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绥碑碣匾额拾絮——附清代民国呼和浩特碑额(匾额)一览表及书者介绍
呼和浩特是一座历史名城,据史料载始建于1572年,距今已逾四百年。旧称“归绥”,乃由新、旧两城“绥远”、“归化”之合得是名。因含民族贬意,五十年代中期更蒙语现名,汉意为”青色之城”。呼市素为我国西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兴盛,文化发达,古迹名胜甚多,有过大量碑碣、匾额,一时墨香四溢,竞相芳菲,曾为名城增光生色。其间不少书作出自名家之手,观来兴味无穷,五十年代初,部份尚存,每见之虽多有留意,但少有研究。仅就印象所及记述如下,权当抛砖。
寺匾趣事
呼和浩特有召寺城之美誉,史载召寺庙观曾多达七、八十处,召尤多。“召”为蒙语“寺”之译称。旧城之南隅有寺名“无量寺”,通称大召,为青城著名佛教建筑群之一,飞檐式结构,气势雄伟、典雅庄重。山门悬有五字横匾,文为“九边第一泉”,行草书,红地金字,甚为夺目。体出颜鲁公,而结架别于“争座位”和“祭侄稿”。用笔惰、代并存,模糊中可见精到,虚无中而意在,气贯神通,观者无不叹服。为青城之名匾。大召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为明神宗朱翔均赐土默特部俺达汗(阿拉坦汗)所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原名“宏慈寺”,清崇德五年重修更现名,匾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内二十多家商号集资修玉泉并时所建,故匾文与寺无关。但玉泉井传为康熙御马踏地成泉传说得名,匾文为赞玉泉井而作。原匾文革前尚存,后毁。现匾为1987年该寺重修时据照片放大复制,形虽存、神韵已非。原匾有作者“王用祯”署名。据知王氏乃山西榆次人,辛亥前曾于银号供职,民初,服务于绥远农民银行。后为“归化城”三大商号之一的“大盛魁”司账。匾是用棉球所写的。王氏除写“泉”匾外,还在席勒图召书有“阴山古刹”大匾和吕祖庙“文则史”匾。“刹”匾白地黑字,每字约80—9O公分,颜体楷书,颇具清末颜体大家云南通副钱南园体势,结体开张,似外在不修边幅,而内含神韵。匾悬于前殿,一进山门首跃眼底。远处青山谈沫,咫尺内佛殿悬“阴山古刹”大匾,文情并融,磅礴之气,势壮阴山,壮观之势,尽在墨中。此匾虽无年代可考,但据光绪十三年该寺重修两年后竣工之史载,当为光绪十五年(1890)所建,较“九”匾晚建十三年。是召在大召之东,也为青城著名召寺之一。史载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占地四万平方米,历曾两度遭火,多次重修。而吕祖庙“文则史”匾,书风又别于“泉”、“刹”两匾,“史”匾楷行书,运笔流畅,气韵天成。吕祖庙原在现在的吕祖庙街,现已不存。三匾同出于王氏之手,一颜多貌,风神各异,情出墨端,高手之誉,当不为愧。那时,小召山门也有匾,尤加有趣,文为“便是西天”,行楷,结体豪放不羁,粗头乱服,飞白叠出,落笔多猛拖以出势,出法无法,然布白得当,似书尤画,故常有误读“使走西天”者,说明“便是”与“使走”殊难辩清。