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何以为科幻,文学何以为文学——谈《阿拉桑雄狮》
科幻何以为科幻,文学何以为文学
——谈《阿拉桑雄狮》
文/caesarphoenix
纠错:31页 左列第22行 “伊本·穆萨”应为“伊本·哈兰”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大概是本文中名字里有伊本的实在太多,帅刺客和胖商人才被搞混了。
2009年所有译文版长篇在《阿拉桑雄狮》面前黯然失色。读托尔金《魔戒》、金庸《天龙八部》、帕慕克《白色城堡》时的感觉交融回荡心间。此文气象宏大、节奏迅猛、场景描绘细腻、人物性格鲜明。详略得当,略时疏可走马、详时密不透风。集中体现了文学何以为文学,科幻(雨果奖评选标准的广义科幻)何以为科幻,虽跻身世界文学之林亦不无可能(鉴于这期刊载的只是开了个头,这样的评价也许太过,但和《迷失的舰队》对比一下,我就觉得夸的还不够了)。
一、亚夏群星、金达斯双月和贾德人的太阳
科幻作为一个文学类型和其他类型文学的根本性区别在哪?或者不限于文学这一载体,追问一下在各种载体中科幻的实质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是缜密细致的思维实验。科幻和科学是有关的,这个科学不是指我们所在世界的科学技术、公理法则,而是指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对缔造或改变的世界进行合理(符合其自在逻辑)的演绎,观察其中的人物命运、事态发展、万物变化。作者是向湖水掷出石头的人,当所有的石头都已掷出,他所要做的就是纪录激起的浪花、水波的纹路和是否有受惊的大鱼跃出水面。这种纪录是有选择的,怎么选择、选择什么就是作者的技法和风格。而纪录的目的可能是逃避现实(规避审查)、开拓视野(打破秩序)、警示世人(预言未来),也可能是为了单纯有趣(彼岸风情)。
《阿拉桑雄狮》本期所刊载的章节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超自然力量,阿拉桑半岛所处世界的基本规则(物质层面)与我们所在世界一致,主要的不同在于天际(群星、双月、太阳)、自然环境(隔海相望的麦支里贴沙漠和阿拉桑半岛、艾斯普拉纳和阿拉桑的对峙),以及这种环境所产生的信仰和塑造的民族性格。盖伊·加夫里尔·凯设定了星空和大地,而那些民族、国家、人物自然的生长了出来。可以肯定作者对其所创造的世界进行了极为认真严肃的思考,并从人类历史文化、文学作品中多有借鉴。贾德人和阿拉桑的亚夏人的矛盾类似历史上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对峙,金达斯人近似吉普赛人、犹太人,穆瓦迪人和阿拉伯人也有些类似,麦支里贴沙漠的穆瓦迪人鄙视北方亚夏人的心理和阿拉伯国家敌视改革、亲西方的国家类似,艾斯普拉纳的老王将国家一分为三(鲁恩达、瓦雷多、贾洛纳)的行为,拉米罗的叔父伯姆多篡夺了贾洛纳的事情让人想起《李尔王》和《哈姆雷特》。
“形似”是社会思维实验的第一步,“神似”乃至“神是”才是最难做到的。《阿拉桑雄狮》近乎做到了这一点。
篝火之旁,三个民族在交谈,三个民族在理解(45页):
“亚夏曾有教诲,凡人所行之事都如沙漠上的脚印。”(胡萨里·伊本·穆萨,商人)
“金达斯人也说,环绕世界的双月之下,万物注定不得永恒。我们这自称流浪者的民族,正是所有人类命运的象征。”(贾罕娜·贝·伊沙克,医师)
“连太阳也会落下”(罗德里格·贝尔蒙特,队长)
阿瓦尔·德伯里诺的人生因此改变,他要护送贾罕娜去拉寇萨,他要学会慢慢理解世界的全貌,正如我们一样。
宗教(或民族意识)在这三个民族中都非常重要,哪怕是被沙漠里的穆瓦迪人认为腐化堕落的北方亚夏人,伊沙克也反复向女儿强调他们来自沙漠。在有着三座喷泉宅院里长大的阿马尔·伊本·哈兰也懂得水的意义。那些尚未露面却总是被提起的瓦祭,在44页就被罗德里格提起、94页才露面的耶齐尔和伽利布的想法和行为,更证明了亚夏的愿景有着实际的力量。拉米罗很不情愿招待了菲瑞尔斯的牧师,以及其后在王室教堂的祈祷,让我们能知道这场无论是奉亚夏还是贾德之名进行的“圣战”在所难免。让人不免想起十字军东征,和在后人的立场上批判其血腥不义不同。生逢其时的人,即使不愿意(拉米罗),也会想到战旗云集、盖世功业而激动。而“无论风往哪边刮,雨总要落到金达斯人身上。”的金达斯人也有着自己的执着,很多人宁愿接受高额的税赋,也不改宗,并形成自己的聚居区(费扎那的金达斯区)。作为民族记忆,贾罕娜也不会忘记三百年前的种族灭绝。就连巴蒂尔王和他的金达斯宰相马祖互道晚安时也要奉亚夏和双月之名,以示亲密和尊重。
