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弱弱的经验帖
一篇弱弱的经验帖
学妹希望我写一篇留基委英国文学博士申请的经验帖,本来以为没人需要就没写,既然应邀,自然义不容辞。毕竟这条道路不是我自己探索出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绝对是真理。本科习惯于闭门造车,全无经验,申请铩羽而归,硕士期间有幸得到很多学长学姐的传授,选校改文书方方面面受益匪浅,才能享受到现在的求学环境。出国读博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更深入了解英美学术圈,坏处是要花大量的时间打理日常起居,总体上非常值得一试。
时间安排上,我个人觉得理想的节奏是研二上学期(包括之前)考雅思选校选导师,研二下学期写研究计划、writing sample和个人陈述,研二暑假7月份联系导师,研三开学正式申请。英国和美国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美国学校更看重writing sample,英国学校更重视(甚至唯一看重)研究计划。之所以申英国,最开始是感觉美国英文系极其难申,招人少(一年4个左右),若非功底深厚不太敢轻易尝试。美国比较文学系是中国学生更常见的选择,但我自忖绝无能力研究比较文学,就没考虑。申请美国学校的经验,可以移步莫水田老师的微博和豆瓣。我的直观印象是,同等水平在英国可以申到非常好的学校,在美国就很难保证。现在更加坚信英国学校是更适合我的选择,美国博士项目可以说非常残酷,修学分昏天黑地,资格考压力巨大,总体耗时超长(五年上不封顶),当助教则是提前适应教学科研戎马倥偬的激烈生活节奏。而我更喜欢按自己的脾气,钻研主要兴趣领域,其他领域逐步涉猎,不想承受太多考核压力,类似的理由好像项飙老师也说过,所以绝不仅仅是学渣发言23333。
先说雅思。都说雅思和托福的分数可以对应,其实根本就是个坑,雅思单项考到7分的难度远远高于托福25分。阅读还好,只要做做样题,基本轻松飘过。听力跟托福截然不同,托福只需要听懂主要信息,而雅思有点类似高考,经常要听写电话号码和地址,我当时一个走神漏听若干段细节信息,最后拿了7.5,估计还没到业内平均水平。写作第一题分析数据实在棘手,我至今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最后侥幸到7。口语6.5复议到7,大概当时我安检时间太长,考官等得不耐烦,读完考试规则我不知道直接说yes就行,又耽误了一小会儿,给考官的第一印象很差。所以如果分数不理想,而且确实有明显的主观因素干扰,不妨赌一把复议,成功了不花钱。部分学校如牛剑、QM(也不知道QM咋想的)英文系要求四项全7,要不是QM是首选,很可能不复议了。另外,英国学校基本不需要官方送分,我跟申请的十多家学校一一确认,全部都回复说上传扫描件即可。发邮件确认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图个放心不是?
选校选导师比较劳心费力,耗时长、考量因素多,有时还需要豪赌。选校可以先参考留基委信息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除了个别学校排名稍低,基本都不错,专业排名世界前50 的相当不少。经常跟英文系合作的学校很有限,这点比较可惜,而且网上基本找不到相关信息,想知道哪些项目跟英文系合作较多,只能请教各位前辈。一般规律是,协议名额较多的(不限、20、15、10,都算较多),一般都会给一(两)个英文系,像牛剑、诺丁汉、利兹、Essex、Sussex、爱丁堡、QM等等,都有给英文系名额的先例。协议名额少的(5,7这类),给英文系的可能就很小,但也有例外,像华威几乎每年都给一个英文系。
选校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留基委短名单,这个可以用来确定最后申请奖学金的风险。短名单的意思是,拿到学校录取后,由学校决定哪些学生可以入围留基委评选,也就是暂定免学费的学生。留基委在短名单里继续筛选,最后没选上的话,也不能免学费了。比较良心的学校,短名单刷人力度比较大,比如15个协议名额,短名单只留下20个人。印象中诺丁汉好像15进10,Essex、UCL和QM更良心,短名单人数和最终协议名额一样(Essex和UCL 20进20,QM不限),这样胜算较大,不需要豪赌。像华威,虽然每年都给英文系,可是几乎从不筛选短名单,30多个申请人统统丢给留基委选7个。我申请前的两年,华威拿到留基委的英文系学长是爱丁堡硕士毕业,我心里没底,最后没选。爱丁堡在增加协议名额以前,失败几率也不小,今年似乎有不限名额的趋势,可以持续关注。
