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
感悟:
说实话,在看了一遍,又翻阅一遍做摘抄之后,还是没太读懂这本书。但还是想写点东西。总觉得不写点什么就像是白读了一样。
当然我觉得如果丢掉书单独写感想,怕是什么都写不出,还是要边写边第三遍翻阅。
我没读懂的原因大概是我和村上还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或者是我所谓的读懂就是指读出了书中蕴含的某种道理,其实就像我之前说的读一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能读出什么道理,关键是一种体验,在作家描绘的世界里面的遨游的体验,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样子,读作家的灵魂。如此下来,一本书便没有白读。所以,我并不能说出卡夫卡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那是小学生读寓言故事才做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我在与作者精神交流时的种种感悟。
这本书的主线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十五岁少年坐车经过濑户内海到四国的高松的种种经历。副线是一个叫中田的老人经历了一次小时候的奇异的昏迷以后丧失了学习能力,在中野区一路搭顺风车最后和一个叫星野的男孩子一起到达高松。两条线并行,贯穿全文。
田村卡夫卡君很小的时候,母亲带着姐姐离家。父亲未曾给予他足够的爱。并且还诅咒了他。说他将来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有姐姐媾和。”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在他离家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给予他温暖的女人,叫樱花,第一次见面的依靠,并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后来他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浑身沾满了血的无助时刻,是她收留了他。那天他和她同床共枕的时候,樱花帮他解决了生理需求。他羞愧地匆匆离开。在而后的日子里,他都把她臆想成为自己的亲姐姐。甚至还在梦里要和她发生关系。当然在梦里樱花也是拒绝的。因为她说过不想和他发生那样的关系,她当他是弟弟。
第二个人是大岛。甲村图书馆的管理员。卡夫卡离开了樱花家以后就来到了甲村图书馆。大岛收留了他,并且带他去山中的小屋安置了他。在那里,在森林深处,他感受着孤独,倾听着自己的灵魂。大岛这个人物,一直以“他”的身份出现,直到两个某个社会组织的人出现,因为甲村图书馆没有男女分开的卫生间指责他歧视女性,他开口,我不是男性。“身体结构诚然是女性,但是意识则彻头彻尾是男性。精神上我是作为一个男性活着的。”“虽说我是这样一副打扮,但并不是同性恋者。以性嗜好来说,我喜欢男性。就是说,我尽管是女性,但不是变性人。阴道一次也没用过,性行为通过肛门进行。阴蒂有感觉,乳头几乎无动于衷,月经也没有。”
他是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存在,对于卡夫卡来说,就像是空气。随时给予他帮助,倾听他,陪伴他,引导他认识自己的心。并且支持他。只有他从遇到卡夫卡君开始一直陪伴他到最后。
第三个人便是佐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一个对于卡夫卡君意义非凡的女人。佐伯有一个深爱至死的恋人。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有了固定的恋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拼死拼活寻觅自己剩下那一半的过程中笨拙地送走人生的,但佐伯和他并没有如此寻觅的必要,两人一降生就正好找到了对方。少年十八岁去了东京读书,少女十九岁写了一首诗,谱上曲,用钢琴弹唱。旋律忧郁,纯真,优美动人。歌词象征性,思索性,文字晦涩,但浓缩着她对远方的他的思念之情。后来歌曲火了。20岁的时候,佐伯的恋人死了,被误认,伤害致死。恋人死了,佐伯的精神也跟着消亡了。失踪了25年,后来返回高松,依然文雅秀气,楚楚动人。只是那绝对通透的微笑没有了,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卡夫卡的父亲被人发现死在公寓里。死因不明。卡夫卡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杀的。又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在场证明。他想起了父亲的诅咒“你迟早要用那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同那母亲交合。”父亲说他无论怎么想方设法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并说这个预言如定时装置一样深深嵌入他的遗传因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他杀死母亲,同母亲姐姐交合。他觉得预言在一点点成为现实。小说中的预言正是结合了俄狄浦斯王的预言。听起来残忍而无道。卡夫卡觉得自己就是父亲的一个作品罢了,同雕塑是一回事,损坏也好毁掉也好都是他的自由。这个时候,幽灵开始进入他的梦中。
十五岁的佐伯,美丽的少女。开始出现在他的房间里。默默地出现。看着那副墙上的画《海边的卡夫卡》,他在梦中爱上了佐伯。在虚幻的梦境和现实中爱上了佐伯。这个实际是她母亲年龄的女人。他在梦中和他交合,在现实生活中,和她表白,最终和她交合。佐伯流下了眼泪。他怀疑着佐伯是自己的母亲这个假说的真实性,并质问过佐伯,却在相信和怀疑中,爱上,让他父亲所谓的预言似乎成为了真相。
