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我们要做勇敢的七月,也别忘了心里的安生
她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自由自在地驰骋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在短暂的一生里浓墨重彩。
她是安生。性格不羁,漂泊不定的安生。
在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中,我最钟爱她。
陈可辛监制的电影版里,没有完全执着于两个女孩喜欢上同一个男孩的故事,在编剧和导演的进一步刻画下,我看到了更加鲜活饱满的七月、安生、家明。
更感动的是,马思纯饰演的七月里,我看到了大多数普通女孩的影子,从小按部就班的生活,努力学习,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交一个稳定的男朋友,在日程表里规划好结婚生子的时间。七月像大多数女孩一样,过着安稳的日子,讨好生活,讨好父母,却很少讨好自己。
当七月在山上发现自己的闺蜜和男友暧昧的举动时,她装作什么也没看到,化解了安生和家明转身发现她的尴尬;当七月看到安生脖子间露出的男友的玉坠时,也没有在离别时拆穿,只是在当天晚上一个人默默的流泪,随后依然和安生保持通信,对于安生寄来的明信片里五年如一日的问候自己的男友,也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和家明一直不咸不淡的交往着。她既没有和男友分手,也没有和闺蜜决裂,装聋作哑地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生活,直到某一天安生回来,两个人的境遇已是天壤之别,心里的隔阂再也隐藏不了。
也许这样看来七月是软弱的,她向生活做出了某种妥协,但这也是自我保护。有人问,为什么家明这么渣,可就是分不掉?明明没有结果,可是为什么一拖再拖老是耗着。现实中,和七月一样的人也不少,只有极少的女生面对男友的不忠,可以毅然离开,普通人的分手永远是反反复复,说过无数自欺欺人的蠢话,自打无数耳光,学会隐忍,这不是自贱和作,有时候,更多的是装,是自我保护。如果摊牌,一下子失去的是多年的闺蜜和稳定的男友,在可以被预见的坏结果里,暂时选择自己能承受的吧。就像善意的谎言,无视掉所有不能被接受的东西,但出发点是好的。
两个女生喜欢同一个男生,总是会被拆穿的。七月和安生的正面宣战,是七月突然造访远在北京的家明,看到家明亲昵的揽着醉醺醺的安生,出租屋里到处摆放的女性用品,坐实了安生和家明的背叛。面对这样的打击,七月也只是打开水龙头想要浇醒醉酒的安生,向安生指出家明喜欢的内衣质地不是安生所谓的黑色性感,而是自己所穿的纯白,两人的对峙,没有过于激烈的言辞,也没有过激举动,甚至临走的时候七月还能平静地告诉家明,一个月后如果他回来就结婚。可是,当家明真的选择回来和她结婚,所有人都沉浸在这对新人婚礼的甜蜜时,婚礼的前一夜,她让家明逃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主动去吻家明,学着去爱,通过妥协和隐忍继续平静的生活,到和安生开撕,都是七月争取的方式。直到她发现家明并不是百分百爱自己,她选择放家明走,敢爱敢放手,努力争取,但不强求,七月不是执着的傻子,进退的分寸把握的很好。
我们又何尝不像七月一样,处在平静安逸的生活里,没有大风大浪,渴望获得幸福理所当然,可到头来,发现尽管用尽力气,现实并不如你所愿。
这样的七月,让我们心疼,也让我们心疼自己。
我们都是七月,守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害怕一旦跨出舒适圈,踏入陌生的世界里,会遭遇些什么,破坏了一直以来守护的美好花园。
我们也都曾像七月一样,对自己失望过,曾无条件的喜欢过别人,或被别人喜欢,以为可以手牵手走到最后,可渐渐发现不是所有的喜欢都可以毫无保留,可以那么纯粹,不知不觉你会计较,计较你付出的是否和你得到的等同。
究竟谁更喜欢谁,谁付出更多一点,恨自己算计但更爱自己。
“我想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你一样”。当家明逃婚后,怀着身孕的七月重新找到安生,在床上抱着安生说出这句话时,我像是被什么击中一样,眼眶里有泪水在打转。
是的,七月渴望自由,像安生一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正如我们一样希望活出不同的样子,觉得生活不应该就这样被定义,未来还有多种可能,渴望爱,渴望自由,讨厌束缚,讨厌虚假,甚至讨厌迎合生活戴着面具的自己。
我们都是七月,曾想躲开规则,躲开束缚,躲开那些社会大众定义的条条框框,渴望疯狂,却依旧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可七月比我们勇敢,比我们洒脱,也比我们无私,比我们更值得被爱。
那些深藏在人物性格里的矛盾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感谢编剧和导演对于塑造人物的用心。
虽然结局完全颠覆了小说,但我看到了更加接地气重塑后的安生,和不一样的七月。
我们是七月,也可以是安生,有了七月的根,也可以做安生的梦。谢谢安生给了她自由,在小说里给了她一直向往的自由自由的结尾。
电影里说:“女孩子的道路,过得折腾一点,也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会辛苦的”。
