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在我小的时候,带我这里玩耍
说书唱戏劝人方
三条大陆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祖父民国十一年生人
少时,常于嘉定往浦东老租界处看戏
燕京毕业后于济南工作
60年代有我父,80年代有我
我儿时不通乡音,祖父说教没记下几句
只记着开蒙前,常被带着去小茶馆听书
祖父说听书听的是赞:
一点眉间二向心,三扎脐肚四撩阴,五扎磕膝六点脚,七扎肩井左右分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要是牙缝里敢崩半个不字,我是管杀不管埋(年份太久记不大清,可能是薛家将里听来的)
我不懂什么意思,只觉得说书先生能一口气合仄押韵,极为帅气
这也是我对剧场艺术的第一印象
晚清明国哪会,济南是曲艺界的三大码头之一(北京、天津、济南)
祖父说,他毕业分配来济南一多半原因就是为了这个
刘延广的《燕子李三》,马合义的《济公传》。是祖父念叨了一辈子的好东西。
由于差着年岁,当我自主想听的时候。刘先生不说了、马先生不在了。
坐在屏幕前看听书总觉得不是个味(刘、马二位先生的视频、音频网上还没有)
就像郭德纲钟情小剧场一样,很多听众也都好那口
精彩了包个红包、砸活了喝声倒彩,都是趣味。
插句闲言
马先生不止说书,解放前还唱戏。神州陆沉,为了不给日寇演出先生吞了块红碳,坏了嗓子。后来又练就了一腔“云遮月”的好手段。
老济南,晨光茶社。是当时相声界的圣地,祖父也是常客(我也没赶上!)。
张寿臣、马三立、高德明、刘宝瑞、王长友、白全福、郭全宝、李伯祥、孙少臣,在这全能瞧见。
那时候相声界有一规矩: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
意思是说跟济南(晨光茶社)演出了,才算是真正有了名气。跟现在上春晚镀金一样一样的。
不同于别的地方:开场唱个快板书,之后单口、对口、群口,再由大腕压轴攒底。
晨光茶社先由一个相声演员说一段单口开场,说完了却不下台,而是等另一位演员上台合说一段对口相声,之后前一位下台,后来的再说一段单口,再等下一位演员上台合说对口的,依次下推、顶针续麻,直至结束。
听众进晨光茶社时,伙计给一写着时间的小纸条,走得时候看纸条按时间收费,一钟头一毛钱的样子。这样每个演员上台时有多少人在听,都算的真真的。演员想要提高收入,只能台下下功夫、台上卖力气。
由于独特的演出形式,晨光茶社的相声演员必须捧逗俱佳,单口、对口全活,据说每位演员都得会百来个活。
66年,茶社关门上板。
现在人们的选择多了,小剧场没落了。年轻人懒在沙发上北京瘫,一部手机就能打发一天。为啥还要舟车劳顿的去茶馆?
《茶馆》里常四爷说过一句话“我爱大清国,我怕他完了。可是我爱他,谁他妈爱我呀!”
梨园行有句话“坐科三年如同十年大狱”,不练上三年你就唱不了戏!
可是听戏呢?你不听个三五年、上千出,能听出个子丑寅卯来?
人都懒了,除了附庸风雅和极度热爱之辈,大环境很难让人去为了欣赏一门艺术而学习很长时间。我现在看芭蕾舞也困、听交响乐也睡,很正常的事。
长城外古道边,我总是问个不休。人们欣赏的东西在不停的变化。可是一方书桌、一把折扇、一块止语,秀口一张吐出的不止半个盛唐。
看你起高楼、看你宴宾客、看你楼塌了
现在只能反复观瞧《老残游记》里,黑妞白妞在明湖居说书唱戏时的盛况畅想抒怀
老济南城只剩下“曲山艺海”四字,镌刻过往辉煌。
注:
1.晨光茶社由孙少林之子,孙小林于2006年光复。位于济南市大观园内,每周六晚7点免费演出。
2.马合义之孙马俊,继承马先生遗愿。于济南东工商河路16号(药王楼附近)开办合义书场.