如果心仪的学校不在合作项目里,也可以尝试学费资助。难度比合作项目大,但也值得尝试。区别在于学费资助需要留基委专家面试,还要两封不同单位老师的推荐信。不管是合作项目还是学费资助,申请留基委的阶段只能选一所学校上报,所以才有以上诸多权衡。
选校的经典两难抉择——排名重要还是导师重要?这方面我运气不错经验不多,大概能想到的是,排名顶尖的学校当然要尽可能地争取,排名不错的学校当中首选导师。以我粗浅的想法,牛剑如能拿到学校录取,哪怕没有奖学金也值得去,第二年还有机会再申留基委以及其他奖学金。这两校堪称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大概没什么好抉择的,除非抉择选剑桥还是选牛津。其他排名靠前的学校,爱丁堡、圣安(今年刚加入合作项目,具体筛选方式尚不清楚)、UCL、杜伦(不是合作项目,可以尝试学费资助)、华威、约克,英国专业排名都有实力争夺前5前10,排名当然很值得考虑,可能也需要犹豫了。我最犹豫的那段时间,UCL刚面试完,手头有华威约克录取,最心仪的导师在QM。假设这四个学校都给offer、留基委录取率相同,我的考量因素如下:专业排名UCL略高于华威约克但差别不大,QM能稳进英国前20世界前50,但国内知名度远远低于前面几家;至于领域内的导师,QM拥有我内心毫无争议的最强团队,华威导师实力较强态度认真,UCL导师刚毕业没几年但面试感觉良好,约克导师知名度最高但研究方法上跟我有较大分歧。最后UCL没录,QM留基委成功率最高,免去了很多焦头烂额。现在回想,如果当时UCL录取、入围短名单,我很可能选择UCL放弃QM,毕竟两校留基委成功率相同,排名差距明显。但到了这边,真是非常庆幸当时UCL没录,两校硬件资源占有量相同(伦敦大学体系以及大英图书馆的资源),但UCL英文系维多利亚领域实际管事的导师只有面试我的那位年轻学者,她的指导风格在面试时我大概留了个印象,老师个人水平很高,但方法不算十分契合,比如她说建议专门找一些less studied authors on your topic我内心始终不能完全赞同。QM英文系师资更好一些,维多利亚领域活跃的老师有三位,而今年该领域只招了我一个学生(大概老师们准备过几年休个长假),刚到校两个星期就享受到三位老师和五六个师兄师姐的细心关怀和碾压式指导。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排名只要不是断层差距,基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果求职学校仅仅因为学校排名全英前10和前20的区别,就对申请人另眼相看,这样的工作单位也不值得去。学校排名高低和学业发展情况不完全相关,跟幸福感、成就感关系更小。对我而言,海量图书和数据库资源,方法契合、容易相处的导师,而且在大城市生活相对方便,这些是我最关注的。厚着脸皮假设一下,现在让我任意选校,真心只有牛剑能压过QM。但如果选了牛剑,就要接受环境相对拘谨、导师未必完全契合、业内同行距离遥远不容易联系,孤身一人摸黑探索,对某些人而言幸福感会大打折扣。昨天给我们新生开会的研究生负责人Peter就是剑桥博士,入学后经过三个月闭门造车的孤苦,接触到来自QM的同行,羡慕他们大大咧咧、有说有笑、互相扶持,所以毕业后来QM工作,现在做研究能经常获得来自其他老师的建议和调侃,开会坐在桌子上无拘无束地畅聊。研究方法上,牛剑英文系比较偏传统,有志于现代文论、前沿方法的孩子可能需要多和导师沟通,看系里支持程度怎样。我自己的方法是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唯物史观,但还是更喜欢QM这样包容的环境。没能力上牛剑,却能收获一段幸福的读博时光,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自费上牛剑这个话题,和同行好友们讨论一圈,进行一些增补。