小说最后也未曾说明,佐伯,以及樱花和卡夫卡君的关系,大概也是未解之谜。除了卡夫卡离开的时候和樱花打电话,加了一句姐姐。也许在他心里他已经将认作姐姐。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相比之下,似乎更为荒诞一些。从第二章的情报开始,多年前山中一群小学生集体昏迷,原因不明,类似于中暑,后来又自己清醒恢复,除了一个叫中田的男孩儿。后来清醒以后所有的记忆都不翼而飞,脑袋空空如也,以白纸的状态返回这个世界。他可以和猫说话,去寻猫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屠猫杀手,忍无可忍杀掉了他,离开中野区。一路奇遇,预言到天上下鱼,下蚂蟥。这一点又和佐伯的歌中的歌词相对应。与此同时,卡夫卡他们又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新闻。
路上他们在寻找一块什么入口石。星野君碰到了卡内尔。山德士那个卖炸鸡的上校。上校介绍给他一位学哲学的勤工俭学的女大学生,二人干了个爽。之后拿到入口石。后来的后来。他们到达了甲村图书馆,遇到了佐伯,佐伯似乎唤起了他的什么记忆,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中田突然死了。再也没醒来。却从中田的嘴巴中爬出一只不明生物。星野费尽千辛万苦击败了那个白色活物。离开了。
其实关于中田的种种经历,我应该是没有太懂。昏迷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最后的白色活物到底是什么?入口石是怎么回事?我不得而知。只觉得是一场奇妙的体验。
关于卡夫卡,这个孤独的,立志做世界上最坚强的少年。可能是你,是我,也是他。在孤独中探索着自我,在梦幻中爱恋,在迷乱中彷徨,在黑暗中探索前路。在图书馆吸收着精神营养,在森林中摸索前路,目睹新的风景。对其中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在子夜无边的黑暗里、在森林的重重包围中,我孤独得天荒地老。那里没有季节,没有光明。 ––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境况,但且希望每个人在孤独中都能有收获,有成长。田村卡夫卡君在这一路,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就如我们的人生经历。种种种种,都不会是白活,在痛苦与煎熬中,在折磨与彷徨中,在悲伤和绝望中,你以自己的力量坚持下去,你活了过来。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序言部分:关于创作动力“我已经写了二十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而这大约就是我追求的东西。”
关于奇特的想象力“想象力谁都有,难的是接近那个场所,找到门,打开,进去而又返回——我并没有什么才华,只不过具有这项特别的专门技术。如果读者再看我的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那就是说拥有了和我同样的世界。”
关于孤独与沟通“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但同时又能通过孤独这一频道同他人沟通。我写小说的用意就在这里。”“人们总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进的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想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而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可行的。”
初来时正值晚秋黄昏时分漫步附近河堤,但见日落乌啼,黄叶纷飞,芒草披靡,四野烟笼,颇有日暮乡关之感;而此时已是早春,案前举目,窗外梅花点点,黄鹂声声,远处银妆富士,拔地而起,冰清玉洁,令人物我两空。
摘抄: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惟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就想象那样的沙尘暴。
当然,实际上你会从中穿过,穿过猛烈的沙尘暴,穿过形而上的、象征性的,同时又将如千万把剃须刀锋利地割裂你的血肉之躯。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那里流血,你本身也会流血。温暖而鲜红的血。你将双手接血。那既是你的血,浴室别人的血。
而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你恐怕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中穿过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已经远去你大概都无从判断。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
就像在课本照片上教导的希腊面具一样含有双重意味。光与影。希望和绝望。欢笑和哀伤。信赖和孤独。
预言总是如黑乎乎的神秘水潭出现在哪里。
平时静悄悄潜伏于某个人所不知的场所。一旦时机来临,它就无声无息地涌出,冰冷冷浸满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你在残酷的洪水泛滥中奄奄一息,痛苦挣扎。你紧紧抓住靠近天花板的通风口,苦苦乞求外面的新鲜空气。然而从那里吸入的空气干燥得几乎起火,热辣辣地灼烧你的喉咙。水与渴,冷与热这理应对立的要素齐心合力朝你袭来。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寻求声音之时,那里惟有沉默;你寻求沉默之时,那里传来不间断的预言。那声音不时按动藏在你脑袋某处的秘密开关。
