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朝鲜族-------《黄海》影评
![]() |
《黄海》是由罗宏镇。2010年12月22日韩国上映 |
《黄海》是由罗宏镇编导,金允石、河正宇、赵成夏主演的一部韩国动作片。
该片于2010年12月22日在韩国上映。
获得第47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最佳影片、第48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影片提名。
两岸朝鲜族
这是一个艰苦的故事,发生在跨国的同族的非法者中间。
1、海
黄海,此时是一片分隔不同政体的海域,它隔离着在家者远出淘金的美梦也阻绝者失意者返回故里的后知后觉。这片海域的西岸是中国吉林省、山东省,东岸则是朝鲜半岛漫长的一条海岸线(分属于朝鲜民主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本片中,两岸人以“朝鲜语”为共同的母语,他们被一片海域和几段国界线分隔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之下,同语系的人们的命运与处境便各自被规划被管理。因为美梦、利益、抉择,他们又彼此联络着,其命运之轨迹便在黄海这一片汪洋里彼此交叉穿行。
2、疯狗往事
在影片的开篇,男一号独白了自己的童年往事:村里的一条狗疯了,见什么都疯狂地咬,咬到咬死为止,村人围捕这只疯狗却被它逃脱了。后来,这只疯狗再次出现、病得骨瘦如柴,等狗死后我(男一号)埋了它,村人却把疯狗挖出来分吃了,此后,村子里再没有出现过疯狗病。
这是一个近乎荒蛮愚昧的乡村往事,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推测我(男一)童年的村庄曾是怎样的一个偏远贫穷之地,至少这个村子在我的童年中有过一段失控的岁月,其缘由或者因为饥饿的逼迫或者因为野蛮无知的陋习在作祟。可以想象,连疯狗都要挖出来分吃的人群,还有什么不敢(能)吃?荒诞的是,村人分吃了疯狗以后,村里从此再没有疯狗病了。在整部影片中,这样的荒诞还将陆续出现。
疯狗往事仿佛是黄海西岸过往的一点写照,更作为一段对我的“过往”的关键补述在我一输到底同时又充满烟熏臭气的麻将桌上忽然被想起时,它关照的依然是一个潦倒不堪的我的“现在”。在影片故事的后续推进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偷渡到韩国杀人却被黑白两道围堵截杀的我(男一)就是这条困兽——疯狗。看完整片的我们知道这是男一号的“将来”。
3、水泥楼密集的大全景
电影中对黄海西岸虚构的“延吉”地方的唯一重要全景描述发生在电影中的第一个早晨,虽然只有短短几秒,却让观众看到一个我所在的城市的实相面貌:这里充满了老旧的水泥楼房,楼房被排列得拥挤错乱。这种环境要么是力图经济腾飞的宣言,预示着这里要摆脱贫穷要朝着物质的现代化挣扎迈进;要么是这里曾经在经济上一度辉煌,这片楼区就是这个过往旧影残照。总之,在这种环境里劳动力高度密集,并且被毫无美感地安置在所有可利用的空间之下,劳动力们汇集于此的共同目标就是制造财富。这是经济发展的写实照也是中国边缘城镇普遍面貌的一个缩影,它们往往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之外的另一部分,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偏远地区,这就是影片主人公的家乡。本片虽名目上着墨于“黄海”,但黄海两岸的社会情态却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具体诠释这一“灵魂”的是黄海两岸的朝鲜族在他们各自生活里的蠕动。
4、父亲、儿子 、丈夫、 员工
影片开头部分在描述完“一个潦倒的男人”之后,笔法凝练的继续铺陈,这个男人的其他社会身份被一一展开:他有一个4、5岁的女儿,现在由他母亲带着,母亲讨厌他的不争气、女儿也觉得这个爸爸可有可无。他的老婆办签证远往韩国发展,现在失去了联系。他被老板炒掉,丢掉了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个人潦倒之外是社会链条的全面的失败,片中不断荒废的“家”的镜头述说着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一步步地走着下坡路。这是逼人成狗的处境。他于是选择了为一个调教凶狼狗的黑老大服务,甘愿做他的一条狗,从一个“偏远地区”偷渡去往了另一个“偏远地区”并完成指定任务(顺带找老婆)。
“老婆”成了他疯狗人生里唯一走向光明的灯塔指引,成了他后来排除万险的动力之源。本片中,老婆的视感是数次回头的一张五官清秀的脸庞,老婆的触感是两段暖色调的唯美性爱,这两段性爱恐怕是整部影片的最美(最阳光)情调所在,也是这位丈夫(男一)的美好愿景中的最幸福时刻。
