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的故事
牧羊老头的名字源于现在他做的工作,他当然有过年轻的时候,那时也并没有放羊,但我的大部分记忆中,他总是和那群羊呆在一起,于是我用了这个名字。乡村老太年轻的时候很美,但很可惜我没有见过。印象中,她几乎从没出过远门,一直一直在乡下守着她的家,她的丈夫,她的儿孙们。
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年轻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那个年代的包办婚姻,年轻人没有说不的权利。其实那时牧羊老头长得很帅,身材挺拔,算得上一个美男子,乡村老太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美人,十六七岁的年龄,真真儿的水灵。
那个时候,上面一句“人多力量大”,造就了每家至少几个孩子的现象。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生了4个,2个男孩,2个女孩。在那一辈人里算少的。不知道孩子的出生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喜悦,也许是有的,但那之后不久的1958年,也许会把喜悦冲散的干净利落,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存的难题。
乡村老太说过,那个时候,他们什么都吃过。树根、野菜,一切能够捡来的,都被拿来吃掉了。人多,粮食少,吃不饱是常常有的事。大米更是难得一见的珍贵细粮,逢年过节能吃顿饺子就算不错了。每当回忆起那时的生活,乡村老太的眼神都很悠远,“幸好,都将就过来了,还有很多人都没过去那个严冬。”她说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她已经很满足了,比过去好上一万倍。
生活一定会继续,苦难总会过去。孩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生活变的好一点。家里除了种点地之外,牧羊老头被人介绍去大队里当了会计,得到这份工作的牧羊老头很开心,他觉得这才是他应该过上的生活,并且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他心中其实一直有着远大的理想,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他觉得这是老天都在帮他。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下去。
他最喜欢的是他的小儿子,也是家里最小的,小时候,小儿子淘气,拿弹弓打鸟,不小心把别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他亲自上门给人家赔礼道歉,还赔了人家玻璃钱。回到家后,小儿子胆怯地缩在墙角,以为免不了一顿打了,可他只是拉过小儿子,笑着说下次不许这么淘气了。
印象中,丈夫一直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乡村老太一度以为是生活的重担使他失去了该有的欢乐,没想到还能见到丈夫这么笑,她自然是高兴的。心里也跟着温暖起来。
本以为一家人会这么顺风顺水地过下去,可命运真会捉弄人。那是一个早上,牧羊老头刚要去上班,就被大队里过来的几个人堵在了家里,“你涉嫌做假账,现在我们要控制你,直到查明事情真相。”几个人不由分说带走了牧羊老头。
乡村老太当即慌了神,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脑子里一直盘旋着那些人的话,“做假账,调查”,这怎么可能呢?丈夫虽然平时话少了单,但她自诩还是了解他的,做假账这种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做的。可眼下她该怎么办呢?六神无主的乡村老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回踱步,坐立不安。
牧羊老头的妈妈,乡村老太太的婆婆算是个经过点事的人,毕竟活了大半辈子了。她拉着儿媳的手说,“放心,我们要相信他,他是我的儿子,你的丈夫,一定不会做那种事的。”婆婆的话让乡村老太宽心不少,至少还有人跟她一起承担这些。
在牧羊老头被带走的8天后,乡村老太终于在村口等到了他。牧羊老头瘦了,胡子长出来了,眼睛里没有了神采,见到他的那一刻,乡村老太开始抹眼泪,牧羊老头的眼睛只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秒,便朝家的方向走去,乡村老太边擦眼泪边跟在后面。
她知道,他一定受了很多苦。回到家后,牧羊老头钻进里屋,半个小时后,他出来了,换了一身衣服,胡子刮了。上桌,吃饭,对那件事情只字不提。乡村老太和婆婆互看一眼,也不敢问出声,婆婆轻微叹了口气,一顿饭吃的异常安静。牧羊老头吃完后往屋外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会计的工作我不干了”,像是一声交代,乡村老太和婆婆面面相觑,却也知道,这件事应该算是过去了。
“你们都不好奇,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吗?”我问乡村老太,“好奇呀,可是我们不能问,再问的话就是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啊。”虽然没问过,但后来还是从乡亲那里听说了事情的始末,就是一场源于嫉妒的报复。大队会计的工作的确会令很多人眼红,于是便有心存邪念之人恶意举报,但牧羊老头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愣是没让他们挑出半点毛病。最后也只能放人回来,也许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也许是对人的失望,牧羊老头决定不再回去上班。
从此后,牧羊老头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农民,靠几亩地养活全家,但人们都说,自从那件事之后,牧羊老头变的更加沉默,更加不苟言笑了,只知道默默地干活。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吃饭和孩子上学都是一笔大的开销,不满足现状的牧羊老头除了种自己家分的地之外,还在树林周围,河沟周围开辟出新的能种庄稼的土地,有些不能种玉米的,就种上小麦,或者豆子。这样一年下来,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就要比别人家多打好多粮食。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日子也变的好起来,于是两人商量着,把原来的房子翻新一下,扩大一下面积,毕竟孩子们都大了,以后要娶媳妇,没有房子是不行的。于是,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热热闹闹地盖起了新房子。盖房子其实还是个挺专业的活计,听乡村老太描述当年的场景,村里面几乎每家都来了人帮忙,挖土,打地基,累砖头,量面积,和水泥,上梁,盖瓦等等等等,工程历时三个月之久,这期间,乡村老太不仅要照顾孩子和老人,还要给帮忙的亲属们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虽然累,但是想着这是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的时候,那点累就都不算什么了。
炎热的夏季,乡亲们也顾不得礼节了,纷纷赤膊上阵,抬砖,运沙子,忙的不亦乐乎。乡村老太说,那时她看着牧羊老头,看着他头上的汗珠,看着即将搭建起来的新房子,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对他的感情也像垒起的新房一样逐渐升高。
我想这是那个时代赋予那代人独有的情怀,在共同奋斗下寻求默契,逐渐亲密。
那时,他们的大儿子已经17岁了,长成了一个害羞的大小伙子。乡村老太说,几个孩子中,大儿子是最像牧羊老头的。沉默,内敛,踏实,肯干。他也参与到了新房的建设中,不能干太累的活,就帮忙运运东西,跑跑腿,有时还能帮妈妈带带年纪小的弟弟妹妹。也许每一家的老大都是这么听话的吧,乡村老太说,老大的听话,懂事让父母非常省心,却也一度忽略了这个孩子。也许我们都会犯这个毛病,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珍惜。
三个月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新房终于盖起来了。落成的那天,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还有他们的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在他们的人生中应该算是很有意义的一幕。以至于乡村老太直到很老的时候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初的点点滴滴。
新的事物总会带给人希望,也许是在这件喜事的影响下,那段时间,家里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好。牧羊老头兢兢业业在他的土地上,闲暇的时候,会折腾点东西来卖,赚个零花钱。总之,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因此,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村里人逢人都会夸赞几句。
很快,孩子们都长大了,大儿子已经19岁,最小的也已经13岁。村里人开始上门给大儿子说媒。在农村,19岁的孩子应该有个对象了,有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了。大儿子对这事没有什么想法,全都听爸妈的。媒人给说的是村西头剪头匠家的大女儿,比大儿子大2岁,为什么要找一个比自己大的呢?因为牧羊老头的妈妈说,大点的女孩好,会持家,而且这丫头长得不错。
于是在媒人的安排下,双方家长见了面,两人算是确定了关系。大儿子很腼腆,从小到大很少跟女孩子讲话,更别提谈恋爱了。相反,姑娘家是个活泼开朗的性子,很直爽。逢年过节,大儿子便把姑娘接到家里吃一顿饭,然后乡村老太会给姑娘家一点钱,聊表心意。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一直觉得大儿子的性格太闷了,找一个活泼一点的刚好互补。
就这样,大儿子在和对象相处了1年后,两个人正式结婚。当时的条件还不允许另给大儿子盖房单住,于是结婚之后的两人还是跟公婆一起住,牧羊老头给他们买了新衣服,缝纫机、自行车,还给了儿媳3000块钱。算是全部的彩礼。乡村老太说,这些东西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多的了,这多亏了这些年,他们还攒了一些积蓄。他们一直觉得,在大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忽略了他。所以,想尽可能补偿。
大儿子结婚后,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因为下面还有3个孩子。大女儿比大儿子小2岁,也到了出嫁的年龄,对于婚事,大女儿和大儿子的态度相同,没有想法,全都听从父母的。牧羊老头为大女儿找的婆家是隔壁村的,男孩看着极其憨厚,是家里的小儿子,也许牧羊老头看重的就是他的性格,觉得女儿不能受欺负。对方家长对大女儿很满意,大女儿继承了父亲的高挑,母亲的美貌,是当时很受欢迎的姑娘。对方巴不得立即娶回家,于是,在大女儿20岁那年也顺利嫁人了。
同样在这一年,大儿子与大儿媳也搬了出去。在他们隔壁自己建了房子。原来热热闹闹的家里现在突然少了几个人,乡村老太说她很不习惯。但是也知道,孩子们大了,留不住了。也许所有老人都最疼爱小的,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一样,对小儿子和小女儿比两个老大宽容了很多,对于小女儿,他们不想让她嫁人那么早,想多留几年,而小儿子,也是极其宠溺的,几乎干什么都随着他。也许正是这种放任,造成了后来两人命运里的波折。
本以为在大儿子和大女儿相继结婚后,他们会过上一段平静的生活。转折发生在那个冬天,一天早上,小女儿突然对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说,她怀孕了。平静的生活顿时被激起千层浪,牧羊老头当下的反应是抓起扫帚就往小女儿身上打,乡村老太拼命拉着他,并大喊让女儿快跑,小女儿没有跑,任扫帚一下下打在她的身上,眼泪大颗大颗地留下来,可就是不出声。后来,牧羊老头打累了,把扫帚仍在地上,转过头不看小女儿,但身体明显在颤抖,“你走吧,我没你这个女儿。”听到这句话,小女儿一下哭出声来,她抓着爸爸的裤子哭的声音颤抖,“爸,我错了,我错了。”牧羊老头抽出腿,径直走出屋里。只剩乡村老太抱着小女儿痛哭。
