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美:沟口健二的忠臣藏
忠臣藏作为经典历史人物所属的故事“赤穗事件”一直是日本历史上三大复仇事件之一。与另外两大事件相比,它们都具有基本形式:起初起因似乎不大,误会和争风吃醋有之;之后竟卷起了幕府和更上层的关注,在规模上乃至形成势力集团之间的对抗。事件中心的人物都是望族,享有广袤封地和土地的进项;这就保证了他们哪怕一次冲动的举动都能够牵涉与他们亲近的下属势力,随着事件扩大升级,又会与上层集团密不可分。三次孤零零的事件也就不再能被单纯看作偶然,而是一种对日本当时社会阶层联系、法度衡量方式、底层舆论的激进试探。
然而与曾我兄弟复仇事件和伊贺越的复仇不同,赤穗事件是以一个完全至今不明的原因作为开端:浅野和吉良同为执掌天皇使臣礼仪的官员,吉良以某种方式激怒浅野后,浅野拔刀砍伤吉良,被判处切腹自杀。有这样的开端,再加上浅野的赤穗藩被判处解散,土地回收,就使得整个事件有了选择的可能性:对武士来说,身份突然成为浪人,没有了荣耀的地位和忠心安放之处,是巨大的变化;对法度来说,吉良不被处罚违背了“喧哗两成败”原则,也引发了对吉良不动刀或是出于懦弱的猜测。
影视技术进入日本以来,已经有超过百部电影和影视剧以赤穗事件作为原型进行创作。它们中的许多都脱离不开四十七位武士冲进宅邸进行复仇的具体场面,用动作的连贯和周密的行动带给人历史昭彰的感受。但这又似乎是太容易的,而且本文相信,这并不是最最符合日本传统美学的方式。相比之下,沟口健二的《元禄忠臣藏 前篇》反其道而行,省略了打斗的场面,反而是用主母读信的段落呈现打斗的过程,将文字的紧凑发挥到极致,又因为两位女子的状态反映而达成了对沟口理解的日本美学的深刻理解。从全片整体上来看,许多段落都是用其他人物的举动和反应来彰显武士阶层的美德和他们的情感。并且,每个人物虽然各有性格和身份,但每个人的呈现都是围绕着一种紧密共同的道德情感,使得人和人勾连起来,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是不重要的。
在沟口的影像内部,他抛弃了快速剪辑的方式,也很少加入特写,而是保留了长镜头作为空间流动的方式和人物动作对话的承载。这一风格使用更加符合对于古代故事的预期,而不是带有明显的动作片、剧情片的烙印,本文相信这对于解释何为以道德作为鲜明取向的日本传统美学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沟口健二将赤穗事件分成前后两篇。前篇从浅野刺吉良开始,监察介入,为浅野不平,仍有浅野被刺死,其女眷是主要的情绪承载对象;之后叙述的主体悄悄转移到了浅野的侧座大石藏介,大石的妻子子女纷纷做出反应,表现出理解和担忧,家臣们也开始行动,希望劝诫大石做出行动,随着时间的变化,大石从态度不明,周人急得团团转,有的人行为激进,到了大石突然做出决定,号召所有人盟誓,要求他们静静离去等待消息。前篇内容到此结束,时间来到一年之后,大石有关修缮房屋的请求连累他人遭到流放,舆论对赤穗藩的同情上升,恢复赤穗藩的请求如果被许可,就会失去复仇的正当性。此时沉不住气的家臣开始希望凭一己之力刺杀吉良,担心吉良在颐养天年中悄悄死去。大石在浅野忌日拜访了主母,并在雪夜送来了仇杀成功的消息。全片以四十七人泰然伏法作为结尾。
如同前文所述,影片展示的精神和美学是凝结在武士群体周围,其辐射范围之广和力量之强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在一般性的关乎人与人的“理解”这一命题的影片叙事中,常常见到家庭关系或者朋友关系中的两人(如《胡丽叶塔》中的母女),由某个共同的环境开始互相接近、展现出亲密,又随着时间或突然到来的变化渐渐淡去。无论之后是否安排了和解、误会消除的段落,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的成长。这确认了一种文化上的建构:这类影片认为人是变化中的,个体是漂浮的。但在大石和浅野周围的人们完全并非此类。他们始终秉持着天然一致的武士精神,其猜疑是作为偶然的、暂时的出现,全盘的理解和彼此认同才是常态的。
