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中记叙的一些西藏五六十年代的复杂局势史料
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中记叙的一些西藏五六十年代的复杂局势史料
全体噶伦来到中央代表处表示同意中央统一对外,对过去设外交局一事作了些解释,一再说噶厦与外国并没有什么特殊来往,现在要求中央将英印占去的西藏土地收回。同时交出两个地图,一个是西藏自绘的西藏全图,这个图没有经纬度,没有等高线,只画了些山形和河流,把印度恒河以北的地方都说是西藏土地。这种要求曾向印度提过,自然是遭到印方的拒绝。
尼泊尔人来藏后多半娶藏族妇女为妻,所生子女,藏语叫卡扎儿,即混血儿意思。按照西藏地方习俗,这种混血儿应属于藏籍为藏民。但尼泊尔与西藏地方关系特殊,自清咸丰以来又有个尼藏条约,尼在藏享有种种特权,于是尼方与西藏地方政府约定,这些卡扎儿男的属尼籍,女的属藏籍,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但是属尼籍的卡扎儿不能回尼泊尔,因为一是这些尼商的在尼泊尔都有家室、妻子,再就是卡扎儿回尼后享受不了任何待遇,并且被歧视。
噶厦对尼泊尔人从来不进行登记或管理,究竟西藏有多少尼泊尔人和卡扎儿,除尼代表处外噶厦是不知道的。但是卡扎儿与尼泊尔人一样享有治外法权,他们犯了罪是由尼泊尔驻各地代表管理,噶厦及各宗管不了,所以他们却敢于做一些非法的事。他们遍布西藏各地,大量收集西藏特产如麝香、虫草、各种野兽皮毛以及西藏文物等珍贵东西,私自运出。同时,他们经常出没于羌塘草原、荒芜之地,对于西藏各地情况甚为了解,是外人收集情况的来源,也是谣言的传播者。西藏地方一有风吹草动,他们是积极活跃人物。
1956年我在尼泊尔谈判中尼关系时,尼泊尔方面对于卡扎儿属于尼人一点非常坚持。我们反对这种不平等的男的为尼籍女的为藏籍的陋习。经过争议,双方最后妥协定为卡扎几年满十八可以自由选籍,尼方仍要加上一条规定:卡扎儿的父母可为其年未满十八岁的子女选籍,这是不合理的,由于尼方对此问题极其重视,加之一切特权也取消了,我方为了争取尼泊尔,同意了这一条。后来在执行中尼协定,号召卡扎儿自由选籍时,许多卡扎儿仍选了尼泊尔籍。
卡基是西藏地方称呼克什米尔人的专用名词,克什米尔人信仰口教,他们经营通过克什米尔的印藏间贸易,噶厦并不把他们视为外国人,享受同拉达克人同样待遇。年长日久,拉萨住有克什米尔及拉达克人约上百家。卡基大半为穆斯林,为了争取他们,我们进藏后对他们持以友好态度,并帮助其中少数人去麦加朝圣,拿着我们发给的护照,经过印度受到中国驻印机构的照顾,他们非常感谢。但是到了1956年后,情况发生变化,这帮卡基突然提出要改为印度籍,他们说克什米尔属于印度。他们先向噶厦提出,噶厦说这是属于外事处的职权,他们就向外事处提出要求。因为克什米尔的归属是印度与巴基斯坦间一大领土争论,并为之发生战争,中国对此问题一贯持中立政策,如果我们承认卡基是印度籍,等于支持印度对克什米尔的要求,这是违反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另外,噶厦若干年来一直把他们当作藏民,而他们也安之若素,少数人去麦加朝圣还持有中国护照,忽然要求脱离藏籍要加入印籍其中必有背景。经过了解,是印度驻拉萨总领事馆唆使他们做的。他们先是派人来外事处要求,后来聚众来外事处闹事,几十上百人在外事处院内静坐,要答复其要求,经我们一再教育,他们不听,后来甚至动员全家老小几百人,坐满院内呼口号,形成群众性的示威行动。我们了解情况后,知道是印度方面故意煽动闹事,如果我们采取武力解散办法,可能酿成流血事件,破坏拉萨治安秩序。我们一直采取和平说理,听其自由活动,不赶不包围,更不用武力驱散。这样坚持下来,这些卡基闹了近二十多天,看看无结果,以后就不再来了。后来知道印总领事馆私自给了他们护照,多数去印度了。
在阿里,不丹有一块飞地和一座寺庙,并派人管理,同时每年来拉萨贩买物品等。
在西藏还沿用一种极坏的惯例,藏族妇女也要支“乌拉”陪官员藏官睡觉。我们坚决反对支乌拉这种陋习,但这是西藏的规定与习惯法,当时还不能取消,但对外国人我们可以制止。后来约定由外事处设一车队,供其雇用。
