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可教或不可教
![]() |
做助教也已经有些时日了,而这些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教授建筑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时常伴随着我的学术之旅,也让我不得其解茶饭不思。国内读本科的时候,曾经遇上一个留法归国任教的才子老师,这位老师据说出国深造之前就才华横溢声名在外,才子在指导了我们两周之后,立刻断言我们这届没有可塑之才。后来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给我们这些学生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的学生不用教,不好的学生教不会。这里面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是要靠自觉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这个好与不好,其实也是天资禀赋的问题,有天资自然有天佑,如老马小马。之后我就一直有弄清这个问题的动力。之后就去了美国,当时在我给美国大学的个人陈述中,就提到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可教授”,“可操作”,“可计算”的建筑学(teachable, operable and computable architecture)。后来觉得这个“三可原则”是太激进了,但是对于如何让建筑学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玄学却是我一直秉持的理念。我在美国的导师也曾经不断强调建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即让建筑回归现实,用现实格致、社会福祉来保证建筑可教。“教”其实是组织建筑话语的问题。言传身教,在美国正统的建筑学理论社区内,言传是主流,身教是不入流。知而不能言是不行的,什么禅宗棒喝顿悟醍醐灌顶,统统都是歪门邪道。但是建筑话语毕竟对于建筑这个匠学意味极重的学科难以把握,话语与批判往往流于在各种概念范畴之间建立关联,如果概念与范畴本身也是含糊不清的,那么整个知识系统也难以成立。
话语系统的脆弱的反面却是建筑本身作为建成环境的坚硬。文艺复兴的一个日程就是研究没有插图的《建筑十书》,既然没有插图,就必须为那些晦涩的规则做法寻找佐证,随后赴古迹现场进行测绘成为潮流。但是考古显示的事实是:所有留存的柱式并没有统一的精确的比例与做法,于是当时的建筑师不得不主观的采用某个现存建筑的做法,于是我抄伊利克仙神殿,你抄罗马论坛。设计卢浮宫东立面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巨匠Claude Perrault对当时建筑学领域的训诂风气提出了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种基于考据的追溯形式是不必要的,建筑就如同人脸,人有各种表情,又有环肥燕瘦,但是这种差异又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另外模数的使用也是必须的,因为人们有偏向简单的数字比例关系的自然倾向。Perrault使用一种类似统计学的方法去建立他自己所主张的五柱式的标准比例。于是就有了很多国内的建筑史图集上所载录的那个网格里的五柱式。这个事例所蕴含的悖论在于:如果建筑是一门关于现存建成世界的学问,那么满眼都是范例,把现有的做法比例测绘抄录下来就是学习了建筑学了,所以建筑是不必教的。如果建筑是一门探讨理想建成世界的学问,那么必须要在话语世界里去建构,因为任何的空间描述都不足以概括无限的形式可能,但是这个话语世界的基石——概念与范畴如果都是形而上学,都是飘忽不定的,那么建筑又变成了不能教。
西方的讨论课传统本人曾经有所论述,本人也曾经组织过小型讨论课。美国建筑学的知识很多都是在这种七嘴八舌的讨论课中进行传授或者构建的,讨论课的经验是,必须要在讨论之初设定一些知识基础与共识,否则基本就是各说各话,西方学生的argument的能力都是从娃娃抓起,练的都是童子功。比如在近期的一次讨论课中,导师提到了海地的地震灾难其实就是基础设施缺失的灾难(这个观点本人已经在之前的博文表述了),马上就有一个学生不留情面的提出,这种灾难根本无法预测,是小概率事件,难道我们出门要带着头盔吗,就因为有可能有高空坠物?这位学生认为基础设施根本不需研究,不属于建筑学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然后马上有第二个学生出来反驳,1989年的旧金山地震震级与海地地震相类,伤亡远远小于海地,这不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吗。我一直对这种针锋相对的辩论对于建构知识的作用有所怀疑,因为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共识。很难想象在国内能够实现这样的讨论,如果一个学生对教授所提出的命题的前提发出质疑。但是一个事实是,西方的整个建筑学知识体系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语言、包括逻辑语言、数学语言、计算机语言,至今依然是人类社会最精密的存在。用语言这种媒介来概括知识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言传身教中,言传依然是西方学术世界“教”的最高级状态。当时在初上学术这条船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印度同学“语重心长”的和我说,你做过很多设计实践,但是这个在学术社区没用,因为学术和实践是两回事,学术是用语言表达的,是写出来的。言下之意,你们中国人在“言”上没有优势,而且根本不属于西方语言系统,做学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印度同学在“言”上确实有许多优势,我一直也在偷偷学习他的英文表达,学习如何"articulate“一个过程,一个事件。articulate这个词,中文翻译为清楚的表达,但是什么是“清楚的表达”?Articulate来自于article,就是论文了,就是说要把一件事情像写论文那样描述出来,才算是“清楚的表达”。
说了这么多,再回到建筑学的教授问题,如果建筑学是可教的,那么关键还是构建一种可以发展的,可以更新的,可以验证的话语系统。如果建筑不可教,那么就是这种话语系统解码与编码的失败。如果建筑是可教的,也必然是在话语系统上面下功夫。Sylvia Lavin曾经说过,人类的感知系统还是有共性的,香就是香,臭就是臭,铅笔比较长短是没有争议的,那么构建一个能够构筑常识的话语系统系统还是可能的。所以不要用所指的飘忽来作为建筑知识建构失败的借口,如果某个词不能指涉,用更基本的词来代替。如果自然语言不能指涉,就用数学语言,逻辑语言,计算机指令语言代替。如果一种知识不能被语言重呈,那么就是学者的失败,不是知识本身的失败。
-
火锅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3 14:32:39
-
Qfwfq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30 15:47:4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31 11:47:36
-
到底凡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31 09:26:27
-
綠柳望溪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13 14:46:46
-
桂圆甜菊桃玄米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23 23:55:26
-
刀先生烦不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2 16:18:30
-
分崩离兮小呆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2 01:45:45
-
冻僧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2 00:51:07
-
五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2 00:04:24
-
999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23:24:34
-
不吃姜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23:21:08
-
弓长巾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22:26:09
-
鹿逍遥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20:34:26
-
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20:16:22
-
赤脚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20:11:34
-
博格达梦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19:59:07
-
遥遥的森林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18:40:44
-
Han'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17:26:37
-
AGU 15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1 17:21:13
-
Jujub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0 14:55:35
-
NBYSTZDW琥珀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03 17:02:32
-
宝尼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4-12 14:22:2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26 21:42:28
-
petr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11 21:57:07
-
AA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28 16:40:43
-
Boyu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7 21:03:53
-
张三牛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9-11 12:59:18
-
方東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9-11 12:05:56
-
lv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6 08:16:12
-
ily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6 00:16:35
-
幺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5-05 20:16:15
-
skyonec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3-20 08:40:33
-
浅艾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3-01 18:12:31
-
mark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27 02:50:19
-
Sisi lot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26 16:07:26
-
st...am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26 14:51:05
-
winterI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18 17:03:14
-
六比特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17 17:42:25
-
Age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07 03:19:15
-
Blätterli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05 14:56:41
-
STEPPENWOLF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02 09:25:26
-
xiej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01 19:33:59
-
乱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01 16:38:50
-
希腊小庙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2-01 12:13:10
-
断绮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1-31 18:59:33
-
何足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1-31 18:16:59
-
Xinmiao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1-31 15: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