当时日本社会的秩序和共同的信仰体系导致,这一认同在上下级之间、家庭内部都是成立的。比如,浅野留下遗书和辞世之句,称“我本想原原本本讲清事情的真相,但似乎不可能,听到流言蜚语时,切记不要相信”,家臣听闻,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和信任(也就是“忠”的体现)。但重要的并非“忠”为何物,而是家臣能以极高的道德想象赋予在自己的藩主身上,无条件相信和服从。这也才导致了他们选择杀吉良来践行道义——因为听闻浅野曾后悔自己没能杀死吉良。 同样的道德要求与想象也出现在大石的妻子。大石沉迷风月场所,饮酒作乐,一时声名狼藉,被认为丧失斗志,忘记了先主的仇恨未平。妻子的父亲家对大石丧失信心,希望接女儿回去。而妻子不为所动,坚信丈夫的放纵只是一时,并且深受痛苦,并无乐趣可言。在大石和浅野的遗孀之间,同样奉行着此种无需言明的信任,让人不禁感叹,武士阶层于己于人道德的极高标准。这三种不同的关系覆盖了武士阶层的多面,让观众真切看到,武士并非是单独的、拥有高尚情怀的个人,而是一种集体认同的精神,拥有可交互的其他对象,并且能够在集体内部顺利流动。
在这种道德属性强烈的理解的表达方式上,同样有别于直接的沟通和抒发,相反,每一次表达都是对着或经由事件之外的第三方,或者有意造成和解已经太晚,但仍然已经完成的悲哀场面。
首先,在大石与妻子之间,面向第三方的表达反复出现:如妻子被女眷劝说,希望探听大石的意见,妻子直言感受到丈夫正在等待某个条件的发生;妻子陈述自己对武士精神的坚定的场合是劝说年幼的儿子和女儿把生死置之度外;妻子表示对丈夫的沉沦的理解时,是对自己父亲家的家臣辩白;直到妻子在听到丈夫与家臣的对话,得知仇杀吉良的打算时,反而要装作背叛大石。这几番来回,无不是大石夫妻之间理解之深的体现,却总是深沉邈远,不肯直接的。是含蓄的道德要求给两人坚定的信任制造了大气磅礴的美感。而看似对妻子内心一无所知的大石,也直到妻子带孩子乘轿子离开时,在门口站定,与长子直接地不舍,向外奔去追赶轿子相比,显得格外凝重。妻子保持着理解,为了不给大石的决绝制造障碍因此离去,大石装作一无所知,又其实非常明白——这种看似毫无必要的克制是这种道德美学的鲜明特色。
而且,不光是夫妻之间,大石对待主母等人也是将含蓄进行到底,把重大的决定和临行前坚毅的勇气简直化作了一个玩笑。而我们万万想不到,这也正是沟口健二为仇杀事件设置的最华彩的段落!大石故意在浅野大人忌日来到主母住处求见,主母等人怀着殷切的希望以为即将听到仇杀的计划或是宣布决定,却一无所获,不禁失望地斥责大石。夜半,侍女思前想后,呈给主母大石以浪人的诗集之名随手交付的小包裹,夜不能寐的两人才发现诗集其实是大石一年来的账本,意在克己修持,认真记载了为仇杀所做的准备。正在惊喜,听得门外来报,有穿着怪异的男子交来书信,侍女三两下拆开,读给主母,长卷文字紧凑描绘大石内藏介一行人如何进入吉良机关重重的宅邸,遍寻吉良不得——侍女此时停顿,在场人无不充满失望和焦虑,心急如焚,侍女随后再念,说一行人听壁橱内有声响,拖出人来见到形貌年纪与吉良相似之人,验他背后伤痕,果然对应了浅野当时的砍伤——侍女声音渐慢,在场人无不大喜。 这一段落的精妙使该片在众多描绘忠臣藏的影片中脱颖而出,毫无悬念。一方面是事情发展顺序上的抑扬顿挫之感,观众的情绪在多次压抑中终于得到极大释放,一方面女子娇弱的美感是衬托武士忠义果决最好的形态(无怪乎片头有浅野夫人精心梳发的段落,并细致嘱咐藩中女官准备好一切迎接浅野,不料浅野被赐死,浅野夫人握佛珠剪断长发),而最妙一方面是,浅野砍伤吉良,是浅野获罪的缘由,而这伤痕也成了吉良之所为吉良的原因——毋宁说,浅野从前恨不能手刃吉良,吉良却是一定要被浅野所斩杀的。这也就为四十七人的行事打上了因果宿命的烙印。武士志在必行,恨意就是天意。
