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鱼)
鱼是人类的好朋友。说起人类画鱼的历史,目前已知最早的当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幅出自先民的朴拙作品,被誉为中国画的开山鼻祖。毫无悬念地,它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ca. 5000-3000 BC,中国国家博物馆]
接下来是古埃及文明。通过考古发掘,在古埃及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包含鱼的精美彩绘壁画,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内巴蒙墓室墙上的这幅反映墓主人生前捕猎场景的壁画,画面下方的水面中出现了很多鱼,颇为写实。
[Nebamun Hunting in the Marshes, ca. 1350 BC, British Museum.]
同一时期,爱琴海圣托里尼岛(属于米诺斯文明)上壁画中也出现了鱼,这些壁画因火山爆发而得以完好保存。嘿,那个人有小鸡鸡!
[Fisherman from Akrotiri, ca. 1500 BC,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Athens.]
更为著名的壁画,存在于被认为是米诺斯文明的王宫中,以海豚为主题,虽然海豚不是真正的鱼,但这幅壁画上也有很多鱼,整个画面富有韵律(经过了修复)。
[Dolphin Fresco from the Palace of Knossos, ca. 1500 BC.]
接下来进入古希腊时期,海洋生物是陶器上常见的主题。
[Paestan Fish-Plate, ca. 340-330 BC,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到了古罗马时期,如上一篇所言,以庞贝古城为代表,其在表现真实感方面已经做得比较精湛。庞贝古城的壁画和马赛克画中也少不了鱼的身影,特别是静物画。画面下方那条鱼就相当写实。
[Mosaic from House of the Faun, ca. 100 BC, Naples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再把视线拉回来。同一时期,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东周战国《人物御龙帛画》中,左下角有一条引路的鲤鱼。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晚期,湖南省博物馆]
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中,鱼就更为常见了,特别是“鱼车”这一神仙出行的工具。下图中,除了右上角的鱼云车,画面中还有许多鱼环绕在一条龙周围。“鱼龙蔓延”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杂耍,反映了鱼化成龙的传说,“鲤鱼跳龙门”即是汉代形成的神话。瞧,那儿有只会跳舞的蛤蟆!
[西王母宴乐图,定边郝滩汉墓壁画,东汉]
到了三国时期,有位叫徐邈的画家很擅长画鱼。据说魏明帝有次出游见到白獭,苦于不能捕获。于是徐邈画了条鲻鱼挂在岸边,果然白獭纷纷游过来要吃鱼,结果被一网打尽。这就是“画鱼捕獭”的出处。徐邈的鱼到底画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他的作品早已失传。根据上一篇讲到的来推断,想必这只是个传说。倒是从安徽朱然墓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的彩绘漆盘上,可以窥见当时的艺术水准。盘中之鱼颇为写实,至少可以分辨出两个品种(鲤鱼和鳜鱼),环形构图让其更具动感。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三国,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出现过鱼形神兽,在此不表。到了宋代,以鱼为主题的绘画得到空前发展。《宣和画谱》的十个绘画门类中就单列出“龙鱼”,排在山水、花鸟之前,足见宋徽宗对其重视程度。第一位有真迹传世且以画鱼而著称者,当属北宋的刘寀。其长卷《落花游鱼图》生动地表现了形态各异的上百条鱼,画家已经有意识地运用了明暗对比。
[刘寀,落花游鱼图,局部,北宋,Saint Louis Art Museum]
南宋的周东卿也擅长画鱼。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其长卷《鱼乐图》,这幅长卷完全采用了没骨法(即不用线描),全篇施以淡墨,借以充分表明鱼群和水草的灵动,其美感相较之下更胜于《落花游鱼图》,堪称气韵生动之典范。长卷实在太长,此处不予展开,不过特地要展示其中一条鱼。
[周东卿,鱼乐图,局部,南宋,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它与我在伯克利艺术博物馆看过的另外一条鱼比起来,高下自现。下面这幅无款作品被认为带有明代画鱼名家缪辅的风格。很显然画中这条鱼的造型模仿了《鱼乐图》,却由于摆尾处鱼身走势的处理不当(从鱼嘴巴上端分别形成了两道到鱼尾巴左右两侧的流线形),很容易让人产生是不是它背鳍长歪了的错觉,上图中那条鱼则显得自如得多。关于这一对比,我在下一篇讲宋代绘画空前绝后的高度时会进一步展开。
[鱼藻图,明代早期,Berkeley Art Museum]
与此同时,欧洲已经进入文艺复兴。此前的中世纪当然也不乏与鱼有关的图像,但如上一篇所述,乏善可陈。从这时起,中西方绘画中的鱼出现了一个根本差异,我们一直画的是活鱼,表现的是其自由自在,寓意着吉祥如意;而他们把鱼纳入静物画的范畴,画的基本都是死鱼,在法语里,静物画就是“死的自然”(nature morte)之意。Joachim Beuckelaer是画鱼的一把好手,看,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Joachim Beuckelaer, Fish Market, 1568,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位特别喜欢用植物堆砌出人脸肖像的Giuseppe Arcimboldo,也用动物堆砌过人脸,自然也少不了鱼,看上去略惊悚。
[Giuseppe Arcimboldo, Water, 1566,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关于鱼的静物画不胜枚举,很多名家都画过鱼,这里仅选几幅。首先是巴洛克画家Clara Peeters的作品,追求光线和气氛的营造。
[Clara Peeters, Bodegón, 1611,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接着是从写实派走向印象派的关键人物马奈的作品。一方面他毫无疑问继承了上述17世纪荷兰静物画传统,另一方面,凌厉的笔触、翘起的鱼尾又显示出这幅画的现代趣味。它不是那么死气,画面充满了生气。
[Édouard Manet, Still Life with Fish, 1864,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最后是立体派毕加索的作品,这就完全进入另外一个宇宙了,我们既数不清画中到底有几条鱼,也分不清每条鱼的朝向与边界。他究竟要表达什么?关于这一点,会在下下篇中展开论述。
[Pablo Picasso, Still Life with Fish, 1923, Wadsworth Atheneum Museum of Art.]