我和导师聊过找工作阶段的选校问题,导师自己说过在藤校读书不开心,但我问他假如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剑桥一个是QM,他选哪个,他说你以后如果面临这样的选择,强烈建议你选剑桥。以我导师向来一碗水端平的话风,如此明确地表达取舍,小小惊到我一下。他说top school确实不完美,你会发现里面的人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问题多多,their research is often embarrassing,但top school的资源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即使去那里不开心,有这份经历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找工作如此,申请读博理论上可能也如此。但同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前辈强烈建议follow the money不要只看排名呢?首先经济原因一定要考虑,正如友邻@Narranolan 私信聊过(经授权拿出来分享),砸锅卖铁上牛剑就没有时间精力搞论文了。我一想也是,确实也听说过不少自费读博身心压力巨大的案例,即使家人有财力支持,也很少有人真正能豪掷几十万不心疼。以及现在没人允许你砸锅卖铁,没有资金证明连签证都通不过。
选导师的问题,前人大概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头衔完全不重要,名气不是很重要,教育背景值得参考,研究思路和指导经验最重要。方法契合、脾气相投、讨论问题毫不拘谨反而灵感四溢,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入学之前根本没法预想,只能碰运气。有面试会好一点,师生都能初步了解对方的基本特质。申请前唯一能做的是多搜索相关信息、仔细钻研目标导师的著作。这方面我做得比较差,申请前只是大概了解各个目标导师的著作标题,研二暑假只能海投瞎投,自然收到了形形色色的反馈。我幸运地在套磁阶段就感受到了指导风格契合与否的差别,比如德高望重的York教授反复要求我淡化研究计划中历史语境的部分、多探讨小说语言中的微奥,我当然明白他的用意是强调细读,但这样等于把历史语境方法替换成纯粹的新批评,我心里一万个不乐意。后来读他的著作,发现他可以做到一整本书探讨狄更斯语言的妙趣、情节的幽微,非常厉害,但我实在做不到也不想做。等到华威和QM的录取下来,果断把约克弃之脑后。
华威和QM的目标导师教育背景不分伯仲,都是英美名校毕业、在顶级出版社将博士论文修改为专著。两位老师的认真程度也不相上下,表现方式不同:华威导师逐字逐句帮我改了三稿500词研究计划(华威要求500词),对内容的要求暂不明晰;QM导师(也就是现在的导师)回邮件惜字如金,但能明显看出他关注整体思路方法、理论视角,全局型指导风格。我个人不太喜欢在初稿阶段就在遣词造句上大费周章,虽然我明白研究计划应当字字真金白银,但头铁如我始终拒绝在我认为无所谓的事情上花费多余精力,即使这样的倔强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也在所不惜。简而言之,我个人更喜欢比较放任的指导风格,不喜欢事无巨细被人管,不希望以后每个draft每个chapter都要经过无数次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字斟句酌。QM导师回邮件不算秒回但也非常及时,也没有给出特别具体的修改意见,只是干脆利落地同意我在申请中把他列为导师。QM那年没有面试(下一年有),可以说彼此都是瞎猫撞死耗子地做出了决定。我当时想的是,虽然没有充分了解这个老师的习惯,但起码工作流程很清爽,哪怕他只给我当个签字官,那也是非常合格的签字官,哈哈哈哈。后来读书的体验非常好,各方面超出想象的惊喜,不仅我热爱的放羊学习有所保证,也收获了很多高屋建瓴的治学建议和无数实用的职场tips。大概愿赌服输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 moral of the story: follow the money and perhaps follow your heart.
