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偶然间看到一阕词,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名为《听雨》。全文如下: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之妙,在于脱离窠臼,从一个极为寻常但是往往为人所忽略的视角出发,通过三幅特色鲜明的画面,串起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部电影,那么词人蒋捷毫无疑问是一个高明的电影剪辑师,用了三个画面,构建了整部电影的精神世界。这一点上,我想起来了王家卫的御用剪辑师,张叔平,是一个很低调的人,能够把王家卫拍出来的东西剪辑成符合王家卫特色的电影。大家都说,王家卫拍电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拍什么,按照这个江湖传言,张叔平估计也是按照王家卫的方法乱剪一通,两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按照蒙太奇理论,碰撞出不一样的新天地。当然了,如果说一个随意拍,一个随意剪就能出那么多经典电影的话,岂不是没学过导演专业的人更适合拍电影。其实不然,拍电影就像填词一样,一部电影俩小时,时间有限,而一首词多也不过百字,必是要提炼出精华,用有限的表达方式去完成无限的情感诉求,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从未读过这首词,先看名字,我会认为这首次是首二流作品,听雨,这名字有点俗,像是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题目一件难忘的事儿给人的那种感觉,写不出啥新意来。但是读完这首词,立马让人惊叹,真是好词。如此写雨,从未有之,有一种化腐竹为神奇的效果。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立即联想到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而引来蝴蝶将其误作花,如此画境自然成功得获得第一名。
这首听雨词之所以能如此之好,除开炼字之精,功底之深,还在于词人落笔之前已经胸有沟壑,不拘泥于眼前的一草一木,而是把目光投到了花草旁边那些翩翩起舞的蝴蝶。形容花的美有用不完的溢美之词,但都抵不过蝴蝶的轻轻一吻。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之妙,在于脱离窠臼,从一个极为寻常但是往往为人所忽略的视角出发,通过三幅特色鲜明的画面,串起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部电影,那么词人蒋捷毫无疑问是一个高明的电影剪辑师,用了三个画面,构建了整部电影的精神世界。这一点上,我想起来了王家卫的御用剪辑师,张叔平,是一个很低调的人,能够把王家卫拍出来的东西剪辑成符合王家卫特色的电影。大家都说,王家卫拍电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拍什么,按照这个江湖传言,张叔平估计也是按照王家卫的方法乱剪一通,两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按照蒙太奇理论,碰撞出不一样的新天地。当然了,如果说一个随意拍,一个随意剪就能出那么多经典电影的话,岂不是没学过导演专业的人更适合拍电影。其实不然,拍电影就像填词一样,一部电影俩小时,时间有限,而一首词多也不过百字,必是要提炼出精华,用有限的表达方式去完成无限的情感诉求,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从未读过这首词,先看名字,我会认为这首次是首二流作品,听雨,这名字有点俗,像是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题目一件难忘的事儿给人的那种感觉,写不出啥新意来。但是读完这首词,立马让人惊叹,真是好词。如此写雨,从未有之,有一种化腐竹为神奇的效果。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立即联想到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而引来蝴蝶将其误作花,如此画境自然成功得获得第一名。
这首听雨词之所以能如此之好,除开炼字之精,功底之深,还在于词人落笔之前已经胸有沟壑,不拘泥于眼前的一草一木,而是把目光投到了花草旁边那些翩翩起舞的蝴蝶。形容花的美有用不完的溢美之词,但都抵不过蝴蝶的轻轻一吻。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