你的心如久雨催涨的大河。地面标识一无所剩地被河流淹没,并冲往一个黑暗的地方。儿雨仍在河面急剧倾泻不止。每当在电视新闻里看见那样的洪水,你便这样想道:一点不错,那就是我的心。
路灯宛如刻在世界上的刻度,以相同的间距无限延展开去。心灯光被拉到跟前,下一瞬间便成旧灯光闪去背后。
窗外闪入眼帘的一切无不黑乎乎湿漉漉的,滴着水滴。东面的天空飘浮着几朵轮廓清晰的云,每朵云都镶着光边。光色看上去既像不吉利,又似乎带着好意。
单调的声响如石臼(jiu)一样流畅地碾压时间,碾压人们的知觉。
黑色的板墙,白色的土墙,花岗岩砌的石墙,石墙上的树墙。四下一片寂静,空无人影,车都几乎不经过。深深吸气,一股淡淡的海潮味儿。海岸一定很近。侧耳倾听,却不闻涛声。
不少书从书页间漾出久远年代的气息。那是长久安息在封面与封面之间的深邃的知识和敏锐的情感所释放的特有芳香。我把那芳香吸入肺腑,浏览数页,放回书架。
按照柏拉图《盛宴》中的阿里斯托芬的说法,远古神话世界里有三种人。
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它使我想起一小片日光,想起某种只能在有纵深感的场所生成的形状特别的一小片日光。我居住过的野方家院子里有那样的场所,有那样的日光。我从小就喜欢那块日光驻脚的位置。
从树枝间可以看见夜空。没有月亮没有星星,而天空竟亮的出奇。遮蔽天空的云如电影银幕一般映出地面的光亮。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别无人可投靠。
撩人情思的感触。
尽管世界上每一个体的存在是艰辛而孤独的,但就记忆的原型而言我们则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因为完美地演奏弗朗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作业之一,尤其这首《D大调奏鸣曲》,难度非同一般。
罗伯特·舒曼诚然是舒伯特钢琴乐难得的知音,然而即使他也称其路如天堂路一般冗长。
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舒伯特么,让我来说,乃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舒伯特是浪漫主义的精华。尾灯被黑暗吞没,引擎声逐渐远去,俄顷彻底消失,森林的岑寂随之而来。
我爬出睡袋,拉开窗帘,确认昨晚的黑暗已从小屋四周撤得片甲不留。一切辉映在刚刚诞生的金色之中。
清晨的阳光从高大的树木间倾泻到廊前空地,到处是一根根光柱,雾霭如刚出生的魂灵在空中游离。
我们的责任从想象力开始。
我完全空着两手,离开洒满阳光的空地,踏入幽暗的林海之中。
空地上洒满初夏明媚的阳光。
头顶无数的星辰在闪烁,较之镶嵌在天幕,更接近于随手洒在空中。阳光从舒展的树枝笔直倾泻,如聚光灯明晃晃地照亮脚下,对于我可谓别有洞天。
偏午时乌云突然遮住头顶,空气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紧接着下起了大雨,小屋的房顶和窗玻璃大放悲鸣。音乐如被流沙吞噬一般无影无踪。摘下耳机,可以听到沉默,沉默是可以用耳朵听到的,这我知道。
我们的人生有个至此以后再后退不得的临界点,另外虽然情况十分少见,但至此再前进也不得的点也是有的。那个点到来的时候,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只能默默接受。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他有很多要说的话,不至于再次相见的中田面前得以畅所欲言。
能这么向谁一吐为快,心情畅快多了。以前跟谁也没说过。让你听了我这么多啰嗦话,你没觉得不耐烦都已经很不错了。
世界日新月异,中田。每天时候一到天亮,但那里已不是昨天的世界,那里的你也不是昨天的中田。明白?
但即使被至亲冷眼相待,中田心里也不慎难过,一来已经习惯了一人独处,二来若有人搭理或热情相待,他反倒会心情紧张。
如此说来,就连“借款”这一行为的含义都稀里糊涂。中田生活在及其有限的词汇中。
总之不外乎抽象概念。所以就算人接说现已消失不见了,他也上不来把什么搞不见了的切实感受。
窗外,紧挨窗旁有一株很大的山茱萸在月华中闪烁着恬静的光。风已止息,无任何声响传来耳畔,感觉好像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死去。我死了,同少女一起沉入深深的火山口湖底。
孤独如柔软的泥堆积在那里。穿过水层的隐约光亮,犹如远古记忆的残片白荧荧地洒向四周。深深的水底觅不到生命的迹象。
永远不会受伤害的天真纯洁的情思如同春天的孢子漂浮在她的周围。
它并不自鸣得意光彩夺目,而是不含杂质的自然而然的倾诉,如岩缝中悄然涌出的清水一样纯洁透明,径直流进每个人的心田。
那力度化为特殊的光闪,从坐在钢琴前的佐伯的全身各处熠熠四溢。只要一看她嘴角的微笑,便可以将一颗幸福之心所留下的美丽轨迹描摹下来,一如将萤火虫在夜色中曳出的弧光留在眼底。
也没思考什么,只是任凭时间流逝,之后睁开眼睛,去窗边将外面的空气吸入肺腑。风带有海潮味儿。从松树林穿过的风。
外部世界的黑暗固然彻底消失,而心得黑暗却几乎原封不动地剩留了下来。我们称为自我或意识的东西如冰山一样,其大部分仍沉在黑暗领域这种乖离有时会在我们身上制造出深刻的矛盾和混乱。
《海边的卡夫卡》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你在门后边的
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的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心绷紧