回望我国,早于西方三百年,从明代起,写意之风日甚,传世作品甚多,影响后世甚巨,现今我们对中国画的刻板印象往往源于这一风气带来的产物。八大山人笔下的鱼就很有名,比如下面这一条。可是,这寥寥几笔究竟是画家一时兴起的急就章,还是在简单背后蕴含着许多深意?同样是对物进行抽象,中西方各自由写实转向抽象,其中有何差异?这个问题留待下一篇讨论。
[朱耷,鱼石图,清代早期,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地看了这么多作品,最后来看一幅“中西合璧”的鱼。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这幅《画鱼藻》,构图源自典型的北宋款式,包括鱼的形态;但他对鱼的描绘则完全采用了西式技法,通过光影的营造和透视的运用来产生立体感。可惜这样一来,鱼是画得真了,却再也游不动了。两条鱼仿佛标本一般悬于空中,纯中式画法所造就的无形之水不见了。而这一点,差不多是清代融合中西的那拨画的通病。
[郎世宁,画鱼藻,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
同时从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中汲取养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爱做的尝试。这幅作品采用宋代团扇式的圆形构图,题材也是中式的,鱼的形象则借鉴了西方卡通,整体表现出一种亦中亦西的幸福和美。创作谈不上高明,倒确是讨喜。恰逢中秋,就以这幅应景之作结束这篇番外篇吧。
[高健耀,幸福鱼,2011]
(未完待续)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ca. 5000-3000 BC,中国国家博物馆]
![]() |
接下来是古埃及文明。通过考古发掘,在古埃及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包含鱼的精美彩绘壁画,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内巴蒙墓室墙上的这幅反映墓主人生前捕猎场景的壁画,画面下方的水面中出现了很多鱼,颇为写实。
[Nebamun Hunting in the Marshes, ca. 1350 BC, British Museum.]
![]() |
同一时期,爱琴海圣托里尼岛(属于米诺斯文明)上壁画中也出现了鱼,这些壁画因火山爆发而得以完好保存。嘿,那个人有小鸡鸡!
[Fisherman from Akrotiri, ca. 1500 BC,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Athens.]
![]() |
更为著名的壁画,存在于被认为是米诺斯文明的王宫中,以海豚为主题,虽然海豚不是真正的鱼,但这幅壁画上也有很多鱼,整个画面富有韵律(经过了修复)。
[Dolphin Fresco from the Palace of Knossos, ca. 1500 BC.]
![]() |
接下来进入古希腊时期,海洋生物是陶器上常见的主题。
[Paestan Fish-Plate, ca. 340-330 BC,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 |
到了古罗马时期,如上一篇所言,以庞贝古城为代表,其在表现真实感方面已经做得比较精湛。庞贝古城的壁画和马赛克画中也少不了鱼的身影,特别是静物画。画面下方那条鱼就相当写实。
[Mosaic from House of the Faun, ca. 100 BC, Naples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 |
再把视线拉回来。同一时期,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东周战国《人物御龙帛画》中,左下角有一条引路的鲤鱼。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晚期,湖南省博物馆]
![]() |
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中,鱼就更为常见了,特别是“鱼车”这一神仙出行的工具。下图中,除了右上角的鱼云车,画面中还有许多鱼环绕在一条龙周围。“鱼龙蔓延”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杂耍,反映了鱼化成龙的传说,“鲤鱼跳龙门”即是汉代形成的神话。瞧,那儿有只会跳舞的蛤蟆!
