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的原罪
琅琊榜被拍成了电视剧,记得以前自己读原著小说时就颇为喜欢,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部小说写的很有意思。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小说其实是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也可以反思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琅琊榜就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的主线虽然是复仇洗冤,但故事内核实际上是夺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多疑猜忌的梁帝,软弱无能的太子,深受宠爱的誉王,老谋深算的谢玉,看似无争的夏冰,还有精于世故的太监,当然还有那个隐忍不发的靖王,作者借这个布局将中国古代上演过无数次的的夺嫡之争搬上舞台,而文中的人物更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无数对应,这让我想起了两部小说,一部是苏童先生的杰作《我的帝王生涯》,作者虚构了一个历史时空下的封建王朝,描绘出宫廷之中处在权力顶峰之人如何走向变态走向毁灭,写的精彩至极,另一部是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作者虚构了一个地方小镇,通过对周围野蛮人的驯化,屠杀,揭露出人类文明融合的永恒难题。这些小说都有一个特点,虚构一个时空片段来描写那些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在文学上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流派,叫做魔幻现实主义。当然后两者都是我很喜欢的文学大家的作品,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部小说的作者写的很用心,而从这部小说我们也能看出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在后两部作品里,你可以看到作者的冷静和残忍,他告诉你人性的虚伪、世界的残酷、历史的荒谬,而在前者我们看到夺得皇位的靖王是善良宽仁的,支持的大臣是耿直无私心的,梅长苏和他的情谊是纯粹而坚固的,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或许不是,但读者喜欢看,这就是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相比,它们有太多的妥协。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小说是可以跨越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的,在我看过的很多通俗文学的作品中,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很有才华的作者,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小说的结构布局以及书中涉及的对生活的思考都很有意思,比如说我很喜欢的一部奇幻小说《天行健》中,作者在虚构的时空中引入两大种族的斗争,人类和蛇人(人首蛇身),并且很巧合的是这些蛇人和人类崇拜同一个祖先,伏羲(人首蛇身),并且这些蛇人以此认为自己与伏羲血缘更近,比人类更有资格统治这个世界,作者很有才华,借这个设定将我们引入对人类在地球上的身份的思考(由于是网络小说,所以这种思考只在某一瞬间出现,大部分时候还是网络小说的套路,但网络小说能写到这份上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在鬼吹灯之中,我们更是一次次的看到作者对各种未知世界和神秘力量的描绘,有些可以找到答案,有些则没有,作者借此向我们深为信赖的科学体系提出了质疑(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这种想法,但他整个故事的深度已让我联想至此),为什么科学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或许这麽说更准确一点,为什么总有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当然这些作品还都是典型的通俗文学作品,但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通俗文学的潜力,不仅可以写的好看还可以写的深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变得如此明晰,虽然偶尔有类型文学的作家可以讲小说写如纯文学领域,如推理小说中分别掀起冷硬派革命的钱德勒、哈米特,和掀起社会派革命的松本清张,悬疑小说里的作品已近乎魔幻现实主义般迷人的史蒂芬金,科幻小说里文笔与想象力齐飞的勒古恩,然而大部分情况下,通俗文学的创作者的作品是入不了文学批评家的法眼的,通俗文学服务于大众,纯文学服务精英。当我们在看纯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作者写的是他们自己,或者说写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反思,所以他们的作品打动人不是因为他们刻意挑拨了你的情绪,激发了你的幻想,而是因为真诚,因为真诚背后的关怀,当你在读王安忆的小说时,你会从她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中读出作者的关怀,关怀那个时代下的无奈,当你读刘心武与张贤亮时,你会对他们书中的每个努力在生活中挣扎的灵魂的心生尊重,这就是我理解的纯文学,在这里作者早已抛弃了讨好抛弃了功利,他们只想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知。
我想每个人接触文学通常是从通俗文学开始的,推理小说、武侠小说、爱情小说,抑或是科幻小说,之后逐渐感觉到这些大众文学在人物刻画、架构故事方面已经无法满足自己了,开始阅读纯文学作品。但人们永远不会排斥优秀的通俗文学,因为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如果说纯文学是基于合理的现实世界观所做的深度发掘的话,那么优秀的通俗文学就是基于理想世界所做的美妙延伸,虽然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我们更希望生活在名侦探存在的世界里,正义终将伸张(推理小说),生活在爱情纯粹简单世界里,拥有一场不被物质与世俗牵绊的爱情(爱情小说),生活在英雄辈出的世界里,自己终于超越肉身,不再平庸(武侠、奇幻等个人英雄主义小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众文学背后支撑它存在的实际上是人类对一个纯粹简单的完美世界的向往,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其实所有的类型文学不都是成人童话吗?
