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静《看见》第一章有感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我很久就了解到有这本书了,只不过没有去买来读读。几年前,我还上大学那会儿,那时候经常逛人人网,经常看看同学转载柴静的视频,我不记得当时是关于她的什么视频了,大概应该是在一场主持人大赛上。记忆里面,我清晰得记得她脸上洋溢的自信,那自信似乎不仅在脸上,或者与其说在脸上,还不如说在骨子里。庄重大方而深情,流淌着女性独有的特征,朴素的面庞,不施任何粉黛,却又让人印象深刻,修身V领的长裙,更显其端庄美丽。也许在那时候起,我便打心眼里开始敬佩这个女人,开始思考着是不是女人应该活成这样子才好?
2013年8月我毕业了,来到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过着最普通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来上海我依然带着一些我大学里喜欢读的书。周末闲得时候会抓起来读一读,打磨无聊时光,顺便充实自己。
在书海里,我比较随性,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不喜欢读就放下,来上海的这段时间里,我办了一张图书卡,每周末会抽空去图书馆里面读一读。
读书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往我认为读书读的是一种生活,或许我会从中寻找到些什么。
于是我就这么读着。我至今记得我读的一本小说叫《程序猿的爱情》,读着读着我就哭了,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好像我的灵魂附在主人公的身上,感同身受。于是那时候读到快到结尾的时候,我放下了那本书。
于是,我又开始思考读书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我的答案是读书是一种认识,或许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可,我想,读吧,或许只有读了才能寻找到。
2016年的这一年是我毕业后读书最多的一年,我不晓得我读了多少书,什么种类的书了,有几日,逛微博浏览,偶然又发现了柴静,还有她的一些绯闻,又仔细浏览了她的百度百科的履历,
我又更进一步认识了这个女人,这个现时代有影响力的女人,这个气质非凡的女人。
近几日,网络结识的一个朋友,云南本然教育学校校长,在一个群里,一个家长聊到孩子教育问题上,我刚巧看到也就说了下我的观点,而后我又与范老师聊了下,那天我写下了几个字,它们是:“爱就是看见”。
于是凌晨,我关了灯,依然辗转反侧,我想起了柴静的一本书,也是《看见》,我突然觉得原来这两个字如此的不平凡,如此的深厚,于是,第二天我把柴静的书买来了。
快递很好,书很快就到了,我迫不及待的读起来,第一章的名字叫<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书的格式很新颖,开篇便是对话,仿佛一场电影直接放映,穿越了时代,旁听她的经历。陈虻是对柴静影响最深的一个人,当时他想给白岩松找个女搭档合作个新闻节目,鬼使神差的找到了柴静,陈虻对柴静说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如果你做新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当时柴静的回复是:我最关心新闻里的人。高手真是问问题都是如此的高深,切中要点,而答者回复也是如此得响亮。或许这句话回复让陈虻更加坚定,柴静是他要找的人。
在柴静做的第一期节目里,柴静受到了陈虻的批评。从文字里,一连串的7个问句,我读到了陈虻的气愤,也读到了陈虻对于柴静的期望,更读到了他对于柴静的指导。 我同时也读到了柴静被批的时候的一种失落透顶而又不认输的表情。这些问句,我同样也读到了自己,在人生路上被批评时候的惨状,而又提起精气神,迎接第二天的朝阳,我不怕输,但我骨子里有一种勇气,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别人用一年,我可以用5年去实现,只要我愿意。我想我只剩下朝气蓬勃,无知无畏了,我想生命至少还仅存这点气力苟且活着,就要把它活好,活得漂亮,就算幼稚,就算可笑,没关系,失败背后必然带来成长,成长之后必然带来成熟,我想,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犯的错会越来越少,处事也会越来越成熟!