申请时也看过两位老师博士论文/第一部专著的内容区别:华威导师用后殖民视角研究维多利亚时期的帝国意识,我对后殖民不太感冒;而QM导师研究的是维多利亚时期印刷媒体和小说文本的互动关系,文本细读、历史关怀、前沿理论(书籍史、媒介史)都能兼顾,完全是我心仪的路数。所以Matt从一开始就是最理想的导师人选,再加上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谦卑细心的性格特点,可遇而不可求。
关于选导师的一个困惑,我自己遇到过,其他同学也问过:领域内导师做的课题跟自己不一样怎么办?比如我研究教育,维多利亚领域相关导师没有一个做这个话题,他们的研究对象五花八门,什么谋杀案、儿童心理、拖延症、女性犹太人、城市文化(这个比较正常哈哈),跟我的研究计划很少有交集。其实话题不需要相似,目标导师不会因为研究对象不一致而把学生拒之门外,重要的是能不能接受思路方法。让一个惯用当代文论的老师指导故纸堆型的研究计划,除非老师领域极为宽广,否则合作起来可能比较憋屈。
要想从容安排申请进度,研二下学期势必很繁忙,研究计划和硕士论文开题刚好挤在一起。我心急火燎的脾气在这段时间大显神通,研二上学期末写出来一篇字数足够、内容稀巴烂的硕士论文初稿,然后直到开题前夕都没再考虑过它。现在想想那篇东西根本拿不出手,多亏导师耳提面命要求修改,否则答辩通过门儿都没有,但那时起码有字数撑着,心理压力小很多。研究计划不容易写好,反正我是很不擅长把握题目大小,Matt大前天还在说,我的题目一开始太窄(单一作者单一主题),到现在太宽(多位作家多个子话题,时间范围都没划清楚)。不过话又说回来,研究计划写得这么烂,Matt(以及去年其他目标导师)都敢收留,可见导师们很有胆量,写申请文书不必瞻前顾后,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是首要目标。至于具体怎么操作、灵感从何而来,我建议不要空想(这也是无数前人的经验),多翻翻领域内的期刊、国外博士论文数据库,奇思妙想总有一天会来。去年三四月份,苦思冥想无果,有一天翻到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上一篇关于《呼啸山庄》与自由主义思潮的文章,忽然灵光一现,从此柳暗花明。写作过程需要点耐心,我以前根本没法想象一篇短东西要改二三十遍,现在习以为常。大修大改两三次,小修小补何止二十遍,到最后提交竟然还有小错误,可见多不擅长修改。学校申请阶段尾声、留基委申请开始之前,进行了一次大改,把单一作者改成多个作者,才解决了内容单薄、分章失衡的问题。交给各学校的版本,我现在自己都不忍卒读。
研究计划的结构内容,各学校的英文系招生网页都有详尽的说明,大体上八九不离十,包括引论、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初步发现、潜在结论、方法概述、分章方式、读博时间表,个别可能要写毕业规划。小标题不用太繁杂,一级标题即可。分章这种细致工作,有些学校说没有必要现在做。我倒是提前写了分章,海投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直接回复“现在没必要分章,你改个精简版再发给我看”的导师,一般都对我没什么兴趣(华威是个特例,申请系统太诡异,老师也没办法只能让改)。想想也是,大框架写在前面,分章又不碍眼,凭什么得删掉分章才能博得御览。碰到这样的目标导师,除非确实仰慕已久,大可不必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应对,礼貌走流程试试看即可。
研究计划是联系导师所需的唯一文书,个人陈述成绩单那些可有可无。要用学校邮箱发套瓷邮件,万一学校邮箱实在不好用,用gmail或许勉强也行。我多年前在网上看到过一条建议,说正文最好把附件里的研究计划内容也粘贴一遍,防止老师打不开或懒得打开附件里的word。多年后我也变成了一个经常收发邮件的职场油腻人,想法大大改变,正文里粘贴冗长的内容不是个聪明的做法,更聪明的做法是在正文里除了客套话,再简明扼要地说一两句自己研究主题的亮点,把正文当成elevator pitch。附件才是全文的主战场,Word版本一般能打开,实在不放心再发个pdf版,正文里做个简单的文档说明。正文开头最好先谈谈选导师的具体理由,领域一致、方法相通这些必然要说,如有可能再聊聊导师的著作对自己有何启发。最后别忘了结束语,英国老师一般比较轴,写邮件离不开yours, best wishes等等套话。美国人这方面也没有很随意,Matt每封邮件都要best wishes,反倒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Catherine对认识的学生不写结束套话。所以写邮件正式一点不会错。关于信头称呼,对方是教授就写Professor XX,其他职称一般都写Dr XX(英国博士Dr是不加点的,美国才写成Dr.,这个我过了好几年才反应过来,所以看来也不致命,注意一下就好)。