在中印谈判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讲了话,他说新中国成立,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改为平等相待,但还要在西藏保留一些特权。中国愈强,各民族团结愈巩固,印度的态度就会改变。中国对印政策应该按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争取它反对美国侵略,反对战争。这次谈判是解决业已成熟又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成熟的如边界问题,其中有“麦克马洪线”问题,由于材料不充分,这次作为悬案,待将来选择时机解决。
西藏地方政府饶噶厦噶伦虽然表示同意周恩来总理的意见,但仍提出希望能解决噶厦提出的收复失地的建议。
阿里与拉达克接界线长,历来西藏地方政府把拉达克算作阿里一部分,不把它当作外国,所以对边界的观念就淡薄。拉达克后来被克什米尔吞并,克什米尔大君还同西藏打过仗,但噶厦一直把拉达克人当作藏族,他们来藏做生意,探亲访友行动都较自由。噶本每年定期(在某些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方)和不定期地派人去巡视或者守山,主要是沿孔雀河(即桑格藏布河为印度河上游)、班公湖、空喀山口一线。桑格藏布河不是阿里与拉达克交界河,从日土宗沿桑格藏布河过河到碟本绰克一带归日土宗的扎西岗区管辖,藏军时常去巡视,我们自然认为是我国管辖地区,属于我国领土。后来印度突然占领,双方引起交涉,那是在1959年以后的事了。我们驻阿里解放军派人进驻上述沿桑格藏布河、班公湖、空喀山口一线,就是我国当时出版的地图上划的国界线,也就是我国主张的实际控制线。
直到1953年底,外交部召我回北京参加中印关于藏印关系谈判时,我陪同中央代表张经武、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等同噶厦商量这次中印谈判有关西藏问题时,噶厦才拿出来两份地图,一份就是在西姆拉私下签字的“印藏边界图”也就是“麦克马洪线”图。关于这张图,上面已讲过这里不复述。
另外一张地图是在一张大白布上划的,这个图划的是被英国历年来侵占的西藏土地,可是它的划法同中国旧时各省地方志划的界线图一样,划有山水河流,既无经纬度,也无等高线,东西南北方向是用藏文写在图的边侧上。噶厦指出这是英国从西藏夺取的地方,从拉达克至阿萨姆,包括锡金和大吉岭区域在内大片土地的地图。这个图在印度独立时曾向印度政府提出过,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现在向中央政府提出来,噶伦们说得很明白,拥护中央统一对外,请中央在这次谈判中要把西藏的失地收复。当时张经武代表就说,这是噶厦向中央将了一军,既然要统一对外,就把它丢失的土地收回来,作为它拥护中央统一对外的条件。
(1943年)7月英驻锡金政治专员高德来拉萨偕同喜饶布少校与噶厦会谈了几个问题:1、问西藏政府它是否还提出自己是一个独立国家,他之所以重视这个问题,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政府所说西藏是中国领土一事,西藏未表示态度,并在蒋介石担任主席就职典礼时,西藏政府致电祝贺,因而使英国大感怀疑。由于西藏政府对中国说法未加否认,世界上都肯定会承认中国的说法。2、因中国政府在缅甸方面有占领某些地方的企图(按指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设立营地事),英政府派驻江孜商务代表曼巴热斯前往察隅方面西藏所管的玛江惹地区归英管理的瓦弄驻扎。3、英印政府派军队到达旺地区的噶拉塘,过去未去占领过。现在中国有占缅甸某些地方的企图,因而不得不守住自己的地方(他认为噶拉塘是英国的)。该地区各寺庙等应缴给西藏的收入以及支驮、骑等乌拉,按过去西姆拉会议商定的原则,一次折干交清,不使西藏政府蒙受损失。
9月原外交局与高德会谈,提出以下几点:
1、下察隅瓦弄无可争议的属西藏领土,西藏方面一直在该地征收赋税。(英国)如果在西藏领土上进行前所未有的……而再次派遣英官常驻的作法,是否会引起(按:此地文句不清)发生枝节,颇难逆料,为免此类情事,希即报告英国政府。