3.明湖居由市政府保护,重新开张。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29号(大明湖南门东侧) ,每晚19:50演出,门票20
三条大陆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祖父民国十一年生人
少时,常于嘉定往浦东老租界处看戏
燕京毕业后于济南工作
60年代有我父,80年代有我
我儿时不通乡音,祖父说教没记下几句
只记着开蒙前,常被带着去小茶馆听书
祖父说听书听的是赞:
一点眉间二向心,三扎脐肚四撩阴,五扎磕膝六点脚,七扎肩井左右分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要是牙缝里敢崩半个不字,我是管杀不管埋(年份太久记不大清,可能是薛家将里听来的)
我不懂什么意思,只觉得说书先生能一口气合仄押韵,极为帅气
这也是我对剧场艺术的第一印象
晚清明国哪会,济南是曲艺界的三大码头之一(北京、天津、济南)
祖父说,他毕业分配来济南一多半原因就是为了这个
刘延广的《燕子李三》,马合义的《济公传》。是祖父念叨了一辈子的好东西。
由于差着年岁,当我自主想听的时候。刘先生不说了、马先生不在了。
坐在屏幕前看听书总觉得不是个味(刘、马二位先生的视频、音频网上还没有)
就像郭德纲钟情小剧场一样,很多听众也都好那口
精彩了包个红包、砸活了喝声倒彩,都是趣味。
插句闲言
马先生不止说书,解放前还唱戏。神州陆沉,为了不给日寇演出先生吞了块红碳,坏了嗓子。后来又练就了一腔“云遮月”的好手段。
老济南,晨光茶社。是当时相声界的圣地,祖父也是常客(我也没赶上!)。
张寿臣、马三立、高德明、刘宝瑞、王长友、白全福、郭全宝、李伯祥、孙少臣,在这全能瞧见。
那时候相声界有一规矩: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
意思是说跟济南(晨光茶社)演出了,才算是真正有了名气。跟现在上春晚镀金一样一样的。
不同于别的地方:开场唱个快板书,之后单口、对口、群口,再由大腕压轴攒底。
晨光茶社先由一个相声演员说一段单口开场,说完了却不下台,而是等另一位演员上台合说一段对口相声,之后前一位下台,后来的再说一段单口,再等下一位演员上台合说对口的,依次下推、顶针续麻,直至结束。
听众进晨光茶社时,伙计给一写着时间的小纸条,走得时候看纸条按时间收费,一钟头一毛钱的样子。这样每个演员上台时有多少人在听,都算的真真的。演员想要提高收入,只能台下下功夫、台上卖力气。
由于独特的演出形式,晨光茶社的相声演员必须捧逗俱佳,单口、对口全活,据说每位演员都得会百来个活。
66年,茶社关门上板。
现在人们的选择多了,小剧场没落了。年轻人懒在沙发上北京瘫,一部手机就能打发一天。为啥还要舟车劳顿的去茶馆?
《茶馆》里常四爷说过一句话“我爱大清国,我怕他完了。可是我爱他,谁他妈爱我呀!”
梨园行有句话“坐科三年如同十年大狱”,不练上三年你就唱不了戏!
可是听戏呢?你不听个三五年、上千出,能听出个子丑寅卯来?
人都懒了,除了附庸风雅和极度热爱之辈,大环境很难让人去为了欣赏一门艺术而学习很长时间。我现在看芭蕾舞也困、听交响乐也睡,很正常的事。
长城外古道边,我总是问个不休。人们欣赏的东西在不停的变化。可是一方书桌、一把折扇、一块止语,秀口一张吐出的不止半个盛唐。
看你起高楼、看你宴宾客、看你楼塌了
现在只能反复观瞧《老残游记》里,黑妞白妞在明湖居说书唱戏时的盛况畅想抒怀
老济南城只剩下“曲山艺海”四字,镌刻过往辉煌。
注:
1.晨光茶社由孙少林之子,孙小林于2006年光复。位于济南市大观园内,每周六晚7点免费演出。
2.马合义之孙马俊,继承马先生遗愿。于济南东工商河路16号(药王楼附近)开办合义书场.
3.明湖居由市政府保护,重新开张。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29号(大明湖南门东侧) ,每晚19:50演出,门票20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