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命吗?
刘明 朱志慧
人只要是活着,生活中就总会碰上各种各样琐碎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工作压力大、妻子不体贴、丈夫脾气大……。
面对这些,很多人被弄的焦头烂额,身边的朋友可能会随便的劝一句“这都是命”。
可是,“命”是个什么东西呢?
似乎在我们生活之上有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做着各种安排;而这种安排却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这个就是“命”吗?
命好,就是那个看不见的东西安排的都很好;命不好,就是相反?
认不认命的事我们稍后再谈,咱们先聊聊这个“命”。
首先,有关“命”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易传》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就是看得见的,有形式有材料组成的东西。这些形式之下的就是可见的“器具”,而形式之上的是不可见的“道”。
当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所有看不见的东西”都是“道”,比如空气,它也看不见,但那不是“道”。
“道”是一种规律、秩序,它是现实世界的本源;所有东西都是由“道”发展而来,“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既然道也看不见,命也看不见,道又主宰着一切,很多人就认为,命就是道,命主宰着一切。既然自己的归属,或现实的问题都是被这个看不见的东西主宰,那么,就消极对待吧。紧接着,厌世、悲观等情绪出现;这种观点发展下去就是“宿命论者”。
这就是认为“命”能可能主宰一切,这是把一个对象看的过于绝对,与其他事物毫无联系。
虽然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自己傻到天天只是坐着等待命运的安排,然而,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你的判断会不会时常出现这类想法?
比如,“坚持就是胜利”(把“坚持”绝对化);“梦想总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把“机会”绝对化)。
这两个观点的绝对化在哪儿呢?
第一个观点中,“坚持”是人的一种品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有;但是,凡事不考虑其他主客观因素,只闷着头的坚持,真的就会成功吗?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坚持的行为,过了度,在心理学上叫做“偏执”。这种观点的“绝对化”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而第二个观点中的“梦想”的实现,本应该也是自身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如果只是把它寄托在“万一”的偶然性上,这会不会导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与落差呢。
“形而上学”简单的理解,就是把看不到的东西认为是主宰一切的本源,但它只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能不能立得住脚,能不能指导我们真正的解决问题,仁者见仁。
生活本身就是由很多琐碎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怎么可能只用一种概念解释所有问题。生活的不悦与烦恼,会不会是因为就是用了上述某些过于简单或绝对的观点而影响了自己对某件小事的判断上呢?
道家学说中的“道”不是思想寄托,而是在探寻一种规律。生活中,我们莫要把“形而上”的概念绝对化,要拿出理性与理智的态度面对问题!
在解决过程中,体验和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挑战——这就是生活。
人只要是活着,生活中就总会碰上各种各样琐碎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工作压力大、妻子不体贴、丈夫脾气大……。
面对这些,很多人被弄的焦头烂额,身边的朋友可能会随便的劝一句“这都是命”。
可是,“命”是个什么东西呢?
似乎在我们生活之上有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做着各种安排;而这种安排却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这个就是“命”吗?
命好,就是那个看不见的东西安排的都很好;命不好,就是相反?
认不认命的事我们稍后再谈,咱们先聊聊这个“命”。
首先,有关“命”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易传》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就是看得见的,有形式有材料组成的东西。这些形式之下的就是可见的“器具”,而形式之上的是不可见的“道”。
当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所有看不见的东西”都是“道”,比如空气,它也看不见,但那不是“道”。
“道”是一种规律、秩序,它是现实世界的本源;所有东西都是由“道”发展而来,“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既然道也看不见,命也看不见,道又主宰着一切,很多人就认为,命就是道,命主宰着一切。既然自己的归属,或现实的问题都是被这个看不见的东西主宰,那么,就消极对待吧。紧接着,厌世、悲观等情绪出现;这种观点发展下去就是“宿命论者”。
这就是认为“命”能可能主宰一切,这是把一个对象看的过于绝对,与其他事物毫无联系。
虽然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自己傻到天天只是坐着等待命运的安排,然而,在面对事物的时候,你的判断会不会时常出现这类想法?
比如,“坚持就是胜利”(把“坚持”绝对化);“梦想总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把“机会”绝对化)。
这两个观点的绝对化在哪儿呢?
第一个观点中,“坚持”是人的一种品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有;但是,凡事不考虑其他主客观因素,只闷着头的坚持,真的就会成功吗?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坚持的行为,过了度,在心理学上叫做“偏执”。这种观点的“绝对化”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而第二个观点中的“梦想”的实现,本应该也是自身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如果只是把它寄托在“万一”的偶然性上,这会不会导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与落差呢。
“形而上学”简单的理解,就是把看不到的东西认为是主宰一切的本源,但它只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能不能立得住脚,能不能指导我们真正的解决问题,仁者见仁。
生活本身就是由很多琐碎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怎么可能只用一种概念解释所有问题。生活的不悦与烦恼,会不会是因为就是用了上述某些过于简单或绝对的观点而影响了自己对某件小事的判断上呢?
道家学说中的“道”不是思想寄托,而是在探寻一种规律。生活中,我们莫要把“形而上”的概念绝对化,要拿出理性与理智的态度面对问题!
在解决过程中,体验和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挑战——这就是生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