这个以刺杀西尔威尼斯阿梵提那宫最后一位哈里发开场的故事,在一百多页冲突迭起、悬念丛生的快节奏故事中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全貌,如果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有人说这是遥远国度的传奇野史,恐能令人信以为真。
二、行云流水般的叙事
最后的哈里发是一位盲诗人,正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作者荷马一样。
作者敢于写出阿马尔·伊本·哈兰为阿玛力克作的挽歌,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文字是很自信的,从译作来看意境不错。当然本文更杰出不在诗歌,而是叙事。
小说和其他叙事艺术的区别是什么?文学和电影、戏剧等的根本不同在哪里?文字之美在于留白和想象,在于渐次呈现的梯度感,在于对外部世界和内心情感毫无间隔的连贯描绘。
如果一部小说只是变换机位纪录发生了些什么、什么人说了些什么,那么它可能只是一个还没分镜头的剧本,当电影拍出后,除了研究者没有人再会去读。而那些懂得留白,善于进入摄像机无法进入的空间,透过表面、加深加宽人们对事物理解的小说才会获得一代代人的阅读,成为经典,不断被诠释。这样的小说哪怕是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金钱》这样文学风格很强的电影,哪怕是布莱希特风格(如孟京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戏剧也无法取代。
小说的美丽正在于字迹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和那些硬要凑到百万千万的作者不同,本文的作者很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用说。罗德里格和阿马尔以二敌五的那场比试,阿马尔在宫廷晚宴后献上的诗,作者都没有正面描写,只是交代了一下影响,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来自然呈现。一来这种没有悬念的事情若着重描绘虽能凑字数,但不免拖沓节奏,落入俗套。二来这样一来读者可以自由想象、并要做拼接每个人反应的工作,形成自己的内心图景。这种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是作者精心安排设计的。
再如罗德里格提前回家却被米兰达、孩子们、牧民和家庭牧师俘虏的那段,作者选择了罗德里格的视角,使我们只能和罗德里格一样凭着前文的蛛丝马迹猜测,并为他的命运担心。这样一来人物性格纤毫毕至,令人印象深刻。顺及,作者对“性戏”的把握也令人惊叹,罗德里格和米兰达、阿马尔和扎比莱、拉米罗和依内丝的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也并没有过于夸张的描写,贾罕娜扮作王后浪叫扰乱尼诺·迪·卡雷拉那段也实在精彩,甚至她和阿尔瓦那场一句带过的肉体抚慰也颇有意思。
再就是视角转换,本文实际上是零度视角(全能视角),它采取的是根据行文需要跟随人物,必要时潜进内心,看准时机(比如几人谈话时、见面时)转换方位。如果不想按时间顺序交代,需要切换空间场景转换视角时,则采取换一章的方式。
例如第九章(94页),前文对阿马尔和扎比莱来到拉寇萨第一天的影响交代完毕。这时就自然转换到在麦支里贴沙漠的卡塔达二王子哈奇姆和穆瓦迪首领耶齐尔、伽利布,因为前文中这三个人都有交代,哈奇姆去那和去那的原因都有部分交代,所以不会让人有满头雾水之感(有的比较重视形式的小说可能会搞的像迷宫,但本文只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叙事乐趣、一般不岔开太久)。此处跟随的是耶齐尔的视角,以他的心理作为叙事补充,和前面诸人的大不相同,这些人倘若北上,倘若罗德里格所说赖着不走必然是场浩劫。这段叙述里,作者对穆瓦迪人的想法把握精准,令人乍舌。
随时进入人物内心,并和外部现实转换之间毫无生涩之感,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也正因为这样的心理描写,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才塑造出了如此多立体生动的人物,最杰出的女的有贾罕娜、米兰达,男的有阿马尔、罗德里格、阿瓦尔、拉米罗,当然有的人物仅是行为、动作就足以让人难忘,胡萨里、冈萨雷斯伯爵、阿玛力克、阿玛力克二世、伊沙克、扎比莱、依内丝、马祖、巴蒂尔王、塔里夫等等。
和很多幻想小说相比,本文真的如同一头雄狮俯瞰着卑微的兽群。希望尽快看到这头雄狮的完整面貌。屈畅在卷首语中所言不虚。
