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风流(老帖)
谈到魏晋,必会提及魏晋名士。
如果只看《世说新语》,里面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那么蠢萌蠢萌的,确实很喜感。但如果再翻翻《晋书》《资鉴》,看看里面满纸满篇的诛、鸩、反、讨、围、陷、坑、焚、沉,心情就觉沉重起来。幸好年代久远,许多书籍失传了,不然若有《蜀碧》之类的野史流传至今,读完之后再看那些名士终日戏于洛水、磕五五散,那可真是要骂娘了。
近代以前,对于魏晋名士,主流舆论是持否定态度的。如果史书中出现“慕阮、嵇为人”这样的字眼,就表示这人喜欢做出格的事情,而我们的传统喜欢四平八稳,是不喜欢出格的。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著名的评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话骂的是谁?就是魏晋名士。其下文是“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在同一篇章中还有这么一句:“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林下诸贤,就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
除了竹林七贤,顾炎武还骂了何晏。何晏与夏侯玄、王弼首倡玄学、清谈,算是魏晋名士的鼻祖。后世给魏晋名士排辈份,何、夏侯、王被称为“正始名士”,辈分最高;其次是“竹林名士”,即指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再次“中朝名士”,是指王衍、裴楷等一群活跃在西晋时期的名士;再次是“渡汉名士”与“江左名士”,是指西晋灭亡之后,逃到江南的名士们。
顾炎武骂竹林七贤“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这话重了,但在帝制时代,这么说也没什么不合适,而且老先生是明末乱世的幸存者,说的是魏晋,心里想的或许是其他年代。老先生是中国古代最出色的知识分子之一,当然知道阮籍、嵇康远离权力中枢,要祸国也无从祸起,真正清谈误国的是“中朝名士”王衍等辈。骂阮、嵇不骂王衍,那是老先生段位高,就如我等凡人只骂骂希特勒,但若换了哲学家开炮,就去轰尼采。
近代以后,皇帝没了,父权被解构了,忠孝都失了对象。人人全都“无君无父”,人性舒展开来,魏晋时期就被赋予美学上的独特价值。宗白华曾经盛赞,“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另外还有日本诗人大沼枕山写的一个句子,也流传颇广,“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这句诗虽然也说魏晋,风格却不同于宗白华。宗白华先生欣赏的是嵇康那样“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的人物,这句诗却将六朝人物与晚唐诗并列,六朝、晚唐都是大乱世,晚唐诗多哀婉愁苦,由此可知大沼枕山的审美偏好。
宗白华、大沼枕山都是从美学的角度评价魏晋的。事物一落到美学范略中,必然已经与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隔岸观火,炫如烟花。《杀死比尔》里乌玛.瑟曼拎着武士刀杀来杀去,满屏幕的鲜血残肢,电影看起来很爽,但如果就发生眼前呢?
宗白华的那句话虽然也提到了“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但前后语境联起来,乱世这个灰暗的背景就如林黛玉的病一样,不仅不是负面的东西,反而增加了美学价值。
如果是真正的魏晋乱世中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每天逃命不暇,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会盛赞这个时代“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么?
如果只看《世说新语》,里面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那么蠢萌蠢萌的,确实很喜感。但如果再翻翻《晋书》《资鉴》,看看里面满纸满篇的诛、鸩、反、讨、围、陷、坑、焚、沉,心情就觉沉重起来。幸好年代久远,许多书籍失传了,不然若有《蜀碧》之类的野史流传至今,读完之后再看那些名士终日戏于洛水、磕五五散,那可真是要骂娘了。
近代以前,对于魏晋名士,主流舆论是持否定态度的。如果史书中出现“慕阮、嵇为人”这样的字眼,就表示这人喜欢做出格的事情,而我们的传统喜欢四平八稳,是不喜欢出格的。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著名的评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话骂的是谁?就是魏晋名士。其下文是“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在同一篇章中还有这么一句:“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林下诸贤,就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
除了竹林七贤,顾炎武还骂了何晏。何晏与夏侯玄、王弼首倡玄学、清谈,算是魏晋名士的鼻祖。后世给魏晋名士排辈份,何、夏侯、王被称为“正始名士”,辈分最高;其次是“竹林名士”,即指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再次“中朝名士”,是指王衍、裴楷等一群活跃在西晋时期的名士;再次是“渡汉名士”与“江左名士”,是指西晋灭亡之后,逃到江南的名士们。
顾炎武骂竹林七贤“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这话重了,但在帝制时代,这么说也没什么不合适,而且老先生是明末乱世的幸存者,说的是魏晋,心里想的或许是其他年代。老先生是中国古代最出色的知识分子之一,当然知道阮籍、嵇康远离权力中枢,要祸国也无从祸起,真正清谈误国的是“中朝名士”王衍等辈。骂阮、嵇不骂王衍,那是老先生段位高,就如我等凡人只骂骂希特勒,但若换了哲学家开炮,就去轰尼采。
近代以后,皇帝没了,父权被解构了,忠孝都失了对象。人人全都“无君无父”,人性舒展开来,魏晋时期就被赋予美学上的独特价值。宗白华曾经盛赞,“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另外还有日本诗人大沼枕山写的一个句子,也流传颇广,“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这句诗虽然也说魏晋,风格却不同于宗白华。宗白华先生欣赏的是嵇康那样“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的人物,这句诗却将六朝人物与晚唐诗并列,六朝、晚唐都是大乱世,晚唐诗多哀婉愁苦,由此可知大沼枕山的审美偏好。
宗白华、大沼枕山都是从美学的角度评价魏晋的。事物一落到美学范略中,必然已经与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隔岸观火,炫如烟花。《杀死比尔》里乌玛.瑟曼拎着武士刀杀来杀去,满屏幕的鲜血残肢,电影看起来很爽,但如果就发生眼前呢?
宗白华的那句话虽然也提到了“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但前后语境联起来,乱世这个灰暗的背景就如林黛玉的病一样,不仅不是负面的东西,反而增加了美学价值。
如果是真正的魏晋乱世中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每天逃命不暇,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会盛赞这个时代“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