作者重神韵轻形体,文趣笔妙。匾为蓝地金字,召前有四柱三孔牌楼,牌楼上书“普照慈光”与“天”匾相辉,情景交融。传此匾系复制五台山付青主墨迹,现也不存。盖小召本名“崇福寺”,位于席勒图召东侧,明天启三年(1623),由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原规模宏大,占地达两万平方米,三重院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钦征噶尔丹,回师归化,下榻小召。寺曾兴盛一时,衰于乾隆时期。现建筑大部不存,仅留牌楼。那时,归绥有个殡仪行业名“山西济终社”,门的抱柱有联为“济世有心施及白骨,终天无憾安赴黄泉”。对仗工整、书法也堪佳作,出于何人手不清,现也不存。
风云遗墨
民国以来,政坛人士之墨迹,在青城也不少。清真大寺原有“显扬正教”匾,为马福祥所书,时马任绥远都统,匾为行楷,似有何子贞笔意,也堪为妙品。大寺现存的砖刻“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认主独一”、“极乐真境”、“日监在兹”均为马福祥之墨迹,这些又似有魏书笔意。昭君墓的隶书“汉明妃王昭君之墓”也是马福祥的字,此为民国十三年所书。昭君墓有碑“寒风烈烈动边城,几度抬头望紫城,……”是李培基写的。五十年代中期已经拆除的旧城北门楼也有李碑,李培基三十年代当过绥远省主席,昭君墓还有吉鸿昌所书的碑。现在尚存的公主府南面“抗日将士阵亡纪念塔”塔基镶有白色石碑,碑文为悼念阵亡烈士,白话文体。铭曰:“这里长眠的是三百六十七个中国好男子”。此碑乃胡适撰文,钱玄同作书。体近欧褚,并似具北碑气韵,清丽隽雅。此为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一月二十五日,傅作义将军率五十九军出师,五月卅日击溃日军第八师团之战牺牲的烈士而建,此战共牺牲三百二十七人。纪念塔为三面体,上书烈士名录,魏书黑字,庄重肃穆之感甚之,也堪为功力之作。塔前原有水池,池周有青石六棱柱若干,每面镌刻悼句,字是典型的郑文公书体,书刻俱佳,现巳不存。昔之新城四门,均有门额,东、南、西、北分别为“迎旭门”、“承薰门”、“阜安门”、“镇宁门”,书体为欧柳之间。至于命名,据《绥远通志稿·城市》载“皆出圣哉”。城中央有钟鼓楼,楼基为十字穿心人行道,上为两重檐式建筑,也有匾,南为定安将军手书“帝城云里”,北为木刻兵部所颁“玉宇澄清”,白地黑字,行楷,似出画赞,气势磅礴壮观,出自何人之手不清。西为“震鼓惊钟”,东边无匾额。“震鼓惊钟”据知出自三十年代曾任绥远省主席李呜钟之手。鼓楼三层内有“玉皇弥罗阁”,南檐下悬有“弥罗阁”巨匾。原座落在大西街的“民乐社”大字也是李鸣钟写的,雄浑遒劲,奇峭凝重,堪为妙作。原新城北门箭楼还悬有“固若金汤”匾。楷书,凝重劲拔,可谓柳骨颜筋,出于何人之手不详,五十年代匾地油漆已剥落,但字迹尚清晰,可见成匾年代较早。
铺匾比魁
