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每个人心中的森林
![]() |
2016年9月24日,在一个悠闲的午后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贴着海报的渡边宿舍,直子的疗养院,夕阳下小林书屋的阳台,还有小雨沥沥的咖啡馆。在这些地方,渡边有敢死队,直子有玲子,绿子有姐姐的陪伴。可是,每个人又都是孤独的,他们无法相互理解。敢死队无法理解渡边的沉默,玲子无法理解直子的心魔,姐姐无法理解绿子对着父亲遗像张开大腿。书里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连我自己看书时,也一度把自己放在渡边的位子上,因为实在太像了。那种和周边格格不入的游离感,对女人肉体的渴望,以及夜深人静时,独坐沙发的空虚。也许同样是性格内向的人,表情迟钝,不善于对所有人嬉笑怒骂,所以能够理解渡边,即使他不帅,有点木讷,仍
能让那么多魅力的女生对他倾心。因为他守住了那份自我和真诚,他完全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普通,也体谅别人的价值观。完全了解自己的人是坦诚而令人信任的。我想这也许就是绿子喜欢他的原因。
余华说,一个作家的任务是站在善恶的背面,以一种慈悲的心态看待世上的人和事,并以一种不悲不喜的态度将真理揭示出来。《挪威》里没有坏人,每个人都只是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在这生活中相互依靠,有时也相互摩擦。可是,就从社会的本质上来讲,人和人就是要相互摩擦并在这摩擦中相互理解和尊重,才好共同将这人生的路走得精彩和踏实。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挪威的森林》创作背景下的日本是在二战之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过快发展使年轻人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和迷茫。所以,渡边和他周边人的一切有某种时代性。虽说时代是不可复制的,但那时的日本却使我反思当下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类似的。现在年轻人同样面临着国家的高速发展期,就业和赡养父母的双重压力让当下的年轻人亦有些惶恐,就像被人推到了船上,顺着历史的河流一直开下去。于是,很多人流连于酒吧网吧,和陌生人开房约炮。其实,谁不想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呢,因爱生性,而不是无爱滥性。
感谢渡边,感谢村上,在那个当下使我犹如遇见久别相逢的知己,将我的孤独完整诉说。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愿意和别人搭上那座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