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
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
当心扉关闭的时候
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
把身影化为利剑
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摸入口的石头
张开蓝色的裙裾
主食海边的卡夫卡
人生都错位了那么久,腰骨错位也是可能的。
中田眯着眼睛,集中注意力,小心确认两根按在星野腰骨的手指的位置。位置确定之后,起初一边看情况一边一点一点地用力,随后猛吸一口气,发出冬鸟一般短促的叫声,拼出浑身力气吧指头猛地压进骨与肌肉之间。此时星野身上袭来的痛感可谓劈头盖脑野蛮至极。脑海中一道巨大的闪电掠过,意识当即一片空白。呼吸停止,仿佛被从高塔之巅陡然推下九层地狱,连呼叫都来不及。过度的疼痛使他什么都思考不成。所有的思考都被烤得四下飞溅,所有感觉都集中在疼痛上。身体框架就好像一下子分崩离析,就是四年也不至于毁坏到这般地步。眼睛也睁不开。他趴在那里全然奈何不得口水躺在榻榻米上,泪珠涟涟而下。如此非常状态大约持续了三十秒。
待在那里,觉得自己好像受了无可挽回的损毁。
是啊。所以我就这么活着,活在这个事物不断受损、心不断飘移、时间不断流逝的世界上。
每次电光闪过,楼梯转角平台的彩色玻璃都把远古幻境般的光色投在白墙上。但快到两点时雨停了,黄色的太阳光从云隙间泻下来,仿佛世间万象终于握手言欢了。在这温馨的光照中,惟独房檐的滴雨声响个不止。
云絮游移,月亮随之摇曳。应该有风,但风声传不来耳畔。
你的自身被吞入异化的时间洪流中。
夜间的云被风吹来,又离去了。山茱萸的枝条小幅度地摇颤着,无数刀刃在黑暗中闪光。哪里的窗是我心的窗,那里的门是我心的门。我就这样睁眼睁到早晨,久久看着无人的空椅。
你别无选择。由她选择。她想描绘图形一样的扭动腰肢。直线型泻下的长发在你肩头宛如柳枝轻轻摇曳。你一点点被吞入柔软得泥沼。世界上的一切无不暖融融湿漉漉迷濛濛,惟独你的阳物坚挺而鲜明。你闭目做你自身的梦。时间的流逝变得扑朔迷离。潮满,月升。你很快射出。你当然无法遏止。
一个人独处时思考对方,有时觉得悲从中来,有时觉得悲从中来——你会这样吗。
因为任何人都在通过恋爱寻找自己本身欠缺的一部分,所以就像恋爱对象加以思考时难免——程度固然有别——悲从中来,觉得就像踏入早已失去的撩人情思的房间。
我和她一起网海岸走去。穿过松树林,走上夜晚的沙滩。云层绽开,半边月照着波浪。波浪很小,微微隆起,轻轻破碎。她在沙滩的一个地方坐下来,我也挨着她坐下。沙滩仍有些微温煦。
我和佐伯不声不响地细看那风景。云改变了形状,月光变得斑斑驳驳。风不时吹过松树林,发出很多人用扫帚扫地那样的声音。我用手掬起沙子,让它从指间慢慢滑落。沙子往下落着,如蹉跎的时光般同其他的沙子混在一起。
话语已在时光的凹坑中死去,无声地沉积在火山口湖黑暗的湖底。
佐伯留下了泪水打湿的枕头。你用手摸着那湿气,眼望着窗外渐渐泛白的天空,耳听远处乌鸦的叫声。地球慢慢地持续旋转,而人们都活在梦中。
你倾听她体内空白被填埋的声音。声音微乎其微,如海岸细沙在月光下滑坡。你屏息敛气。
月升,潮满。海水涌入河床。窗外的山茱萸神经质地摇摇摆摆。
乌云已了无踪影,天空蒙上了一层薄膜般的色调浅淡的云。
自己对对方的那种迫切的纯粹的心情,对方是否也同样怀有,这你是不会晓得的。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总是与另一个世界为邻。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踏入其中,也可以平安无事地返回,只要多加小心。可是一旦越过某个地点,就休想重新回来。找不到归路。
但回来路上感觉到的恐怖仍如院子角落未融尽的残雪一样久久留在我的体内。心脏不时发出不规则的声音,皮肤仍旧微微起着鸡皮疙瘩。
起始温情脉脉小心翼翼,继而摧枯拉朽。为了返回,你想把路上的树木的形状印入记忆,但树木无不大同小异,很快被匿名的海浪吞没。
在子夜无边的黑暗里、在森林的重重包围中,我孤独得天荒地老。那里没有季节,没有光明。我回身上床,坐在床上深深呼吸。夜色拥裹着我。
覆盖在那里的黑暗凌乱不堪,粗糙无比。乌云裂开时,山茱萸的叶片迎着月光,如千万把刀刃熠熠生辉。
回忆会从内侧温暖着你的身体,同时又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窗外有沙滩,可以听见涛声,也能听见人语。风中夹带着海潮的气息。季节是夏天。季节永远是夏天。空中飘浮着几方轮廓清晰地小小的白云。
这条路通向我自身的特殊场所,那是编织出黑暗的光源,是催生无声地回响的场所。
几乎无风,烟笔直地爬上天空,无声无息地融入低垂的灰云。
同死者同处一室,星野发觉其他声音一点点消失,周围的现实声响逐渐失去了其现实性。有意义的声音很快归于沉默,沉默如海底淤泥一般越积越深——及脚、及腰、及胸。但星野还是久久地同中天独自留在房间,目测着不断向上淤积的沉默。
岑寂越来越有重量,森林顽强抗拒着人的入侵。
风微微吹来。风吹过森林,在我的四周此起彼伏地摇颤树叶。那窸窸窣窣的匿名声音在我的心壁留下风纹。
我变成蝴蝶在世界周边翩然飞舞,周边的外围有空白与实体完全合为一体的空间,过去与未来构成无隙无限的圆圈,里面徘徊着不曾被任何人解读的符号、不曾被任何人听取的和音。
其外侧横陈着漆黑漆黑的夜色。
夜间的云不知去了哪里,窗外舒展着夏日湛蓝的天空。
森林如没有陆地的大海一般翻腾着铺陈开去。绿树枝纵横交错,重重叠叠,森林披着厚重的匿名外衣。天空灰云密布,无风,恩宠之光无处可觅。
不吉祥的空洞的笑声如掠过远方的沙漠的风一般永无止息,未尝不像是来自另一世界传来的笛声。
那微笑同少女的微笑几乎一模一样,不过佐伯的微笑多少带有深度,着这微乎其微的差异让我心旌摇颤。
少女的双臂在晨光中如瓷器般闪闪生辉。
六月的风静静地拂动白色花边窗帘的下摆。海潮味儿微微漂来。
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 |
