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豆腐家族”
文/沈筼筜
电影《芙蓉镇》是在几年前看的,它上映的时间虽远远早于当时,看的过程却没有距离感的生涩。芙蓉镇里的人们活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只是历史大棋局中过河后不能回头的卒子。每个人物都在命运面前抗争过、迷茫过,最后,被命运这条洪流一冲刷就飘散至远方。女主胡玉音经营一家米豆腐店为生,勤劳美丽,人称“豆腐西施”。米豆腐作为食物贯穿着影片的情节推进,作为暗线。朋友看完此片,还特意问我米豆腐是什么?她生长在大连,未曾见过。米豆腐于我是熟稔的,光是看着它就能回味起它下锅后的味道,驻扎在我的记忆里。
儿时的印象里,外婆的手和叮当猫的小口袋类似,变换出来的虽不是科技工具之类,但却是很多令我难以忘怀的美味的食物。米豆腐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外婆制作米豆腐都是在我寒假那会儿,做很多的米豆腐,送人或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有一幅画面清晰地储存在脑海里,事隔经年后不知是真实见过,还是一种构想。暗黄的吊灯,隐约漏风的土砖墙,外婆站在灶炉前,系着围裙用力地拿着大铁勺,搅动一锅米豆腐的雏形,使它搅拌均匀。灶炉内的柴火烧的很旺,火光和灯光相互映衬着,把外婆微微有些佝偻的背影印在墙上。锅上不断冒出的腾腾热气和四溢的香味,把简陋的小厨房弄得暖烘烘的,走进去温暖的不止有身体还有胃。几年前回乡,独自沿小路走到和外婆一起住过的土砖房,旁边就是厨房。有一年大雨连绵不断,房子被一棵倾倒的大树压得塌陷破败。或许那副画面曾亲眼见过吧。
米豆腐的做法是有次和外婆一起制作时熟悉的,与旧时的包谷豆腐相似。将米洗净,浸泡一天,和水磨成米浆。将米浆放入锅内烧热,一边加适量的食用碱(旧时用油桐果壳烧灰熬成的土碱),一边用力搅拌,直至煮熟,变成糊状,倒入盛器内,冷却之后即可。冷却后的米豆腐是呈米黄色的膏状,形状像凝固的黄油。等食用时,用刀将米豆腐划成小正方体状,有些人是用细线划开,所需的时间要比用刀长。切好后,泡入清水中,备上调配的佐料。用热水温烫,盛于碗中加佐料,最好是再加一点腌菜,入嘴糯软,辣味适中。来长沙后,看到这里的米豆腐是当作下饭的菜,而我们那里是直接盛碗吃,当作早餐。许是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也有不同之处。
一般把糊状的米豆腐倒入容器内冷却后,锅内都会粘上一层,过了会儿就成粘锅的锅巴了,薄薄的一层,很脆。这是有次姐姐带我去厨房里吃的,大人们在一旁忙活着搬运一盆盆的米豆腐,我和姐姐两人盯着锅上成型的锅巴,小心翼翼的扯下,微微焦黄的锅巴夹杂着柴火的香味和米豆腐的甜味。大概是难能可贵的食物,我和姐姐两人吃的很慢,抿一小口咀嚼着。有次我不小心掉到地上,那时还是泥土碾压的路。看着地上孤零零的锅巴,我无措地啜泣着。姐姐见到,就把手上一块最大的锅巴递给了我,安慰正伤心的我。嚼着锅巴,心想等以后长大,要天天熬米豆腐,吃锅巴,还要请姐姐来吃。