小女儿还是走了,和她腹中孩子的爸爸。去了哪里谁都不知道,自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全家人没人再提起过小女儿。我想牧羊老头是伤心的,甚至痛心的,抛开世俗礼法不谈,他那么喜爱的小女儿怎么可以脱离轨道,让他失望呢。我想牧羊老头在他的孩子们身上是寄存了某种希望的,特别是两个小的,他相信他的小女儿和小儿子应该是属于与众不同的那群人,应该是继承了自己的某些基因,应该是懂自己的孩子。但很显然,这想法破灭了,小女儿不是这样的人。
小女儿离开家后,牧羊老头的脸重新变的严肃起来,家里气压很低。每个人都不敢惹他,纷纷小心翼翼说话,做事。但这不包括小儿子,此时的小儿子已经19岁,正是贪玩的年纪,他可不像哥哥,凡事按照家人的安排来。在爸爸心情极其不好的那段时间,因为无暇顾及小儿子,他便整天出去找一些同龄人玩。乡村老太想管管他,可哪里肯听她的话呢?总是说不到两句话,人就跑出去了。小儿子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将来要做一番大事业。”每每听到这句话,乡村老太总会露出微笑,不管将来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她总觉得,小儿子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小儿子在对待一切事情上练就了“敢想敢做”的态度。20岁那年,小儿子和2个同伴商量开一家歌舞厅,但那个时候,歌舞厅这个名词还不能被老一辈的人所接受,于是小儿子骗爸妈说要和朋友合伙开一家饭店,就在不远的镇上,需要家里给一笔钱,两个老人都觉的小儿子有自己的想法了,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应该支持。于是便拿了一笔钱给他。自从小女儿走后,牧羊老头也反思了自己,也许他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们,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有独立的思想,也许他应该试着去理解孩子们。这样的思考致使他在小儿子创业这件事上放松了态度,他想,就放手让小儿子去折腾,如果真的是那块料,也算是自己没有看错他。
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没有等来小儿子成功的消息,反而是个晴天霹雳。在小儿子的歌舞厅发生了斗殴,小儿子也参与其中,有3人被重伤,小儿子和他的同伴现在不知所踪。对,直到警察来到家里做调查,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才知道小儿子和朋友开的是歌舞厅,不是什么饭店。牧羊老头不知道该怎么消化这个噩耗,乡村老太只是哭,不停地哭。她怀疑,这两年家里是不是犯点什么,不然为什么坏事一件接着一件呢。
接受警察的盘问和监督还不算,伤者家属一再登门,寻求赔偿,不赔就赖在家里不走,甚至找来地痞流氓进行威胁。乡村老太回忆说,那段时间过的备受煎熬,每天睁开眼睛都很害怕,提心吊胆,今天应该怎么跟他们说,看能不能再找几家亲戚借点钱,暂时缓一缓。乡村老太说,曾有一刻,她恨过小儿子,为什么他闯下祸之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却让父母来为他善后。但恨没有用,当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伤者家属的赔偿,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大儿子和大儿媳也把这几年攒下的钱拿出来,大女儿也把能凑的全都凑了,尽管这样,还是差很多钱。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要债的人又来了,而且这次气势汹汹,不拿到钱誓不罢休的样子。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被逼的没有办法,蹲在房前吧嗒吧嗒抽烟,半晌,牧羊老头抬起头,盯着那些人道,你们把我的命拿去吧,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愣,大儿媳妇更是转过身偷偷抹着眼泪,可能要债的人也觉得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可怜,便宽容了他们3天,但临走时,把话说的明白,3天之后必须要拿到钱。
大儿媳和大女儿两人冒着雨,挨家亲戚敲门借钱,为了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为了这个家,她们想只要爸妈还在,日子肯定能够过下去,绝不能让爸妈一时想不开做傻事。在借了不知道多少家之后,钱终于凑齐了,大儿媳和大女儿都松了口气,可牧羊老头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轻松,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对牧羊老头的打击很大,可在那个当下,无暇顾及内心感受,最重要的是把钱凑齐,把那些人打发走。
拿走了钱,这件事算是暂告一段落。可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因此欠下了很多债,还有小儿子还下落不明,家再也不是那个家了。牧羊老头做了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决定,他决定和乡村老太出去打工赚钱,把家里的土地给大儿子和大儿媳种。众人听到这个决定都神情凝重,特别是大女儿,当即哭起来。两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生活好点了,想着等小儿子和小女儿结婚后,两人也该享享清福了,可谁知,这件事几乎让他们从零开始了。那时,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都已经50岁了。做儿女的自然不愿意看到父母到了这个岁数还出去打拼,一想起这件事,大女儿便忍不住流泪。
可牧羊老头已经决定了,儿女们知道,他们是劝不了的。于是,在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在外的那些年,那个曾经的家彻底空了,空无一人。大儿子时常站在他们的家门前,看着那座房子,就那么看着,仿佛曾经大家一起合力盖新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曾经兄弟姐妹都在的日子就在昨天,他想不明白,怎么突然会变成这样了呢?
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离开的这些年,大女儿过的很不好。弟弟出事以及爸妈被迫离家之后,大女儿尝尝做梦惊醒,醒来之后便开始哭,精神开始恍惚,大女婿实在没办法,把大哥和大嫂找过去,看着妹妹憔悴的样子,大儿子很心疼,他知道妹妹这是想爸爸妈妈了,她还没有从那件事的阴影里走出来。为了治好大女儿的病,大女婿和大儿子大儿媳跑遍了当地的医院,抓了很多中药,大家哄着大女儿,给她讲小时候的事情,告诉她事情都过去了,爸爸妈妈也很快就会回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大女儿开始吃药,慢慢地也能集中精力了,可依然闷闷不乐,医生说,要慢慢消化。大女儿用了三年才回归到以前的样子,这三年来,大女婿和大儿子大儿媳坚持照顾她,用耐心把她唤醒。
同时,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的这三年,也并不好过,乡村老太回忆说,牧羊老头去帮人家干体力活,很累,她呢,就当保姆,帮人家做做饭,收拾收拾屋子。但就是做饭收拾屋子的活也并不好干,有一次,做饭的电饭锅漏电,乡村老太不知道,便用手去碰,当时就失去了知觉,过了一会好不容易清醒,一下子慌了神,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事情,于是她就拿着扫帚去打,试图把电线打掉,谁知非但不行,再一次把自己电到了,后来还是雇主及时回到了家,把电闸拉掉才算解决。乡村老太说她当时害怕极了,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让雇主家有事,因为,那是他们再也赔不起的损失了。
离开5年后,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终于回家了。他们辗转几个地方打工,省吃俭用,赚的钱都攒着,几乎还了大部分的欠款。对于他们的回家,大儿子和大儿媳,还有大女儿,大女婿显得格外高兴,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理念,有土地的地方,才是家。
回家后的牧羊老头没有闲着,继续想着赚钱的法子,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收废品上,于是,开始试着驾着他的毛驴车前后村的跑,乡村老太想,也好,在家里怎么样都好,都比远在他乡的好。牧羊老头头脑灵活,废品生意在他的坚持下风生水起,给那几年的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收益。曾经也有人问他,收废品毕竟不是个光彩的活,人家都说是捡破烂的,你为什么还要干呢?那时的牧羊老头似乎已经看开了很多,“因为能赚钱呗。”简单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心酸、无奈,或许还有放下。
这些年来,没人再提起过小儿子或者小女儿,围绕在身边的都是大儿子一家,大女儿一家,大儿子生了两个孩子,一女一男,大女儿生了一个男孩。逢年过节,大家就会聚到一起,吃饭,喝酒,不提往事。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家里的那两个人是抹不去也忘不掉的,连着根呢。这也许就是后来牧羊老头面对小儿子时选择原谅的原因吧。
几年后,案子结了,小儿子回来了。大儿子和大女儿听说后,都急忙赶回家里,毕竟好多年没见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这一天,家里显得很热闹。
小儿子沉默地坐在炕上,低着头,似乎在向所有人认错,乡村老太在厨房忙着做饭,其实她很高兴,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小儿子了,无论他犯过什么错误,那都是之前的事情了,在见到他的那一刻,其实都忘了,只记得这是我的小儿子,最疼爱的小儿子。大儿子和大女儿分别在弟弟的左右坐着,不断地问他一些话,他只是简单地答着。牧羊老头仿佛是置身事外的一个人,在另一间屋子里,躺着,闭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厨房里烧着开水,大儿媳在厨房陪着婆婆忙活,孩子们笑闹着进进出出。这一切看起来多么像一幅欢乐的全家福,可小儿子心里知道,大家心里知道,牧羊老头还没开口,这件事情就不算过去,大家都在等他说话。
或许那时牧羊老头对小儿子的失望劲还没有过去,或许他是想给小儿子一个教训,牧羊老头从里屋起来,到厨房拿起那壶开水,向小儿子身上浇了过去,顿时,尖叫声四起,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大女儿,她一把夺过爸爸手里的水壶,喊着,爸,你干什么?眼睛里顿时蓄满泪水,有震惊,有不解。接着是大儿子,他快速地挡在弟弟面前,面对愤怒的父亲,只能好言相劝,爸,有话好好说。而这时,父亲的气似乎并没有撒完,隔着大儿子,手脚不停地招呼到小儿子身上,孩子们见状,纷纷吓得哭了起来,听见屋里的吵闹声后,乡村老太和大儿媳也快速进来,看见眼前的一幕,乡村老太便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她拉着牧羊老头的手说道,“儿子出事的时候还小,不懂事,经历这么多,他肯定也知道错了,你就别生气了,给他一次机会吧。再说,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儿子回来了,没事了,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啊。”“是啊,是啊,爸,你消消气,弟弟他以后一定会改的。”听到妈妈的话,大儿子和大女儿赶紧附和到,而小儿子,从爸爸把开水浇到他身上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没动过,保持那个姿势任爸爸打骂,乡村老太看着小儿子,十分心疼,“还不快向你爸爸认错!”乡村老太拍了一下他,“爸,我知道错了,因为我的事情连累了全家,你打我骂我都可以,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小儿子的头更低了。而且能够看出他现在正忍受着开水烫着的疼痛。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看到他这样,牧羊老头也是不忍的,骂了两句,便走了出去。剩下屋里的人赶紧给小儿子处理身上的伤。