给教秘写邮件的称呼才最不好处理,咱也不知道人家有没有博士头衔,有时甚至不知道对方是Mr还是Ms(除非人家邮件落款里标注过pronoun),我以前说过可以写to whom it may concern,但这个广撒网style信头多多少少有点别扭。现在经常和期刊编辑互发邮件,学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Dear First-name (if I may),然后就可以等着对方给你回邮件,看人家落款是什么,如果是first name,那下次就大大方方dear xxx,如果落款很官方且没有pronoun,那我建议默认对方是Dr,err on the side of caution。
研究计划可以一稿多投,除非学校或导师有特殊要求。比如华威硬性规定500词,多一个词根本粘贴不进去,这样就必须修改。如果导师不介意,学校的规定可以无视,我至今都不知道QM的研究计划要求多少字。我联系导师的时候,给自己的偷懒找了个借口,说“我意识到这篇研究计划比学校要求冗长很多,想着现阶段给您看看完整样貌,随后再按要求删减”(然后也没删减)。当然如有余力,当然也可以多修改几个字数合适的版本。
导师回复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有“感兴趣欢迎申请”,“你的课题不适合我带,考虑转交招生老师重新安排”,“现阶段不用确定导师,走官方渠道就行”。这几种情况都有胜算,最好的情况是导师不仅热情欢迎,还能提出修改建议,或者明确提到研究计划中的细节。转交招生负责人的情况经常发生,如果目标导师没有主动帮忙转交,也可以在ta同意或默认的前提下自行联系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DGS有可能不止一位,看清楚哪位是专管招生的),说明当前状况,请求分配导师。“不用确定导师”可能是婉拒的意思,如果学校实在诱人,申请也无妨,未必全无希望。(美国学校统招,老师们一般都这么回复,跟英国导师独立招生不同。)
Writing sample是一篇论文,各学校字数要求不一样,我当时完全没管字数要求,发了同一个冗长的附件,用的是本科论文的加长版。个别学校要求两篇,手头多攒一篇备用。个人陈述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做些微调,毕竟要阐述为什么选择对方学校,得讲出实实在在的契合点。写法跟美国学校申请差不多,大致顺序是研究兴趣、教育背景(拣相关的写)、申请理由、学习目标、毕业志向等等,差不多算是个精简宏观版的研究计划。这两个文书不是当务之急,慢慢润色。
正式申请的文书,个人感觉推荐信最头疼,麻烦老师的事从来不省心,再次叩谢推荐老师们。亲导师的推荐信最好要有,其他老师最好选领域相关的,实在不相关也能接受。越早拿到越好,英国学校的系统经常不支持先提交申请再上传推荐信,只能材料齐全了再提交,而提交太晚多少会影响录取结果,所谓rolling admission(美国学校不用担心,死线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争取能够礼貌委婉地催一催推荐老师,早结束早省心,对老师来说可能也是如此。上传方式不同学校要求不同,有的可以直接上传,有的给老师邮箱发链接,有的要求老师给招生办发邮件附件。每位老师的推荐信只需要一个版本(不写对方学校名称就好),这几种情况都适用。直接上传最省心,链接可以请老师转发给学生自行操作,发邮件只能麻烦老师本人了。老师的邮箱一定要用学校的,绝大多数申请学校都这么明确要求,就算没明说,用学校邮箱也是万无一失。推荐信正文最好用抬头纸打印、签字、扫描,当然也能用电子版抬头纸+电子签名(国内老师用电子签名的目测不多)。学校抬头信纸质量粗糙、纸张太小,如有机会,向辅导员或其他老师借几张抬头纸,正规A4,抬头设计相当漂亮,能借到再好不过。
关于推荐信的内容,引述同学的经验,她导师说过推荐信内容千篇一律,没有老师会说坏话,重点不在内容细节,而在于推荐老师的业内知名度。如果有幸获得国际知名学者的推荐信,自然大有作用,其余只要格式规范、内容得体,纯粹是一项满足申请要求的文书而已。所以,推荐老师愿意修改当然很值得大为感激,不给修改直接用草稿也没关系,以没有低级错误为底线。后来一些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过博士导师给我写的求职推荐信,感受到了老师亲笔和自己代写的区别:格式上可以说毫无区别,但老师对学生的推荐往往有非常具体的评价,比如“我认为她的论文日后出书应该有望争取xx奖项”,类似这样的话一般学生和中介是写不来的,因为咱都不一定知道有啥奖。而且亲身经历,即使国内大家都知道推荐信就是走过场,推荐信精不精彩还是有区别的,我求职时反正有面试官当面赞赏我导师写的推荐信,感谢导师神助攻。