[西王母宴乐图,定边郝滩汉墓壁画,东汉]
![]() |
到了三国时期,有位叫徐邈的画家很擅长画鱼。据说魏明帝有次出游见到白獭,苦于不能捕获。于是徐邈画了条鲻鱼挂在岸边,果然白獭纷纷游过来要吃鱼,结果被一网打尽。这就是“画鱼捕獭”的出处。徐邈的鱼到底画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他的作品早已失传。根据上一篇讲到的来推断,想必这只是个传说。倒是从安徽朱然墓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的彩绘漆盘上,可以窥见当时的艺术水准。盘中之鱼颇为写实,至少可以分辨出两个品种(鲤鱼和鳜鱼),环形构图让其更具动感。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三国,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此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出现过鱼形神兽,在此不表。到了宋代,以鱼为主题的绘画得到空前发展。《宣和画谱》的十个绘画门类中就单列出“龙鱼”,排在山水、花鸟之前,足见宋徽宗对其重视程度。第一位有真迹传世且以画鱼而著称者,当属北宋的刘寀。其长卷《落花游鱼图》生动地表现了形态各异的上百条鱼,画家已经有意识地运用了明暗对比。
[刘寀,落花游鱼图,局部,北宋,Saint Louis Art Museum]
![]() |
南宋的周东卿也擅长画鱼。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其长卷《鱼乐图》,这幅长卷完全采用了没骨法(即不用线描),全篇施以淡墨,借以充分表明鱼群和水草的灵动,其美感相较之下更胜于《落花游鱼图》,堪称气韵生动之典范。长卷实在太长,此处不予展开,不过特地要展示其中一条鱼。
[周东卿,鱼乐图,局部,南宋,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
它与我在伯克利艺术博物馆看过的另外一条鱼比起来,高下自现。下面这幅无款作品被认为带有明代画鱼名家缪辅的风格。很显然画中这条鱼的造型模仿了《鱼乐图》,却由于摆尾处鱼身走势的处理不当(从鱼嘴巴上端分别形成了两道到鱼尾巴左右两侧的流线形),很容易让人产生是不是它背鳍长歪了的错觉,上图中那条鱼则显得自如得多。关于这一对比,我在下一篇讲宋代绘画空前绝后的高度时会进一步展开。
[鱼藻图,明代早期,Berkeley Art Museum]
![]() |
与此同时,欧洲已经进入文艺复兴。此前的中世纪当然也不乏与鱼有关的图像,但如上一篇所述,乏善可陈。从这时起,中西方绘画中的鱼出现了一个根本差异,我们一直画的是活鱼,表现的是其自由自在,寓意着吉祥如意;而他们把鱼纳入静物画的范畴,画的基本都是死鱼,在法语里,静物画就是“死的自然”(nature morte)之意。Joachim Beuckelaer是画鱼的一把好手,看,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Joachim Beuckelaer, Fish Market, 1568,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位特别喜欢用植物堆砌出人脸肖像的Giuseppe Arcimboldo,也用动物堆砌过人脸,自然也少不了鱼,看上去略惊悚。
[Giuseppe Arcimboldo, Water, 1566,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 |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关于鱼的静物画不胜枚举,很多名家都画过鱼,这里仅选几幅。首先是巴洛克画家Clara Peeters的作品,追求光线和气氛的营造。
[Clara Peeters, Bodegón, 1611,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 |
接着是从写实派走向印象派的关键人物马奈的作品。一方面他毫无疑问继承了上述17世纪荷兰静物画传统,另一方面,凌厉的笔触、翘起的鱼尾又显示出这幅画的现代趣味。它不是那么死气,画面充满了生气。
[Édouard Manet, Still Life with Fish, 1864,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
最后是立体派毕加索的作品,这就完全进入另外一个宇宙了,我们既数不清画中到底有几条鱼,也分不清每条鱼的朝向与边界。他究竟要表达什么?关于这一点,会在下下篇中展开论述。
[Pablo Picasso, Still Life with Fish, 1923, Wadsworth Atheneum Museum of Art.]
![]() |
回望我国,早于西方三百年,从明代起,写意之风日甚,传世作品甚多,影响后世甚巨,现今我们对中国画的刻板印象往往源于这一风气带来的产物。八大山人笔下的鱼就很有名,比如下面这一条。可是,这寥寥几笔究竟是画家一时兴起的急就章,还是在简单背后蕴含着许多深意?同样是对物进行抽象,中西方各自由写实转向抽象,其中有何差异?这个问题留待下一篇讨论。
[朱耷,鱼石图,清代早期,北京故宫博物院]
![]() |
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地看了这么多作品,最后来看一幅“中西合璧”的鱼。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这幅《画鱼藻》,构图源自典型的北宋款式,包括鱼的形态;但他对鱼的描绘则完全采用了西式技法,通过光影的营造和透视的运用来产生立体感。可惜这样一来,鱼是画得真了,却再也游不动了。两条鱼仿佛标本一般悬于空中,纯中式画法所造就的无形之水不见了。而这一点,差不多是清代融合中西的那拨画的通病。
[郎世宁,画鱼藻,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同时从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中汲取养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爱做的尝试。这幅作品采用宋代团扇式的圆形构图,题材也是中式的,鱼的形象则借鉴了西方卡通,整体表现出一种亦中亦西的幸福和美。创作谈不上高明,倒确是讨喜。恰逢中秋,就以这幅应景之作结束这篇番外篇吧。
[高健耀,幸福鱼,2011]
![]()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