2、关于门隅问题,汉藏和议尚未获得解决,所说英藏双方各项条约中载明达旺地区赐予英国政府我们不知,而且当前辈达赖喇嘛(十三世)在世之时,丝毫未曾提及,如今(英国)这种新的作法,若不与西藏人民商议,仅由君臣们(指达赖摄政与噶厦)是不能决定的,请立即将驻噶拉塘等地官兵撤走。
1945年(藏历木鸡年)3月,原西藏外交局给锡金专员代理巴布洛桑一封信,其中提出按上述喜饶布的说法,以事关边界,系涉及目前及长远的根本大事,(噶厦)乃提交西藏地区大会磋商,认为“英国新派其官兵到了西藏土地上,作为西藏当作投靠对象的英国政府竟制造了占领无可置疑的系西藏领土的新情况,……查英国政府居中调解的汉藏和解问题,迄今尚未获得成效,且(1914年)条约也未载有将上述地方给予英国政府的明文。自本虎年(1914年)迄今三十年左右时期中,一直无任何议论。此次却新生枝节,声称西藏领土属英国所有,对此种说法实难接受。若(英国)不立即撤走在噶拉塘、瓦弄的官兵,则有似大虫吃小虫的行径,势将构成使英政府立场、名声遍传于世之根源,亦必然构成使西藏僧俗人民深切痛心之因素”。
这是噶厦正式表示不承认“麦线”,维护自己领土的严正立场。
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就此事向中国提交备忘录,查讯印军下落,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馆回复一份备忘录,8日印度驻华大使馆复照中国外交部,承认有一支15人的印度小分队在上述地区正常巡逻,并声称“这一地区是在印度境内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个争执中的问题。”同时,尼赫鲁在印度议会答复议员询问时,先说他不知道这个阿克赛钦在何处,后又说,那里是荒无人烟,遍地沙碛,是一个无人去过的不毛之地。
1959年9月12日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回答议员质问时说,关于西段边界,“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但是我们一向认为拉达克地区是个不同的地区,并且就边界来说,……是个比较含糊的地区,因为确切的边界线根本是不清楚的,……这块地方,阿克赛钦地区,在我们的地图上无疑是……(属于印度的),但是我们把它同其他地区完全区别开来,究竟拉达克的哪一部分属于我们,哪一部分属于别人,这是一件可以争论的事。这件事决不是一清二楚的。我必须坦白地告诉议会,它是不清楚的。”
可见当时,1959年9月尼赫鲁对于中印边界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的立场,至少认为该地区的主权是有争议的,是不清楚的。
尼赫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改变呢?据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所说,是由于两个直接导火线,一是朗久事件后不久又发生空喀山口事件,使印度军人丢脸;另一是接到周恩来9月的回信,使他感到惊异与伤心。对中印边境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态度的转变。据马克斯韦尔说是由于听信戈帕尔在英国探索回来的报告,说印度对阿克赛钦的要求显然比中国的主张更为有力,他在英国档案中找出了19世纪英国人企图侵入新疆南疆,画出的几条边界线。当时中国新疆南疆发生阿占柏叛乱时,帝俄与英国都插入1865年印度测绘局官员约翰逊由和回返回拉达克,经过阿克赛钦,他自己划了一个边界线,把阿克赛钦及一大片喀喇昆仑山以北地区划人克什米尔境内,这是他私自划的边界线,后来在英印政府里引起争议。
1897年英军参谋部军事情报处长对这段也划出了一个边界线,沿着昆伦山脉,把阿克赛钦、叶尔羌、喀拉喇什河划人印度境内,称为阿尔达线,这都是英国人员自己私下划的。1898年印度总督埃尔金采纳马继业划的线,即沿拉宗山脉的边界线,把阿克赛钦分别划给英中,把拉宗北的阿克赛钦腹地,南面的林济塘洼地分割开来,阿克赛钦划给中国,他定一条自己划的线曾由英驻华公使窦纳乐向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置之不理,认为那里的边界是明确的。这就是所谓马继业——窦纳乐线。