PS 突然发现标题写的太大了,不过就标题党一回吧。
——谈《阿拉桑雄狮》
文/caesarphoenix
纠错:31页 左列第22行 “伊本·穆萨”应为“伊本·哈兰”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大概是本文中名字里有伊本的实在太多,帅刺客和胖商人才被搞混了。
2009年所有译文版长篇在《阿拉桑雄狮》面前黯然失色。读托尔金《魔戒》、金庸《天龙八部》、帕慕克《白色城堡》时的感觉交融回荡心间。此文气象宏大、节奏迅猛、场景描绘细腻、人物性格鲜明。详略得当,略时疏可走马、详时密不透风。集中体现了文学何以为文学,科幻(雨果奖评选标准的广义科幻)何以为科幻,虽跻身世界文学之林亦不无可能(鉴于这期刊载的只是开了个头,这样的评价也许太过,但和《迷失的舰队》对比一下,我就觉得夸的还不够了)。
一、亚夏群星、金达斯双月和贾德人的太阳
科幻作为一个文学类型和其他类型文学的根本性区别在哪?或者不限于文学这一载体,追问一下在各种载体中科幻的实质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是缜密细致的思维实验。科幻和科学是有关的,这个科学不是指我们所在世界的科学技术、公理法则,而是指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对缔造或改变的世界进行合理(符合其自在逻辑)的演绎,观察其中的人物命运、事态发展、万物变化。作者是向湖水掷出石头的人,当所有的石头都已掷出,他所要做的就是纪录激起的浪花、水波的纹路和是否有受惊的大鱼跃出水面。这种纪录是有选择的,怎么选择、选择什么就是作者的技法和风格。而纪录的目的可能是逃避现实(规避审查)、开拓视野(打破秩序)、警示世人(预言未来),也可能是为了单纯有趣(彼岸风情)。
《阿拉桑雄狮》本期所刊载的章节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超自然力量,阿拉桑半岛所处世界的基本规则(物质层面)与我们所在世界一致,主要的不同在于天际(群星、双月、太阳)、自然环境(隔海相望的麦支里贴沙漠和阿拉桑半岛、艾斯普拉纳和阿拉桑的对峙),以及这种环境所产生的信仰和塑造的民族性格。盖伊·加夫里尔·凯设定了星空和大地,而那些民族、国家、人物自然的生长了出来。可以肯定作者对其所创造的世界进行了极为认真严肃的思考,并从人类历史文化、文学作品中多有借鉴。贾德人和阿拉桑的亚夏人的矛盾类似历史上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对峙,金达斯人近似吉普赛人、犹太人,穆瓦迪人和阿拉伯人也有些类似,麦支里贴沙漠的穆瓦迪人鄙视北方亚夏人的心理和阿拉伯国家敌视改革、亲西方的国家类似,艾斯普拉纳的老王将国家一分为三(鲁恩达、瓦雷多、贾洛纳)的行为,拉米罗的叔父伯姆多篡夺了贾洛纳的事情让人想起《李尔王》和《哈姆雷特》。
“形似”是社会思维实验的第一步,“神似”乃至“神是”才是最难做到的。《阿拉桑雄狮》近乎做到了这一点。
篝火之旁,三个民族在交谈,三个民族在理解(45页):
“亚夏曾有教诲,凡人所行之事都如沙漠上的脚印。”(胡萨里·伊本·穆萨,商人)
“金达斯人也说,环绕世界的双月之下,万物注定不得永恒。我们这自称流浪者的民族,正是所有人类命运的象征。”(贾罕娜·贝·伊沙克,医师)
“连太阳也会落下”(罗德里格·贝尔蒙特,队长)
阿瓦尔·德伯里诺的人生因此改变,他要护送贾罕娜去拉寇萨,他要学会慢慢理解世界的全貌,正如我们一样。
宗教(或民族意识)在这三个民族中都非常重要,哪怕是被沙漠里的穆瓦迪人认为腐化堕落的北方亚夏人,伊沙克也反复向女儿强调他们来自沙漠。在有着三座喷泉宅院里长大的阿马尔·伊本·哈兰也懂得水的意义。那些尚未露面却总是被提起的瓦祭,在44页就被罗德里格提起、94页才露面的耶齐尔和伽利布的想法和行为,更证明了亚夏的愿景有着实际的力量。拉米罗很不情愿招待了菲瑞尔斯的牧师,以及其后在王室教堂的祈祷,让我们能知道这场无论是奉亚夏还是贾德之名进行的“圣战”在所难免。让人不免想起十字军东征,和在后人的立场上批判其血腥不义不同。生逢其时的人,即使不愿意(拉米罗),也会想到战旗云集、盖世功业而激动。而“无论风往哪边刮,雨总要落到金达斯人身上。”的金达斯人也有着自己的执着,很多人宁愿接受高额的税赋,也不改宗,并形成自己的聚居区(费扎那的金达斯区)。作为民族记忆,贾罕娜也不会忘记三百年前的种族灭绝。就连巴蒂尔王和他的金达斯宰相马祖互道晚安时也要奉亚夏和双月之名,以示亲密和尊重。
这个以刺杀西尔威尼斯阿梵提那宫最后一位哈里发开场的故事,在一百多页冲突迭起、悬念丛生的快节奏故事中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全貌,如果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有人说这是遥远国度的传奇野史,恐能令人信以为真。