打他又有什么用呢?时间回不去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如果说小儿子有错,那么最错的那个是不是自己呢?当初对他百般放纵,凡事顺从,造就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现在出事了,自己究竟应该付几分责任呢?牧羊老头再明白不过,经历了这么多,怨谁都没用,最重要的是当下的生活和以后的日子。怎么能不原谅呢?那毕竟是自己的孩子。
小儿子的身上还是留了疤,像是特意为这件事留的印记一样。我们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懂得一些道理,也许牧羊老头希望小儿子看到这些疤痕就会想到曾犯过的错,而引以为戒。自那以后,牧羊老头原谅了小儿子,小儿子重新回到家里生活,而他也似乎真正长大了,在处理各种事情上都成熟了很多。
小儿子回归家庭,家里虽然多了一个劳动力,但牧羊老头并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这几年收废品攒了一些钱,他准备再寻找一些新的商机赚钱,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后,牧羊老头把目光瞄准了养羊上,村里仅有一户人家在养,而且数量不多,不存在竞争之说,他要赶在别人发现这个商机之前先干起来。
其实那几年的市场真的很好,一只大羊能卖上千元。说干就干,牧羊老头用一部分积蓄从各地买来60只羊,有大有小,还在院子里盖了一间羊圈,吃料、喝水等设施一应俱全。白天,牧羊老头会把羊全都赶出去放,到野外去吃草。傍晚,一群羊吃饱了的羊撑着肚子回到家,喝水,倒嚼。牧羊老头很细心,哪个羊怀上小羊羔了,哪个羊这几天不太舒服,知道的一清二楚,并且会特别照顾。还养了一只牧羊犬,训练它帮忙赶羊。
于是,村里的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两幅画面: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一个老人赶着一群羊向大地深处走去,旁边跟着他的牧羊犬。傍晚,一群羊踩着余晖走来,个个神情慵懒,真像饱餐了一天的模样,后面跟着它们的主人和牧羊犬。村里人很羡慕牧羊老头,说他有经济头脑,还踏实肯干。牧羊老头确实因为养羊赚了钱,并且这件事现在他还在坚持着。但那些人羡慕之余,也许忘了牧羊老头因为家庭变故所经受的那些苦难,走过的那些坎坷。
那群羊给家里带来了收益,家里的生活又重新变得好起来,这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有精神上。乡村老太现在非常看得开,经历了这么多事,他们现在依然能够这么平静的生活,她说已经很满足了,随着生活的磨砺,她渐渐懂得,生活就是接受所有的苦难,然后笑着活下去,。
而生活好起来之后,家里人的第一要务就是给小儿子娶个媳妇,眼看着小儿子也25、6岁的人了,同龄人都当爹了,而他还没有对象,之前那些年在外面,家里人没办法管,现在回来了,必须按照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好好过日子了。于是,现在乡村老太的任务除了羊回来的时候给它们饮水之外,还四处打听哪家有合适的姑娘。最后是乡村老太的妹妹主动给小外甥介绍了一个对象。
姑娘长的很白,个子高挑,双方家长来家里相亲那天,小儿子打扮的很帅气,是大儿媳和大女儿帮忙收拾的。她们都盼着弟弟和这个姑娘能好上,这样,家里也就又完成了一件大事,爸妈也能省心了。姑娘似乎对小儿子很满意,因为那边的家长说,一切都很好,这也就暗示着,姑娘同意了,小儿子这边也很满意,尽管带着羞涩,但还是对姑娘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还下定决心,就这一个了。于是双方家长商量婚事,按照当地的风俗,彩礼、新衣、三金,一样不少,只是婚后他们是根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一起住,姑娘那边也没有异议。于是,婚礼很快便举行了。
乡村人都很热情,一家有事情,几乎每家都会来人帮忙。从十几年前盖房子的事儿上就能看出来。婚礼从筹备到正式结束一共费时10多天,是在家里举行的。买菜、租赁桌椅,雇厨师,通知亲朋好友,这些都是家里人在做,大儿子大儿媳,还有大女儿大女婿一直在忙活着。其实办这个婚礼也是家里人一直的愿望,因为他们觉得爸爸妈妈前几年实在是受了很多苦,借弟弟的婚礼冲冲喜气也是好的,而且这是时隔十几年,家里第一次办这么大的喜事,所以,大家都非常尽心尽力。
婚礼前一天,所有东西准备就绪,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招待远道而来的亲友们。一大早,牧羊老头就把羊赶出去了,然后让人帮忙看着,自己回来招待亲友。院子里被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打扫的干干净净,整齐地摆放着桌椅,村里的几个小青年也早早地来到这里帮忙,摆放碗筷的,抬啤酒的,给厨师打下手的,还有擦桌子的,忙得不亦乐乎。
大儿子在陪着亲戚中的男士们抽烟,聊天,大女儿和大儿媳则在陪亲戚中的女士们唠家常。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在和同辈人聊着天,亲友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年他们的变故,没想到经历了那么多的这个家,现在还能过得这么好,都不免流露出佩服的神情,牧羊老头很低调,只是说着这些年自己心态的变化,他坦言,年纪上来了,看得开了,很多事情都能不计较了,活了大半辈子了,现在就图安逸,放点羊,够吃喝,不操心,就挺好。同辈人纷纷赞叹活得明白。
趁办喜事这个契机,很多亲戚聚在一起,聊聊这些年的变化,说说现在的家庭,大家纷纷感慨到,时代不同了,很多东西似乎都变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有些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了。“呵呵,他们有他们要走的路,咱们不要操心了。”牧羊老头笑着说。
在大嫂和姐姐的帮助下,小儿子在温习着明天的流程,几点起床,经过多长时间到女方家里,几点把人接回来,几点的典礼,典礼上都应该注意什么,事无巨细,嫂子和姐姐一样一样在计算着,小儿子对一切都很兴奋,也是啊,从此后,便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他非常感谢家人们没有放弃他,对他一如既往地好。他想,结婚也就意味着自己的重新开始,他希望自己能够信守当初的诺言,好好生活,不让爸妈失望,他在当下暗暗对自己下决心。
第二天的婚礼很热闹,早上4点钟,前去接亲的人便出发了,小儿子,大儿子,大女儿,还有一些小儿子的朋友,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来到姑娘家,经历了亲友堵门、回答问题、找鞋等故意设计的情节之后,一行人终于成功接到新媳妇,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整个典礼顺利完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婚礼结束,宾客散尽。自家人在收拾着热闹过后的残局。这一天对他们来说,累并快乐着。大女儿和大儿媳挨个桌子收拾剩下的饭菜,碗筷,大儿子再把所有收拾干净的桌子摆放整齐,这些明天是要还回去的。孩子们似乎还沉浸在白天的喜庆气氛当中,追逐着,打闹着,好不热闹。牧羊老头坐在自家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抽着烟,看着天上。今晚的月亮很圆很亮,还有几颗星星也在闪耀。
牧羊老头记得很多年前,自己结婚的那个夜晚,也有这样的月亮和星星,一晃几十年啊。想当年年轻,心中藏着无数想法,不甘于人后,不甘于平凡,但实实在在的生活给了他很大一个教训,谁能想到呢?现在的他别无所求,只想安静地生活。这算活的明白吗?还是不想再折腾了呢?牧羊老头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就不去想,想太多不如去做,今后,他只想好好活着,在下半辈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好好生活。他希望给小儿子做一个榜样,告诉他,生活的本质就在于平凡和苦难,甘于平凡,接受苦难,他希望小儿子能懂。
在小儿子结婚不久后,家里收到了一个包裹,是邮到镇上的,乡里人去办事给带回来。家人都很好奇,是什么人给他们寄东西,拆开的那一刻,答案揭晓了,小女儿。乡村老太不识字,只得问大儿媳,是谁寄的呀?大儿媳如实告知,那个很久没人提起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大家都沉默,包裹打开了,是小女儿给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买的衣服,每人四件,春夏秋冬各一件,乡村老太捧着这些衣服,潸然泪下,不久后变成号啕大哭,大儿媳和小儿媳受不了这样的场面,也纷纷背过身去抹眼泪。大儿子和小儿子沉默着,但看的出来,他们其实很想念这个亲人,牧羊老头什么都没说,走出了屋子,拿起他的旱烟,开始抽,抽着抽着,也流下了眼泪。
是的,他很想念他的小女儿,看见那些衣服,他就不自觉地回忆起小女儿小的时候。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家里穷,能吃上饭就很不错了,在对待穿衣服这件事上,就没有那么讲究,经常是孩子穿大人不能穿的,小的两个就穿哥哥和姐姐不能穿的,有的甚至还打上补丁。小女儿小时候就很爱美,虽然不爱穿那些衣服,但也十分理解家里的情况,只是怀着一颗美好的心灵,对爸爸妈妈说,等长大了,她一定赚很多钱,然后买很多好看的衣服穿,还要给爸爸妈妈买。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当然不会把这句话当真,只当是小孩子天真的话语,但今天,这个小时候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小女儿却不在身边。牧羊老头突然觉得,他对女儿很亏欠,这么多年,他从来没问过小女儿过的怎么样,当初小女儿还那么小,就离开了家,他甚至还对她还怀着恨意,认为她让家里失望,让家里成为全村的笑柄,却从来没考虑过那么小就离开家的女儿以后是怎么生活的,他越想越觉得亏欠。
仿佛一夜之间,牧羊老头老了很多,头上甚至生出很多白发。在收到小女儿的包裹以后,他就开始变得不一样,隐隐透着心事。乡村老太知道,他和自己一样,是想小女儿了。但是不知道如何开这个口,让小女儿回来。于是在乡村老太的授意下,大儿子一家、小儿子一家和大女儿一家开始着手办这个事。其实想要联系到小女儿不难,照着寄件人的地址找过去就行了,也许这是小女儿故意留下的,冥冥中,她也希望家人能够找到她,原谅她。
很快,其他3个兄弟姐妹找到了小女儿,此时,她已经是2个孩子的妈妈了,就居住在邻省的一个小镇上,看到亲人们来到自己的家里,小女儿先是一愣,然后眼泪便忍不住地流出来,大女儿是最激动的一个,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妹妹了,她激动地抱住妹妹,也开始哭泣,一时间,屋子里的人都开始流泪。小女儿的两个孩子不知道这群人全都是他们的亲人,只是妈妈哭,他们也跟着哭起来。小儿媳把两个小孩子牵出屋子,哄着他们,还去超市给他们买了很多糖果。
平复之后的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小女儿把这些年来的生活简单地跟大家说了说,她那年离开家之后就跟着孩子的爸爸来到了他的老家,开始两个人都没有工作,只能靠男方的父母接济度日,但随着孩子的出生,他们知道是应该出来找工作靠自己生活了,于是就在他父母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个房子,那个男人找了一份下煤矿的工作,虽然危险,但是好在钱给的多。小女儿生完孩子不久后也找了一份工作,也能补贴家用,日子还过得去。但两年后小女儿又怀孕了,这次生的是个女孩,很机灵聪明,现在小女儿是全职家庭主妇,日子虽然过得很紧,但很开心。当然除了不能够跟自己的亲人见面。
大儿子把他们这次来的目的说了,希望小女儿能够回家看看爸妈,他们很想她。“他们不嫌弃我丢人吗?”小女儿说着,眼睛里又蓄满泪水,“其实爸很想你,他自从收到你寄的包裹,就常常心不在焉,妈说,他就是嘴上不说,可心里已经原谅你了,他也希望你回去看看。”大女儿说到。“好,我回去。”听到,爸妈已经原谅自己,小女儿终于破涕为笑。