外婆在做米豆腐时,还会做油豆腐和酿豆腐。只是油豆腐做的很少,工序较为复杂。有回买菜时听妈妈说这家油豆腐不好吃,不纯正。那家的油豆腐以前好吃,现在也掺假了。当时纳闷着,好吃的油豆腐会是什么样的?我吃怎么也辨别不出正宗的味道。等到有次回乡,吃到外婆做的油豆腐,才恍然明白油豆腐的真味。油豆腐的色泽呈金黄,内如丝网,有弹性。一捏成团,等放开会还原,存放一月,不霉也不变。而不正宗的油豆腐会掺杂米之类的,颜色暗黄,重量也偏重些。然而,正宗的油豆腐味道也好很多,用少许水在锅内焯会儿,再放青椒和大蒜一炒,香味立马就有。酿豆腐则是建立在油豆腐的基础上的一种食物,我们笑称为“有馅的油豆腐”。馅的做法简易,在猪肉末中加入葱花、鸡蛋液、盐、酱油搅拌均匀。再把油豆腐对半切,中间挖空,塞入搅拌好的肉末,然后抹平。等要吃的时候,把包好的油豆腐塞肉放入冷水锅煮。几年前,去姑父的老家,宁远县。那里的酿豆腐陷足味美,个头圆鼓鼓的。听姑父说,是用八成瘦肉和二成肌肉,拌以少许猪皮,蒜白,红辣椒、食盐、小粉和去皮的荸荠等佐料,一起剁碎,做成馅。煮时火要大,水要适量,直煮到豆腐表皮起了一层层皱纹,汤刚好干,再放入小量豆豉水和芡粉。
当然,在庞大的豆腐家族里,我最喜欢的是白豆腐,也叫水豆腐。白净的外表,柔软易碎,口感嫩滑。它可煎可煮可炒,做法丰富。较为简单的做法也是家常做法——蘸水豆腐,葱花和少许辣椒酱搭配,味道香辣。煎水豆腐,则是把水豆腐炸至表皮微黄,一咬先是脆脆的口感,再是嫩滑的内里,亦是鲜美的味道。白豆腐或许是豆腐家族里惹人疼的妹妹吧,雅致的娇态,就像大观园里惹人怜惜的林妹妹,需要小心甚微的呵护着。诚然,民谚云:“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就点出了做豆腐的秘诀。豆腐家族里还有豆腐脑、豆腐干等等品种,它们丰富着我们的饮食生活,也给我们的餐桌带来很多无法替代的味道。平易近人的豆腐家族,也如我们忙忙碌碌的日常里所追寻的平淡安稳般,让人平和、稳实和心安。
电影《芙蓉镇》是在几年前看的,它上映的时间虽远远早于当时,看的过程却没有距离感的生涩。芙蓉镇里的人们活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只是历史大棋局中过河后不能回头的卒子。每个人物都在命运面前抗争过、迷茫过,最后,被命运这条洪流一冲刷就飘散至远方。女主胡玉音经营一家米豆腐店为生,勤劳美丽,人称“豆腐西施”。米豆腐作为食物贯穿着影片的情节推进,作为暗线。朋友看完此片,还特意问我米豆腐是什么?她生长在大连,未曾见过。米豆腐于我是熟稔的,光是看着它就能回味起它下锅后的味道,驻扎在我的记忆里。
儿时的印象里,外婆的手和叮当猫的小口袋类似,变换出来的虽不是科技工具之类,但却是很多令我难以忘怀的美味的食物。米豆腐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外婆制作米豆腐都是在我寒假那会儿,做很多的米豆腐,送人或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有一幅画面清晰地储存在脑海里,事隔经年后不知是真实见过,还是一种构想。暗黄的吊灯,隐约漏风的土砖墙,外婆站在灶炉前,系着围裙用力地拿着大铁勺,搅动一锅米豆腐的雏形,使它搅拌均匀。灶炉内的柴火烧的很旺,火光和灯光相互映衬着,把外婆微微有些佝偻的背影印在墙上。锅上不断冒出的腾腾热气和四溢的香味,把简陋的小厨房弄得暖烘烘的,走进去温暖的不止有身体还有胃。几年前回乡,独自沿小路走到和外婆一起住过的土砖房,旁边就是厨房。有一年大雨连绵不断,房子被一棵倾倒的大树压得塌陷破败。或许那副画面曾亲眼见过吧。
![]() |