旧城乃商业闹区,店铺密集,各有号匾,名家争芳,堪称比魁。大南街路西“德华兴帽庄”匾尤为称著,颜体楷书、字取纵势,显然出于颜真卿的告身帖,但一变原帖的枣核圆为长方势,笔笔送到,不激不励,平和中见飞动,虽无一出锋、却稳中见活,肉裹中犹见筋骨,中锋圆笔,但又给人以肉不遮骨之感,耐人寻味,蓝地金字,边饰珠龙浮雕,悬于天井堂中,字呼之欲出。此匾署名谢沛霖,谢为清末翰林学士,难怪书作学者风度。同一街“永升斋”鞋铺之匾出自祝椿年之手,祝也是清末翰林,书体也是颜体楷书。虽厚不臃,结体宽疏,似出颜真卿麻姑碑。大北街曾有“明魁帽庄”,匾是冯恕写的,也是颜,颇俱刘石庵、翁同和之风格,冯也是民初大家之一。北京大棚栏“谦益祥布店”和打磨厂商铺“詹方寰”匾就是冯氏手笔。大北街店铺“复兴永”匾是韩毅写的,也是颜体,大家之风尤存。以榜书闻名的津门巨臂华世奎在青城也有墨迹,小南街路东一家杂货店“东盛义”、大北街路东一家电料行“盛兴时”之内匾,均出自华氏之手,三贤庙巷路西纸麻行“天元恒”和另家店铺“曾盛魁”也传为华氏所书,而尤以“东盛义”匾和“盛兴时”匾为妙。三十年代,京津之店铺匾,华作很多,但如“义”,“时”两匾势妙者则不多见、两匾即别于天津“劝业场”额之滞气,又别于双烈女庙碑之斧痕。“东”匾淋漓痛快,,“盛”匾神逸稳健,为华氏墨迹中不可多得者。而盛兴时外匾则是冀人刘朗斋写的,魏书,字也很好。刘还写有回民区清真北寺之“甘绥清真礼拜堂”。“启元茶庄”、“三和茶庄”均出自杨佐才之手,杨氏也是津门人氏,体也是颜,浑厚庄重。大北街“天一香”茶庄,为王铁庵之作,王氏太原人,书学付青主,难怪“天”匾与“便是西天”匾体势相同。小东街“首善医院”字出罗振霖,罗为广西人。“吉星斋鞋铺”为李锺毓所书。“曾兴元”、“德铭号”、“言记号”、“共和医院’’、“九·一八纪念堂”均出自元悌之手笔。元氏,天津人,早年从政于绥远省政府,建国后任职内蒙文史馆,写颜,善榜书,多有人评元氏榜书与华世奎比肩者。元五十年代末辞世。大北街“四宝斋文具店”、“德和香茶庄”、“德和楼”、“聚兴昌”均为曹子颜所书。曹氏山西人,毕生写颜。“清华园澡塘”郑板桥书体之楹联、“太平洋”鞋店近黄庭坚书体之匾均出自王裕民先生之手。还有似赵、柳体的 “怀仁堂”,近柳体的“永令堂”,近米体的 “春和玉”、近欧体的“德泰玉”,颜体“元泰和”、“济仁堂”等药店匾,“益文斋”文具店、纸麻行“明文德”、“三元成”、“曾盛元”以及“敬记纸庄”、“老三顺鞋店”、“恒聚兴绸布店”、“德和楼清真饭店”、“忠义祥绸布店”、“清华斋南纸文具店”、“麦香村饭庄”、“凤麟阁饭庄”、“德余全杂货店”、“大德成百货鞋帽店”、 “南、北古丰轩饭庄”以及南“古丰轩饭庄”二楼横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有各大粮店的匾额传均出自名家之手。也惜无考。
翰墨新风
建国以后,青城书坛一出新貌,青城书家,墨随时代,多有新作。“内蒙博物馆”,“内蒙图书馆“原大字榜书为曾士先先生之作。曾先生原工作于内蒙文化局。善榜书,字具大家风度。现在的清真大寺“望月楼”三字为郭笠农先生之作,“呼和浩特制药厂”、“石刻厂”额也是郭先生写的。郭氏,山东人,早岁从军,建国后曾先后工作于市劳动局、制药厂,精于篆刻,印风宗齐白石出齐白石、并汲历代名家之长,独树一帜。邓拓访内蒙时曾为邓作印颇受赞誉。书法宗颜则以法度见长。
冯中斋先生书宗邓石如,原车站前“糖业烟酒商店”之大字棣书是冯氏所作。冯,字芸书,山西文水人,也精篆刻。“人民电影院”原为晋多三先生书,为张裕钊体,重修后由王裕民先生书。晋先生,北京市人,写张裕钊。王裕民先生,河北唐县人,建国后工作于市图书馆、展览馆,先工郑板桥,后写黄庭坚,晚岁涉汉隶、小篆,书体自成一家,先生尤提掖后昆,不遗余力,高足多矣。