1955年起,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向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提出要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经过了几年的谈判、会议、勘界等工作,于1960年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最后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解决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与邻国的边界问题。中缅边界全长二千多公里,有的段曾经中英订约划过界,有的段中被英兵无理占领(如片马、古浪等),曾引起中英(缅)的纠纷与冲突,有的属于未定界,情况比中印边界复杂。但经新中国政府与缅甸独立后的政府友好协商得到解决。原来未定界中有一段,从伊索拉希山口到底富山口(中、缅、印交界处)这段是属于“麦克马洪线”东边最后一段,1914年私划“麦线”时,缅甸尚属英国统治,并未分离出去。但这一段“麦线”恰恰是中国军队实际控制线,而且与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线相一致。缅甸提出这段边界是“麦克马洪线”的一部分,要中国承认这段线是已划定了的,那就是要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中国反对承认“麦线”,而认为这是传统习惯线,这段传统习惯线实际上是中缅双方军队的实际控制线,可以按传统习惯线划界。
全体噶伦来到中央代表处表示同意中央统一对外,对过去设外交局一事作了些解释,一再说噶厦与外国并没有什么特殊来往,现在要求中央将英印占去的西藏土地收回。同时交出两个地图,一个是西藏自绘的西藏全图,这个图没有经纬度,没有等高线,只画了些山形和河流,把印度恒河以北的地方都说是西藏土地。这种要求曾向印度提过,自然是遭到印方的拒绝。
尼泊尔人来藏后多半娶藏族妇女为妻,所生子女,藏语叫卡扎儿,即混血儿意思。按照西藏地方习俗,这种混血儿应属于藏籍为藏民。但尼泊尔与西藏地方关系特殊,自清咸丰以来又有个尼藏条约,尼在藏享有种种特权,于是尼方与西藏地方政府约定,这些卡扎儿男的属尼籍,女的属藏籍,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但是属尼籍的卡扎儿不能回尼泊尔,因为一是这些尼商的在尼泊尔都有家室、妻子,再就是卡扎儿回尼后享受不了任何待遇,并且被歧视。
噶厦对尼泊尔人从来不进行登记或管理,究竟西藏有多少尼泊尔人和卡扎儿,除尼代表处外噶厦是不知道的。但是卡扎儿与尼泊尔人一样享有治外法权,他们犯了罪是由尼泊尔驻各地代表管理,噶厦及各宗管不了,所以他们却敢于做一些非法的事。他们遍布西藏各地,大量收集西藏特产如麝香、虫草、各种野兽皮毛以及西藏文物等珍贵东西,私自运出。同时,他们经常出没于羌塘草原、荒芜之地,对于西藏各地情况甚为了解,是外人收集情况的来源,也是谣言的传播者。西藏地方一有风吹草动,他们是积极活跃人物。
1956年我在尼泊尔谈判中尼关系时,尼泊尔方面对于卡扎儿属于尼人一点非常坚持。我们反对这种不平等的男的为尼籍女的为藏籍的陋习。经过争议,双方最后妥协定为卡扎几年满十八可以自由选籍,尼方仍要加上一条规定:卡扎儿的父母可为其年未满十八岁的子女选籍,这是不合理的,由于尼方对此问题极其重视,加之一切特权也取消了,我方为了争取尼泊尔,同意了这一条。后来在执行中尼协定,号召卡扎儿自由选籍时,许多卡扎儿仍选了尼泊尔籍。