最后,在道义的被理解与其表达方面,全片最是决绝的当属那对自杀的父子。两人一路从江户来到大石居住的亚子,希望劝说大石早日决断,大石偏偏不露声色,与父子俩一段宏论,也表示深受这儿子的感动,十四岁的年纪就有敢死的决心,早早剃掉了头顶的头发梳起来发髻。而就在这日,大石对五十名武士宣布了自己的仇杀计划,盟誓者被要求静静离开。大石出门却见父子俩已经在门前剖腹,其父一息尚存,说看到家臣们人人神色平静,才当即知道大石心中早有计划。但无奈为时已晚,其子已经断气,其父心满意足也自裁而去。
这三重表现从三重关系上解决了武士道德为何物的问题,互为补充,如果没有集体、阶层上下级之间、家庭的信念作为支撑,则末尾四十七人被判切腹自杀段落不能卒章显志,那种白布围隔、逐一通报姓名后自裁的壮烈就不能称之为美或是壮烈,而是会显得突然甚至野蛮。
除这些外,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度与道义冲突时武士的执拗,武士上下阶层虽然森严,但上下级冲突发生时,再卑微的下级仍然有直接抗辩的余地,且是被尊重的,这颇有士子风范。他们无需向权势和秩序低头,而是被允许直接表达自己见解。浅野的道歉,即使面对监察,所悔过的也无非是自己对典礼秩序的破坏、对天皇不敬,之后也要咬牙切齿说悔不能杀死吉良。同时,武士的命运被要求和法度保持一致,不认同也要遵从——是对名誉的珍视方式,也是道德极高要求的另外一种体现。
这种近乎盲目的听从、不可违背并非是孤例。其实影片开头就有所揭示。沉静的走廊之上,吉良和他人威严地说着话,浅野猛然起身就是一刀,其实是充满不合时宜的张力而近乎唐突的。这也非常符合剧情的设置——在典礼进行前负责礼仪的人竟然拔刀,想必是让人惊愕了。这无来由的力量让场面乱作一团,有的拉开两人有的夺刀有的照料吉良。与之后的家臣痛哭、主母的高贵神情简直无法同时料想。所幸沟口健二起了这样险的一势之后,顶着使观众惊愕、厌恶的风险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化解:正是沉稳的镜头语言和场景搭建的功力。长镜头始终慢慢移动,犯了错的浅野在屏风中,小巧对称,有门可以自由敞开,武士正三三两两正坐面壁,形式感极强。最后的最后,四十七人白衣白冠,也是在飘摇的白色幔帐屏风里,慷慨就义。
从中可见,沟口健二拍忠臣藏的故事,以无限的道德之高,并悲戚有之、凛冽有之之美,才能让二者结合。而情绪的扭转与承接,人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其实都在其次。
然而与曾我兄弟复仇事件和伊贺越的复仇不同,赤穗事件是以一个完全至今不明的原因作为开端:浅野和吉良同为执掌天皇使臣礼仪的官员,吉良以某种方式激怒浅野后,浅野拔刀砍伤吉良,被判处切腹自杀。有这样的开端,再加上浅野的赤穗藩被判处解散,土地回收,就使得整个事件有了选择的可能性:对武士来说,身份突然成为浪人,没有了荣耀的地位和忠心安放之处,是巨大的变化;对法度来说,吉良不被处罚违背了“喧哗两成败”原则,也引发了对吉良不动刀或是出于懦弱的猜测。
影视技术进入日本以来,已经有超过百部电影和影视剧以赤穗事件作为原型进行创作。它们中的许多都脱离不开四十七位武士冲进宅邸进行复仇的具体场面,用动作的连贯和周密的行动带给人历史昭彰的感受。但这又似乎是太容易的,而且本文相信,这并不是最最符合日本传统美学的方式。相比之下,沟口健二的《元禄忠臣藏 前篇》反其道而行,省略了打斗的场面,反而是用主母读信的段落呈现打斗的过程,将文字的紧凑发挥到极致,又因为两位女子的状态反映而达成了对沟口理解的日本美学的深刻理解。从全片整体上来看,许多段落都是用其他人物的举动和反应来彰显武士阶层的美德和他们的情感。并且,每个人物虽然各有性格和身份,但每个人的呈现都是围绕着一种紧密共同的道德情感,使得人和人勾连起来,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是不重要的。