然而,时代是前进的,随着青城城建需要,旧房已被新楼取代。书迹虽已不存,也不复为憾。而今,青城书坛重兴,新秀倍出,继承传统,发扬书法艺术。新额之墨香,复溢青城,青蓝争茂,薄古厚今是为喜也。
寺匾趣事
呼和浩特有召寺城之美誉,史载召寺庙观曾多达七、八十处,召尤多。“召”为蒙语“寺”之译称。旧城之南隅有寺名“无量寺”,通称大召,为青城著名佛教建筑群之一,飞檐式结构,气势雄伟、典雅庄重。山门悬有五字横匾,文为“九边第一泉”,行草书,红地金字,甚为夺目。体出颜鲁公,而结架别于“争座位”和“祭侄稿”。用笔惰、代并存,模糊中可见精到,虚无中而意在,气贯神通,观者无不叹服。为青城之名匾。大召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为明神宗朱翔均赐土默特部俺达汗(阿拉坦汗)所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原名“宏慈寺”,清崇德五年重修更现名,匾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内二十多家商号集资修玉泉并时所建,故匾文与寺无关。但玉泉井传为康熙御马踏地成泉传说得名,匾文为赞玉泉井而作。原匾文革前尚存,后毁。现匾为1987年该寺重修时据照片放大复制,形虽存、神韵已非。原匾有作者“王用祯”署名。据知王氏乃山西榆次人,辛亥前曾于银号供职,民初,服务于绥远农民银行。后为“归化城”三大商号之一的“大盛魁”司账。匾是用棉球所写的。王氏除写“泉”匾外,还在席勒图召书有“阴山古刹”大匾和吕祖庙“文则史”匾。“刹”匾白地黑字,每字约80—9O公分,颜体楷书,颇具清末颜体大家云南通副钱南园体势,结体开张,似外在不修边幅,而内含神韵。匾悬于前殿,一进山门首跃眼底。远处青山谈沫,咫尺内佛殿悬“阴山古刹”大匾,文情并融,磅礴之气,势壮阴山,壮观之势,尽在墨中。此匾虽无年代可考,但据光绪十三年该寺重修两年后竣工之史载,当为光绪十五年(1890)所建,较“九”匾晚建十三年。是召在大召之东,也为青城著名召寺之一。史载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占地四万平方米,历曾两度遭火,多次重修。而吕祖庙“文则史”匾,书风又别于“泉”、“刹”两匾,“史”匾楷行书,运笔流畅,气韵天成。吕祖庙原在现在的吕祖庙街,现已不存。三匾同出于王氏之手,一颜多貌,风神各异,情出墨端,高手之誉,当不为愧。那时,小召山门也有匾,尤加有趣,文为“便是西天”,行楷,结体豪放不羁,粗头乱服,飞白叠出,落笔多猛拖以出势,出法无法,然布白得当,似书尤画,故常有误读“使走西天”者,说明“便是”与“使走”殊难辩清。作者重神韵轻形体,文趣笔妙。匾为蓝地金字,召前有四柱三孔牌楼,牌楼上书“普照慈光”与“天”匾相辉,情景交融。传此匾系复制五台山付青主墨迹,现也不存。盖小召本名“崇福寺”,位于席勒图召东侧,明天启三年(1623),由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原规模宏大,占地达两万平方米,三重院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钦征噶尔丹,回师归化,下榻小召。寺曾兴盛一时,衰于乾隆时期。现建筑大部不存,仅留牌楼。那时,归绥有个殡仪行业名“山西济终社”,门的抱柱有联为“济世有心施及白骨,终天无憾安赴黄泉”。对仗工整、书法也堪佳作,出于何人手不清,现也不存。