学校申请提交,几周后大概能陆陆续续收到结果,有的要面试,有的直接录取。我申请的学校当中只有UCL面试,用的skype,借用中科院同学的超高速网络仍然断线一次,所以不用担心网络环境,反正都不会完全顺利。面试前多回顾下自己的研究计划,以及之前与目标导师的邮件往来,猜测下ta会问什么问题。不出所料,UCL导师问我的问题与她的邮件内容高度相关。UCL面试通知上写道,问题主要围绕研究计划,可千万不要轻信。我当时信以为真,其他问题完全没准备,被问得节节败退、中招无数。为什么选择UCL,为什么想要读博,万一毕业找不到教职怎么办,这几个问题我答得奇差无比,尤其是为什么想读博,我脑子一短路,说喜欢清静治学的环境、不太适合社交压力大的工作,结果立刻被追问“那教学你打算怎么办”。现在才意识到,读博的社交压力不轻,象牙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衣冠禽兽云集的商业场。(至今我依然认为在学术圈有机会保持天真,但绝不是因为social少,而是因为写论文是为数不多的工作成果可以独立署名、合作方可以自主选择的工种,等于说你服务的不是某一个甲方,而是可以从很多期刊里面自主选择甲方,这样当然可以保持自己作为乙方的脾气,此处不收我,自有收我处。目前来看,我找不到任何一份月薪工作能这样活出自由职业的感觉。)面试完很不甘心、想重新来一遍,其实后来想想,最后结果跟面试的关系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但面试不太可能是最致命的因素。实力足够,面试表现再局促,照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不够,学校竞争又激烈,面试舌灿莲花也没用。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伪装不来,面试官火眼金睛,背几条面经的作用有限。当然充分准备是必要的,起码大多数常规问题应该能对答如流,总比临时思考来得从容些。
最想去的QM录取结果出来最晚,一直等到1月份,所谓好事多磨。本来通知可能要面试,结果没面试直接给offer。后来听说别的导师有要求面试的,所以还是要准备着。有时会想,如果Matt要求面试,会不会仍然收留,我猜未必,实在太不擅长面试了哈哈。猜测他没面试是因为不喜欢折腾,毕竟是斩钉截铁风风火火的人。可他明明没带过中国学生,不知道哪里来的胆识。所以现在,我如果称得上有点勤奋(相比于好多师兄师姐,根本算不上勤奋),除了想顺利(尽快)毕业,又多了一个理由,但愿不辜负Matt的信任,但愿他不后悔当初没有面试,以后也能一如既往地相信中国学生。为此早早地向Matt透露了工作赶早的习惯,也不打算延迟提交事先做完的工作(实际上Matt的工作速度比我快很多,我平生第一次拿出最快的工作节奏应对导师的要求,仍然觉得压力山大),即使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假期(Matt的面谈频率是一月一次)也心甘情愿。不知道Matt什么时候发现我的实际水平有多渣……
拿到学校录取要做的第一件事,上学校网站查询怎样申请留基委短名单。一般情况下,申请学校的时候已经要注明申请留基委,但拿到录取后仍然要确认具体怎么操作。有的学校要填一个专门的申请表,有的好像发邮件询问就好(这种一般是新进的合作项目,学校没有操作经验),有的直接在录取通知上注明了。QM是最后这种情况,其他学校一般不在录取通知上写留基委的事,只有QM明确规定,拿不到留基委奖学金,学校录取一并撤回,想入学得重新提交一份不注明留基委的申请(本来以为不限名额就是不刷人,实际上不是,居然有被无故刷下来的,留基委的脾气不容易把握啊)。提交短名单申请后,只能等到2-3月份,短名单结果陆陆续续出来。学校和短名单都可以申请多家,最后提交到留基委的只能选一个,这点很无奈。需要多方询问各校历年淘汰情况,做好风险评估。我目前知道的情况,上面都写了,日后若有新情报一定知无不言。
留基委的申请材料务必提前准备好。虽然留基委每年交材料的时间基本固定,但难保学校(也就是推选单位)突然下通知要初审。去年我就吓了一大跳,研三上学期末突然通知开学后一两周提交初审材料,盖章的时间都不太充裕,还好我的中文材料都随时待命,不算太忙乱。中文研究计划基本可以从英文翻译过来,但最好做点修改,符合国内评审习惯。像填补空白、开拓创新、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添砖加瓦,类似的话可以适当说一点,但不用太刻意。毕业回国服务要写。申请程序很麻烦,但5月底打开系统,鲜红贺信映入眼帘,之前的种种麻烦其实都不太记得。最后除了按要求走流程,还有一件小事要做,给各位导师发邮件,要去的学校,以及没有选择的学校,都告知一声,致谢/致歉。其他要告知并感谢的人包括推荐老师、提供建议及修改文书的所有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