卡基是西藏地方称呼克什米尔人的专用名词,克什米尔人信仰口教,他们经营通过克什米尔的印藏间贸易,噶厦并不把他们视为外国人,享受同拉达克人同样待遇。年长日久,拉萨住有克什米尔及拉达克人约上百家。卡基大半为穆斯林,为了争取他们,我们进藏后对他们持以友好态度,并帮助其中少数人去麦加朝圣,拿着我们发给的护照,经过印度受到中国驻印机构的照顾,他们非常感谢。但是到了1956年后,情况发生变化,这帮卡基突然提出要改为印度籍,他们说克什米尔属于印度。他们先向噶厦提出,噶厦说这是属于外事处的职权,他们就向外事处提出要求。因为克什米尔的归属是印度与巴基斯坦间一大领土争论,并为之发生战争,中国对此问题一贯持中立政策,如果我们承认卡基是印度籍,等于支持印度对克什米尔的要求,这是违反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另外,噶厦若干年来一直把他们当作藏民,而他们也安之若素,少数人去麦加朝圣还持有中国护照,忽然要求脱离藏籍要加入印籍其中必有背景。经过了解,是印度驻拉萨总领事馆唆使他们做的。他们先是派人来外事处要求,后来聚众来外事处闹事,几十上百人在外事处院内静坐,要答复其要求,经我们一再教育,他们不听,后来甚至动员全家老小几百人,坐满院内呼口号,形成群众性的示威行动。我们了解情况后,知道是印度方面故意煽动闹事,如果我们采取武力解散办法,可能酿成流血事件,破坏拉萨治安秩序。我们一直采取和平说理,听其自由活动,不赶不包围,更不用武力驱散。这样坚持下来,这些卡基闹了近二十多天,看看无结果,以后就不再来了。后来知道印总领事馆私自给了他们护照,多数去印度了。
在阿里,不丹有一块飞地和一座寺庙,并派人管理,同时每年来拉萨贩买物品等。
在西藏还沿用一种极坏的惯例,藏族妇女也要支“乌拉”陪官员藏官睡觉。我们坚决反对支乌拉这种陋习,但这是西藏的规定与习惯法,当时还不能取消,但对外国人我们可以制止。后来约定由外事处设一车队,供其雇用。
在中印谈判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讲了话,他说新中国成立,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改为平等相待,但还要在西藏保留一些特权。中国愈强,各民族团结愈巩固,印度的态度就会改变。中国对印政策应该按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争取它反对美国侵略,反对战争。这次谈判是解决业已成熟又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成熟的如边界问题,其中有“麦克马洪线”问题,由于材料不充分,这次作为悬案,待将来选择时机解决。
西藏地方政府饶噶厦噶伦虽然表示同意周恩来总理的意见,但仍提出希望能解决噶厦提出的收复失地的建议。
阿里与拉达克接界线长,历来西藏地方政府把拉达克算作阿里一部分,不把它当作外国,所以对边界的观念就淡薄。拉达克后来被克什米尔吞并,克什米尔大君还同西藏打过仗,但噶厦一直把拉达克人当作藏族,他们来藏做生意,探亲访友行动都较自由。噶本每年定期(在某些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方)和不定期地派人去巡视或者守山,主要是沿孔雀河(即桑格藏布河为印度河上游)、班公湖、空喀山口一线。桑格藏布河不是阿里与拉达克交界河,从日土宗沿桑格藏布河过河到碟本绰克一带归日土宗的扎西岗区管辖,藏军时常去巡视,我们自然认为是我国管辖地区,属于我国领土。后来印度突然占领,双方引起交涉,那是在1959年以后的事了。我们驻阿里解放军派人进驻上述沿桑格藏布河、班公湖、空喀山口一线,就是我国当时出版的地图上划的国界线,也就是我国主张的实际控制线。
直到1953年底,外交部召我回北京参加中印关于藏印关系谈判时,我陪同中央代表张经武、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等同噶厦商量这次中印谈判有关西藏问题时,噶厦才拿出来两份地图,一份就是在西姆拉私下签字的“印藏边界图”也就是“麦克马洪线”图。关于这张图,上面已讲过这里不复述。