海边的绿子 |
感悟:
说实话,在看了一遍,又翻阅一遍做摘抄之后,还是没太读懂这本书。但还是想写点东西。总觉得不写点什么就像是白读了一样。
当然我觉得如果丢掉书单独写感想,怕是什么都写不出,还是要边写边第三遍翻阅。
我没读懂的原因大概是我和村上还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或者是我所谓的读懂就是指读出了书中蕴含的某种道理,其实就像我之前说的读一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能读出什么道理,关键是一种体验,在作家描绘的世界里面的遨游的体验,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样子,读作家的灵魂。如此下来,一本书便没有白读。所以,我并不能说出卡夫卡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那是小学生读寓言故事才做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我在与作者精神交流时的种种感悟。
这本书的主线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十五岁少年坐车经过濑户内海到四国的高松的种种经历。副线是一个叫中田的老人经历了一次小时候的奇异的昏迷以后丧失了学习能力,在中野区一路搭顺风车最后和一个叫星野的男孩子一起到达高松。两条线并行,贯穿全文。
田村卡夫卡君很小的时候,母亲带着姐姐离家。父亲未曾给予他足够的爱。并且还诅咒了他。说他将来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有姐姐媾和。”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在他离家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给予他温暖的女人,叫樱花,第一次见面的依靠,并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后来他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浑身沾满了血的无助时刻,是她收留了他。那天他和她同床共枕的时候,樱花帮他解决了生理需求。他羞愧地匆匆离开。在而后的日子里,他都把她臆想成为自己的亲姐姐。甚至还在梦里要和她发生关系。当然在梦里樱花也是拒绝的。因为她说过不想和他发生那样的关系,她当他是弟弟。
第二个人是大岛。甲村图书馆的管理员。卡夫卡离开了樱花家以后就来到了甲村图书馆。大岛收留了他,并且带他去山中的小屋安置了他。在那里,在森林深处,他感受着孤独,倾听着自己的灵魂。大岛这个人物,一直以“他”的身份出现,直到两个某个社会组织的人出现,因为甲村图书馆没有男女分开的卫生间指责他歧视女性,他开口,我不是男性。“身体结构诚然是女性,但是意识则彻头彻尾是男性。精神上我是作为一个男性活着的。”“虽说我是这样一副打扮,但并不是同性恋者。以性嗜好来说,我喜欢男性。就是说,我尽管是女性,但不是变性人。阴道一次也没用过,性行为通过肛门进行。阴蒂有感觉,乳头几乎无动于衷,月经也没有。”
他是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存在,对于卡夫卡来说,就像是空气。随时给予他帮助,倾听他,陪伴他,引导他认识自己的心。并且支持他。只有他从遇到卡夫卡君开始一直陪伴他到最后。
第三个人便是佐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一个对于卡夫卡君意义非凡的女人。佐伯有一个深爱至死的恋人。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有了固定的恋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拼死拼活寻觅自己剩下那一半的过程中笨拙地送走人生的,但佐伯和他并没有如此寻觅的必要,两人一降生就正好找到了对方。少年十八岁去了东京读书,少女十九岁写了一首诗,谱上曲,用钢琴弹唱。旋律忧郁,纯真,优美动人。歌词象征性,思索性,文字晦涩,但浓缩着她对远方的他的思念之情。后来歌曲火了。20岁的时候,佐伯的恋人死了,被误认,伤害致死。恋人死了,佐伯的精神也跟着消亡了。失踪了25年,后来返回高松,依然文雅秀气,楚楚动人。只是那绝对通透的微笑没有了,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卡夫卡的父亲被人发现死在公寓里。死因不明。卡夫卡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杀的。又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在场证明。他想起了父亲的诅咒“你迟早要用那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同那母亲交合。”父亲说他无论怎么想方设法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并说这个预言如定时装置一样深深嵌入他的遗传因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他杀死母亲,同母亲姐姐交合。他觉得预言在一点点成为现实。小说中的预言正是结合了俄狄浦斯王的预言。听起来残忍而无道。卡夫卡觉得自己就是父亲的一个作品罢了,同雕塑是一回事,损坏也好毁掉也好都是他的自由。这个时候,幽灵开始进入他的梦中。
十五岁的佐伯,美丽的少女。开始出现在他的房间里。默默地出现。看着那副墙上的画《海边的卡夫卡》,他在梦中爱上了佐伯。在虚幻的梦境和现实中爱上了佐伯。这个实际是她母亲年龄的女人。他在梦中和他交合,在现实生活中,和她表白,最终和她交合。佐伯流下了眼泪。他怀疑着佐伯是自己的母亲这个假说的真实性,并质问过佐伯,却在相信和怀疑中,爱上,让他父亲所谓的预言似乎成为了真相。
