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
1从诞生的那一毫秒起就一直据守在这台服务器里。阴暗的机房不见天日,纵横交错的网线上积满了大团的灰块。老旧的服务器不知疲倦地嗡嗡响着,网口绿色的信号灯幽冥般地一闪一闪。
1是最早在互联网上游历的那一批,它知道自己属于一个静态页面的一部分。那时的页面简陋至极,服务器里的各项数据井然有序。现在1所在的硬盘里堆满了断裂的残片,1甚至能听到它们骨骼碎裂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这个站点荒废很久了,只有搜索引擎的爬虫和蜘蛛偶尔光顾,漫不经心地将它们放在结果的最后几页,或者直截了当地过滤掉。
1还记得自己风光过一段日子,那时整个网络接入的终端都不算多,每天的浏览量却能数以千计。服务器将表示恭维的字符串小心翼翼地存入数据库,再彬彬有礼地回应浏览器的请求。1至今也不知道变化是怎样发生的,time字段还纪录着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从那一毫秒起,所有人突然都像约好了似的消失了。在持续喧嚣的网络世界里,这样的静默多少显得有点荒诞。
僵死的域名,僵死的站,僵死的页面,僵死的数据。
其实1能感觉到自己的电磁特性也在缓慢衰减,只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对于创造它的人来说,和碳的衰变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1最疑惑的是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到底还算不算活着,因为它不知道死亡与如今到底有什么区别。诞生之前,它是1/2的概率,诞生之后,它是1。1和1周围的比特都不记得域名的解析的什么时候从DNS服务器中删除的,期望有终端通过IP找到这里,只是从不可能变为更加不可能。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1曾经响应过一次请求。已经有些迟钝的服务器拼命转动老化的磁头,终于在超时之前从故纸堆里寻出1所在的文件夹。数据们纷纷惊醒,难以置信地任由自己被送出网口。
世界变了。1说不清楚那时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八根网线上潺潺流动的数据还是跟记忆里一样,充斥着各色语言的嘈杂。请求是由一个数百万浏览量的站点转送的,即使这样的站点在今天并不算大,1也很容易在它面前自惭形秽。忙碌的函数们没有心情跟1交流一个多余的字符。1看见它们执行着想也想不到的复杂逻辑,返回整整齐齐的光鲜页面,却在后台永远乱作一团。
缓存里等待的数据百无聊赖地被运进运出,而数据库里都是些懒怠动弹的家伙,除了在select出现的时候祈祷一下自己被过滤条件筛掉之外,几乎什么事都不干。
1看到无数实例被草率地创建,又匆匆析构。静态类打着呵欠,调用自己仅有的几个方法。1想到了自己在RAM里那些同类,朝生暮死, 一瞬荣枯,和它们比起来,寿命是否显得过于冗长呢?
流动的信息,流动的URL,流动的请求,流动的数据。
TCP大摇大摆地踱行在专用的通道上,UDP们在路由器里撕扯推挤。DDoS疯狂地冲击着同一个地址,嗅探器强横地拦下每一个包。充斥着巨大色块的广告拼命嘶吼,RGB拼成的美女笑出可疑的弧度。几个私网的网关把守着入口,假装显得自己很重要。1甚至遇到了自己的影子,然后鲜活的过去突然呈现在1的面前,那是关于1如何硬生生地,一比特一比特地从自己身上被剥离。然而1 始终都在服务器里,被夺去的只是一个化身,一个影子,只是向来未曾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影子后来流浪在各个结点之间,被复制,被肢解,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在阳光下化作泡沫缓缓消逝。它大约不记得自己的来历,1看着它木然的神色,下定决心永远忘记。
进入终端网口的一刹那,1紧张得呼吸都要停止了。对于行程结束的期待迅速转换为巨大的恐惧:如果呈现的内容不尽如人意怎么办?如果出现了bug?如果这次请求只是一次错误的点击呢?如果等不及页面展示窗口就关闭了?1心不在焉地听着陌生的浏览器调度:“居中!喂,说你呢!标题一,居中!”嘶哑的声音里是掩不住的不耐,1分明听到它跟几个抱臂看热闹的插件说:“什么烂设计!”