回到家的那天,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早早地来到村口迎接,乡村老太第一个冲上去,又免不了一顿哭泣,牧羊老头什么都没说,只是接过小女儿手上的东西,这个动作足以说明,过去的一切已经不需再提。家还是那个家,终于回来了。小女儿细细打量着这个久违了的家,从前的一幕幕在眼前划过,仿佛做了一场梦,现在终于醒了。
为了庆祝小女儿回家,牧羊老头特意杀了一头羊,大家围在一起,忙活着剃羊肉,煮羊骨。看着儿女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身边,牧羊老头十分开心。他想这辈子应该就没什么遗憾了,他盼望的不过是这一份儿女绕膝的平凡幸福。真好,现在他们都长大了,都成家了,真好。
小女儿重新回到家里的日子很快乐,除了爸妈原谅了自己,她跟大嫂和弟妹相处的也很好,小女儿的两个孩子,最小的跟大哥家最大的孩子同岁,都是女孩,两个小姐妹性格很不相同,小女儿家的性格泼辣,谁惹都不行,惹急了就哭给你看。大儿子家的那个女孩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看似没有什么主见,整天跟着姑姑家的哥哥和妹妹身后面,大儿子家还有一个男孩,比女孩小两岁,是个性格大条的孩子,小女儿家的老大是个男孩,比他们都大。4个孩子都没差几岁,所以很能玩的到一起去。
夏天的午后,他们最爱做的就是粘蜻蜓,选一根带叉的树枝,在房前屋后找蜘蛛网,用那根带叉的树枝卷网,形成一个可以粘飞虫的网面。然后到谷堆旁边去,到树林里面去,到菜地里面去,都能够遇到蜻蜓,看到蜻蜓落到某处,一定要轻轻地行动,小心翼翼地向蜻蜓迈进,有时候还需要弯着腰,等离蜻蜓的距离很近了,便快速将制作的那张网扑到蜻蜓身上去,如果你动作够快,运气够好,一个中午能够抓到好几只,可如果运气不好,动作不熟练,一中午就算是白干了。一般抓到蜻蜓后便把它们全都放在纱窗上,等夜晚来临,它们的任务就开始了,吃蚊子。不知道这是哪里听来的,没人知道它们是否真的能吃蚊子,但孩子们乐此不疲这个游戏。
大儿子家和牧羊老头家是邻居,甚至就在一个院子里,中间隔着一个房子的距离,那里本来是要盖一座仓房的,可工程刚完成一半,搁置着,这里有梯子、装沙子用的车,还有一个沙堆,各种木头材料。那个年代没什么玩具,对孩子们来说,这里简直是一个游戏王国。他们在这里玩过家家、捉迷藏、弹溜溜、拍皮球,每个午后及黄昏,这里便充满孩子的笑声。
看着小孩子们玩的这么好,所有大人都很欣慰。农村没什么休闲活动,吃完晚饭,便都到自家院子前去聊会天,说说今年地里的情况,雨水是否充足,以及谁家的玉米苗长得好,谁家的长得不好,都用的什么化肥之类的。夏夜的蚊子真的很多,于是大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生火,捡一些小树枝、玉米叶以及能燃烧的东西,放到一起,用玉米叶当引子,将它们点燃,大人们便围坐在火堆的周围,继续聊着,这项活动也最受小孩子们欢迎,每当要生火的时候,小孩子一定是最勤快的,到处去捡树枝,等火生起来了,他们就围绕着火堆一圈圈地跑,嬉笑打闹。可能乡里的人最喜欢的就属夏季了吧,虽然需要去地里干活,但乡下怡人的景色也成为了人们的慰藉。
当然也许有的人更喜欢乡下的冬季,因为冬季不但不用干活,还是个充满美食的季节。冬天万事万物都需要储备能量,人也是这样。乡下的冬天,人们就会花很多时间来做吃的,粘豆包、冻豆腐、腌酸菜、咸菜等,各种各样的吃食。
也许小孩子是最喜欢冬天的,在漫天飘雪的日子,孩子们是最欢喜的了,家里的孩子们最喜欢打雪仗和堆雪人了,7、8个孩子一起,也不分哪一伙,到雪地里抓一把雪,团成团,看见人就往身上扔,如果不小心被大的雪团打中,那这孩子就遭殃了,浑身是雪不说,有的甚至打到头上,眼睛上,让你看不清周围的状况,这种时候,他也就成了大家最好的攻击对象。
除了打雪仗,孩子们还很喜欢在雪停了的时候堆雪人,三五成群,堆的雪人往往很不相同,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五官周正,有的缺胳膊少腿。但无论如何,总是免不了笑声的。对牧羊老头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在落满雪的院子里,看着孩子们嬉闹。
即使是冬天,牧羊老头也是不能闲着的,他的羊儿们,也是要出去找吃的的。羊儿们可能有一身的毛毛来抵御寒冷,牧羊老头就只能穿的多一些,厚一些。但东北最冷的时候能够达到零下30度,无论穿的多厚,走出去一会,便浑身冰冷。为了让自己缓和一点,牧羊老头经常走来走去。乡村老太总是劝他,要不冬天就不要出去了吧,放在圈里吃料就好了呀,牧羊老头则说,羊儿们不活动也是不行的。于是即使是最寒冷的冬天,即使在过年的那一天,牧羊老头依然坚持把羊儿们赶出去放一会儿。
小女儿回来在家里呆了很久,那年的春节也是在家里过的。乡村老头回忆说,那年是家里最热闹的一个春节。四个已经成家的孩子带着他们的家人聚到一起,辞旧迎新。乡下的年似乎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了,因为这一天俗称小年,要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都打扫一遍,还要吃饺子,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有人和面,有人切菜做饺子馅,有人赶皮,有人包。在所有人中,大儿子的饺子皮是赶的最好的,大女儿的饺子馅是做的最好的,小女儿、大儿媳、小儿媳则负责包,小儿子在厨房烧水,小孩子们则被乡村老太分配了扒蒜的任务。牧羊老头在看着电视,时不时看一眼他的亲人们。
要说过年最有趣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杀年猪。这是乡里人犒劳自己辛勤一年的奖赏,也象征着“年年有余”。杀年猪的时候,会把邻居们都叫来,毕竟一头壮硕的肥猪,只有几个人是抬不动它的。男人们在外面忙着抓猪、杀猪,女人们则在屋子里把之前就腌好的酸菜捞出来,洗净,切丝,等着和猪肉一起炖。要说最受欢迎的东北菜,那就要属这道酸菜炖猪肉了,再加上点粉条,这就成为了冬季里人们最爱的菜。吃饭的时候,邻里乡亲全都围坐在一起,刚出锅的猪肉炖粉条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小孩子们往往是最等不急的那个,夹了一筷子肥肉到碗里,蘸上蒜酱慢慢品尝,能吃上好几碗米饭。
牧羊老头家今年也杀了年猪,不仅仅因为过年了,今年,小儿子结婚了,小女儿回家了,都是好事,大家好不容易都赶在一起过年,当然要好好庆祝一下。按照惯例,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跟父母一起过除夕的,当然小女儿这种情况除外,大女儿已经好几年没在家里过年了,牧羊老头特意在除夕之前,杀年猪这天把大女儿一家叫回来,这下,四个孩子就都齐了。
这是难得的团聚时光,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各自组建了家庭。平时都忙,除非过年或者过节,才能见上一面。大儿子和小儿子虽然住的比较近,可牧羊老头知道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都有自己的责任要扛。大女儿和小女儿都嫁人了,平时当然以夫家为重。所以像这样的团聚的时光不多了,他也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有,总之,能看到儿女们现在这样子,牧羊老头非常地欣慰。
在为儿女们操劳了大半辈子之后,牧羊老头终于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头,而乡村老太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太太。今年69岁的乡村老太,前段时间突然生了一场病,牧羊老头没在家,小儿子及时发现了躺在地上的乡村老太,于是赶忙开车将乡村老太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心跳过慢,在经过几天的治疗后,医生建议回家修养。虽然没有大碍,但这次疾病给全家人都敲响了一个警钟,尤其是四个孩子,原来乡村老太和牧羊老头是真的老了,再也不是那个年轻时候的妈妈爸爸了。
乡村老太的疾病把全家人再一次聚到了一起,儿女们纷纷从各自的家里赶来。乡村老太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一直在说,我没事,你们都回去吧。哪有人肯听,各自里外忙活着。孙子和孙女们也都回来了,特别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小儿子的孩子,今年已经18岁了,平时跟奶奶的感情最好,听说奶奶生病了,第一时间回来。
乡村老太其实心里是高兴的,虽然这次大家聚到一起的理由是因为自己,但能够再次看到儿孙们欢聚的场景,她很是欣慰。小女儿也回来了,看着妈妈病弱的样子,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承认自己没有让爸爸妈妈享福的能力,疾病更是让她无能为力,她唯愿岁月不要那么无情,对爸爸妈妈好点。
也许受这次事件影响最大的是牧羊老头,在他心里,妻子一直是那个默默站在自己身后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那个不会掉队的人。也许这么多年的迁就、宽容让他习以为常,所以才会在妻子病倒的那一刻,那么地震惊。再然后是愧疚、心疼。他承认,对妻子的关心太少。年轻时,在乎的永远是自己的感受,从没正眼看过在身后默默跟追的妻子。儿子出事时,妻子义无反顾支持自己的决定,离开熟悉的家,跟自己去外面打工,其实那时,妻子应该是不想离开的,但为了这个家,她承受了一切。牧羊老头仔细地回想了这些年,他发现,对妻子的了解太少,愧疚太多,牧羊老头一直以为他为这个家几乎费劲了心力,但今天才明白,牺牲最大的那个人是妻子。他后悔明白的太迟,看着妻子赢弱的身体,他不禁黯然神伤。
扶着乡村老太躺下,为她盖好被子,倒好热水,静静地陪坐在一旁。牧羊老头从没想过这样的情景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传统的观念里,照顾人的那个总会是妻子,但今天躺在病床上的那个才是妻子。现在还不晚,牧羊老头对自己说,大半辈子了,一直在为儿女和生计操心,从没好好关心过这个老伴儿,从今天开始,他要为他们俩活。
对于乡村老太来说,她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追随着丈夫,从她嫁到这个家的那天起。
过去的女人没有文化,在家听父亲的,嫁人了听丈夫的。人们觉得这是一种悲哀,于是更愿意歌颂那些有独立思想,有主见的新时代女性。但在我心里,像乡村老太这种,一生只随一人,认定一个家的女人更让我感动。跟随牧羊老头的这么多年,也许有委屈,有泪水,有苦难,有劳累,但从没有过放弃。
每个酷热的午后,牧羊老头把羊儿们赶走后,乡村老太默默地拿起铁锹和推车, 进到羊圈里去收拾羊粪、羊吃剩的干草等等;每个严寒的冬日,牧羊老头把羊儿们赶走之后,乡村老太拿起尖锐的工具开始凿被冻成冰的槽子里的水,要赶在羊儿们中午回来之前,把冰块刨掉,把热水倒在槽子里,让羊儿们能够及时喝上水。每个酷暑严寒,乡村老太都默默做着这些事,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过去的那些日子里,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吵过架。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某一年的春节。平时乡村老太都是听牧羊老头的,无论大事小事,可那次,似乎乡村老太很有自己的想法,牧羊老头便大声呵斥了她,觉得十分委屈的乡村老太当场便提出要离家出走,回娘家。那时,大儿子和大儿媳已经结婚了,听到隔壁爸爸妈妈的争吵声,便跑过去了,大儿媳把婆婆拉到自己的屋子里,劝说了好一阵。
乡村老太曾说,过日子难免有磕磕绊绊,如果没有人让步,那这日子真的就没法过下去了。所以在这么多年的生活中,她宽容、理解、忍耐。我想乡村老太她们那一辈人和现在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凡事不要想的太多,去做就对了。去接受生活的挑战,去迎难而上,最后,你一定会获得满满地幸福感。
我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看着,牧羊老头温柔地注视着乡村老太,好像要把过去几十年的温柔都补回来。我知道,现在说祝他们幸福似乎太晚了,但我还是要说,祝牧羊老头遵守自己的承诺,以后的日子加倍对乡村老太好,祝乡村老太早日恢复健康,依然是那个坚韧不拔的小老太太。
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一段不愿被提起的历史往事。乡村老太在家休养的日子,我陪在身边,她会给我讲过去的事情,有些记得清楚,有些已经模糊。但那些都是她真实经历过的岁月。我问乡村老太可不可以写成故事,她笑说抚摸我的手说,好啊,不过要把奶奶写的很好哦。