另外一张地图是在一张大白布上划的,这个图划的是被英国历年来侵占的西藏土地,可是它的划法同中国旧时各省地方志划的界线图一样,划有山水河流,既无经纬度,也无等高线,东西南北方向是用藏文写在图的边侧上。噶厦指出这是英国从西藏夺取的地方,从拉达克至阿萨姆,包括锡金和大吉岭区域在内大片土地的地图。这个图在印度独立时曾向印度政府提出过,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现在向中央政府提出来,噶伦们说得很明白,拥护中央统一对外,请中央在这次谈判中要把西藏的失地收复。当时张经武代表就说,这是噶厦向中央将了一军,既然要统一对外,就把它丢失的土地收回来,作为它拥护中央统一对外的条件。
(1943年)7月英驻锡金政治专员高德来拉萨偕同喜饶布少校与噶厦会谈了几个问题:1、问西藏政府它是否还提出自己是一个独立国家,他之所以重视这个问题,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政府所说西藏是中国领土一事,西藏未表示态度,并在蒋介石担任主席就职典礼时,西藏政府致电祝贺,因而使英国大感怀疑。由于西藏政府对中国说法未加否认,世界上都肯定会承认中国的说法。2、因中国政府在缅甸方面有占领某些地方的企图(按指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设立营地事),英政府派驻江孜商务代表曼巴热斯前往察隅方面西藏所管的玛江惹地区归英管理的瓦弄驻扎。3、英印政府派军队到达旺地区的噶拉塘,过去未去占领过。现在中国有占缅甸某些地方的企图,因而不得不守住自己的地方(他认为噶拉塘是英国的)。该地区各寺庙等应缴给西藏的收入以及支驮、骑等乌拉,按过去西姆拉会议商定的原则,一次折干交清,不使西藏政府蒙受损失。
9月原外交局与高德会谈,提出以下几点:
1、下察隅瓦弄无可争议的属西藏领土,西藏方面一直在该地征收赋税。(英国)如果在西藏领土上进行前所未有的……而再次派遣英官常驻的作法,是否会引起(按:此地文句不清)发生枝节,颇难逆料,为免此类情事,希即报告英国政府。
2、关于门隅问题,汉藏和议尚未获得解决,所说英藏双方各项条约中载明达旺地区赐予英国政府我们不知,而且当前辈达赖喇嘛(十三世)在世之时,丝毫未曾提及,如今(英国)这种新的作法,若不与西藏人民商议,仅由君臣们(指达赖摄政与噶厦)是不能决定的,请立即将驻噶拉塘等地官兵撤走。
1945年(藏历木鸡年)3月,原西藏外交局给锡金专员代理巴布洛桑一封信,其中提出按上述喜饶布的说法,以事关边界,系涉及目前及长远的根本大事,(噶厦)乃提交西藏地区大会磋商,认为“英国新派其官兵到了西藏土地上,作为西藏当作投靠对象的英国政府竟制造了占领无可置疑的系西藏领土的新情况,……查英国政府居中调解的汉藏和解问题,迄今尚未获得成效,且(1914年)条约也未载有将上述地方给予英国政府的明文。自本虎年(1914年)迄今三十年左右时期中,一直无任何议论。此次却新生枝节,声称西藏领土属英国所有,对此种说法实难接受。若(英国)不立即撤走在噶拉塘、瓦弄的官兵,则有似大虫吃小虫的行径,势将构成使英政府立场、名声遍传于世之根源,亦必然构成使西藏僧俗人民深切痛心之因素”。
这是噶厦正式表示不承认“麦线”,维护自己领土的严正立场。
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就此事向中国提交备忘录,查讯印军下落,11月3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馆回复一份备忘录,8日印度驻华大使馆复照中国外交部,承认有一支15人的印度小分队在上述地区正常巡逻,并声称“这一地区是在印度境内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个争执中的问题。”同时,尼赫鲁在印度议会答复议员询问时,先说他不知道这个阿克赛钦在何处,后又说,那里是荒无人烟,遍地沙碛,是一个无人去过的不毛之地。
1959年9月12日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回答议员质问时说,关于西段边界,“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但是我们一向认为拉达克地区是个不同的地区,并且就边界来说,……是个比较含糊的地区,因为确切的边界线根本是不清楚的,……这块地方,阿克赛钦地区,在我们的地图上无疑是……(属于印度的),但是我们把它同其他地区完全区别开来,究竟拉达克的哪一部分属于我们,哪一部分属于别人,这是一件可以争论的事。这件事决不是一清二楚的。我必须坦白地告诉议会,它是不清楚的。”