5、挣扎
同意去杀人,就是逆境中的最后的赌博。是对抗命运的挣扎,是一种主动抉择。它与后来在黑社会、警方的围堵中的困兽斗有所不同,后者是在生命收到威胁时的求生免死,是被动为之。
电影的四章节中,专门有“朝鲜族”一章。这个族群也是个挣扎的实体。他们是弱等阶层流向高等社会后所形成的一个特殊阶层。聚集在韩国的朝鲜族,大多是来自中国、朝鲜的合法和非法的移民,他们被汇集成群、接受着区域化管理。尽管前文述及他们是使用同一母语的族群,却不等于说他们是平等无差别的、是相互帮助和友爱互谅的。
这个朝鲜族聚集地像美国的黑人区一样,它的存在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是下等、危险和应该更加严格管制的异类。在韩国,“朝鲜族”做为一个贬称它几乎等同于中国的“高丽棒子”,这个区域是以韩国为本位的偏远(动荡)区域,我(男一)就是在这个世界里寻找老婆。老婆就是这个挣扎世界里的一个代表,远渡海外却未能如愿以偿,继续要在一个新的边缘里挣扎过活。
6、另一个故事
这是个抽丝剥茧的悬疑故事,在篇幅上仿佛才是本片的主体,而它所承担的却只是血光械斗的视觉场面。影片的核心主体——对两岸朝鲜族的报道(影片只是述说他们的处境,鲜有褒贬的倾向性)——我(男一)追寻妻子的下落——只是草蛇灰线地穿行在这个故事当中。这是本片的高明所在,这样一来不仅为叙事手段增添了丰富性,也使因利益纠葛升级了的武斗场面(并不是本片的思考重心)得到了充分合理的表达空间的同时,深沉严肃的社会议题不断被关照延续着,完全不会是为打打杀杀而打打杀杀(所以这些“武戏”即便略有荒诞也站得稳脚跟)。为什么《黄海》在文艺片界有这么高的评价?理由或在此间。
片中这个“另一个故事”梳理起来也很简单:一个中产阶层的教授必须死,生意伙伴要干掉他是想吞下属于他的那部分,她老婆要干掉他是想在他死后得到他的财产。巧合的是,两股杀意在同时展露锋芒,教授如愿被杀,却完全打乱了行凶者脱身的原计划,于是更大的利益冲突被不断引发升级。
7、斗
片中黑社会明确的存在态度就是敢让任何人死,同时自己毫不怕死。表达这一态度时则有时倚仗兄弟义气、有时依赖利益共同。
黑社会遇上黑社会那就对杀,小人物遇上黑社会那就挣扎。总之,谁也不想妥协那就得斗。本片将冷兵器械斗的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直杀得伤口外翻、血涌如注,劈柴的斧头、切菜的尖刀在这里是必选装备。
另外,韩国文艺片从来不缺乏到对警察无能的描写(《杀人回忆》甚至将警察正义的全力拼搏归于白废与绝望),本片中有体制优势枪械优势的警察几乎没资格纳入“斗”的牌面,警察虽然依旧代表秩序的正义、社会的法制,但这里不需要。所以即便将嫌疑人围堵在凶案现场却还是被他跳脱,在绝对优势的车人并进的触手可及的追捕下却还是被疑犯徒步跑走,通缉没有用、持枪将疑犯堵在客车里也没有用、警犬辅助的地毯式巡山同样也没有用。这里需要的是铁斧砍进背脊、尖刀捅入喉腹,任他痛苦惨叫任他恐怖毙亡,任他血肉模糊任他尸陈满地 。在这里做为主宰的,只有向往利益的决心、你死我活的狠心和奋进全力的恒心。
这是一场藐视社会体制的人的个体之斗。
8、一家人
有这样一家人最后漂泊在了黄海海面,丈夫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者,妻子是一盒骨灰(从局外看来这是个误会,在局内的我看来这就是现实),女儿则是一张照片。丈夫随后死亡,被船家翻下了海,妻子随即也被丢出,女儿作为一张估计连捡都懒得捡的陌生照片散落在渔船的某个角落。但这也可以是一家人,这个家在影片末尾被突出强调。
“家”在本片里是一个艰苦的坚守,对家人的牵挂化身成为一种顽强的毅力,支撑我(男一)看似荒诞地跃过了一连串不可跨越的困难。后来,作为疯狗的我还是被现实击败,永远滞地留在了黄海中间。或许是为了减轻生者对于现实的绝望,影片特意安排了一场错认亡妻的误会,以避免全面的黑暗。老婆作为片中唯一的希望与正能量最后完好地如愿地跨过黄海返回了老家中国。
9、幕落
这是一个边缘小人物的经历,虽然最终并没有因拼搏而成功,但他已尽全力。在后来的得失中他明白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坚决为之奋斗——先是合家团聚,然后回老家过日子。(题外话:如果真是这样的结果,这家朝鲜族人就又回到了最初生活的起点,这是一个循环、是个圆而不是一条线,回到起点并不是原地踏了步,这一圈经历下来往往会能积淀许多新的识知与思考,如果简单地以线性的宠辱得失去考量,想必有所不妥。)
家的重要在全世界的普世价值中不断被提到,在各民族的文化里也都是主旋律所呼吁的核心价值。本片“不能免俗”的也弘扬了这种核心,但很文艺的给出了“失败”的现实结果。
“失败”就是我(男一)偷渡杀人的这一亡命徒行为的现实结果,尽管本片在导演的意志里处处彰显荒诞地让他冲破了多层绝望之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