书中提到了另外一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柴静在书里面写到:白岩松这个人什么都彪悍,唯独就是不习惯跟女生单独讲话。年会上,他只问了柴静两句话,然后对柴静说了句: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作好长跑的准备。我想,这句话,在柴静奋斗的路上也会扎根心底,甚至是渗透到骨头里,这句话,是对柴静的希望,希望她能够经得起锤炼,经得起艰难与困苦。同样这句话也是对柴静的鼓舞与警醒,鼓舞她只要在电台一天,就一定不要放弃,警醒她电台的这个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轻松,要拿出汉子以及不屈不挠的决心与勇气来。
这句话不仅在写柴静,回到现实生活中,反复思考写的也是我自己,我印象中有两个人对我说过类似的这种话,其中一个人是我的表哥,40几岁,对于我要求非常严格,总会跟我谈起一些事,有时候因为争论,又会吵架,表哥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你要做好长跑的准备。另外一位是我非常敬仰尊重,文学上对我有很大启发的老师徐春林,我记得他对我教导过很多话,但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文学上,你要付出很多,要走很长的路。我想这便是徐老师对于我的希望,以及警醒与鼓舞吧 。
《看见》这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很多人,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是柴静成长的经历,直播间录节目,对着镜头,三方连线,还要注意表情,语言,动作,甚至思维的灵敏反应,还有新疆大地震的现场采访,陈虻教导柴静说: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我想,陈虻的用意是想让柴静用心去感受,去体会那份因突如其来的地震而带来的无家可归的人们的悲苦与无奈,甚至说是用灵魂去感受。
柴静从一个不被认可,到最终离开时空连线到新闻调查去工作,我想她赢得不仅是掌声,也是大家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希望。
这本《看见》,我读到了柴静,同时也读到了自己。我想我才是我自己人生的监督者,每走一段路,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或许这途中,免不了流一些泪,吃一些苦,但我想,人生总归要完成点什么才算圆满,才算对得起自己!
前几天网上浏览,又看到了柴静的一些绯闻,我想,不管是真是假,对于这样一个旷世才女,被众多人喜欢,甚至迷恋,是不足为奇的。
柴静,骨子里的决心与毅力足以跌倒一万次,还能再站起来的刚强,她内心流淌着的是胜利的血液。我想人生路上,有这么一个标杆,我不会再害怕了,向柴静敬礼!
女人应该活成这样!
我很久就了解到有这本书了,只不过没有去买来读读。几年前,我还上大学那会儿,那时候经常逛人人网,经常看看同学转载柴静的视频,我不记得当时是关于她的什么视频了,大概应该是在一场主持人大赛上。记忆里面,我清晰得记得她脸上洋溢的自信,那自信似乎不仅在脸上,或者与其说在脸上,还不如说在骨子里。庄重大方而深情,流淌着女性独有的特征,朴素的面庞,不施任何粉黛,却又让人印象深刻,修身V领的长裙,更显其端庄美丽。也许在那时候起,我便打心眼里开始敬佩这个女人,开始思考着是不是女人应该活成这样子才好?
2013年8月我毕业了,来到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过着最普通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来上海我依然带着一些我大学里喜欢读的书。周末闲得时候会抓起来读一读,打磨无聊时光,顺便充实自己。
在书海里,我比较随性,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不喜欢读就放下,来上海的这段时间里,我办了一张图书卡,每周末会抽空去图书馆里面读一读。
读书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往我认为读书读的是一种生活,或许我会从中寻找到些什么。
于是我就这么读着。我至今记得我读的一本小说叫《程序猿的爱情》,读着读着我就哭了,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好像我的灵魂附在主人公的身上,感同身受。于是那时候读到快到结尾的时候,我放下了那本书。
于是,我又开始思考读书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我的答案是读书是一种认识,或许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可,我想,读吧,或许只有读了才能寻找到。
2016年的这一年是我毕业后读书最多的一年,我不晓得我读了多少书,什么种类的书了,有几日,逛微博浏览,偶然又发现了柴静,还有她的一些绯闻,又仔细浏览了她的百度百科的履历,
我又更进一步认识了这个女人,这个现时代有影响力的女人,这个气质非凡的女人。