风云遗墨
民国以来,政坛人士之墨迹,在青城也不少。清真大寺原有“显扬正教”匾,为马福祥所书,时马任绥远都统,匾为行楷,似有何子贞笔意,也堪为妙品。大寺现存的砖刻“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认主独一”、“极乐真境”、“日监在兹”均为马福祥之墨迹,这些又似有魏书笔意。昭君墓的隶书“汉明妃王昭君之墓”也是马福祥的字,此为民国十三年所书。昭君墓有碑“寒风烈烈动边城,几度抬头望紫城,……”是李培基写的。五十年代中期已经拆除的旧城北门楼也有李碑,李培基三十年代当过绥远省主席,昭君墓还有吉鸿昌所书的碑。现在尚存的公主府南面“抗日将士阵亡纪念塔”塔基镶有白色石碑,碑文为悼念阵亡烈士,白话文体。铭曰:“这里长眠的是三百六十七个中国好男子”。此碑乃胡适撰文,钱玄同作书。体近欧褚,并似具北碑气韵,清丽隽雅。此为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一月二十五日,傅作义将军率五十九军出师,五月卅日击溃日军第八师团之战牺牲的烈士而建,此战共牺牲三百二十七人。纪念塔为三面体,上书烈士名录,魏书黑字,庄重肃穆之感甚之,也堪为功力之作。塔前原有水池,池周有青石六棱柱若干,每面镌刻悼句,字是典型的郑文公书体,书刻俱佳,现巳不存。昔之新城四门,均有门额,东、南、西、北分别为“迎旭门”、“承薰门”、“阜安门”、“镇宁门”,书体为欧柳之间。至于命名,据《绥远通志稿·城市》载“皆出圣哉”。城中央有钟鼓楼,楼基为十字穿心人行道,上为两重檐式建筑,也有匾,南为定安将军手书“帝城云里”,北为木刻兵部所颁“玉宇澄清”,白地黑字,行楷,似出画赞,气势磅礴壮观,出自何人之手不清。西为“震鼓惊钟”,东边无匾额。“震鼓惊钟”据知出自三十年代曾任绥远省主席李呜钟之手。鼓楼三层内有“玉皇弥罗阁”,南檐下悬有“弥罗阁”巨匾。原座落在大西街的“民乐社”大字也是李鸣钟写的,雄浑遒劲,奇峭凝重,堪为妙作。原新城北门箭楼还悬有“固若金汤”匾。楷书,凝重劲拔,可谓柳骨颜筋,出于何人之手不详,五十年代匾地油漆已剥落,但字迹尚清晰,可见成匾年代较早。
铺匾比魁
旧城乃商业闹区,店铺密集,各有号匾,名家争芳,堪称比魁。大南街路西“德华兴帽庄”匾尤为称著,颜体楷书、字取纵势,显然出于颜真卿的告身帖,但一变原帖的枣核圆为长方势,笔笔送到,不激不励,平和中见飞动,虽无一出锋、却稳中见活,肉裹中犹见筋骨,中锋圆笔,但又给人以肉不遮骨之感,耐人寻味,蓝地金字,边饰珠龙浮雕,悬于天井堂中,字呼之欲出。此匾署名谢沛霖,谢为清末翰林学士,难怪书作学者风度。同一街“永升斋”鞋铺之匾出自祝椿年之手,祝也是清末翰林,书体也是颜体楷书。虽厚不臃,结体宽疏,似出颜真卿麻姑碑。大北街曾有“明魁帽庄”,匾是冯恕写的,也是颜,颇俱刘石庵、翁同和之风格,冯也是民初大家之一。北京大棚栏“谦益祥布店”和打磨厂商铺“詹方寰”匾就是冯氏手笔。