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与存异
题目取得范围有些大,不知道如何归类,就放在这下面了。
对归属感的需求,让我们从独立的个人走近一个个团体,组织,寻求接纳和认可,感受抱团的温暖。
对个人存在感和意义感的追问,又让我们不得不跳出群体,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于是,人似乎总是在求同与存异之间摇摆。摇摆的度不好把握是造成我们人际困扰的根源。
接受教育体制锻炼的我们本是相同的,可简历以及社会要求我们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是体现在知识上,而是遗传、环境、家教和经历赋予我们的差异。社会所推崇的竞争从来不是补短板,而是加长板,看你能把别人甩出去几条街。
工业文明的发达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能接触到互联网的人感受到人与人智力和眼界上的较小差异。除了特别富裕的人和特别贫穷的人,其余的大多数都很相似。这带给我们一些找不清位置的错觉,觉得努力和机遇就能改变一切。
我出生在中部地区一个三代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凭借勤奋努力很得长辈们的夸奖和认同,但也只是记忆力突出,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好,所以能应付期末的过关能力测试,却在期中的竞争测试中屡屡受挫。成绩不稳定,父母看我是女孩子,也就没有过高要求。到了中学,自我意识萌发,随着心理的变化,学业于我越来越吃力,即便如此,那时的我除了上学这一条路,并不知道其他的出路。于是,硬着头皮读了下来。如果没有考试,我还是很喜欢那些新奇的知识的。虽然比别人被动和晚很多,高中时候的我认知概念终于不再只是故乡和书本。然而只是喜欢陌生的知识却不能在考试中胜出,还是让我没有太多选择。我的父母对她们第一个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很大心力。我所就读的学校在当时的分数下和同龄人比起来,条件是最好的。大学,少了三天两头考试的约束,我对自己的探索是越来越随意的。图书馆帮了我很大忙。同龄人都因为禁锢已久的情窦放开手脚谈恋爱的时候,我却对男女之事漠不关心,那时候,我只爱自己。我从书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一直不满足于自己的大学,大学伊始就开始关注考研。我对工作,社会和我的探索都是体验式的。那时,考上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是我的最大目标,看看那时的狂热,我现在都不禁要怀疑哪里来的动力?蓄谋已久的是很想做的,那就没有不成功的理。就这样,我经常调侃自己,一个笨人,不适合读书的人,也读到了这么高。我不是逢考必过的人,每一次过关考试我都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所以我不是传言中的学霸,没有考前突击的本事,也从没敢侥幸过。这就是我,一个不擅长读书的人,却自始至终走在读书路上。因为除了读书,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我曾经凭着这些许的优越感,也在面试前给自己打过气。比如,告诫自己不是那么笨,是个聪明人。我可以有更多选择了。然而纵使心态再好,生存的现实也在渐渐磨灭我的理想。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只能自己来守护。
我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年里完成了一个认知:工作中不能带入理想。我没有因为学历稍高一点就多了一些选择。于是,我更加珍视业余空闲时间,尽量安排的充实有意义一些。组织与工作把大家打造成一样的流水线工人,但是业余生活是我们听从内心诉求的时候。求同与存异就在这样的摇摆中博弈吧。
对归属感的需求,让我们从独立的个人走近一个个团体,组织,寻求接纳和认可,感受抱团的温暖。
对个人存在感和意义感的追问,又让我们不得不跳出群体,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于是,人似乎总是在求同与存异之间摇摆。摇摆的度不好把握是造成我们人际困扰的根源。
接受教育体制锻炼的我们本是相同的,可简历以及社会要求我们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是体现在知识上,而是遗传、环境、家教和经历赋予我们的差异。社会所推崇的竞争从来不是补短板,而是加长板,看你能把别人甩出去几条街。
工业文明的发达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能接触到互联网的人感受到人与人智力和眼界上的较小差异。除了特别富裕的人和特别贫穷的人,其余的大多数都很相似。这带给我们一些找不清位置的错觉,觉得努力和机遇就能改变一切。
我出生在中部地区一个三代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凭借勤奋努力很得长辈们的夸奖和认同,但也只是记忆力突出,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好,所以能应付期末的过关能力测试,却在期中的竞争测试中屡屡受挫。成绩不稳定,父母看我是女孩子,也就没有过高要求。到了中学,自我意识萌发,随着心理的变化,学业于我越来越吃力,即便如此,那时的我除了上学这一条路,并不知道其他的出路。于是,硬着头皮读了下来。如果没有考试,我还是很喜欢那些新奇的知识的。虽然比别人被动和晚很多,高中时候的我认知概念终于不再只是故乡和书本。然而只是喜欢陌生的知识却不能在考试中胜出,还是让我没有太多选择。我的父母对她们第一个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很大心力。我所就读的学校在当时的分数下和同龄人比起来,条件是最好的。大学,少了三天两头考试的约束,我对自己的探索是越来越随意的。图书馆帮了我很大忙。同龄人都因为禁锢已久的情窦放开手脚谈恋爱的时候,我却对男女之事漠不关心,那时候,我只爱自己。我从书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一直不满足于自己的大学,大学伊始就开始关注考研。我对工作,社会和我的探索都是体验式的。那时,考上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是我的最大目标,看看那时的狂热,我现在都不禁要怀疑哪里来的动力?蓄谋已久的是很想做的,那就没有不成功的理。就这样,我经常调侃自己,一个笨人,不适合读书的人,也读到了这么高。我不是逢考必过的人,每一次过关考试我都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所以我不是传言中的学霸,没有考前突击的本事,也从没敢侥幸过。这就是我,一个不擅长读书的人,却自始至终走在读书路上。因为除了读书,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我曾经凭着这些许的优越感,也在面试前给自己打过气。比如,告诫自己不是那么笨,是个聪明人。我可以有更多选择了。然而纵使心态再好,生存的现实也在渐渐磨灭我的理想。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只能自己来守护。
我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年里完成了一个认知:工作中不能带入理想。我没有因为学历稍高一点就多了一些选择。于是,我更加珍视业余空闲时间,尽量安排的充实有意义一些。组织与工作把大家打造成一样的流水线工人,但是业余生活是我们听从内心诉求的时候。求同与存异就在这样的摇摆中博弈吧。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