米豆腐的做法是有次和外婆一起制作时熟悉的,与旧时的包谷豆腐相似。将米洗净,浸泡一天,和水磨成米浆。将米浆放入锅内烧热,一边加适量的食用碱(旧时用油桐果壳烧灰熬成的土碱),一边用力搅拌,直至煮熟,变成糊状,倒入盛器内,冷却之后即可。冷却后的米豆腐是呈米黄色的膏状,形状像凝固的黄油。等食用时,用刀将米豆腐划成小正方体状,有些人是用细线划开,所需的时间要比用刀长。切好后,泡入清水中,备上调配的佐料。用热水温烫,盛于碗中加佐料,最好是再加一点腌菜,入嘴糯软,辣味适中。来长沙后,看到这里的米豆腐是当作下饭的菜,而我们那里是直接盛碗吃,当作早餐。许是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也有不同之处。
一般把糊状的米豆腐倒入容器内冷却后,锅内都会粘上一层,过了会儿就成粘锅的锅巴了,薄薄的一层,很脆。这是有次姐姐带我去厨房里吃的,大人们在一旁忙活着搬运一盆盆的米豆腐,我和姐姐两人盯着锅上成型的锅巴,小心翼翼的扯下,微微焦黄的锅巴夹杂着柴火的香味和米豆腐的甜味。大概是难能可贵的食物,我和姐姐两人吃的很慢,抿一小口咀嚼着。有次我不小心掉到地上,那时还是泥土碾压的路。看着地上孤零零的锅巴,我无措地啜泣着。姐姐见到,就把手上一块最大的锅巴递给了我,安慰正伤心的我。嚼着锅巴,心想等以后长大,要天天熬米豆腐,吃锅巴,还要请姐姐来吃。
外婆在做米豆腐时,还会做油豆腐和酿豆腐。只是油豆腐做的很少,工序较为复杂。有回买菜时听妈妈说这家油豆腐不好吃,不纯正。那家的油豆腐以前好吃,现在也掺假了。当时纳闷着,好吃的油豆腐会是什么样的?我吃怎么也辨别不出正宗的味道。等到有次回乡,吃到外婆做的油豆腐,才恍然明白油豆腐的真味。油豆腐的色泽呈金黄,内如丝网,有弹性。一捏成团,等放开会还原,存放一月,不霉也不变。而不正宗的油豆腐会掺杂米之类的,颜色暗黄,重量也偏重些。然而,正宗的油豆腐味道也好很多,用少许水在锅内焯会儿,再放青椒和大蒜一炒,香味立马就有。酿豆腐则是建立在油豆腐的基础上的一种食物,我们笑称为“有馅的油豆腐”。馅的做法简易,在猪肉末中加入葱花、鸡蛋液、盐、酱油搅拌均匀。再把油豆腐对半切,中间挖空,塞入搅拌好的肉末,然后抹平。等要吃的时候,把包好的油豆腐塞肉放入冷水锅煮。几年前,去姑父的老家,宁远县。那里的酿豆腐陷足味美,个头圆鼓鼓的。听姑父说,是用八成瘦肉和二成肌肉,拌以少许猪皮,蒜白,红辣椒、食盐、小粉和去皮的荸荠等佐料,一起剁碎,做成馅。煮时火要大,水要适量,直煮到豆腐表皮起了一层层皱纹,汤刚好干,再放入小量豆豉水和芡粉。
![]() |
当然,在庞大的豆腐家族里,我最喜欢的是白豆腐,也叫水豆腐。白净的外表,柔软易碎,口感嫩滑。它可煎可煮可炒,做法丰富。较为简单的做法也是家常做法——蘸水豆腐,葱花和少许辣椒酱搭配,味道香辣。煎水豆腐,则是把水豆腐炸至表皮微黄,一咬先是脆脆的口感,再是嫩滑的内里,亦是鲜美的味道。白豆腐或许是豆腐家族里惹人疼的妹妹吧,雅致的娇态,就像大观园里惹人怜惜的林妹妹,需要小心甚微的呵护着。诚然,民谚云:“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就点出了做豆腐的秘诀。豆腐家族里还有豆腐脑、豆腐干等等品种,它们丰富着我们的饮食生活,也给我们的餐桌带来很多无法替代的味道。平易近人的豆腐家族,也如我们忙忙碌碌的日常里所追寻的平淡安稳般,让人平和、稳实和心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