大北街店铺“复兴永”匾是韩毅写的,也是颜体,大家之风尤存。以榜书闻名的津门巨臂华世奎在青城也有墨迹,小南街路东一家杂货店“东盛义”、大北街路东一家电料行“盛兴时”之内匾,均出自华氏之手,三贤庙巷路西纸麻行“天元恒”和另家店铺“曾盛魁”也传为华氏所书,而尤以“东盛义”匾和“盛兴时”匾为妙。三十年代,京津之店铺匾,华作很多,但如“义”,“时”两匾势妙者则不多见、两匾即别于天津“劝业场”额之滞气,又别于双烈女庙碑之斧痕。“东”匾淋漓痛快,,“盛”匾神逸稳健,为华氏墨迹中不可多得者。而盛兴时外匾则是冀人刘朗斋写的,魏书,字也很好。刘还写有回民区清真北寺之“甘绥清真礼拜堂”。“启元茶庄”、“三和茶庄”均出自杨佐才之手,杨氏也是津门人氏,体也是颜,浑厚庄重。大北街“天一香”茶庄,为王铁庵之作,王氏太原人,书学付青主,难怪“天”匾与“便是西天”匾体势相同。小东街“首善医院”字出罗振霖,罗为广西人。“吉星斋鞋铺”为李锺毓所书。“曾兴元”、“德铭号”、“言记号”、“共和医院’’、“九·一八纪念堂”均出自元悌之手笔。元氏,天津人,早年从政于绥远省政府,建国后任职内蒙文史馆,写颜,善榜书,多有人评元氏榜书与华世奎比肩者。元五十年代末辞世。大北街“四宝斋文具店”、“德和香茶庄”、“德和楼”、“聚兴昌”均为曹子颜所书。曹氏山西人,毕生写颜。“清华园澡塘”郑板桥书体之楹联、“太平洋”鞋店近黄庭坚书体之匾均出自王裕民先生之手。还有似赵、柳体的 “怀仁堂”,近柳体的“永令堂”,近米体的 “春和玉”、近欧体的“德泰玉”,颜体“元泰和”、“济仁堂”等药店匾,“益文斋”文具店、纸麻行“明文德”、“三元成”、“曾盛元”以及“敬记纸庄”、“老三顺鞋店”、“恒聚兴绸布店”、“德和楼清真饭店”、“忠义祥绸布店”、“清华斋南纸文具店”、“麦香村饭庄”、“凤麟阁饭庄”、“德余全杂货店”、“大德成百货鞋帽店”、 “南、北古丰轩饭庄”以及南“古丰轩饭庄”二楼横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有各大粮店的匾额传均出自名家之手。也惜无考。
翰墨新风
建国以后,青城书坛一出新貌,青城书家,墨随时代,多有新作。“内蒙博物馆”,“内蒙图书馆“原大字榜书为曾士先先生之作。曾先生原工作于内蒙文化局。善榜书,字具大家风度。现在的清真大寺“望月楼”三字为郭笠农先生之作,“呼和浩特制药厂”、“石刻厂”额也是郭先生写的。郭氏,山东人,早岁从军,建国后曾先后工作于市劳动局、制药厂,精于篆刻,印风宗齐白石出齐白石、并汲历代名家之长,独树一帜。邓拓访内蒙时曾为邓作印颇受赞誉。书法宗颜则以法度见长。
冯中斋先生书宗邓石如,原车站前“糖业烟酒商店”之大字棣书是冯氏所作。冯,字芸书,山西文水人,也精篆刻。“人民电影院”原为晋多三先生书,为张裕钊体,重修后由王裕民先生书。晋先生,北京市人,写张裕钊。王裕民先生,河北唐县人,建国后工作于市图书馆、展览馆,先工郑板桥,后写黄庭坚,晚岁涉汉隶、小篆,书体自成一家,先生尤提掖后昆,不遗余力,高足多矣。
然而,时代是前进的,随着青城城建需要,旧房已被新楼取代。书迹虽已不存,也不复为憾。而今,青城书坛重兴,新秀倍出,继承传统,发扬书法艺术。新额之墨香,复溢青城,青蓝争茂,薄古厚今是为喜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