二、行云流水般的叙事
最后的哈里发是一位盲诗人,正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作者荷马一样。
作者敢于写出阿马尔·伊本·哈兰为阿玛力克作的挽歌,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文字是很自信的,从译作来看意境不错。当然本文更杰出不在诗歌,而是叙事。
小说和其他叙事艺术的区别是什么?文学和电影、戏剧等的根本不同在哪里?文字之美在于留白和想象,在于渐次呈现的梯度感,在于对外部世界和内心情感毫无间隔的连贯描绘。
如果一部小说只是变换机位纪录发生了些什么、什么人说了些什么,那么它可能只是一个还没分镜头的剧本,当电影拍出后,除了研究者没有人再会去读。而那些懂得留白,善于进入摄像机无法进入的空间,透过表面、加深加宽人们对事物理解的小说才会获得一代代人的阅读,成为经典,不断被诠释。这样的小说哪怕是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金钱》这样文学风格很强的电影,哪怕是布莱希特风格(如孟京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戏剧也无法取代。
小说的美丽正在于字迹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和那些硬要凑到百万千万的作者不同,本文的作者很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用说。罗德里格和阿马尔以二敌五的那场比试,阿马尔在宫廷晚宴后献上的诗,作者都没有正面描写,只是交代了一下影响,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来自然呈现。一来这种没有悬念的事情若着重描绘虽能凑字数,但不免拖沓节奏,落入俗套。二来这样一来读者可以自由想象、并要做拼接每个人反应的工作,形成自己的内心图景。这种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是作者精心安排设计的。
再如罗德里格提前回家却被米兰达、孩子们、牧民和家庭牧师俘虏的那段,作者选择了罗德里格的视角,使我们只能和罗德里格一样凭着前文的蛛丝马迹猜测,并为他的命运担心。这样一来人物性格纤毫毕至,令人印象深刻。顺及,作者对“性戏”的把握也令人惊叹,罗德里格和米兰达、阿马尔和扎比莱、拉米罗和依内丝的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也并没有过于夸张的描写,贾罕娜扮作王后浪叫扰乱尼诺·迪·卡雷拉那段也实在精彩,甚至她和阿尔瓦那场一句带过的肉体抚慰也颇有意思。
再就是视角转换,本文实际上是零度视角(全能视角),它采取的是根据行文需要跟随人物,必要时潜进内心,看准时机(比如几人谈话时、见面时)转换方位。如果不想按时间顺序交代,需要切换空间场景转换视角时,则采取换一章的方式。
例如第九章(94页),前文对阿马尔和扎比莱来到拉寇萨第一天的影响交代完毕。这时就自然转换到在麦支里贴沙漠的卡塔达二王子哈奇姆和穆瓦迪首领耶齐尔、伽利布,因为前文中这三个人都有交代,哈奇姆去那和去那的原因都有部分交代,所以不会让人有满头雾水之感(有的比较重视形式的小说可能会搞的像迷宫,但本文只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叙事乐趣、一般不岔开太久)。此处跟随的是耶齐尔的视角,以他的心理作为叙事补充,和前面诸人的大不相同,这些人倘若北上,倘若罗德里格所说赖着不走必然是场浩劫。这段叙述里,作者对穆瓦迪人的想法把握精准,令人乍舌。
随时进入人物内心,并和外部现实转换之间毫无生涩之感,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也正因为这样的心理描写,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才塑造出了如此多立体生动的人物,最杰出的女的有贾罕娜、米兰达,男的有阿马尔、罗德里格、阿瓦尔、拉米罗,当然有的人物仅是行为、动作就足以让人难忘,胡萨里、冈萨雷斯伯爵、阿玛力克、阿玛力克二世、伊沙克、扎比莱、依内丝、马祖、巴蒂尔王、塔里夫等等。
和很多幻想小说相比,本文真的如同一头雄狮俯瞰着卑微的兽群。希望尽快看到这头雄狮的完整面貌。屈畅在卷首语中所言不虚。
PS 突然发现标题写的太大了,不过就标题党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