牧羊老头是我的爷爷,乡村老太是我的奶奶,我爸爸是他们的大儿子。这世上每天都在上演无数故事,我们家的也还在继续,也许我的笔触写不出爷爷奶奶经历过的十分之一,但我依然希望有人能记住他们的故事,了解那一辈人的生活和他们的酸甜苦辣。
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年轻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那个年代的包办婚姻,年轻人没有说不的权利。其实那时牧羊老头长得很帅,身材挺拔,算得上一个美男子,乡村老太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美人,十六七岁的年龄,真真儿的水灵。
那个时候,上面一句“人多力量大”,造就了每家至少几个孩子的现象。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生了4个,2个男孩,2个女孩。在那一辈人里算少的。不知道孩子的出生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喜悦,也许是有的,但那之后不久的1958年,也许会把喜悦冲散的干净利落,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存的难题。
乡村老太说过,那个时候,他们什么都吃过。树根、野菜,一切能够捡来的,都被拿来吃掉了。人多,粮食少,吃不饱是常常有的事。大米更是难得一见的珍贵细粮,逢年过节能吃顿饺子就算不错了。每当回忆起那时的生活,乡村老太的眼神都很悠远,“幸好,都将就过来了,还有很多人都没过去那个严冬。”她说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她已经很满足了,比过去好上一万倍。
生活一定会继续,苦难总会过去。孩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生活变的好一点。家里除了种点地之外,牧羊老头被人介绍去大队里当了会计,得到这份工作的牧羊老头很开心,他觉得这才是他应该过上的生活,并且自己也有这个能力。他心中其实一直有着远大的理想,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他觉得这是老天都在帮他。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下去。
他最喜欢的是他的小儿子,也是家里最小的,小时候,小儿子淘气,拿弹弓打鸟,不小心把别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他亲自上门给人家赔礼道歉,还赔了人家玻璃钱。回到家后,小儿子胆怯地缩在墙角,以为免不了一顿打了,可他只是拉过小儿子,笑着说下次不许这么淘气了。
印象中,丈夫一直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乡村老太一度以为是生活的重担使他失去了该有的欢乐,没想到还能见到丈夫这么笑,她自然是高兴的。心里也跟着温暖起来。
本以为一家人会这么顺风顺水地过下去,可命运真会捉弄人。那是一个早上,牧羊老头刚要去上班,就被大队里过来的几个人堵在了家里,“你涉嫌做假账,现在我们要控制你,直到查明事情真相。”几个人不由分说带走了牧羊老头。
乡村老太当即慌了神,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脑子里一直盘旋着那些人的话,“做假账,调查”,这怎么可能呢?丈夫虽然平时话少了单,但她自诩还是了解他的,做假账这种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做的。可眼下她该怎么办呢?六神无主的乡村老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回踱步,坐立不安。
牧羊老头的妈妈,乡村老太太的婆婆算是个经过点事的人,毕竟活了大半辈子了。她拉着儿媳的手说,“放心,我们要相信他,他是我的儿子,你的丈夫,一定不会做那种事的。”婆婆的话让乡村老太宽心不少,至少还有人跟她一起承担这些。
在牧羊老头被带走的8天后,乡村老太终于在村口等到了他。牧羊老头瘦了,胡子长出来了,眼睛里没有了神采,见到他的那一刻,乡村老太开始抹眼泪,牧羊老头的眼睛只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秒,便朝家的方向走去,乡村老太边擦眼泪边跟在后面。
她知道,他一定受了很多苦。回到家后,牧羊老头钻进里屋,半个小时后,他出来了,换了一身衣服,胡子刮了。上桌,吃饭,对那件事情只字不提。乡村老太和婆婆互看一眼,也不敢问出声,婆婆轻微叹了口气,一顿饭吃的异常安静。牧羊老头吃完后往屋外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会计的工作我不干了”,像是一声交代,乡村老太和婆婆面面相觑,却也知道,这件事应该算是过去了。
“你们都不好奇,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吗?”我问乡村老太,“好奇呀,可是我们不能问,再问的话就是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啊。”虽然没问过,但后来还是从乡亲那里听说了事情的始末,就是一场源于嫉妒的报复。大队会计的工作的确会令很多人眼红,于是便有心存邪念之人恶意举报,但牧羊老头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愣是没让他们挑出半点毛病。最后也只能放人回来,也许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也许是对人的失望,牧羊老头决定不再回去上班。
从此后,牧羊老头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农民,靠几亩地养活全家,但人们都说,自从那件事之后,牧羊老头变的更加沉默,更加不苟言笑了,只知道默默地干活。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吃饭和孩子上学都是一笔大的开销,不满足现状的牧羊老头除了种自己家分的地之外,还在树林周围,河沟周围开辟出新的能种庄稼的土地,有些不能种玉米的,就种上小麦,或者豆子。这样一年下来,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就要比别人家多打好多粮食。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日子也变的好起来,于是两人商量着,把原来的房子翻新一下,扩大一下面积,毕竟孩子们都大了,以后要娶媳妇,没有房子是不行的。于是,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热热闹闹地盖起了新房子。盖房子其实还是个挺专业的活计,听乡村老太描述当年的场景,村里面几乎每家都来了人帮忙,挖土,打地基,累砖头,量面积,和水泥,上梁,盖瓦等等等等,工程历时三个月之久,这期间,乡村老太不仅要照顾孩子和老人,还要给帮忙的亲属们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虽然累,但是想着这是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的时候,那点累就都不算什么了。
炎热的夏季,乡亲们也顾不得礼节了,纷纷赤膊上阵,抬砖,运沙子,忙的不亦乐乎。乡村老太说,那时她看着牧羊老头,看着他头上的汗珠,看着即将搭建起来的新房子,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对他的感情也像垒起的新房一样逐渐升高。
我想这是那个时代赋予那代人独有的情怀,在共同奋斗下寻求默契,逐渐亲密。
那时,他们的大儿子已经17岁了,长成了一个害羞的大小伙子。乡村老太说,几个孩子中,大儿子是最像牧羊老头的。沉默,内敛,踏实,肯干。他也参与到了新房的建设中,不能干太累的活,就帮忙运运东西,跑跑腿,有时还能帮妈妈带带年纪小的弟弟妹妹。也许每一家的老大都是这么听话的吧,乡村老太说,老大的听话,懂事让父母非常省心,却也一度忽略了这个孩子。也许我们都会犯这个毛病,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珍惜。
三个月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新房终于盖起来了。落成的那天,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还有他们的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在他们的人生中应该算是很有意义的一幕。以至于乡村老太直到很老的时候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初的点点滴滴。
新的事物总会带给人希望,也许是在这件喜事的影响下,那段时间,家里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好。牧羊老头兢兢业业在他的土地上,闲暇的时候,会折腾点东西来卖,赚个零花钱。总之,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因此,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村里人逢人都会夸赞几句。
很快,孩子们都长大了,大儿子已经19岁,最小的也已经13岁。村里人开始上门给大儿子说媒。在农村,19岁的孩子应该有个对象了,有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了。大儿子对这事没有什么想法,全都听爸妈的。媒人给说的是村西头剪头匠家的大女儿,比大儿子大2岁,为什么要找一个比自己大的呢?因为牧羊老头的妈妈说,大点的女孩好,会持家,而且这丫头长得不错。
于是在媒人的安排下,双方家长见了面,两人算是确定了关系。大儿子很腼腆,从小到大很少跟女孩子讲话,更别提谈恋爱了。相反,姑娘家是个活泼开朗的性子,很直爽。逢年过节,大儿子便把姑娘接到家里吃一顿饭,然后乡村老太会给姑娘家一点钱,聊表心意。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一直觉得大儿子的性格太闷了,找一个活泼一点的刚好互补。
就这样,大儿子在和对象相处了1年后,两个人正式结婚。当时的条件还不允许另给大儿子盖房单住,于是结婚之后的两人还是跟公婆一起住,牧羊老头给他们买了新衣服,缝纫机、自行车,还给了儿媳3000块钱。算是全部的彩礼。乡村老太说,这些东西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多的了,这多亏了这些年,他们还攒了一些积蓄。他们一直觉得,在大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忽略了他。所以,想尽可能补偿。
大儿子结婚后,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因为下面还有3个孩子。大女儿比大儿子小2岁,也到了出嫁的年龄,对于婚事,大女儿和大儿子的态度相同,没有想法,全都听从父母的。牧羊老头为大女儿找的婆家是隔壁村的,男孩看着极其憨厚,是家里的小儿子,也许牧羊老头看重的就是他的性格,觉得女儿不能受欺负。对方家长对大女儿很满意,大女儿继承了父亲的高挑,母亲的美貌,是当时很受欢迎的姑娘。对方巴不得立即娶回家,于是,在大女儿20岁那年也顺利嫁人了。
同样在这一年,大儿子与大儿媳也搬了出去。在他们隔壁自己建了房子。原来热热闹闹的家里现在突然少了几个人,乡村老太说她很不习惯。但是也知道,孩子们大了,留不住了。也许所有老人都最疼爱小的,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一样,对小儿子和小女儿比两个老大宽容了很多,对于小女儿,他们不想让她嫁人那么早,想多留几年,而小儿子,也是极其宠溺的,几乎干什么都随着他。也许正是这种放任,造成了后来两人命运里的波折。
本以为在大儿子和大女儿相继结婚后,他们会过上一段平静的生活。转折发生在那个冬天,一天早上,小女儿突然对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说,她怀孕了。平静的生活顿时被激起千层浪,牧羊老头当下的反应是抓起扫帚就往小女儿身上打,乡村老太拼命拉着他,并大喊让女儿快跑,小女儿没有跑,任扫帚一下下打在她的身上,眼泪大颗大颗地留下来,可就是不出声。后来,牧羊老头打累了,把扫帚仍在地上,转过头不看小女儿,但身体明显在颤抖,“你走吧,我没你这个女儿。”听到这句话,小女儿一下哭出声来,她抓着爸爸的裤子哭的声音颤抖,“爸,我错了,我错了。”牧羊老头抽出腿,径直走出屋里。只剩乡村老太抱着小女儿痛哭。