小说最后也未曾说明,佐伯,以及樱花和卡夫卡君的关系,大概也是未解之谜。除了卡夫卡离开的时候和樱花打电话,加了一句姐姐。也许在他心里他已经将认作姐姐。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相比之下,似乎更为荒诞一些。从第二章的情报开始,多年前山中一群小学生集体昏迷,原因不明,类似于中暑,后来又自己清醒恢复,除了一个叫中田的男孩儿。后来清醒以后所有的记忆都不翼而飞,脑袋空空如也,以白纸的状态返回这个世界。他可以和猫说话,去寻猫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屠猫杀手,忍无可忍杀掉了他,离开中野区。一路奇遇,预言到天上下鱼,下蚂蟥。这一点又和佐伯的歌中的歌词相对应。与此同时,卡夫卡他们又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新闻。
路上他们在寻找一块什么入口石。星野君碰到了卡内尔。山德士那个卖炸鸡的上校。上校介绍给他一位学哲学的勤工俭学的女大学生,二人干了个爽。之后拿到入口石。后来的后来。他们到达了甲村图书馆,遇到了佐伯,佐伯似乎唤起了他的什么记忆,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中田突然死了。再也没醒来。却从中田的嘴巴中爬出一只不明生物。星野费尽千辛万苦击败了那个白色活物。离开了。
其实关于中田的种种经历,我应该是没有太懂。昏迷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最后的白色活物到底是什么?入口石是怎么回事?我不得而知。只觉得是一场奇妙的体验。
关于卡夫卡,这个孤独的,立志做世界上最坚强的少年。可能是你,是我,也是他。在孤独中探索着自我,在梦幻中爱恋,在迷乱中彷徨,在黑暗中探索前路。在图书馆吸收着精神营养,在森林中摸索前路,目睹新的风景。对其中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在子夜无边的黑暗里、在森林的重重包围中,我孤独得天荒地老。那里没有季节,没有光明。 ––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境况,但且希望每个人在孤独中都能有收获,有成长。田村卡夫卡君在这一路,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就如我们的人生经历。种种种种,都不会是白活,在痛苦与煎熬中,在折磨与彷徨中,在悲伤和绝望中,你以自己的力量坚持下去,你活了过来。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序言部分:关于创作动力“我已经写了二十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而这大约就是我追求的东西。”
关于奇特的想象力“想象力谁都有,难的是接近那个场所,找到门,打开,进去而又返回——我并没有什么才华,只不过具有这项特别的专门技术。如果读者再看我的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那就是说拥有了和我同样的世界。”
关于孤独与沟通“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但同时又能通过孤独这一频道同他人沟通。我写小说的用意就在这里。”“人们总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进的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想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而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可行的。”
初来时正值晚秋黄昏时分漫步附近河堤,但见日落乌啼,黄叶纷飞,芒草披靡,四野烟笼,颇有日暮乡关之感;而此时已是早春,案前举目,窗外梅花点点,黄鹂声声,远处银妆富士,拔地而起,冰清玉洁,令人物我两空。
摘抄: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惟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就想象那样的沙尘暴。
当然,实际上你会从中穿过,穿过猛烈的沙尘暴,穿过形而上的、象征性的,同时又将如千万把剃须刀锋利地割裂你的血肉之躯。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那里流血,你本身也会流血。温暖而鲜红的血。你将双手接血。那既是你的血,浴室别人的血。
而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你恐怕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中穿过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已经远去你大概都无从判断。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
就像在课本照片上教导的希腊面具一样含有双重意味。光与影。希望和绝望。欢笑和哀伤。信赖和孤独。
预言总是如黑乎乎的神秘水潭出现在哪里。
平时静悄悄潜伏于某个人所不知的场所。一旦时机来临,它就无声无息地涌出,冰冷冷浸满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你在残酷的洪水泛滥中奄奄一息,痛苦挣扎。你紧紧抓住靠近天花板的通风口,苦苦乞求外面的新鲜空气。然而从那里吸入的空气干燥得几乎起火,热辣辣地灼烧你的喉咙。水与渴,冷与热这理应对立的要素齐心合力朝你袭来。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寻求声音之时,那里惟有沉默;你寻求沉默之时,那里传来不间断的预言。那声音不时按动藏在你脑袋某处的秘密开关。