在沟口的影像内部,他抛弃了快速剪辑的方式,也很少加入特写,而是保留了长镜头作为空间流动的方式和人物动作对话的承载。这一风格使用更加符合对于古代故事的预期,而不是带有明显的动作片、剧情片的烙印,本文相信这对于解释何为以道德作为鲜明取向的日本传统美学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沟口健二将赤穗事件分成前后两篇。前篇从浅野刺吉良开始,监察介入,为浅野不平,仍有浅野被刺死,其女眷是主要的情绪承载对象;之后叙述的主体悄悄转移到了浅野的侧座大石藏介,大石的妻子子女纷纷做出反应,表现出理解和担忧,家臣们也开始行动,希望劝诫大石做出行动,随着时间的变化,大石从态度不明,周人急得团团转,有的人行为激进,到了大石突然做出决定,号召所有人盟誓,要求他们静静离去等待消息。前篇内容到此结束,时间来到一年之后,大石有关修缮房屋的请求连累他人遭到流放,舆论对赤穗藩的同情上升,恢复赤穗藩的请求如果被许可,就会失去复仇的正当性。此时沉不住气的家臣开始希望凭一己之力刺杀吉良,担心吉良在颐养天年中悄悄死去。大石在浅野忌日拜访了主母,并在雪夜送来了仇杀成功的消息。全片以四十七人泰然伏法作为结尾。
如同前文所述,影片展示的精神和美学是凝结在武士群体周围,其辐射范围之广和力量之强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在一般性的关乎人与人的“理解”这一命题的影片叙事中,常常见到家庭关系或者朋友关系中的两人(如《胡丽叶塔》中的母女),由某个共同的环境开始互相接近、展现出亲密,又随着时间或突然到来的变化渐渐淡去。无论之后是否安排了和解、误会消除的段落,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的成长。这确认了一种文化上的建构:这类影片认为人是变化中的,个体是漂浮的。但在大石和浅野周围的人们完全并非此类。他们始终秉持着天然一致的武士精神,其猜疑是作为偶然的、暂时的出现,全盘的理解和彼此认同才是常态的。
当时日本社会的秩序和共同的信仰体系导致,这一认同在上下级之间、家庭内部都是成立的。比如,浅野留下遗书和辞世之句,称“我本想原原本本讲清事情的真相,但似乎不可能,听到流言蜚语时,切记不要相信”,家臣听闻,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和信任(也就是“忠”的体现)。但重要的并非“忠”为何物,而是家臣能以极高的道德想象赋予在自己的藩主身上,无条件相信和服从。这也才导致了他们选择杀吉良来践行道义——因为听闻浅野曾后悔自己没能杀死吉良。 同样的道德要求与想象也出现在大石的妻子。大石沉迷风月场所,饮酒作乐,一时声名狼藉,被认为丧失斗志,忘记了先主的仇恨未平。妻子的父亲家对大石丧失信心,希望接女儿回去。而妻子不为所动,坚信丈夫的放纵只是一时,并且深受痛苦,并无乐趣可言。在大石和浅野的遗孀之间,同样奉行着此种无需言明的信任,让人不禁感叹,武士阶层于己于人道德的极高标准。这三种不同的关系覆盖了武士阶层的多面,让观众真切看到,武士并非是单独的、拥有高尚情怀的个人,而是一种集体认同的精神,拥有可交互的其他对象,并且能够在集体内部顺利流动。
在这种道德属性强烈的理解的表达方式上,同样有别于直接的沟通和抒发,相反,每一次表达都是对着或经由事件之外的第三方,或者有意造成和解已经太晚,但仍然已经完成的悲哀场面。
首先,在大石与妻子之间,面向第三方的表达反复出现:如妻子被女眷劝说,希望探听大石的意见,妻子直言感受到丈夫正在等待某个条件的发生;妻子陈述自己对武士精神的坚定的场合是劝说年幼的儿子和女儿把生死置之度外;妻子表示对丈夫的沉沦的理解时,是对自己父亲家的家臣辩白;直到妻子在听到丈夫与家臣的对话,得知仇杀吉良的打算时,反而要装作背叛大石。这几番来回,无不是大石夫妻之间理解之深的体现,却总是深沉邈远,不肯直接的。是含蓄的道德要求给两人坚定的信任制造了大气磅礴的美感。而看似对妻子内心一无所知的大石,也直到妻子带孩子乘轿子离开时,在门口站定,与长子直接地不舍,向外奔去追赶轿子相比,显得格外凝重。妻子保持着理解,为了不给大石的决绝制造障碍因此离去,大石装作一无所知,又其实非常明白——这种看似毫无必要的克制是这种道德美学的鲜明特色。
