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读后感
自从和朋友还有我老爸聊过人生之后,又重拾要坚持喜爱建筑的想法,想着自己之前的执着与努力,又发现我的坚持已经断了很久很久!加上自己一直在怀疑可行度,一度忘记了,不要管结果,坚持所想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能很大声的跟别人说我究竟是不是真的那么喜爱建筑,可是我想看,我想了解,直到我坚持不了为止,即便可能不会成功。
然后重新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了一个大概的框架,着手寻找有关的书籍,想先从最容易的读书方面入手,慢慢寻找突破点。
之前一直听闻梁思成先生的大名,了解一点梁思成先生的思想和知道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与保护我国传统建筑,甚是喜爱!如今看过他的文章,更深入了解到他的生活,事迹还有想法,真的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想着当年既然对梁思成先生如此敬仰,又对建筑感兴趣,为什么不早点拜读他的作品!很后悔但又很庆幸自己终于看到了。
这篇读后感只能是粗略的回忆这本书了,第一是因为读的时候也比较囫囵吞枣,第二是(由于没有及时记下)当时激起的想法也忘得差不多,因为大多是在路上、课上、床上等空余时间看的。且这可能是我10月份唯一读完的一本书了。下面就大概记录一下,这本书给我的大致感受和大致框架。
首先,第一部分是梁思成先生与他团队去中国各地实地考察幸存的中国古建筑,旅行日记与对古代各个时期建筑的描述与解析(据我所知也是为编一本属于中国的建筑史作考察)。
而印象最深的是梁先生对城市规划与建筑关系的阐述,讲述了古建筑保留的理由,以北京城为例论述了古城市结构的先进性,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强大时代适应性。
不禁想起了大二时中西文化建筑的期末论文,论题就是《建筑是否该保留中国古代特色》,当时是基于上完这门选修课的感想与对以前想法的辨证思考,但因所了解有限,想法也比较疏浅,但有很多想法都在梁先生的文章里得到印证,想法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令我甚是兴奋。
但梁先生对古建筑的研究何止比我深入一点,他的论述让我看到中国古建筑适应时代的更高可能性,让我又重新燃起希望!!
例如,材料不一定必须是要用木制材料,古式建筑的精髓并不在于材料,而是结构!墙体并不承重,所以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可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调节内部结构来适应人类生活中对阳光、空气、水分等的需求。西方,这一点上是到了钢筋水泥时代才解决的。再加上千百年来的艺术沉淀,有着中国人特殊的审美习惯与追求,而建筑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建筑师们肩负着重任!这也是我喜欢建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
还有梁先生提到我国固有的“法式”,下面我可能会向这方面探索吧,梁提到比较有价值的书籍是《营造法式》还有清代的什么工部工程条例。
书后面的部分就是通过他的书信来往,了解到他很多的想法,和各种见解。通过他的朋友、学生、妻子、父母,也大概了解他的背景与为人。可取之处实在太多,时间有限,之后有时间重读之后再详细记录,修改读书笔记,摘录可取的知识点。
先写到这里。
20161014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