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里的沙
有人说:让你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这话,听说是伏尔泰说的,但近年来,颇有些考究的意味,但凡叫不准是谁说的,或者自己不知道是谁的,便总不敢确信。然而,无论说这话的人是谁,却有一定的道理。我起初是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就算现在,解释起来,也无外乎是自己的理解,和当时说这句话人想阐述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
这话,大致是劝人不要懒惰。
我是一个很懒惰的人,小时候我卧室,经常父母帮我收拾,有人说,聪明的母亲应当适当偷懒,我母亲不够“聪明”,总是把她儿子照顾的妥妥当当——中国式的父母不就是这个样子吗?父亲为此,经常数落我,见到满屋狼藉,说我的卧室,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好像刚刚打败过的战场,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反驳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杨朱治大不治小。我也向来是这样认为的,杨朱见梁王,说自己很有治理天下的本事,梁王说,先生一妻一妾尚且自顾不暇,三亩薄田尚且不会打理,焉能治理国家呢?杨朱说,陛下可见过放羊吗?一个牧童拿着鞭子,指挥成百上千头羊,不在话下,但您让他放两只羊,就很难办到了。杨朱想阐述一个成大事不拘小节的观点,他偷换概念,我也在偷换概念,其实,懒惰并不可怕,怕就怕在给懒惰找一个合理的说法,这就很吓人了。
中国很多文化,都劝人莫要懒惰。道教有三尸神的说法,说人体内有三条虫子,专门向上天打小报告,东汉时期有个修行的高手,夜晚难眠,听见响动,原来是三尸神在体内蠢蠢欲动,想趁他睡着的时候,将他的恶行报告给上天,他吓坏了,一宿不眠,从那以后,他也不敢睡觉,久而久之,三尸神竟因他的不眠而被他耗死了,他修炼成仙……这自然是封建迷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据说,很可能是他修行的时候,长期不睡觉,形成表里两种人格,一种人格在外,像植物人,一种人格在内,进入幻想的仙界,偶尔两种人格转换一下,幻想人格出来,向人们阐述仙境之美,人也就信以为真,当真以为有仙境存在,于是,帝王将相,求仙丹而友僧道,尝过酒色财气,妄图成仙,但是可惜,他们衣食无忧,纵欲声色犬马,没能形成这两种人格,当然也就成不了仙。
道教也好,佛教也好,流传至今,大抵都不是宣传神性,修仙或者佛性,终究是以神仙鬼怪之说,劝人向善,孔子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话本身就很有意思,至于怎样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说,孔子因敬重鬼神而不语这些神奇鬼怪,看上妥当,却也不妥当,荀子《论衡》里,说道“君子卜筮”,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就像天要下雨一样,君子求神问卜,所求乃“文事”,并非迷信,说但凡大儒理解这一点,所以怪力乱神,也是说一说的。但无外乎是借鬼说人。这三尸神的说法,大抵是劝人莫要懒惰,否则你修行再高,若是懒惰,也不能修成正果。
这样我就理解,为什么一粒沙能让远行的人感到疲惫,鞋子里有沙子,倒出来继续走也就算了,但因懒惰,不想停下来,心中憧憬着“诗和远方的田野”,觉得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是懒惰,不想把鞋子里的沙子倒出来,觉得那样浪费时间,于是,越走越来越乏,远方,只是一个蜃景。
这话,大致是劝人不要懒惰。
我是一个很懒惰的人,小时候我卧室,经常父母帮我收拾,有人说,聪明的母亲应当适当偷懒,我母亲不够“聪明”,总是把她儿子照顾的妥妥当当——中国式的父母不就是这个样子吗?父亲为此,经常数落我,见到满屋狼藉,说我的卧室,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好像刚刚打败过的战场,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反驳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杨朱治大不治小。我也向来是这样认为的,杨朱见梁王,说自己很有治理天下的本事,梁王说,先生一妻一妾尚且自顾不暇,三亩薄田尚且不会打理,焉能治理国家呢?杨朱说,陛下可见过放羊吗?一个牧童拿着鞭子,指挥成百上千头羊,不在话下,但您让他放两只羊,就很难办到了。杨朱想阐述一个成大事不拘小节的观点,他偷换概念,我也在偷换概念,其实,懒惰并不可怕,怕就怕在给懒惰找一个合理的说法,这就很吓人了。
中国很多文化,都劝人莫要懒惰。道教有三尸神的说法,说人体内有三条虫子,专门向上天打小报告,东汉时期有个修行的高手,夜晚难眠,听见响动,原来是三尸神在体内蠢蠢欲动,想趁他睡着的时候,将他的恶行报告给上天,他吓坏了,一宿不眠,从那以后,他也不敢睡觉,久而久之,三尸神竟因他的不眠而被他耗死了,他修炼成仙……这自然是封建迷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据说,很可能是他修行的时候,长期不睡觉,形成表里两种人格,一种人格在外,像植物人,一种人格在内,进入幻想的仙界,偶尔两种人格转换一下,幻想人格出来,向人们阐述仙境之美,人也就信以为真,当真以为有仙境存在,于是,帝王将相,求仙丹而友僧道,尝过酒色财气,妄图成仙,但是可惜,他们衣食无忧,纵欲声色犬马,没能形成这两种人格,当然也就成不了仙。
道教也好,佛教也好,流传至今,大抵都不是宣传神性,修仙或者佛性,终究是以神仙鬼怪之说,劝人向善,孔子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话本身就很有意思,至于怎样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说,孔子因敬重鬼神而不语这些神奇鬼怪,看上妥当,却也不妥当,荀子《论衡》里,说道“君子卜筮”,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就像天要下雨一样,君子求神问卜,所求乃“文事”,并非迷信,说但凡大儒理解这一点,所以怪力乱神,也是说一说的。但无外乎是借鬼说人。这三尸神的说法,大抵是劝人莫要懒惰,否则你修行再高,若是懒惰,也不能修成正果。
这样我就理解,为什么一粒沙能让远行的人感到疲惫,鞋子里有沙子,倒出来继续走也就算了,但因懒惰,不想停下来,心中憧憬着“诗和远方的田野”,觉得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是懒惰,不想把鞋子里的沙子倒出来,觉得那样浪费时间,于是,越走越来越乏,远方,只是一个蜃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