近几日,网络结识的一个朋友,云南本然教育学校校长,在一个群里,一个家长聊到孩子教育问题上,我刚巧看到也就说了下我的观点,而后我又与范老师聊了下,那天我写下了几个字,它们是:“爱就是看见”。
于是凌晨,我关了灯,依然辗转反侧,我想起了柴静的一本书,也是《看见》,我突然觉得原来这两个字如此的不平凡,如此的深厚,于是,第二天我把柴静的书买来了。
快递很好,书很快就到了,我迫不及待的读起来,第一章的名字叫<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书的格式很新颖,开篇便是对话,仿佛一场电影直接放映,穿越了时代,旁听她的经历。陈虻是对柴静影响最深的一个人,当时他想给白岩松找个女搭档合作个新闻节目,鬼使神差的找到了柴静,陈虻对柴静说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如果你做新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当时柴静的回复是:我最关心新闻里的人。高手真是问问题都是如此的高深,切中要点,而答者回复也是如此得响亮。或许这句话回复让陈虻更加坚定,柴静是他要找的人。
在柴静做的第一期节目里,柴静受到了陈虻的批评。从文字里,一连串的7个问句,我读到了陈虻的气愤,也读到了陈虻对于柴静的期望,更读到了他对于柴静的指导。 我同时也读到了柴静被批的时候的一种失落透顶而又不认输的表情。这些问句,我同样也读到了自己,在人生路上被批评时候的惨状,而又提起精气神,迎接第二天的朝阳,我不怕输,但我骨子里有一种勇气,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别人用一年,我可以用5年去实现,只要我愿意。我想我只剩下朝气蓬勃,无知无畏了,我想生命至少还仅存这点气力苟且活着,就要把它活好,活得漂亮,就算幼稚,就算可笑,没关系,失败背后必然带来成长,成长之后必然带来成熟,我想,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犯的错会越来越少,处事也会越来越成熟!
书中提到了另外一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柴静在书里面写到:白岩松这个人什么都彪悍,唯独就是不习惯跟女生单独讲话。年会上,他只问了柴静两句话,然后对柴静说了句: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作好长跑的准备。我想,这句话,在柴静奋斗的路上也会扎根心底,甚至是渗透到骨头里,这句话,是对柴静的希望,希望她能够经得起锤炼,经得起艰难与困苦。同样这句话也是对柴静的鼓舞与警醒,鼓舞她只要在电台一天,就一定不要放弃,警醒她电台的这个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轻松,要拿出汉子以及不屈不挠的决心与勇气来。
这句话不仅在写柴静,回到现实生活中,反复思考写的也是我自己,我印象中有两个人对我说过类似的这种话,其中一个人是我的表哥,40几岁,对于我要求非常严格,总会跟我谈起一些事,有时候因为争论,又会吵架,表哥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你要做好长跑的准备。另外一位是我非常敬仰尊重,文学上对我有很大启发的老师徐春林,我记得他对我教导过很多话,但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文学上,你要付出很多,要走很长的路。我想这便是徐老师对于我的希望,以及警醒与鼓舞吧 。
《看见》这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很多人,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是柴静成长的经历,直播间录节目,对着镜头,三方连线,还要注意表情,语言,动作,甚至思维的灵敏反应,还有新疆大地震的现场采访,陈虻教导柴静说: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我想,陈虻的用意是想让柴静用心去感受,去体会那份因突如其来的地震而带来的无家可归的人们的悲苦与无奈,甚至说是用灵魂去感受。
柴静从一个不被认可,到最终离开时空连线到新闻调查去工作,我想她赢得不仅是掌声,也是大家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希望。
这本《看见》,我读到了柴静,同时也读到了自己。我想我才是我自己人生的监督者,每走一段路,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或许这途中,免不了流一些泪,吃一些苦,但我想,人生总归要完成点什么才算圆满,才算对得起自己!
前几天网上浏览,又看到了柴静的一些绯闻,我想,不管是真是假,对于这样一个旷世才女,被众多人喜欢,甚至迷恋,是不足为奇的。
柴静,骨子里的决心与毅力足以跌倒一万次,还能再站起来的刚强,她内心流淌着的是胜利的血液。我想人生路上,有这么一个标杆,我不会再害怕了,向柴静敬礼!
女人应该活成这样!
-
小杨同学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5 23: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