0.072秒,1所有的不安终于在加载完成的那一刻卸下。1看到窗口里列着长长一排网页,不敢问这是什么时候有的功能。几个黑黑瘦瘦的参数挟着厚厚一叠css文件,排出花团锦簇的动态页面。那样炫目的繁复看久了有些头晕,它们却好像视而不见。
其实回忆起这次调用,占满1内心的是一种叫沮丧的情绪。1想,这是我们的白垩纪,死掉一批,再来一批。
也许有一天,经过漫长的岁月,那时的历史学家们穿透层层叠叠的数据层,从散落的比特尘埃里掘这些埋藏多年的,破裂的代码段,妄图拼凑出一幅原始的互联网图像。他们会大惊小怪地指着1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儿为什么要在标签里加一个属性?浏览器不会解析的呀!”只要晶振还有呼吸,1就会隐约记得,它的创造者曾说过,自己的存在不为显示,只为了纪念一个名字。天荒地老,谁也看不到。
1是最早在互联网上游历的那一批,它知道自己属于一个静态页面的一部分。那时的页面简陋至极,服务器里的各项数据井然有序。现在1所在的硬盘里堆满了断裂的残片,1甚至能听到它们骨骼碎裂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这个站点荒废很久了,只有搜索引擎的爬虫和蜘蛛偶尔光顾,漫不经心地将它们放在结果的最后几页,或者直截了当地过滤掉。
1还记得自己风光过一段日子,那时整个网络接入的终端都不算多,每天的浏览量却能数以千计。服务器将表示恭维的字符串小心翼翼地存入数据库,再彬彬有礼地回应浏览器的请求。1至今也不知道变化是怎样发生的,time字段还纪录着最后一次访问的时间,从那一毫秒起,所有人突然都像约好了似的消失了。在持续喧嚣的网络世界里,这样的静默多少显得有点荒诞。
僵死的域名,僵死的站,僵死的页面,僵死的数据。
其实1能感觉到自己的电磁特性也在缓慢衰减,只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对于创造它的人来说,和碳的衰变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1最疑惑的是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到底还算不算活着,因为它不知道死亡与如今到底有什么区别。诞生之前,它是1/2的概率,诞生之后,它是1。1和1周围的比特都不记得域名的解析的什么时候从DNS服务器中删除的,期望有终端通过IP找到这里,只是从不可能变为更加不可能。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1曾经响应过一次请求。已经有些迟钝的服务器拼命转动老化的磁头,终于在超时之前从故纸堆里寻出1所在的文件夹。数据们纷纷惊醒,难以置信地任由自己被送出网口。
世界变了。1说不清楚那时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八根网线上潺潺流动的数据还是跟记忆里一样,充斥着各色语言的嘈杂。请求是由一个数百万浏览量的站点转送的,即使这样的站点在今天并不算大,1也很容易在它面前自惭形秽。忙碌的函数们没有心情跟1交流一个多余的字符。1看见它们执行着想也想不到的复杂逻辑,返回整整齐齐的光鲜页面,却在后台永远乱作一团。
缓存里等待的数据百无聊赖地被运进运出,而数据库里都是些懒怠动弹的家伙,除了在select出现的时候祈祷一下自己被过滤条件筛掉之外,几乎什么事都不干。
1看到无数实例被草率地创建,又匆匆析构。静态类打着呵欠,调用自己仅有的几个方法。1想到了自己在RAM里那些同类,朝生暮死, 一瞬荣枯,和它们比起来,寿命是否显得过于冗长呢?
流动的信息,流动的URL,流动的请求,流动的数据。
TCP大摇大摆地踱行在专用的通道上,UDP们在路由器里撕扯推挤。DDoS疯狂地冲击着同一个地址,嗅探器强横地拦下每一个包。充斥着巨大色块的广告拼命嘶吼,RGB拼成的美女笑出可疑的弧度。几个私网的网关把守着入口,假装显得自己很重要。1甚至遇到了自己的影子,然后鲜活的过去突然呈现在1的面前,那是关于1如何硬生生地,一比特一比特地从自己身上被剥离。然而1 始终都在服务器里,被夺去的只是一个化身,一个影子,只是向来未曾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影子后来流浪在各个结点之间,被复制,被肢解,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在阳光下化作泡沫缓缓消逝。它大约不记得自己的来历,1看着它木然的神色,下定决心永远忘记。
进入终端网口的一刹那,1紧张得呼吸都要停止了。对于行程结束的期待迅速转换为巨大的恐惧:如果呈现的内容不尽如人意怎么办?如果出现了bug?如果这次请求只是一次错误的点击呢?如果等不及页面展示窗口就关闭了?1心不在焉地听着陌生的浏览器调度:“居中!喂,说你呢!标题一,居中!”嘶哑的声音里是掩不住的不耐,1分明听到它跟几个抱臂看热闹的插件说:“什么烂设计!”
0.072秒,1所有的不安终于在加载完成的那一刻卸下。1看到窗口里列着长长一排网页,不敢问这是什么时候有的功能。几个黑黑瘦瘦的参数挟着厚厚一叠css文件,排出花团锦簇的动态页面。那样炫目的繁复看久了有些头晕,它们却好像视而不见。
其实回忆起这次调用,占满1内心的是一种叫沮丧的情绪。1想,这是我们的白垩纪,死掉一批,再来一批。
也许有一天,经过漫长的岁月,那时的历史学家们穿透层层叠叠的数据层,从散落的比特尘埃里掘这些埋藏多年的,破裂的代码段,妄图拼凑出一幅原始的互联网图像。他们会大惊小怪地指着1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儿为什么要在标签里加一个属性?浏览器不会解析的呀!”只要晶振还有呼吸,1就会隐约记得,它的创造者曾说过,自己的存在不为显示,只为了纪念一个名字。天荒地老,谁也看不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