你的心如久雨催涨的大河。地面标识一无所剩地被河流淹没,并冲往一个黑暗的地方。儿雨仍在河面急剧倾泻不止。每当在电视新闻里看见那样的洪水,你便这样想道:一点不错,那就是我的心。
路灯宛如刻在世界上的刻度,以相同的间距无限延展开去。心灯光被拉到跟前,下一瞬间便成旧灯光闪去背后。
窗外闪入眼帘的一切无不黑乎乎湿漉漉的,滴着水滴。东面的天空飘浮着几朵轮廓清晰的云,每朵云都镶着光边。光色看上去既像不吉利,又似乎带着好意。
单调的声响如石臼(jiu)一样流畅地碾压时间,碾压人们的知觉。
黑色的板墙,白色的土墙,花岗岩砌的石墙,石墙上的树墙。四下一片寂静,空无人影,车都几乎不经过。深深吸气,一股淡淡的海潮味儿。海岸一定很近。侧耳倾听,却不闻涛声。
不少书从书页间漾出久远年代的气息。那是长久安息在封面与封面之间的深邃的知识和敏锐的情感所释放的特有芳香。我把那芳香吸入肺腑,浏览数页,放回书架。
按照柏拉图《盛宴》中的阿里斯托芬的说法,远古神话世界里有三种人。
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它使我想起一小片日光,想起某种只能在有纵深感的场所生成的形状特别的一小片日光。我居住过的野方家院子里有那样的场所,有那样的日光。我从小就喜欢那块日光驻脚的位置。
从树枝间可以看见夜空。没有月亮没有星星,而天空竟亮的出奇。遮蔽天空的云如电影银幕一般映出地面的光亮。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别无人可投靠。
撩人情思的感触。
尽管世界上每一个体的存在是艰辛而孤独的,但就记忆的原型而言我们则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因为完美地演奏弗朗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作业之一,尤其这首《D大调奏鸣曲》,难度非同一般。
罗伯特·舒曼诚然是舒伯特钢琴乐难得的知音,然而即使他也称其路如天堂路一般冗长。
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舒伯特么,让我来说,乃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舒伯特是浪漫主义的精华。尾灯被黑暗吞没,引擎声逐渐远去,俄顷彻底消失,森林的岑寂随之而来。
我爬出睡袋,拉开窗帘,确认昨晚的黑暗已从小屋四周撤得片甲不留。一切辉映在刚刚诞生的金色之中。
清晨的阳光从高大的树木间倾泻到廊前空地,到处是一根根光柱,雾霭如刚出生的魂灵在空中游离。
我们的责任从想象力开始。
我完全空着两手,离开洒满阳光的空地,踏入幽暗的林海之中。
空地上洒满初夏明媚的阳光。
头顶无数的星辰在闪烁,较之镶嵌在天幕,更接近于随手洒在空中。阳光从舒展的树枝笔直倾泻,如聚光灯明晃晃地照亮脚下,对于我可谓别有洞天。
偏午时乌云突然遮住头顶,空气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紧接着下起了大雨,小屋的房顶和窗玻璃大放悲鸣。音乐如被流沙吞噬一般无影无踪。摘下耳机,可以听到沉默,沉默是可以用耳朵听到的,这我知道。
我们的人生有个至此以后再后退不得的临界点,另外虽然情况十分少见,但至此再前进也不得的点也是有的。那个点到来的时候,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只能默默接受。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他有很多要说的话,不至于再次相见的中田面前得以畅所欲言。
能这么向谁一吐为快,心情畅快多了。以前跟谁也没说过。让你听了我这么多啰嗦话,你没觉得不耐烦都已经很不错了。
世界日新月异,中田。每天时候一到天亮,但那里已不是昨天的世界,那里的你也不是昨天的中田。明白?
但即使被至亲冷眼相待,中田心里也不慎难过,一来已经习惯了一人独处,二来若有人搭理或热情相待,他反倒会心情紧张。
如此说来,就连“借款”这一行为的含义都稀里糊涂。中田生活在及其有限的词汇中。
总之不外乎抽象概念。所以就算人接说现已消失不见了,他也上不来把什么搞不见了的切实感受。
窗外,紧挨窗旁有一株很大的山茱萸在月华中闪烁着恬静的光。风已止息,无任何声响传来耳畔,感觉好像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死去。我死了,同少女一起沉入深深的火山口湖底。
孤独如柔软的泥堆积在那里。穿过水层的隐约光亮,犹如远古记忆的残片白荧荧地洒向四周。深深的水底觅不到生命的迹象。
永远不会受伤害的天真纯洁的情思如同春天的孢子漂浮在她的周围。
它并不自鸣得意光彩夺目,而是不含杂质的自然而然的倾诉,如岩缝中悄然涌出的清水一样纯洁透明,径直流进每个人的心田。
那力度化为特殊的光闪,从坐在钢琴前的佐伯的全身各处熠熠四溢。只要一看她嘴角的微笑,便可以将一颗幸福之心所留下的美丽轨迹描摹下来,一如将萤火虫在夜色中曳出的弧光留在眼底。
也没思考什么,只是任凭时间流逝,之后睁开眼睛,去窗边将外面的空气吸入肺腑。风带有海潮味儿。从松树林穿过的风。
外部世界的黑暗固然彻底消失,而心得黑暗却几乎原封不动地剩留了下来。我们称为自我或意识的东西如冰山一样,其大部分仍沉在黑暗领域这种乖离有时会在我们身上制造出深刻的矛盾和混乱。
《海边的卡夫卡》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
我在死去的火山口
你在门后边的
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的月光照在门后
空中掉下小鱼
窗外的士兵们
把一颗心绷紧
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