小女儿还是走了,和她腹中孩子的爸爸。去了哪里谁都不知道,自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全家人没人再提起过小女儿。我想牧羊老头是伤心的,甚至痛心的,抛开世俗礼法不谈,他那么喜爱的小女儿怎么可以脱离轨道,让他失望呢。我想牧羊老头在他的孩子们身上是寄存了某种希望的,特别是两个小的,他相信他的小女儿和小儿子应该是属于与众不同的那群人,应该是继承了自己的某些基因,应该是懂自己的孩子。但很显然,这想法破灭了,小女儿不是这样的人。
小女儿离开家后,牧羊老头的脸重新变的严肃起来,家里气压很低。每个人都不敢惹他,纷纷小心翼翼说话,做事。但这不包括小儿子,此时的小儿子已经19岁,正是贪玩的年纪,他可不像哥哥,凡事按照家人的安排来。在爸爸心情极其不好的那段时间,因为无暇顾及小儿子,他便整天出去找一些同龄人玩。乡村老太想管管他,可哪里肯听她的话呢?总是说不到两句话,人就跑出去了。小儿子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将来要做一番大事业。”每每听到这句话,乡村老太总会露出微笑,不管将来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她总觉得,小儿子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小儿子在对待一切事情上练就了“敢想敢做”的态度。20岁那年,小儿子和2个同伴商量开一家歌舞厅,但那个时候,歌舞厅这个名词还不能被老一辈的人所接受,于是小儿子骗爸妈说要和朋友合伙开一家饭店,就在不远的镇上,需要家里给一笔钱,两个老人都觉的小儿子有自己的想法了,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应该支持。于是便拿了一笔钱给他。自从小女儿走后,牧羊老头也反思了自己,也许他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们,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有独立的思想,也许他应该试着去理解孩子们。这样的思考致使他在小儿子创业这件事上放松了态度,他想,就放手让小儿子去折腾,如果真的是那块料,也算是自己没有看错他。
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没有等来小儿子成功的消息,反而是个晴天霹雳。在小儿子的歌舞厅发生了斗殴,小儿子也参与其中,有3人被重伤,小儿子和他的同伴现在不知所踪。对,直到警察来到家里做调查,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才知道小儿子和朋友开的是歌舞厅,不是什么饭店。牧羊老头不知道该怎么消化这个噩耗,乡村老太只是哭,不停地哭。她怀疑,这两年家里是不是犯点什么,不然为什么坏事一件接着一件呢。
接受警察的盘问和监督还不算,伤者家属一再登门,寻求赔偿,不赔就赖在家里不走,甚至找来地痞流氓进行威胁。乡村老太回忆说,那段时间过的备受煎熬,每天睁开眼睛都很害怕,提心吊胆,今天应该怎么跟他们说,看能不能再找几家亲戚借点钱,暂时缓一缓。乡村老太说,曾有一刻,她恨过小儿子,为什么他闯下祸之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却让父母来为他善后。但恨没有用,当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伤者家属的赔偿,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大儿子和大儿媳也把这几年攒下的钱拿出来,大女儿也把能凑的全都凑了,尽管这样,还是差很多钱。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要债的人又来了,而且这次气势汹汹,不拿到钱誓不罢休的样子。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被逼的没有办法,蹲在房前吧嗒吧嗒抽烟,半晌,牧羊老头抬起头,盯着那些人道,你们把我的命拿去吧,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愣,大儿媳妇更是转过身偷偷抹着眼泪,可能要债的人也觉得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可怜,便宽容了他们3天,但临走时,把话说的明白,3天之后必须要拿到钱。
大儿媳和大女儿两人冒着雨,挨家亲戚敲门借钱,为了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为了这个家,她们想只要爸妈还在,日子肯定能够过下去,绝不能让爸妈一时想不开做傻事。在借了不知道多少家之后,钱终于凑齐了,大儿媳和大女儿都松了口气,可牧羊老头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轻松,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对牧羊老头的打击很大,可在那个当下,无暇顾及内心感受,最重要的是把钱凑齐,把那些人打发走。
拿走了钱,这件事算是暂告一段落。可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因此欠下了很多债,还有小儿子还下落不明,家再也不是那个家了。牧羊老头做了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决定,他决定和乡村老太出去打工赚钱,把家里的土地给大儿子和大儿媳种。众人听到这个决定都神情凝重,特别是大女儿,当即哭起来。两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生活好点了,想着等小儿子和小女儿结婚后,两人也该享享清福了,可谁知,这件事几乎让他们从零开始了。那时,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都已经50岁了。做儿女的自然不愿意看到父母到了这个岁数还出去打拼,一想起这件事,大女儿便忍不住流泪。
可牧羊老头已经决定了,儿女们知道,他们是劝不了的。于是,在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在外的那些年,那个曾经的家彻底空了,空无一人。大儿子时常站在他们的家门前,看着那座房子,就那么看着,仿佛曾经大家一起合力盖新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曾经兄弟姐妹都在的日子就在昨天,他想不明白,怎么突然会变成这样了呢?
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离开的这些年,大女儿过的很不好。弟弟出事以及爸妈被迫离家之后,大女儿尝尝做梦惊醒,醒来之后便开始哭,精神开始恍惚,大女婿实在没办法,把大哥和大嫂找过去,看着妹妹憔悴的样子,大儿子很心疼,他知道妹妹这是想爸爸妈妈了,她还没有从那件事的阴影里走出来。为了治好大女儿的病,大女婿和大儿子大儿媳跑遍了当地的医院,抓了很多中药,大家哄着大女儿,给她讲小时候的事情,告诉她事情都过去了,爸爸妈妈也很快就会回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大女儿开始吃药,慢慢地也能集中精力了,可依然闷闷不乐,医生说,要慢慢消化。大女儿用了三年才回归到以前的样子,这三年来,大女婿和大儿子大儿媳坚持照顾她,用耐心把她唤醒。
同时,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的这三年,也并不好过,乡村老太回忆说,牧羊老头去帮人家干体力活,很累,她呢,就当保姆,帮人家做做饭,收拾收拾屋子。但就是做饭收拾屋子的活也并不好干,有一次,做饭的电饭锅漏电,乡村老太不知道,便用手去碰,当时就失去了知觉,过了一会好不容易清醒,一下子慌了神,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事情,于是她就拿着扫帚去打,试图把电线打掉,谁知非但不行,再一次把自己电到了,后来还是雇主及时回到了家,把电闸拉掉才算解决。乡村老太说她当时害怕极了,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让雇主家有事,因为,那是他们再也赔不起的损失了。
离开5年后,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终于回家了。他们辗转几个地方打工,省吃俭用,赚的钱都攒着,几乎还了大部分的欠款。对于他们的回家,大儿子和大儿媳,还有大女儿,大女婿显得格外高兴,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理念,有土地的地方,才是家。
回家后的牧羊老头没有闲着,继续想着赚钱的法子,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收废品上,于是,开始试着驾着他的毛驴车前后村的跑,乡村老太想,也好,在家里怎么样都好,都比远在他乡的好。牧羊老头头脑灵活,废品生意在他的坚持下风生水起,给那几年的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收益。曾经也有人问他,收废品毕竟不是个光彩的活,人家都说是捡破烂的,你为什么还要干呢?那时的牧羊老头似乎已经看开了很多,“因为能赚钱呗。”简单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心酸、无奈,或许还有放下。
这些年来,没人再提起过小儿子或者小女儿,围绕在身边的都是大儿子一家,大女儿一家,大儿子生了两个孩子,一女一男,大女儿生了一个男孩。逢年过节,大家就会聚到一起,吃饭,喝酒,不提往事。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家里的那两个人是抹不去也忘不掉的,连着根呢。这也许就是后来牧羊老头面对小儿子时选择原谅的原因吧。
几年后,案子结了,小儿子回来了。大儿子和大女儿听说后,都急忙赶回家里,毕竟好多年没见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这一天,家里显得很热闹。
小儿子沉默地坐在炕上,低着头,似乎在向所有人认错,乡村老太在厨房忙着做饭,其实她很高兴,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小儿子了,无论他犯过什么错误,那都是之前的事情了,在见到他的那一刻,其实都忘了,只记得这是我的小儿子,最疼爱的小儿子。大儿子和大女儿分别在弟弟的左右坐着,不断地问他一些话,他只是简单地答着。牧羊老头仿佛是置身事外的一个人,在另一间屋子里,躺着,闭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厨房里烧着开水,大儿媳在厨房陪着婆婆忙活,孩子们笑闹着进进出出。这一切看起来多么像一幅欢乐的全家福,可小儿子心里知道,大家心里知道,牧羊老头还没开口,这件事情就不算过去,大家都在等他说话。
或许那时牧羊老头对小儿子的失望劲还没有过去,或许他是想给小儿子一个教训,牧羊老头从里屋起来,到厨房拿起那壶开水,向小儿子身上浇了过去,顿时,尖叫声四起,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大女儿,她一把夺过爸爸手里的水壶,喊着,爸,你干什么?眼睛里顿时蓄满泪水,有震惊,有不解。接着是大儿子,他快速地挡在弟弟面前,面对愤怒的父亲,只能好言相劝,爸,有话好好说。而这时,父亲的气似乎并没有撒完,隔着大儿子,手脚不停地招呼到小儿子身上,孩子们见状,纷纷吓得哭了起来,听见屋里的吵闹声后,乡村老太和大儿媳也快速进来,看见眼前的一幕,乡村老太便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她拉着牧羊老头的手说道,“儿子出事的时候还小,不懂事,经历这么多,他肯定也知道错了,你就别生气了,给他一次机会吧。再说,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儿子回来了,没事了,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啊。”“是啊,是啊,爸,你消消气,弟弟他以后一定会改的。”听到妈妈的话,大儿子和大女儿赶紧附和到,而小儿子,从爸爸把开水浇到他身上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没动过,保持那个姿势任爸爸打骂,乡村老太看着小儿子,十分心疼,“还不快向你爸爸认错!”乡村老太拍了一下他,“爸,我知道错了,因为我的事情连累了全家,你打我骂我都可以,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小儿子的头更低了。而且能够看出他现在正忍受着开水烫着的疼痛。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看到他这样,牧羊老头也是不忍的,骂了两句,便走了出去。剩下屋里的人赶紧给小儿子处理身上的伤。