可见当时,1959年9月尼赫鲁对于中印边界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的立场,至少认为该地区的主权是有争议的,是不清楚的。
尼赫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改变呢?据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所说,是由于两个直接导火线,一是朗久事件后不久又发生空喀山口事件,使印度军人丢脸;另一是接到周恩来9月的回信,使他感到惊异与伤心。对中印边境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态度的转变。据马克斯韦尔说是由于听信戈帕尔在英国探索回来的报告,说印度对阿克赛钦的要求显然比中国的主张更为有力,他在英国档案中找出了19世纪英国人企图侵入新疆南疆,画出的几条边界线。当时中国新疆南疆发生阿占柏叛乱时,帝俄与英国都插入1865年印度测绘局官员约翰逊由和回返回拉达克,经过阿克赛钦,他自己划了一个边界线,把阿克赛钦及一大片喀喇昆仑山以北地区划人克什米尔境内,这是他私自划的边界线,后来在英印政府里引起争议。
1897年英军参谋部军事情报处长对这段也划出了一个边界线,沿着昆伦山脉,把阿克赛钦、叶尔羌、喀拉喇什河划人印度境内,称为阿尔达线,这都是英国人员自己私下划的。1898年印度总督埃尔金采纳马继业划的线,即沿拉宗山脉的边界线,把阿克赛钦分别划给英中,把拉宗北的阿克赛钦腹地,南面的林济塘洼地分割开来,阿克赛钦划给中国,他定一条自己划的线曾由英驻华公使窦纳乐向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置之不理,认为那里的边界是明确的。这就是所谓马继业——窦纳乐线。
1955年起,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向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提出要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经过了几年的谈判、会议、勘界等工作,于1960年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最后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解决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与邻国的边界问题。中缅边界全长二千多公里,有的段曾经中英订约划过界,有的段中被英兵无理占领(如片马、古浪等),曾引起中英(缅)的纠纷与冲突,有的属于未定界,情况比中印边界复杂。但经新中国政府与缅甸独立后的政府友好协商得到解决。原来未定界中有一段,从伊索拉希山口到底富山口(中、缅、印交界处)这段是属于“麦克马洪线”东边最后一段,1914年私划“麦线”时,缅甸尚属英国统治,并未分离出去。但这一段“麦线”恰恰是中国军队实际控制线,而且与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线相一致。缅甸提出这段边界是“麦克马洪线”的一部分,要中国承认这段线是已划定了的,那就是要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中国反对承认“麦线”,而认为这是传统习惯线,这段传统习惯线实际上是中缅双方军队的实际控制线,可以按传统习惯线划界。
-
豆友vXmfxlVZp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4 13:04:48
-
豆友19102835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5 14: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