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感性左右
嘴上一句带过,心底却一直重复。人的情感总是很容易被自己的感性思维操纵,善和恶也是人体内极不稳定的因子。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中恶的因子一旦被激发,经过逐级放大之后,往往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浏览新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标题“起底弑母少女的网戒学校”,一看到弑母少女这几个字心突然被刺了一下,但我还是忍不住点了进去。9月16日,16岁的黑龙江女孩陈欣然成为警方悬赏的在逃嫌犯。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案发前,她把母亲李晓梅囚禁在肇东市的家中8天,其中有4天没给母亲吃饭,并且用胶带和布条把母亲捆在椅子上殴打,母亲最终被折磨致死。我想这冷冰冰的几行字深深地刺痛了不少人的内心,对受害人的家庭的伤害也绝对是核弹级别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怎么会残忍到手刃至亲?很多人看了报道之后都会对少女有一种愤怒,锥心的刺痛感又加深了这种愤怒,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其实,当我们只看到这个新闻事件表象,而没有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很容易被某种情绪占据自己的大脑。好在,作者以理性客观地态度一层一层剥开表象,直至事件核心,走近一个人的历史现场,也不纠缠于一个人的现在,极力去把这个弑母少女还原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让我们了解到这件家庭悲剧是如何酿成的。 这个问题少女有一个对她溺爱到几近病态的母亲,还有一个缺乏沟通脾气暴躁的父亲。我想这也是她成为不良少女的重要诱因,母亲的溺爱和父亲的暴躁对这位少女某些不良行为的处理不够得当,也没有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些错误为她心中埋下了恶的种子,这些恶之源就如同亚马逊森林的蝴蝶,轻轻地挥动两下翅膀,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父母出于好心把她同网戒学校改掉她的坏习惯,但是这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她把自己在网戒学校受到的非人对待以及各种折磨,统统归咎于自己的父母。这就使得她心中恶的种子无限生长,一点一点被吞噬。最后才发生了弑母惨剧。 这不是第一件弑母惨剧,但也不会是最后一件,每年至少会看到一篇类似的报道。黑龙江弑母事件并非个案,类似的案件据我所知已经有起码10起。这深刻地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孩子个人性格的扭曲等社会问题。不管我们在看待此类事件的时候,还是在看待其他人,不要孤立地去看待它被自己的感性思维所左右,要带走进的它的历史现场,才会知道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今天对大多数人的认识都是那么简单粗暴,不停地贴各种标签了事,所以对多数人的认知也始终停留于表象和当下。当我们走近一个人的历史现场,纵深于一个人的过去,不纠缠于他的现看着他一点点的变化过程,才会明白,一个人的复杂与斑驳。 不进入一个人就不可能和他真正认识,不要轻易被感性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