打他又有什么用呢?时间回不去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如果说小儿子有错,那么最错的那个是不是自己呢?当初对他百般放纵,凡事顺从,造就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现在出事了,自己究竟应该付几分责任呢?牧羊老头再明白不过,经历了这么多,怨谁都没用,最重要的是当下的生活和以后的日子。怎么能不原谅呢?那毕竟是自己的孩子。
小儿子的身上还是留了疤,像是特意为这件事留的印记一样。我们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懂得一些道理,也许牧羊老头希望小儿子看到这些疤痕就会想到曾犯过的错,而引以为戒。自那以后,牧羊老头原谅了小儿子,小儿子重新回到家里生活,而他也似乎真正长大了,在处理各种事情上都成熟了很多。
小儿子回归家庭,家里虽然多了一个劳动力,但牧羊老头并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这几年收废品攒了一些钱,他准备再寻找一些新的商机赚钱,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后,牧羊老头把目光瞄准了养羊上,村里仅有一户人家在养,而且数量不多,不存在竞争之说,他要赶在别人发现这个商机之前先干起来。
其实那几年的市场真的很好,一只大羊能卖上千元。说干就干,牧羊老头用一部分积蓄从各地买来60只羊,有大有小,还在院子里盖了一间羊圈,吃料、喝水等设施一应俱全。白天,牧羊老头会把羊全都赶出去放,到野外去吃草。傍晚,一群羊吃饱了的羊撑着肚子回到家,喝水,倒嚼。牧羊老头很细心,哪个羊怀上小羊羔了,哪个羊这几天不太舒服,知道的一清二楚,并且会特别照顾。还养了一只牧羊犬,训练它帮忙赶羊。
于是,村里的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两幅画面: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一个老人赶着一群羊向大地深处走去,旁边跟着他的牧羊犬。傍晚,一群羊踩着余晖走来,个个神情慵懒,真像饱餐了一天的模样,后面跟着它们的主人和牧羊犬。村里人很羡慕牧羊老头,说他有经济头脑,还踏实肯干。牧羊老头确实因为养羊赚了钱,并且这件事现在他还在坚持着。但那些人羡慕之余,也许忘了牧羊老头因为家庭变故所经受的那些苦难,走过的那些坎坷。
那群羊给家里带来了收益,家里的生活又重新变得好起来,这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有精神上。乡村老太现在非常看得开,经历了这么多事,他们现在依然能够这么平静的生活,她说已经很满足了,随着生活的磨砺,她渐渐懂得,生活就是接受所有的苦难,然后笑着活下去,。
而生活好起来之后,家里人的第一要务就是给小儿子娶个媳妇,眼看着小儿子也25、6岁的人了,同龄人都当爹了,而他还没有对象,之前那些年在外面,家里人没办法管,现在回来了,必须按照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好好过日子了。于是,现在乡村老太的任务除了羊回来的时候给它们饮水之外,还四处打听哪家有合适的姑娘。最后是乡村老太的妹妹主动给小外甥介绍了一个对象。
姑娘长的很白,个子高挑,双方家长来家里相亲那天,小儿子打扮的很帅气,是大儿媳和大女儿帮忙收拾的。她们都盼着弟弟和这个姑娘能好上,这样,家里也就又完成了一件大事,爸妈也能省心了。姑娘似乎对小儿子很满意,因为那边的家长说,一切都很好,这也就暗示着,姑娘同意了,小儿子这边也很满意,尽管带着羞涩,但还是对姑娘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还下定决心,就这一个了。于是双方家长商量婚事,按照当地的风俗,彩礼、新衣、三金,一样不少,只是婚后他们是根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一起住,姑娘那边也没有异议。于是,婚礼很快便举行了。
乡村人都很热情,一家有事情,几乎每家都会来人帮忙。从十几年前盖房子的事儿上就能看出来。婚礼从筹备到正式结束一共费时10多天,是在家里举行的。买菜、租赁桌椅,雇厨师,通知亲朋好友,这些都是家里人在做,大儿子大儿媳,还有大女儿大女婿一直在忙活着。其实办这个婚礼也是家里人一直的愿望,因为他们觉得爸爸妈妈前几年实在是受了很多苦,借弟弟的婚礼冲冲喜气也是好的,而且这是时隔十几年,家里第一次办这么大的喜事,所以,大家都非常尽心尽力。
婚礼前一天,所有东西准备就绪,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招待远道而来的亲友们。一大早,牧羊老头就把羊赶出去了,然后让人帮忙看着,自己回来招待亲友。院子里被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打扫的干干净净,整齐地摆放着桌椅,村里的几个小青年也早早地来到这里帮忙,摆放碗筷的,抬啤酒的,给厨师打下手的,还有擦桌子的,忙得不亦乐乎。
大儿子在陪着亲戚中的男士们抽烟,聊天,大女儿和大儿媳则在陪亲戚中的女士们唠家常。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在和同辈人聊着天,亲友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年他们的变故,没想到经历了那么多的这个家,现在还能过得这么好,都不免流露出佩服的神情,牧羊老头很低调,只是说着这些年自己心态的变化,他坦言,年纪上来了,看得开了,很多事情都能不计较了,活了大半辈子了,现在就图安逸,放点羊,够吃喝,不操心,就挺好。同辈人纷纷赞叹活得明白。
趁办喜事这个契机,很多亲戚聚在一起,聊聊这些年的变化,说说现在的家庭,大家纷纷感慨到,时代不同了,很多东西似乎都变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有些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了。“呵呵,他们有他们要走的路,咱们不要操心了。”牧羊老头笑着说。
在大嫂和姐姐的帮助下,小儿子在温习着明天的流程,几点起床,经过多长时间到女方家里,几点把人接回来,几点的典礼,典礼上都应该注意什么,事无巨细,嫂子和姐姐一样一样在计算着,小儿子对一切都很兴奋,也是啊,从此后,便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他非常感谢家人们没有放弃他,对他一如既往地好。他想,结婚也就意味着自己的重新开始,他希望自己能够信守当初的诺言,好好生活,不让爸妈失望,他在当下暗暗对自己下决心。
第二天的婚礼很热闹,早上4点钟,前去接亲的人便出发了,小儿子,大儿子,大女儿,还有一些小儿子的朋友,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来到姑娘家,经历了亲友堵门、回答问题、找鞋等故意设计的情节之后,一行人终于成功接到新媳妇,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整个典礼顺利完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婚礼结束,宾客散尽。自家人在收拾着热闹过后的残局。这一天对他们来说,累并快乐着。大女儿和大儿媳挨个桌子收拾剩下的饭菜,碗筷,大儿子再把所有收拾干净的桌子摆放整齐,这些明天是要还回去的。孩子们似乎还沉浸在白天的喜庆气氛当中,追逐着,打闹着,好不热闹。牧羊老头坐在自家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抽着烟,看着天上。今晚的月亮很圆很亮,还有几颗星星也在闪耀。
牧羊老头记得很多年前,自己结婚的那个夜晚,也有这样的月亮和星星,一晃几十年啊。想当年年轻,心中藏着无数想法,不甘于人后,不甘于平凡,但实实在在的生活给了他很大一个教训,谁能想到呢?现在的他别无所求,只想安静地生活。这算活的明白吗?还是不想再折腾了呢?牧羊老头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就不去想,想太多不如去做,今后,他只想好好活着,在下半辈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好好生活。他希望给小儿子做一个榜样,告诉他,生活的本质就在于平凡和苦难,甘于平凡,接受苦难,他希望小儿子能懂。
在小儿子结婚不久后,家里收到了一个包裹,是邮到镇上的,乡里人去办事给带回来。家人都很好奇,是什么人给他们寄东西,拆开的那一刻,答案揭晓了,小女儿。乡村老太不识字,只得问大儿媳,是谁寄的呀?大儿媳如实告知,那个很久没人提起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大家都沉默,包裹打开了,是小女儿给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买的衣服,每人四件,春夏秋冬各一件,乡村老太捧着这些衣服,潸然泪下,不久后变成号啕大哭,大儿媳和小儿媳受不了这样的场面,也纷纷背过身去抹眼泪。大儿子和小儿子沉默着,但看的出来,他们其实很想念这个亲人,牧羊老头什么都没说,走出了屋子,拿起他的旱烟,开始抽,抽着抽着,也流下了眼泪。
是的,他很想念他的小女儿,看见那些衣服,他就不自觉地回忆起小女儿小的时候。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家里穷,能吃上饭就很不错了,在对待穿衣服这件事上,就没有那么讲究,经常是孩子穿大人不能穿的,小的两个就穿哥哥和姐姐不能穿的,有的甚至还打上补丁。小女儿小时候就很爱美,虽然不爱穿那些衣服,但也十分理解家里的情况,只是怀着一颗美好的心灵,对爸爸妈妈说,等长大了,她一定赚很多钱,然后买很多好看的衣服穿,还要给爸爸妈妈买。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当然不会把这句话当真,只当是小孩子天真的话语,但今天,这个小时候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小女儿却不在身边。牧羊老头突然觉得,他对女儿很亏欠,这么多年,他从来没问过小女儿过的怎么样,当初小女儿还那么小,就离开了家,他甚至还对她还怀着恨意,认为她让家里失望,让家里成为全村的笑柄,却从来没考虑过那么小就离开家的女儿以后是怎么生活的,他越想越觉得亏欠。
仿佛一夜之间,牧羊老头老了很多,头上甚至生出很多白发。在收到小女儿的包裹以后,他就开始变得不一样,隐隐透着心事。乡村老太知道,他和自己一样,是想小女儿了。但是不知道如何开这个口,让小女儿回来。于是在乡村老太的授意下,大儿子一家、小儿子一家和大女儿一家开始着手办这个事。其实想要联系到小女儿不难,照着寄件人的地址找过去就行了,也许这是小女儿故意留下的,冥冥中,她也希望家人能够找到她,原谅她。
很快,其他3个兄弟姐妹找到了小女儿,此时,她已经是2个孩子的妈妈了,就居住在邻省的一个小镇上,看到亲人们来到自己的家里,小女儿先是一愣,然后眼泪便忍不住地流出来,大女儿是最激动的一个,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妹妹了,她激动地抱住妹妹,也开始哭泣,一时间,屋子里的人都开始流泪。小女儿的两个孩子不知道这群人全都是他们的亲人,只是妈妈哭,他们也跟着哭起来。小儿媳把两个小孩子牵出屋子,哄着他们,还去超市给他们买了很多糖果。
平复之后的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小女儿把这些年来的生活简单地跟大家说了说,她那年离开家之后就跟着孩子的爸爸来到了他的老家,开始两个人都没有工作,只能靠男方的父母接济度日,但随着孩子的出生,他们知道是应该出来找工作靠自己生活了,于是就在他父母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个房子,那个男人找了一份下煤矿的工作,虽然危险,但是好在钱给的多。小女儿生完孩子不久后也找了一份工作,也能补贴家用,日子还过得去。但两年后小女儿又怀孕了,这次生的是个女孩,很机灵聪明,现在小女儿是全职家庭主妇,日子虽然过得很紧,但很开心。当然除了不能够跟自己的亲人见面。
大儿子把他们这次来的目的说了,希望小女儿能够回家看看爸妈,他们很想她。“他们不嫌弃我丢人吗?”小女儿说着,眼睛里又蓄满泪水,“其实爸很想你,他自从收到你寄的包裹,就常常心不在焉,妈说,他就是嘴上不说,可心里已经原谅你了,他也希望你回去看看。”大女儿说到。“好,我回去。”听到,爸妈已经原谅自己,小女儿终于破涕为笑。
回到家的那天,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早早地来到村口迎接,乡村老太第一个冲上去,又免不了一顿哭泣,牧羊老头什么都没说,只是接过小女儿手上的东西,这个动作足以说明,过去的一切已经不需再提。家还是那个家,终于回来了。小女儿细细打量着这个久违了的家,从前的一幕幕在眼前划过,仿佛做了一场梦,现在终于醒了。