而且,不光是夫妻之间,大石对待主母等人也是将含蓄进行到底,把重大的决定和临行前坚毅的勇气简直化作了一个玩笑。而我们万万想不到,这也正是沟口健二为仇杀事件设置的最华彩的段落!大石故意在浅野大人忌日来到主母住处求见,主母等人怀着殷切的希望以为即将听到仇杀的计划或是宣布决定,却一无所获,不禁失望地斥责大石。夜半,侍女思前想后,呈给主母大石以浪人的诗集之名随手交付的小包裹,夜不能寐的两人才发现诗集其实是大石一年来的账本,意在克己修持,认真记载了为仇杀所做的准备。正在惊喜,听得门外来报,有穿着怪异的男子交来书信,侍女三两下拆开,读给主母,长卷文字紧凑描绘大石内藏介一行人如何进入吉良机关重重的宅邸,遍寻吉良不得——侍女此时停顿,在场人无不充满失望和焦虑,心急如焚,侍女随后再念,说一行人听壁橱内有声响,拖出人来见到形貌年纪与吉良相似之人,验他背后伤痕,果然对应了浅野当时的砍伤——侍女声音渐慢,在场人无不大喜。 这一段落的精妙使该片在众多描绘忠臣藏的影片中脱颖而出,毫无悬念。一方面是事情发展顺序上的抑扬顿挫之感,观众的情绪在多次压抑中终于得到极大释放,一方面女子娇弱的美感是衬托武士忠义果决最好的形态(无怪乎片头有浅野夫人精心梳发的段落,并细致嘱咐藩中女官准备好一切迎接浅野,不料浅野被赐死,浅野夫人握佛珠剪断长发),而最妙一方面是,浅野砍伤吉良,是浅野获罪的缘由,而这伤痕也成了吉良之所为吉良的原因——毋宁说,浅野从前恨不能手刃吉良,吉良却是一定要被浅野所斩杀的。这也就为四十七人的行事打上了因果宿命的烙印。武士志在必行,恨意就是天意。
最后,在道义的被理解与其表达方面,全片最是决绝的当属那对自杀的父子。两人一路从江户来到大石居住的亚子,希望劝说大石早日决断,大石偏偏不露声色,与父子俩一段宏论,也表示深受这儿子的感动,十四岁的年纪就有敢死的决心,早早剃掉了头顶的头发梳起来发髻。而就在这日,大石对五十名武士宣布了自己的仇杀计划,盟誓者被要求静静离开。大石出门却见父子俩已经在门前剖腹,其父一息尚存,说看到家臣们人人神色平静,才当即知道大石心中早有计划。但无奈为时已晚,其子已经断气,其父心满意足也自裁而去。
这三重表现从三重关系上解决了武士道德为何物的问题,互为补充,如果没有集体、阶层上下级之间、家庭的信念作为支撑,则末尾四十七人被判切腹自杀段落不能卒章显志,那种白布围隔、逐一通报姓名后自裁的壮烈就不能称之为美或是壮烈,而是会显得突然甚至野蛮。
除这些外,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度与道义冲突时武士的执拗,武士上下阶层虽然森严,但上下级冲突发生时,再卑微的下级仍然有直接抗辩的余地,且是被尊重的,这颇有士子风范。他们无需向权势和秩序低头,而是被允许直接表达自己见解。浅野的道歉,即使面对监察,所悔过的也无非是自己对典礼秩序的破坏、对天皇不敬,之后也要咬牙切齿说悔不能杀死吉良。同时,武士的命运被要求和法度保持一致,不认同也要遵从——是对名誉的珍视方式,也是道德极高要求的另外一种体现。
这种近乎盲目的听从、不可违背并非是孤例。其实影片开头就有所揭示。沉静的走廊之上,吉良和他人威严地说着话,浅野猛然起身就是一刀,其实是充满不合时宜的张力而近乎唐突的。这也非常符合剧情的设置——在典礼进行前负责礼仪的人竟然拔刀,想必是让人惊愕了。这无来由的力量让场面乱作一团,有的拉开两人有的夺刀有的照料吉良。与之后的家臣痛哭、主母的高贵神情简直无法同时料想。所幸沟口健二起了这样险的一势之后,顶着使观众惊愕、厌恶的风险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化解:正是沉稳的镜头语言和场景搭建的功力。长镜头始终慢慢移动,犯了错的浅野在屏风中,小巧对称,有门可以自由敞开,武士正三三两两正坐面壁,形式感极强。最后的最后,四十七人白衣白冠,也是在飘摇的白色幔帐屏风里,慷慨就义。
从中可见,沟口健二拍忠臣藏的故事,以无限的道德之高,并悲戚有之、凛冽有之之美,才能让二者结合。而情绪的扭转与承接,人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其实都在其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