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小时营业商店的夜晚
查看话题 >香港观察日记|麦当劳夜读的女士
我与香港的初见来自深夜。
半夜十一点到达的飞机,计程车穿越了离岛区与小半个港岛,无人接收的student flat,1700港币一夜的单人间,只有凌晨两点的麦当劳适合安息。整条街道已然昏睡过去,偶尔能看见一两辆车开过的灯光,隔壁的7-11灯光仍亮但声音寥寥。麦当劳门边坐两位拄拐杖,步履蹒跚的老爷爷,套灰白的旧式夹克,面前两杯咖啡,正在与一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交谈,偶尔一两句声音传来,大约能辨识出粤语,只有语气易识,平静和缓。
我刚坐下时,便进来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士坐在我的旁边,扎一束马尾,套简单的针织衫,眉目清秀好看,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一本书,不时发出絮语。我看她,她也亲切地报以一笑。门边的老爷爷与青年人互相道别着走了,喧嚣一阵又回归寂静,有人进来点一份餐,坐下吃完又悄无声息地出去。凌晨三点的时候,昏昏欲睡地望着街灯发呆,坐着旁边的女士突然发声:“你有闻见街角的味道吗?”我怔了一下,“啊?”。她再次问我:“你有闻见街角的味道吗?我感觉像是有人在烧着塑料。”我非常努力地嗅了嗅,却只能遗憾地告诉她:“我好像没有闻见。可能冷气太大,我鼻子塞住啦!”这个非常奇诡的话题打破壁垒。从为什么深夜坐在麦当劳读书开始,谈到香港这座城市,她指着我身后的高楼说,“观龙楼。是这里最大的租屋啦。香港太小了,好多人都在等住房。摇号好难等的,等个十几年都等不到。只好住远的地方。”我借着微亮的天光向窗外望去,身后的高楼还没能看见顶层,北京很少有这样的高楼,在坡度惊人的山地地区更是显眼地像一柄铁剑。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懵懵懂懂,不知道香港有多少这样的高楼,也不知道这样的高楼里面可以容纳多少的住户。只是地狭人稠的香港,土地和住房似乎永远是政府、民众和市场争夺的焦点。我会蹩脚的粤语,她会蹩脚的普通话,以及彼此都会的似乎都不那么流利的英文,有时没法说清的时候,她会拿出纸巾写下几个字,涉及到敏感话题时,她会将纸巾撕成一团扔在盘里。麦当劳的门又打开,进来一位似是无家可归的奶奶,身材矮小干瘪,头发纠结成一团,在别人吃剩的尚未收拾的餐盘里挑挑拣拣,可惜毫无斩获。她四处盘旋了一阵,驾轻就熟地避开其他一两位客人,向这位女士走来,说了几句话似是请求的话,女士看了看我,为她买了一份套餐,叮嘱她吃完就回家休息吧。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读不出她的表情。然后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她看一看手表说,“我要先走啦,今天要去见我的父母。欢迎来香港!”
这是我在香港遇见的第一个真正交谈的人,在深夜的麦当劳,她在看一本书,我们都像对方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互相接近、试探。即使我在之后的四个月里频繁地往来这个街区,却再也没有见过她,也许是因为我再也不曾坐在深夜的麦当劳里。
我至今也不能释怀为什么她会在凌晨两点的时候进来麦当劳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并在凌晨四点的时候离去看望父母。带着三十多岁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成熟的气质,眉目清秀好看,与一个陌生人匆匆谈话,她身后有着怎样的生活啊!哎,每个白日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深夜的时光里是不是有着如她一般神秘的形状。
半夜十一点到达的飞机,计程车穿越了离岛区与小半个港岛,无人接收的student flat,1700港币一夜的单人间,只有凌晨两点的麦当劳适合安息。整条街道已然昏睡过去,偶尔能看见一两辆车开过的灯光,隔壁的7-11灯光仍亮但声音寥寥。麦当劳门边坐两位拄拐杖,步履蹒跚的老爷爷,套灰白的旧式夹克,面前两杯咖啡,正在与一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交谈,偶尔一两句声音传来,大约能辨识出粤语,只有语气易识,平静和缓。
我刚坐下时,便进来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士坐在我的旁边,扎一束马尾,套简单的针织衫,眉目清秀好看,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一本书,不时发出絮语。我看她,她也亲切地报以一笑。门边的老爷爷与青年人互相道别着走了,喧嚣一阵又回归寂静,有人进来点一份餐,坐下吃完又悄无声息地出去。凌晨三点的时候,昏昏欲睡地望着街灯发呆,坐着旁边的女士突然发声:“你有闻见街角的味道吗?”我怔了一下,“啊?”。她再次问我:“你有闻见街角的味道吗?我感觉像是有人在烧着塑料。”我非常努力地嗅了嗅,却只能遗憾地告诉她:“我好像没有闻见。可能冷气太大,我鼻子塞住啦!”这个非常奇诡的话题打破壁垒。从为什么深夜坐在麦当劳读书开始,谈到香港这座城市,她指着我身后的高楼说,“观龙楼。是这里最大的租屋啦。香港太小了,好多人都在等住房。摇号好难等的,等个十几年都等不到。只好住远的地方。”我借着微亮的天光向窗外望去,身后的高楼还没能看见顶层,北京很少有这样的高楼,在坡度惊人的山地地区更是显眼地像一柄铁剑。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懵懵懂懂,不知道香港有多少这样的高楼,也不知道这样的高楼里面可以容纳多少的住户。只是地狭人稠的香港,土地和住房似乎永远是政府、民众和市场争夺的焦点。我会蹩脚的粤语,她会蹩脚的普通话,以及彼此都会的似乎都不那么流利的英文,有时没法说清的时候,她会拿出纸巾写下几个字,涉及到敏感话题时,她会将纸巾撕成一团扔在盘里。麦当劳的门又打开,进来一位似是无家可归的奶奶,身材矮小干瘪,头发纠结成一团,在别人吃剩的尚未收拾的餐盘里挑挑拣拣,可惜毫无斩获。她四处盘旋了一阵,驾轻就熟地避开其他一两位客人,向这位女士走来,说了几句话似是请求的话,女士看了看我,为她买了一份套餐,叮嘱她吃完就回家休息吧。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读不出她的表情。然后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她看一看手表说,“我要先走啦,今天要去见我的父母。欢迎来香港!”
这是我在香港遇见的第一个真正交谈的人,在深夜的麦当劳,她在看一本书,我们都像对方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互相接近、试探。即使我在之后的四个月里频繁地往来这个街区,却再也没有见过她,也许是因为我再也不曾坐在深夜的麦当劳里。
我至今也不能释怀为什么她会在凌晨两点的时候进来麦当劳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并在凌晨四点的时候离去看望父母。带着三十多岁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成熟的气质,眉目清秀好看,与一个陌生人匆匆谈话,她身后有着怎样的生活啊!哎,每个白日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深夜的时光里是不是有着如她一般神秘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