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看待面码这个人设。一方面,她的离去让其余的五位好友心存芥蒂,从此几乎要天涯陌路;另一方面,也是她的再度出现让“超和平Busters”重新走在一起。其实应该说,她是所有问题的症结,她在六个人中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所以她的离去会让每一个人都心存芥蒂。她被仁太和雪集喜欢着,而仁太被小菊花喜欢,雪集被鹤子喜欢,波波就像是一个很宠她的大哥哥,所以说她就处在六个人的食物链顶端。也许因为她的单纯,因为她的可爱,因为她的善良,所以大家都那么喜欢她,让大家一直对她耿耿于怀。这样的人设就已经让我有些不喜欢了。我不喜欢那些被所有人喜欢的几乎是完美的人设。就像在生活中也不喜欢被所有人都喜欢的人,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吧。
相较于单纯无知的面码,我更喜欢小菊花和鹤子。感觉她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对这些关系看得很清楚,却没有轻易去拆穿,尽可能地理解每一位伙伴,通透地看着,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想办法让自己离自己心底卑微的梦近一点。她们一点也不“得天独厚”,而是卑微地努力着,就像自己一样,就像很多很多人一样,所以喜欢和自己和大多数人都更像的小菊花和鹤子。不过她们也有可悲的地方,那么卑微地爱着,不求回报,却还是被伤害。可是,谁又没有可悲的地方呢?
我不知道它到底想传达什么,儿时最纯真的友谊?可是这份友谊里还夹杂着许多情感,杂质颇多。还是全情投入的爱情?可是这爱情也太隐晦。又或是亲情?但与亲情有关的内容却有些少。也许是三种感情都想传达到,却都有些浅尝辄止吧。所以并不太喜欢这个故事。
但是故事里的老爹却我最喜欢的人设,或者可以说,我很羡慕老爹。他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活得很宽容的人。妻子离世,自己孤身一人抚养孩子,却不见他有怨言,并且他以最深沉的爱来包容、理解失去了妈妈和幼时好友的仁太。即便是仁太不去上学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尽可能照顾仁太,甚至为仁太的无心的一句“慢走”而欢呼雀跃。这些没有被重点表现的细节却是我最喜欢的,可能因为这些都表现出了老爹的慈爱和宽容吧。不计较太多,为生活中最简单的小事而满足欢呼,尽量去理解其他人,宽容地活着。就是我很欣赏,很想拥有的生活态度。这样活着才够通透,才不会有那么多需要物质来承载的痛苦和欢愉,和世界和身边人保持距离,淡漠地看着。其实又何必用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来渲染这样的态度呢,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对一切冷眼旁观。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拥有丰盛的内心。也许,这也是一个人真正的孤独的形式,只是,由着“丰盛的内心”这样华丽的借口,掩饰了没有人陪你大哭没有人陪你大笑的的孤独与痛苦。
难怪仁太的妈妈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仁太可以无所顾忌地大哭大笑。最开心的时候当然要毫无保留地大笑,最痛苦的时候当然也要肆无忌惮地大哭,用大哭大笑宣泄心中那炽热的感情,将内心所有的情愫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无需担心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懂,有没有人会在意。
而所谓宽容,所谓通透,好像就是不再允许自己有那样炽热的感情或是学着把这些感情都统统掩埋在心底。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孤独。突然想起来,感觉好像老爹在仁太妈妈的坟前是最脆弱的模样,毕竟一个人承受了那么多,总是要有一个发泄的出口。所以,即便是很想努力地活成老爹那样也使无法实现的,我们始终需要一个出口发泄自己内心的感情,需要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后来去看影评,发现那些批它的影评反倒被赞得比较多,而且几乎都是同一个声音,女主毁了整部剧,如果没有女主,一切都会很美好的。开始还想,是不是我个人的心理因素,不喜欢这种所谓了“被所有人”喜欢的角色,原来大家都一样,都不喜欢这样明明并没有什么本事,又过于玛丽苏的的女主人设。也发现,不喜欢这剧的人主要是不喜欢女主,对于其他人还是相对满意的。看样子,这也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想法。
想起大冰那句话,请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这种时候,也是一样的,请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有着和你相同的想法,有人可以理解你的。
相较于单纯无知的面码,我更喜欢小菊花和鹤子。感觉她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对这些关系看得很清楚,却没有轻易去拆穿,尽可能地理解每一位伙伴,通透地看着,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想办法让自己离自己心底卑微的梦近一点。她们一点也不“得天独厚”,而是卑微地努力着,就像自己一样,就像很多很多人一样,所以喜欢和自己和大多数人都更像的小菊花和鹤子。不过她们也有可悲的地方,那么卑微地爱着,不求回报,却还是被伤害。可是,谁又没有可悲的地方呢?
我不知道它到底想传达什么,儿时最纯真的友谊?可是这份友谊里还夹杂着许多情感,杂质颇多。还是全情投入的爱情?可是这爱情也太隐晦。又或是亲情?但与亲情有关的内容却有些少。也许是三种感情都想传达到,却都有些浅尝辄止吧。所以并不太喜欢这个故事。
但是故事里的老爹却我最喜欢的人设,或者可以说,我很羡慕老爹。他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活得很宽容的人。妻子离世,自己孤身一人抚养孩子,却不见他有怨言,并且他以最深沉的爱来包容、理解失去了妈妈和幼时好友的仁太。即便是仁太不去上学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尽可能照顾仁太,甚至为仁太的无心的一句“慢走”而欢呼雀跃。这些没有被重点表现的细节却是我最喜欢的,可能因为这些都表现出了老爹的慈爱和宽容吧。不计较太多,为生活中最简单的小事而满足欢呼,尽量去理解其他人,宽容地活着。就是我很欣赏,很想拥有的生活态度。这样活着才够通透,才不会有那么多需要物质来承载的痛苦和欢愉,和世界和身边人保持距离,淡漠地看着。其实又何必用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来渲染这样的态度呢,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对一切冷眼旁观。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拥有丰盛的内心。也许,这也是一个人真正的孤独的形式,只是,由着“丰盛的内心”这样华丽的借口,掩饰了没有人陪你大哭没有人陪你大笑的的孤独与痛苦。
难怪仁太的妈妈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仁太可以无所顾忌地大哭大笑。最开心的时候当然要毫无保留地大笑,最痛苦的时候当然也要肆无忌惮地大哭,用大哭大笑宣泄心中那炽热的感情,将内心所有的情愫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无需担心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懂,有没有人会在意。
而所谓宽容,所谓通透,好像就是不再允许自己有那样炽热的感情或是学着把这些感情都统统掩埋在心底。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孤独。突然想起来,感觉好像老爹在仁太妈妈的坟前是最脆弱的模样,毕竟一个人承受了那么多,总是要有一个发泄的出口。所以,即便是很想努力地活成老爹那样也使无法实现的,我们始终需要一个出口发泄自己内心的感情,需要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后来去看影评,发现那些批它的影评反倒被赞得比较多,而且几乎都是同一个声音,女主毁了整部剧,如果没有女主,一切都会很美好的。开始还想,是不是我个人的心理因素,不喜欢这种所谓了“被所有人”喜欢的角色,原来大家都一样,都不喜欢这样明明并没有什么本事,又过于玛丽苏的的女主人设。也发现,不喜欢这剧的人主要是不喜欢女主,对于其他人还是相对满意的。看样子,这也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想法。
想起大冰那句话,请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这种时候,也是一样的,请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有着和你相同的想法,有人可以理解你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