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
当心扉关闭的时候
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
把身影化为利剑
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
探摸入口的石头
张开蓝色的裙裾
主食海边的卡夫卡
人生都错位了那么久,腰骨错位也是可能的。
中田眯着眼睛,集中注意力,小心确认两根按在星野腰骨的手指的位置。位置确定之后,起初一边看情况一边一点一点地用力,随后猛吸一口气,发出冬鸟一般短促的叫声,拼出浑身力气吧指头猛地压进骨与肌肉之间。此时星野身上袭来的痛感可谓劈头盖脑野蛮至极。脑海中一道巨大的闪电掠过,意识当即一片空白。呼吸停止,仿佛被从高塔之巅陡然推下九层地狱,连呼叫都来不及。过度的疼痛使他什么都思考不成。所有的思考都被烤得四下飞溅,所有感觉都集中在疼痛上。身体框架就好像一下子分崩离析,就是四年也不至于毁坏到这般地步。眼睛也睁不开。他趴在那里全然奈何不得口水躺在榻榻米上,泪珠涟涟而下。如此非常状态大约持续了三十秒。
待在那里,觉得自己好像受了无可挽回的损毁。
是啊。所以我就这么活着,活在这个事物不断受损、心不断飘移、时间不断流逝的世界上。
每次电光闪过,楼梯转角平台的彩色玻璃都把远古幻境般的光色投在白墙上。但快到两点时雨停了,黄色的太阳光从云隙间泻下来,仿佛世间万象终于握手言欢了。在这温馨的光照中,惟独房檐的滴雨声响个不止。
云絮游移,月亮随之摇曳。应该有风,但风声传不来耳畔。
你的自身被吞入异化的时间洪流中。
夜间的云被风吹来,又离去了。山茱萸的枝条小幅度地摇颤着,无数刀刃在黑暗中闪光。哪里的窗是我心的窗,那里的门是我心的门。我就这样睁眼睁到早晨,久久看着无人的空椅。
你别无选择。由她选择。她想描绘图形一样的扭动腰肢。直线型泻下的长发在你肩头宛如柳枝轻轻摇曳。你一点点被吞入柔软得泥沼。世界上的一切无不暖融融湿漉漉迷濛濛,惟独你的阳物坚挺而鲜明。你闭目做你自身的梦。时间的流逝变得扑朔迷离。潮满,月升。你很快射出。你当然无法遏止。
一个人独处时思考对方,有时觉得悲从中来,有时觉得悲从中来——你会这样吗。
因为任何人都在通过恋爱寻找自己本身欠缺的一部分,所以就像恋爱对象加以思考时难免——程度固然有别——悲从中来,觉得就像踏入早已失去的撩人情思的房间。
我和她一起网海岸走去。穿过松树林,走上夜晚的沙滩。云层绽开,半边月照着波浪。波浪很小,微微隆起,轻轻破碎。她在沙滩的一个地方坐下来,我也挨着她坐下。沙滩仍有些微温煦。
我和佐伯不声不响地细看那风景。云改变了形状,月光变得斑斑驳驳。风不时吹过松树林,发出很多人用扫帚扫地那样的声音。我用手掬起沙子,让它从指间慢慢滑落。沙子往下落着,如蹉跎的时光般同其他的沙子混在一起。
话语已在时光的凹坑中死去,无声地沉积在火山口湖黑暗的湖底。
佐伯留下了泪水打湿的枕头。你用手摸着那湿气,眼望着窗外渐渐泛白的天空,耳听远处乌鸦的叫声。地球慢慢地持续旋转,而人们都活在梦中。
你倾听她体内空白被填埋的声音。声音微乎其微,如海岸细沙在月光下滑坡。你屏息敛气。
月升,潮满。海水涌入河床。窗外的山茱萸神经质地摇摇摆摆。
乌云已了无踪影,天空蒙上了一层薄膜般的色调浅淡的云。
自己对对方的那种迫切的纯粹的心情,对方是否也同样怀有,这你是不会晓得的。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总是与另一个世界为邻。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踏入其中,也可以平安无事地返回,只要多加小心。可是一旦越过某个地点,就休想重新回来。找不到归路。
但回来路上感觉到的恐怖仍如院子角落未融尽的残雪一样久久留在我的体内。心脏不时发出不规则的声音,皮肤仍旧微微起着鸡皮疙瘩。
起始温情脉脉小心翼翼,继而摧枯拉朽。为了返回,你想把路上的树木的形状印入记忆,但树木无不大同小异,很快被匿名的海浪吞没。
在子夜无边的黑暗里、在森林的重重包围中,我孤独得天荒地老。那里没有季节,没有光明。我回身上床,坐在床上深深呼吸。夜色拥裹着我。
覆盖在那里的黑暗凌乱不堪,粗糙无比。乌云裂开时,山茱萸的叶片迎着月光,如千万把刀刃熠熠生辉。
回忆会从内侧温暖着你的身体,同时又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窗外有沙滩,可以听见涛声,也能听见人语。风中夹带着海潮的气息。季节是夏天。季节永远是夏天。空中飘浮着几方轮廓清晰地小小的白云。
这条路通向我自身的特殊场所,那是编织出黑暗的光源,是催生无声地回响的场所。
几乎无风,烟笔直地爬上天空,无声无息地融入低垂的灰云。
同死者同处一室,星野发觉其他声音一点点消失,周围的现实声响逐渐失去了其现实性。有意义的声音很快归于沉默,沉默如海底淤泥一般越积越深——及脚、及腰、及胸。但星野还是久久地同中天独自留在房间,目测着不断向上淤积的沉默。
岑寂越来越有重量,森林顽强抗拒着人的入侵。
风微微吹来。风吹过森林,在我的四周此起彼伏地摇颤树叶。那窸窸窣窣的匿名声音在我的心壁留下风纹。
我变成蝴蝶在世界周边翩然飞舞,周边的外围有空白与实体完全合为一体的空间,过去与未来构成无隙无限的圆圈,里面徘徊着不曾被任何人解读的符号、不曾被任何人听取的和音。
其外侧横陈着漆黑漆黑的夜色。
夜间的云不知去了哪里,窗外舒展着夏日湛蓝的天空。
森林如没有陆地的大海一般翻腾着铺陈开去。绿树枝纵横交错,重重叠叠,森林披着厚重的匿名外衣。天空灰云密布,无风,恩宠之光无处可觅。
不吉祥的空洞的笑声如掠过远方的沙漠的风一般永无止息,未尝不像是来自另一世界传来的笛声。
那微笑同少女的微笑几乎一模一样,不过佐伯的微笑多少带有深度,着这微乎其微的差异让我心旌摇颤。
少女的双臂在晨光中如瓷器般闪闪生辉。
六月的风静静地拂动白色花边窗帘的下摆。海潮味儿微微漂来。
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 |
海边的绿子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