女孩,不管我们的未来会怎样,我们要做勇敢的七月,也别忘了心里的安生,因为我们的灵魂是自由的,我们就是自由的。
她是安生。性格不羁,漂泊不定的安生。
在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中,我最钟爱她。
陈可辛监制的电影版里,没有完全执着于两个女孩喜欢上同一个男孩的故事,在编剧和导演的进一步刻画下,我看到了更加鲜活饱满的七月、安生、家明。
更感动的是,马思纯饰演的七月里,我看到了大多数普通女孩的影子,从小按部就班的生活,努力学习,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交一个稳定的男朋友,在日程表里规划好结婚生子的时间。七月像大多数女孩一样,过着安稳的日子,讨好生活,讨好父母,却很少讨好自己。
当七月在山上发现自己的闺蜜和男友暧昧的举动时,她装作什么也没看到,化解了安生和家明转身发现她的尴尬;当七月看到安生脖子间露出的男友的玉坠时,也没有在离别时拆穿,只是在当天晚上一个人默默的流泪,随后依然和安生保持通信,对于安生寄来的明信片里五年如一日的问候自己的男友,也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和家明一直不咸不淡的交往着。她既没有和男友分手,也没有和闺蜜决裂,装聋作哑地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生活,直到某一天安生回来,两个人的境遇已是天壤之别,心里的隔阂再也隐藏不了。
也许这样看来七月是软弱的,她向生活做出了某种妥协,但这也是自我保护。有人问,为什么家明这么渣,可就是分不掉?明明没有结果,可是为什么一拖再拖老是耗着。现实中,和七月一样的人也不少,只有极少的女生面对男友的不忠,可以毅然离开,普通人的分手永远是反反复复,说过无数自欺欺人的蠢话,自打无数耳光,学会隐忍,这不是自贱和作,有时候,更多的是装,是自我保护。如果摊牌,一下子失去的是多年的闺蜜和稳定的男友,在可以被预见的坏结果里,暂时选择自己能承受的吧。就像善意的谎言,无视掉所有不能被接受的东西,但出发点是好的。
两个女生喜欢同一个男生,总是会被拆穿的。七月和安生的正面宣战,是七月突然造访远在北京的家明,看到家明亲昵的揽着醉醺醺的安生,出租屋里到处摆放的女性用品,坐实了安生和家明的背叛。面对这样的打击,七月也只是打开水龙头想要浇醒醉酒的安生,向安生指出家明喜欢的内衣质地不是安生所谓的黑色性感,而是自己所穿的纯白,两人的对峙,没有过于激烈的言辞,也没有过激举动,甚至临走的时候七月还能平静地告诉家明,一个月后如果他回来就结婚。可是,当家明真的选择回来和她结婚,所有人都沉浸在这对新人婚礼的甜蜜时,婚礼的前一夜,她让家明逃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主动去吻家明,学着去爱,通过妥协和隐忍继续平静的生活,到和安生开撕,都是七月争取的方式。直到她发现家明并不是百分百爱自己,她选择放家明走,敢爱敢放手,努力争取,但不强求,七月不是执着的傻子,进退的分寸把握的很好。
我们又何尝不像七月一样,处在平静安逸的生活里,没有大风大浪,渴望获得幸福理所当然,可到头来,发现尽管用尽力气,现实并不如你所愿。
这样的七月,让我们心疼,也让我们心疼自己。
我们都是七月,守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害怕一旦跨出舒适圈,踏入陌生的世界里,会遭遇些什么,破坏了一直以来守护的美好花园。
我们也都曾像七月一样,对自己失望过,曾无条件的喜欢过别人,或被别人喜欢,以为可以手牵手走到最后,可渐渐发现不是所有的喜欢都可以毫无保留,可以那么纯粹,不知不觉你会计较,计较你付出的是否和你得到的等同。
究竟谁更喜欢谁,谁付出更多一点,恨自己算计但更爱自己。
“我想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你一样”。当家明逃婚后,怀着身孕的七月重新找到安生,在床上抱着安生说出这句话时,我像是被什么击中一样,眼眶里有泪水在打转。
是的,七月渴望自由,像安生一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正如我们一样希望活出不同的样子,觉得生活不应该就这样被定义,未来还有多种可能,渴望爱,渴望自由,讨厌束缚,讨厌虚假,甚至讨厌迎合生活戴着面具的自己。
我们都是七月,曾想躲开规则,躲开束缚,躲开那些社会大众定义的条条框框,渴望疯狂,却依旧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可七月比我们勇敢,比我们洒脱,也比我们无私,比我们更值得被爱。
那些深藏在人物性格里的矛盾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感谢编剧和导演对于塑造人物的用心。
虽然结局完全颠覆了小说,但我看到了更加接地气重塑后的安生,和不一样的七月。
我们是七月,也可以是安生,有了七月的根,也可以做安生的梦。谢谢安生给了她自由,在小说里给了她一直向往的自由自由的结尾。
电影里说:“女孩子的道路,过得折腾一点,也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会辛苦的”。
女孩,不管我们的未来会怎样,我们要做勇敢的七月,也别忘了心里的安生,因为我们的灵魂是自由的,我们就是自由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