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观行(转)
问观行
(吕真观)
问:向您说明我观行意识、末那识,以及第八识的详细过程。[ 编辑按:因提问中的内容,多属于个人的观行细节,故在此略去。]请问,这样观对吗?
答:观行必须自己确认是否符合三量,但我可以给您一些建议。
确定末那识的存在之后,大概知道它的体性即可,不必一直细观下去,因为末那识很深细,未见道者或初悟的人所能观察到的很有限。只要能够现观末那大概的体性,将来您观察到前七识以外的了别性,便可以找到第八识。
下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据不足时,您却对它有所解释时,要明白那只是一种假设,必须等到证据充分时,才可以视为结论。
未悟以前的观行,是为了找到第八识。超过这个目的的观行,尽量不要做,免得浪费时间。观行可集中在“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观察习气如何熏习而成,与习气的现行。《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讲集起心的时候,举了一些例子,请您自己多加体会,这里不方便讲解得更仔细,免得有些缘未成熟的人悟得太容易,不能承担而毁谤。
(吕真观)
问:向您说明我观行意识、末那识,以及第八识的详细过程。[ 编辑按:因提问中的内容,多属于个人的观行细节,故在此略去。]请问,这样观对吗?
答:观行必须自己确认是否符合三量,但我可以给您一些建议。
确定末那识的存在之后,大概知道它的体性即可,不必一直细观下去,因为末那识很深细,未见道者或初悟的人所能观察到的很有限。只要能够现观末那大概的体性,将来您观察到前七识以外的了别性,便可以找到第八识。
下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据不足时,您却对它有所解释时,要明白那只是一种假设,必须等到证据充分时,才可以视为结论。
未悟以前的观行,是为了找到第八识。超过这个目的的观行,尽量不要做,免得浪费时间。观行可集中在“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观察习气如何熏习而成,与习气的现行。《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讲集起心的时候,举了一些例子,请您自己多加体会,这里不方便讲解得更仔细,免得有些缘未成熟的人悟得太容易,不能承担而毁谤。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