为了庆祝小女儿回家,牧羊老头特意杀了一头羊,大家围在一起,忙活着剃羊肉,煮羊骨。看着儿女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身边,牧羊老头十分开心。他想这辈子应该就没什么遗憾了,他盼望的不过是这一份儿女绕膝的平凡幸福。真好,现在他们都长大了,都成家了,真好。
小女儿重新回到家里的日子很快乐,除了爸妈原谅了自己,她跟大嫂和弟妹相处的也很好,小女儿的两个孩子,最小的跟大哥家最大的孩子同岁,都是女孩,两个小姐妹性格很不相同,小女儿家的性格泼辣,谁惹都不行,惹急了就哭给你看。大儿子家的那个女孩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看似没有什么主见,整天跟着姑姑家的哥哥和妹妹身后面,大儿子家还有一个男孩,比女孩小两岁,是个性格大条的孩子,小女儿家的老大是个男孩,比他们都大。4个孩子都没差几岁,所以很能玩的到一起去。
夏天的午后,他们最爱做的就是粘蜻蜓,选一根带叉的树枝,在房前屋后找蜘蛛网,用那根带叉的树枝卷网,形成一个可以粘飞虫的网面。然后到谷堆旁边去,到树林里面去,到菜地里面去,都能够遇到蜻蜓,看到蜻蜓落到某处,一定要轻轻地行动,小心翼翼地向蜻蜓迈进,有时候还需要弯着腰,等离蜻蜓的距离很近了,便快速将制作的那张网扑到蜻蜓身上去,如果你动作够快,运气够好,一个中午能够抓到好几只,可如果运气不好,动作不熟练,一中午就算是白干了。一般抓到蜻蜓后便把它们全都放在纱窗上,等夜晚来临,它们的任务就开始了,吃蚊子。不知道这是哪里听来的,没人知道它们是否真的能吃蚊子,但孩子们乐此不疲这个游戏。
大儿子家和牧羊老头家是邻居,甚至就在一个院子里,中间隔着一个房子的距离,那里本来是要盖一座仓房的,可工程刚完成一半,搁置着,这里有梯子、装沙子用的车,还有一个沙堆,各种木头材料。那个年代没什么玩具,对孩子们来说,这里简直是一个游戏王国。他们在这里玩过家家、捉迷藏、弹溜溜、拍皮球,每个午后及黄昏,这里便充满孩子的笑声。
看着小孩子们玩的这么好,所有大人都很欣慰。农村没什么休闲活动,吃完晚饭,便都到自家院子前去聊会天,说说今年地里的情况,雨水是否充足,以及谁家的玉米苗长得好,谁家的长得不好,都用的什么化肥之类的。夏夜的蚊子真的很多,于是大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生火,捡一些小树枝、玉米叶以及能燃烧的东西,放到一起,用玉米叶当引子,将它们点燃,大人们便围坐在火堆的周围,继续聊着,这项活动也最受小孩子们欢迎,每当要生火的时候,小孩子一定是最勤快的,到处去捡树枝,等火生起来了,他们就围绕着火堆一圈圈地跑,嬉笑打闹。可能乡里的人最喜欢的就属夏季了吧,虽然需要去地里干活,但乡下怡人的景色也成为了人们的慰藉。
当然也许有的人更喜欢乡下的冬季,因为冬季不但不用干活,还是个充满美食的季节。冬天万事万物都需要储备能量,人也是这样。乡下的冬天,人们就会花很多时间来做吃的,粘豆包、冻豆腐、腌酸菜、咸菜等,各种各样的吃食。
也许小孩子是最喜欢冬天的,在漫天飘雪的日子,孩子们是最欢喜的了,家里的孩子们最喜欢打雪仗和堆雪人了,7、8个孩子一起,也不分哪一伙,到雪地里抓一把雪,团成团,看见人就往身上扔,如果不小心被大的雪团打中,那这孩子就遭殃了,浑身是雪不说,有的甚至打到头上,眼睛上,让你看不清周围的状况,这种时候,他也就成了大家最好的攻击对象。
除了打雪仗,孩子们还很喜欢在雪停了的时候堆雪人,三五成群,堆的雪人往往很不相同,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五官周正,有的缺胳膊少腿。但无论如何,总是免不了笑声的。对牧羊老头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在落满雪的院子里,看着孩子们嬉闹。
即使是冬天,牧羊老头也是不能闲着的,他的羊儿们,也是要出去找吃的的。羊儿们可能有一身的毛毛来抵御寒冷,牧羊老头就只能穿的多一些,厚一些。但东北最冷的时候能够达到零下30度,无论穿的多厚,走出去一会,便浑身冰冷。为了让自己缓和一点,牧羊老头经常走来走去。乡村老太总是劝他,要不冬天就不要出去了吧,放在圈里吃料就好了呀,牧羊老头则说,羊儿们不活动也是不行的。于是即使是最寒冷的冬天,即使在过年的那一天,牧羊老头依然坚持把羊儿们赶出去放一会儿。
小女儿回来在家里呆了很久,那年的春节也是在家里过的。乡村老头回忆说,那年是家里最热闹的一个春节。四个已经成家的孩子带着他们的家人聚到一起,辞旧迎新。乡下的年似乎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了,因为这一天俗称小年,要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都打扫一遍,还要吃饺子,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有人和面,有人切菜做饺子馅,有人赶皮,有人包。在所有人中,大儿子的饺子皮是赶的最好的,大女儿的饺子馅是做的最好的,小女儿、大儿媳、小儿媳则负责包,小儿子在厨房烧水,小孩子们则被乡村老太分配了扒蒜的任务。牧羊老头在看着电视,时不时看一眼他的亲人们。
要说过年最有趣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杀年猪。这是乡里人犒劳自己辛勤一年的奖赏,也象征着“年年有余”。杀年猪的时候,会把邻居们都叫来,毕竟一头壮硕的肥猪,只有几个人是抬不动它的。男人们在外面忙着抓猪、杀猪,女人们则在屋子里把之前就腌好的酸菜捞出来,洗净,切丝,等着和猪肉一起炖。要说最受欢迎的东北菜,那就要属这道酸菜炖猪肉了,再加上点粉条,这就成为了冬季里人们最爱的菜。吃饭的时候,邻里乡亲全都围坐在一起,刚出锅的猪肉炖粉条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小孩子们往往是最等不急的那个,夹了一筷子肥肉到碗里,蘸上蒜酱慢慢品尝,能吃上好几碗米饭。
牧羊老头家今年也杀了年猪,不仅仅因为过年了,今年,小儿子结婚了,小女儿回家了,都是好事,大家好不容易都赶在一起过年,当然要好好庆祝一下。按照惯例,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跟父母一起过除夕的,当然小女儿这种情况除外,大女儿已经好几年没在家里过年了,牧羊老头特意在除夕之前,杀年猪这天把大女儿一家叫回来,这下,四个孩子就都齐了。
这是难得的团聚时光,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各自组建了家庭。平时都忙,除非过年或者过节,才能见上一面。大儿子和小儿子虽然住的比较近,可牧羊老头知道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都有自己的责任要扛。大女儿和小女儿都嫁人了,平时当然以夫家为重。所以像这样的团聚的时光不多了,他也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有,总之,能看到儿女们现在这样子,牧羊老头非常地欣慰。
在为儿女们操劳了大半辈子之后,牧羊老头终于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头,而乡村老太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太太。今年69岁的乡村老太,前段时间突然生了一场病,牧羊老头没在家,小儿子及时发现了躺在地上的乡村老太,于是赶忙开车将乡村老太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心跳过慢,在经过几天的治疗后,医生建议回家修养。虽然没有大碍,但这次疾病给全家人都敲响了一个警钟,尤其是四个孩子,原来乡村老太和牧羊老头是真的老了,再也不是那个年轻时候的妈妈爸爸了。
乡村老太的疾病把全家人再一次聚到了一起,儿女们纷纷从各自的家里赶来。乡村老太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一直在说,我没事,你们都回去吧。哪有人肯听,各自里外忙活着。孙子和孙女们也都回来了,特别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小儿子的孩子,今年已经18岁了,平时跟奶奶的感情最好,听说奶奶生病了,第一时间回来。
乡村老太其实心里是高兴的,虽然这次大家聚到一起的理由是因为自己,但能够再次看到儿孙们欢聚的场景,她很是欣慰。小女儿也回来了,看着妈妈病弱的样子,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承认自己没有让爸爸妈妈享福的能力,疾病更是让她无能为力,她唯愿岁月不要那么无情,对爸爸妈妈好点。
也许受这次事件影响最大的是牧羊老头,在他心里,妻子一直是那个默默站在自己身后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那个不会掉队的人。也许这么多年的迁就、宽容让他习以为常,所以才会在妻子病倒的那一刻,那么地震惊。再然后是愧疚、心疼。他承认,对妻子的关心太少。年轻时,在乎的永远是自己的感受,从没正眼看过在身后默默跟追的妻子。儿子出事时,妻子义无反顾支持自己的决定,离开熟悉的家,跟自己去外面打工,其实那时,妻子应该是不想离开的,但为了这个家,她承受了一切。牧羊老头仔细地回想了这些年,他发现,对妻子的了解太少,愧疚太多,牧羊老头一直以为他为这个家几乎费劲了心力,但今天才明白,牺牲最大的那个人是妻子。他后悔明白的太迟,看着妻子赢弱的身体,他不禁黯然神伤。
扶着乡村老太躺下,为她盖好被子,倒好热水,静静地陪坐在一旁。牧羊老头从没想过这样的情景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传统的观念里,照顾人的那个总会是妻子,但今天躺在病床上的那个才是妻子。现在还不晚,牧羊老头对自己说,大半辈子了,一直在为儿女和生计操心,从没好好关心过这个老伴儿,从今天开始,他要为他们俩活。
对于乡村老太来说,她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追随着丈夫,从她嫁到这个家的那天起。
过去的女人没有文化,在家听父亲的,嫁人了听丈夫的。人们觉得这是一种悲哀,于是更愿意歌颂那些有独立思想,有主见的新时代女性。但在我心里,像乡村老太这种,一生只随一人,认定一个家的女人更让我感动。跟随牧羊老头的这么多年,也许有委屈,有泪水,有苦难,有劳累,但从没有过放弃。
每个酷热的午后,牧羊老头把羊儿们赶走后,乡村老太默默地拿起铁锹和推车, 进到羊圈里去收拾羊粪、羊吃剩的干草等等;每个严寒的冬日,牧羊老头把羊儿们赶走之后,乡村老太拿起尖锐的工具开始凿被冻成冰的槽子里的水,要赶在羊儿们中午回来之前,把冰块刨掉,把热水倒在槽子里,让羊儿们能够及时喝上水。每个酷暑严寒,乡村老太都默默做着这些事,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过去的那些日子里,牧羊老头和乡村老太也吵过架。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某一年的春节。平时乡村老太都是听牧羊老头的,无论大事小事,可那次,似乎乡村老太很有自己的想法,牧羊老头便大声呵斥了她,觉得十分委屈的乡村老太当场便提出要离家出走,回娘家。那时,大儿子和大儿媳已经结婚了,听到隔壁爸爸妈妈的争吵声,便跑过去了,大儿媳把婆婆拉到自己的屋子里,劝说了好一阵。
乡村老太曾说,过日子难免有磕磕绊绊,如果没有人让步,那这日子真的就没法过下去了。所以在这么多年的生活中,她宽容、理解、忍耐。我想乡村老太她们那一辈人和现在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凡事不要想的太多,去做就对了。去接受生活的挑战,去迎难而上,最后,你一定会获得满满地幸福感。
我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看着,牧羊老头温柔地注视着乡村老太,好像要把过去几十年的温柔都补回来。我知道,现在说祝他们幸福似乎太晚了,但我还是要说,祝牧羊老头遵守自己的承诺,以后的日子加倍对乡村老太好,祝乡村老太早日恢复健康,依然是那个坚韧不拔的小老太太。
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一段不愿被提起的历史往事。乡村老太在家休养的日子,我陪在身边,她会给我讲过去的事情,有些记得清楚,有些已经模糊。但那些都是她真实经历过的岁月。我问乡村老太可不可以写成故事,她笑说抚摸我的手说,好啊,不过要把奶奶写的很好哦。
牧羊老头是我的爷爷,乡村老太是我的奶奶,我爸爸是他们的大儿子。这世上每天都在上演无数故事,我们家的也还在继续,也许我的笔触写不出爷爷奶奶经历过的十分之一,但我依然希望有人能记住他们的故事,了解那一辈人的生活和他们的酸甜苦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