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两极的心理世界[
女儿出差,这是毛豆出世后的第一次。当晚就给了女婿一个“下马威”:本来一觉甜睡到大天亮的“小和尚”,不待“半夜鸡叫”就醒了,女婿抱着、哄着、摇着,还唱起了特定的催眠曲《小燕子》,都不顶事,只得抱他上阳台数星星,折腾了两个小时才安静下来,重入梦乡。后来我跟哥哥提起,他说他的孙女也是一样,小床边换了个人,十分警觉,睡眠便不安生。估计是换了人,气味不对,气场也换了。小家伙不会说话,可精着呢,千万别把豆包不当粮食哟。还有更有趣的,妻子告诉我,见人就笑的毛豆一到夕阳西下,情绪便会跌落,眼睛潮潮的,眼神深深的,像个浪漫诗人,使出种种花招,好不容易逗他开一下颜,那勉强挤出来的笑容旋即便消失——说句笑话,他总不会天才到联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吧。他就那样带点期盼、带点忧郁地望着门,等待着一声门响。直到他爸爸妈妈相继回家,才又一次疯起来。我知道这是孩子恋亲的本能,这也许是亲情的萌芽,亲情的原始阶段,慢慢就会由“自发”变为“自觉”。可是我想,当孩子的“爱”由“自发”变为“自觉”,那他也就懂得了不满、讨厌甚至是痛恨,当大人的可得警惕呀。可惜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洞察婴儿的心理世界,他不会表达;待他会表达的时候,就早不是婴儿了。专家的所有研究结论都是“近似值”,那个真正的“小宇宙”对人类来说,永远是个谜。
由毛豆想起了老母亲,他们两恰好处于生命的两极,而他们的心理世界也同样是神秘莫测的。照理老人有自述能力,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应该不是十分困难的;可是正因为“了解”,才更加难以理解。去年下半年以来,老人家总是说这里不舒服那里疼痛,好在医院在隔壁,一个电话,远在德州路的弟弟就赶来,两三个人便连拥带扶陪她就医。而每次检查,各项指标都不错,偶有高低,据医生说,也是和她年龄匹配的。一见医生,老人家便活络了,表情生动,语言流畅,总是收获了一包药与医生和病人的啧啧赞赏,满意而归。可是几天功夫,又会某处不适意,辛苦着也已经步入老年的弟弟。我知道,越老越怕走,这也是常态;可是让我们子女心痛的是老人家的心态越来越坏,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了“触气”;大到国事小到家事,连同某位领导人的长相她都要指责一番。母亲喜怒无常,那个笑容满脸、慈祥富态的银发老太的倏然就变成了“愤老”的模样,她生他人的气,更生自己的气。大家担忧:您这是和自己过不去呀……其实,老人家是最最有条件欢度晚年的了,退休工资高、住房地段设施都好、医院近在咫尺、有儿子和曾孙女相伴、其他子女定时看望且随唤随到,真是不要“太开心”哟!
跟伺候过老人的朋友交流,都说这也是老人的“通病”了。婴儿的心理世界,因为太“白”,而让我们无法了解;而老人的心理世界却因为历史的沉淀太沉重,因而也更加幽暗,显得匪夷所思。母亲尽管中年时吃过许多苦,但大户人家的“大小姐”心态始终不变,所以当她力不从心之时,失落感就导致性格变形。我有些担心她罹患上了忧郁症或者痴呆症。弟弟说绝对不会:“你看她看报看电视,思路可清晰呢。她能解读那些信息背后的信息,谁都没法让她‘假装欢呼’,哪里有半点病的样子呢?”想想也是。那么老人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思维逻辑思想方法呢?翻翻那些跟老年心理学有关的文章,不是隔靴搔痒就是语焉不详,他们的心灵世界对我同样是个谜。
现在寿命延长了,真希望每个人,包括我的多苦多难又重获新生的母亲未来能够虽然有点遗憾,但是心满意足地合上眼睛。年轻时吃多少苦都不打紧,可是诀别世界绝不要咬牙切齿。说真的,活多久并不最重要;如果老了就要怪,就要“作”,“病态”也好,“常态”也好,总是很可怕的事。问题是自己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便寄希望于专家们及早开出一张“老人心理处方”。婴孩神秘的心理世界让人喜欢不已,而老人莫测的心理世界却让人不知所措,这实在是无奈又无奈的事哟。
由毛豆想起了老母亲,他们两恰好处于生命的两极,而他们的心理世界也同样是神秘莫测的。照理老人有自述能力,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应该不是十分困难的;可是正因为“了解”,才更加难以理解。去年下半年以来,老人家总是说这里不舒服那里疼痛,好在医院在隔壁,一个电话,远在德州路的弟弟就赶来,两三个人便连拥带扶陪她就医。而每次检查,各项指标都不错,偶有高低,据医生说,也是和她年龄匹配的。一见医生,老人家便活络了,表情生动,语言流畅,总是收获了一包药与医生和病人的啧啧赞赏,满意而归。可是几天功夫,又会某处不适意,辛苦着也已经步入老年的弟弟。我知道,越老越怕走,这也是常态;可是让我们子女心痛的是老人家的心态越来越坏,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了“触气”;大到国事小到家事,连同某位领导人的长相她都要指责一番。母亲喜怒无常,那个笑容满脸、慈祥富态的银发老太的倏然就变成了“愤老”的模样,她生他人的气,更生自己的气。大家担忧:您这是和自己过不去呀……其实,老人家是最最有条件欢度晚年的了,退休工资高、住房地段设施都好、医院近在咫尺、有儿子和曾孙女相伴、其他子女定时看望且随唤随到,真是不要“太开心”哟!
跟伺候过老人的朋友交流,都说这也是老人的“通病”了。婴儿的心理世界,因为太“白”,而让我们无法了解;而老人的心理世界却因为历史的沉淀太沉重,因而也更加幽暗,显得匪夷所思。母亲尽管中年时吃过许多苦,但大户人家的“大小姐”心态始终不变,所以当她力不从心之时,失落感就导致性格变形。我有些担心她罹患上了忧郁症或者痴呆症。弟弟说绝对不会:“你看她看报看电视,思路可清晰呢。她能解读那些信息背后的信息,谁都没法让她‘假装欢呼’,哪里有半点病的样子呢?”想想也是。那么老人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思维逻辑思想方法呢?翻翻那些跟老年心理学有关的文章,不是隔靴搔痒就是语焉不详,他们的心灵世界对我同样是个谜。
现在寿命延长了,真希望每个人,包括我的多苦多难又重获新生的母亲未来能够虽然有点遗憾,但是心满意足地合上眼睛。年轻时吃多少苦都不打紧,可是诀别世界绝不要咬牙切齿。说真的,活多久并不最重要;如果老了就要怪,就要“作”,“病态”也好,“常态”也好,总是很可怕的事。问题是自己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便寄希望于专家们及早开出一张“老人心理处方”。婴孩神秘的心理世界让人喜欢不已,而老人莫测的心理世界却让人不知所措,这实在是无奈又无奈的事哟。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