优秀的类型小说并不是抹除这种偏于意淫的童话气质,而是让这种完满历经足够的痛苦再达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象征背叛、贪婪、冷血、残忍的冰与象征忠诚、热血、正直与光明的火一直在交锋、碰撞,但火光从未熄灭,并且渐渐占到上风。所以优秀的大众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科幻小说,建立在严谨的逻辑观之上,越是完美的东西(比如说正义、理想、爱情)越是珍贵,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稀少,要想得到稀有的东西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才是通俗文学正确的逻辑观,而不是一味流于意淫,只有这样,人们从中得到的快感才不再感到廉价。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小说是可以跨越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的,在我看过的很多通俗文学的作品中,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很有才华的作者,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小说的结构布局以及书中涉及的对生活的思考都很有意思,比如说我很喜欢的一部奇幻小说《天行健》中,作者在虚构的时空中引入两大种族的斗争,人类和蛇人(人首蛇身),并且很巧合的是这些蛇人和人类崇拜同一个祖先,伏羲(人首蛇身),并且这些蛇人以此认为自己与伏羲血缘更近,比人类更有资格统治这个世界,作者很有才华,借这个设定将我们引入对人类在地球上的身份的思考(由于是网络小说,所以这种思考只在某一瞬间出现,大部分时候还是网络小说的套路,但网络小说能写到这份上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在鬼吹灯之中,我们更是一次次的看到作者对各种未知世界和神秘力量的描绘,有些可以找到答案,有些则没有,作者借此向我们深为信赖的科学体系提出了质疑(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这种想法,但他整个故事的深度已让我联想至此),为什么科学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或许这麽说更准确一点,为什么总有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当然这些作品还都是典型的通俗文学作品,但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通俗文学的潜力,不仅可以写的好看还可以写的深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变得如此明晰,虽然偶尔有类型文学的作家可以讲小说写如纯文学领域,如推理小说中分别掀起冷硬派革命的钱德勒、哈米特,和掀起社会派革命的松本清张,悬疑小说里的作品已近乎魔幻现实主义般迷人的史蒂芬金,科幻小说里文笔与想象力齐飞的勒古恩,然而大部分情况下,通俗文学的创作者的作品是入不了文学批评家的法眼的,通俗文学服务于大众,纯文学服务精英。当我们在看纯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作者写的是他们自己,或者说写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反思,所以他们的作品打动人不是因为他们刻意挑拨了你的情绪,激发了你的幻想,而是因为真诚,因为真诚背后的关怀,当你在读王安忆的小说时,你会从她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中读出作者的关怀,关怀那个时代下的无奈,当你读刘心武与张贤亮时,你会对他们书中的每个努力在生活中挣扎的灵魂的心生尊重,这就是我理解的纯文学,在这里作者早已抛弃了讨好抛弃了功利,他们只想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知。
我想每个人接触文学通常是从通俗文学开始的,推理小说、武侠小说、爱情小说,抑或是科幻小说,之后逐渐感觉到这些大众文学在人物刻画、架构故事方面已经无法满足自己了,开始阅读纯文学作品。但人们永远不会排斥优秀的通俗文学,因为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如果说纯文学是基于合理的现实世界观所做的深度发掘的话,那么优秀的通俗文学就是基于理想世界所做的美妙延伸,虽然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我们更希望生活在名侦探存在的世界里,正义终将伸张(推理小说),生活在爱情纯粹简单世界里,拥有一场不被物质与世俗牵绊的爱情(爱情小说),生活在英雄辈出的世界里,自己终于超越肉身,不再平庸(武侠、奇幻等个人英雄主义小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众文学背后支撑它存在的实际上是人类对一个纯粹简单的完美世界的向往,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其实所有的类型文学不都是成人童话吗?
优秀的类型小说并不是抹除这种偏于意淫的童话气质,而是让这种完满历经足够的痛苦再达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象征背叛、贪婪、冷血、残忍的冰与象征忠诚、热血、正直与光明的火一直在交锋、碰撞,但火光从未熄灭,并且渐渐占到上风。所以优秀的大众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科幻小说,建立在严谨的逻辑观之上,越是完美的东西(比如说正义、理想、爱情)越是珍贵,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稀少,要想得到稀有的东西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才是通俗文学正确的逻辑观,而不是一味流于意淫,只有这样,人们从中得到的快感才不再感到廉价。
-
川岛由纪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9 14: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