,一个显得那么重,一个居然可以那么漫不经心。
你去看文学史,有多少苦兮兮的文学家形象,惨绿的少年、惨绿的青春和成年,他们大多数是沉重的思考者,寒窗苦读、挑灯夜战、不快乐的童年时代,都是他们灵感创作的源泉,除了少数天才早慧的俊美少年,大部分文学家都制造着感受苦难而严肃的集体群像,是鲁迅浓眉胡子中,一双冷峻犀利的眼看世界,是很多不能与时代相容的痛苦诗人,是太宰治式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多样的生活经历给他们播下创作的种子,而生活本身已太过沉重,他们偏偏有着更为敏感的神经。
可一说起艺术家,几乎都是以享受现世和自由创作的居多,因为那是他们感受自我生命和世界的方式。虽然有部分在当时被称为“疯子”或生活贫苦,但艺术创作对他们本身而言却不是沉重的,是一种本能的享受和释放。而如今我们大众塑造的艺术家的形象以个性、自由而著称,可以蔑视权威,可以收获众多膜拜,也可以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领军人物,似乎相比于文学,艺术更体现着一种现世的、轻快的味道。
我并没有站向任何一面说其中一个好,反倒是觉得这种重和轻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作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它们互相补充。于是,轻那么一点,说说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
知道大卫•霍克尼也是一个偶然,凭着业余喜欢看图的爱好收集各类美图,在那张配色明艳动人的风景画下,看到了“大卫•霍克尼”,才知道这个还在世的英国艺术家,他和安迪•沃霍尔一样,是艺术圈里有名的同性恋艺术家,而且,霍克尼还很经常表达这一主题。
![]() |
色彩生动明艳 |
“功夫通常在画外”,看大卫•霍克尼让人想起马蒂斯,想起梵高,大概是因为霍克尼画作中那样明艳、强视觉冲击的颜色吧。于我而言,去了解一个画家,有意思的不只是他的作画经历,代表作品风格,还有他本身对绘画或者艺术的观点,他对于自己身处于一个时代所保持的立场。
1///一直在享受创作,并且不断颠覆自我
在对英国1000位画家及雕塑家所做的民意调查中,大卫•霍克尼获得了“最具影响力英国艺术家”的称号,不谈创作,霍克尼在民众心中显然属于艺术界的明星。而作为一个创作者,霍克尼既顺利而又受人瞩目。
![]() |
创作中的霍克尼 |
很多艺术家都有着十分早慧的自觉,霍克尼11岁就知道自己要当一个艺术家,显然,他成功了,26岁时他就已经名声大燥。不过,霍克尼也不是个“安分”的画家,在绘画之内和之外,他都做了多样的尝试,并且不断颠覆自我。他是画家、摄影家,同时也是一位蚀刻家、制图员和设计师。并且在创作中试图将几种不同的艺术元素融合,他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他说:“这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许和一般人不一样。”
![]() |
有两个人物的泳池 |
60年代初,霍克尼前往洛杉矶,他被加州的阳光和海水吸引。在那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蓝色泳池、沐浴为主题的作品,还有他的同性爱人。
2///艺术与技术并不需要保持清晰的界限
很多艺术家都明确着一种与时代保持特定界限的立场,他们可能会排斥最新的科技,而霍克尼是最新技术的拥抱者。2009年,霍克尼开始使用iPhone手机进行创作,2010年4月,霍克尼在73岁高龄时拥有了第一台iPad,并很快掌握了用这个玩意创作的技巧。2011年元旦这一天,霍克尼用iPad画出东约克郡普通的道路和树木的风景。
![]() |
艺术与现代科技 |
这种对最新技术的拥抱,霍克尼似乎是以一种不断前进的时代和技术视角看待的,就像他当初预言ps对于绘画的影响一样,霍克尼不断尝试最新的技术是因为他对技术秉持的态度:毛笔、纸张、铅笔都是技术,而iPhone不过是一种更新的技术。我对所有能做出图像的技术都感兴趣:照相机、传真机、iPad……任何东西。并且还说用新技术绘画“永远不用担心颜料不够用”。
3///一个时代只产生一个布列松,我们不可能再用同样的方式理解摄影
在绘画领域取得成功后,霍克尼转向了摄影。不过,与其说是霍克尼本身对于摄影的爱好,倒不如说是与他保持与时代同进的立场一贯的,对于新兴的摄影艺术的拥抱。早期他用宝丽莱相机拍摄同一对象的不同局部,再拼合回原来的整体,人们称之为“霍克尼式”拼贴。
![]() |
霍克尼式拼贴 |
而布列松作为早期摄影大师的代表,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美学观,更多的是一种时代性的摄影理解方式,因为那时正好是相机变小,光被发现,照相不需要三脚架的开始,在大街上拍照可以轻松快捷,布列松只拍摄而从不剪裁,也没有后来兴起的影像处理技术。所以霍克尼会说:一个时代只会产生一个布列松,因为我们不可能再用同样的方式理解摄影。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都在改变摄影,摄影也需要这种改变。
![]() |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
4///如果没有绘画只有照片,时代就太无趣了
“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霍克尼认为摄影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不过虽然霍克尼经常使用摄影来创作,但对照片和绘画的偏好很明显。“如果这个世界上最终只有照片留存,那未免也太“无聊”了。”
![]() |
艺术与情感的连接 |
因为绘画作品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看到的事物,还记录了他看到事物以后的感受。所以当你观看绘画,观看的是另一个人再现世界的方式,而照片并非如此。
![]() |
《康熙南巡图》局部 |
那霍克尼是怎么对待观看的呢?他的作品有了再好不过的说明,西方有着深厚的“透视”传统,而霍克尼钟情于《康熙南巡图》式的“移步换景”和“散点透视”,也将这种观看的方法用在他的创作中。于是,他的作品中可以不再有一个视觉中心,也可以“近小远大”,那是他感受世界的方式。
--------------------------------------------------------------------
-
念鱼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23: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