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逼走”年轻人
![]() |
不久前看到一篇名叫《为什么年轻人挣得多还是穷》的文章,作者根据生活中的各类开销做出大概的总结,现在的年轻人在北京、上海、广州一类的一线城市奔波忙碌,有一份承载着各自梦想的工作,每月也有相对可观的收入,但是这些体面地工作却没有给他们带来积蓄,其原因来自生活中各项开支,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房租物价带来的高压力,工作途中的交通费,释放生活压力的生活成本以及同事朋友的过节送礼开销。这些零星的开支就已经把每月的工资花得七七八八,而攒下积蓄买房就更是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了。
楼市销售旺季“金九银十”的季节,在2016年以爆发式的冲击着全民的神经。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还是而二线的郑州、杭州等地,房价都创历史新高,频频登上新闻报纸头条。前一阵子已连续两年亏损、被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ST宁通B通过出售两套北京市学区房免于退市的局面,出现柳暗花明引起轩然大波。上市公司卖房保壳,尚且属于中国股票市场里的一个奇葩现象。但是,与之相比,更讽刺的是,据之前的媒体报道,约有763家上市公司的半年利润,还抵不上一套房。更有甚者,一家拥有上百人,乃至上千人的企业所创造出来的利润,还不如一个身处一线城市的房产拥有者,这也是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过于火热的真实写照。
9 月1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一场经济圆桌会上直言高房价对年轻人的“伤害”——“我觉得如果 一个城市,年轻人觉得这个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待不下去的时候,这个城市是没有未来的。北京就是这样,有一些年轻人本来打算买房子,大概在5年前,集各种关系,所谓‘洪荒之力’还能买房子的话,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想这个事了。如果年轻人觉得这个城市成本太高已经待不下去了,这个城市也无法创新。”
南华大学教授罗万里称,就目前中国的住房市场价格而言,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早已与90%以上工薪阶层无关。即使是武汉、郑州这样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多数的居民也是无支付能力购买。有些居民即使购买,也会对其整个家庭消费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
经济学家易宪容撰文指出,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北京工作5年,以年薪10万元计算,5年积蓄至多20万元。两个人5年积蓄也至多为40万元。两个人结婚要在北京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两个人积蓄还得加上男女父母双方一辈子的积蓄,只能够支付这套住房的首付。同时,房价过高,不仅对购房者具有严重的消费挤出效应,而且对于租房者也具有严重的消费挤出效应。因为,房价过高,住房的租金价格同样会快速上涨。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房租是他们生活开销中最沉重的负担,常常占据月收入的1/3,以至于很多人开玩笑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我的房东。”就北京的租房数据而言,随着轨道交通的延展,量大、价低的郊区租赁房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租房需求从城市核心区向近郊和远郊区迁徙。从统计数据来看,北五环外的北苑、回龙观、上地就牢牢占据北京租赁市场最热门区域的前三位。其中距市中心较远的回龙观区域的月租金均价最低,平均每套租金不足3000元。住房的租金价格不断上涨,对于租房主力军90后来说,就不得不迁往远离市区核心的近郊和远郊。
对于现在的90后来说,买房已不是人生最主要目标,这其中最主要原因除了居高不下的房价外还有年轻的新思维。一批年轻人自愿不买房称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他们说生活还有很多目标,而买房绝不是全部。近年来,一、二线城市持续高企的房价,让不少年轻人“望房兴叹”。与此同时,也有一批年轻人成为“自愿不买房”族。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他们中有人笃信生活除了房子,还有“诗和远方”;有人把买房的钱拿来创业,以换取“更理想的未来”;有的人则不愿用掉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换取一套房,“年轻的日子这么短,不想把时间花在攒钱买房上”。与其把工资一大部分攒起来为买房子做准备,不如进行自我投资,放松消费。90后活在当下的观念更为强烈。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