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英雄 - 《伊里亚特》读后笔记
所谓英雄
关于这个故事的说法很多,有听到美国人拍的纪录片里,号称荷马有意将特洛伊王子Hector的人格突出。正是他的弟弟帕里斯(Paris),与希腊王兄的妻子,绝世美人海伦偷情,私奔回国后,触发了希腊王倾巢出动,攻打特洛伊的事件。当然,荷克特尔(Hector)对弟弟的做法并不满意,但作为哥哥,决定承担后果。以中国人的眼光而言,身为特洛伊的第一战士的荷克特尔(Hector)是正宗的好男儿,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孝顺父亲,承担国家的任务,还默默承担着弟弟和父亲错误的后果,最后崇高的死在阿吉里斯(Achilies)的剑下,这快赶上岳飞了,怎能不是英雄,岂能不是故事中最推崇的人格?美国人在此与中国人高度的相似。
但1950年对《伊里亚特》的英文权威译本,所持观点截然不同。认为核心人物其实是希腊第一勇士阿吉里斯(Achilies),半人半神的天资使他在万军之中势无可挡,但这天纵的英才也未能超脱俗世的得失,在自己的战利品被希腊王强占后,他没有所谓以'大局为重',而是以停止效力来抗争强权,致使希腊军队在敌方顽强的抵抗下死伤无数。1950年的译版认为就“英雄”而言,荷马其实没有立场,多是将他们真实呈现。阿吉里斯无上的荣耀无法消除他内心的挣扎,在得知好友帕特罗克雷斯(Patroclus)因他的固执而死在荷克特尔(Hector)的剑下后,我们没有看到所谓君子自责,他重返战场,对特洛伊士兵、和荷克特尔(Hector)实行的疯狂报复和野蛮毁尸,尽管赢得了战争,但可怕的泄愤行为使得贵族礼数扫地。
作为战胜者的阿吉里斯仍然无法得到安慰。也就在此时,特洛伊国王意外的出现在他跟前,求取儿子残破不堪的尸首…。大吃一惊的阿吉里斯竟然显现出礼貌、甚至敬畏的一面,他对眼前这位哀伤的老者、自己的手下败将释放出尊敬的眼神;相比希腊国王为了胜利贡杀亲生女儿的恶行,眼前这位王者的卑微显得异常高贵。值得注意的是,荷马的文字并未以老人的慈悲去反衬勇士的狭隘,因为老人也对战胜自己的年轻人释放出同等尊敬,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身影?是古稀之年对青春的感念?还是对半神半人的敬畏?不得而知。但我想当阿吉里斯坦然让出Hector尸体的一刻,心里的挣扎放下大半。
在《伊里亚特》的故事里,所谓英雄,处处充满争议,特别是对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里,英雄是修炼的结果,遇到委屈时,当以大局为重;遇到失败时,当以自省为高。我们看不起为一己私利而反叛权威的行为;却把自我牺牲的精神推向崇高。利益在中国人这里是个不上台面的东西,而只有对正义的维护才可判定一个人是否英雄。荷马文下的英雄似乎不必如此沉重,他们只需惊世骇俗,令人怦然心动。不过他们必须承受后果,而阿吉里斯的后果是死亡。
菲迪斯神是阿吉里的母亲,她曾在儿子决定报仇之前显灵,警告他如果成功,生命将在不久后终结。尽管如此,阿吉里斯毅然决然,他无法放下这与他关联重大的祸端,欲以自己的力量将仇怨一了百了,却一步步深入泥潭,逼近自己的毁灭。死亡对很多人而言是个逃避或者勉强接受的过程,帕特罗克雷斯(Patroclus)从未预料到自己会死,荷克特尔(Hector)也只是感知到自己的时间到了,帕里斯(Paris)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只有阿吉里斯,直面死亡的狰狞却斩钉截铁,犹如荆轲刺秦。
在《伊里亚特》中,对死亡的讨论与另外一个话题交织,那就是男人生命的意义。古希腊的文化里也有“万古留名”的追求,叫做kleos。他们认同必有一死,但崇高的人生会被编成歌谣,世代相传。何谓崇高?古希腊文化似乎在“赢”上面集中了不少注意力,战争中的'赢'和奥运会上的'赢'出于同源,在公平条件下唯赢是举,其它不算。但战争并非无中生有,大多伊里亚特中的男儿不想战斗、渴望回家。再是百战不败的英雄心底也有其它动力,阿吉里斯渴望复仇留名;荷克特尔希望保家卫国;迪奥米第斯想要效力君王;无数无名的军人们需要养家糊口。河马当然不会幼稚的歌颂任何一方的正义,因为战争中没那玩意儿,而河马的高明,在于平等呈现每一种动机,让我们领会真相的复杂,从而放弃非黑即白的结论。
英雄美学
英雄的概念没有在《伊里亚特》故事中变得清晰,反而越发模糊,甚至空虚。 但闭眼安神,依然能够感受英雄的存在。阿吉里斯的刚猛无敌被千古传颂,他的故事成为童年亚历山大的枕边伴侣;君子末路的荷克特尔让无数人为之哀婉;而帕里斯的俊美浪漫又何尝不让人神往?抛开那捕风捉影的英雄哲学,只剩下这道不明的英雄美学时,我们似乎才真正触摸到本质。《伊里亚特》的结局无比悲惨,英雄死绝,特洛伊城破,生灵涂炭,王室血洗…, 有人会忍不住觉得这就是警告,但那实在是对文学过于严肃了。悲剧的结局有可能只是一种手法,也只有悲剧更能衬托出“美”的珍贵,它虽然没有具体功能,却能给后世留下无限灵感。亚历山大大帝就自认传承了阿吉里斯的血脉,他还以《伊里亚特》的故事在征服世界的战场上激励将士,为了万世荣耀,征服死亡和恐惧。
就算回到早熟的中华文明,我们对岳飞、文天祥等人物的崇拜,也多含英雄美学的成分。他们的光芒也有悲剧的衬托,岳飞要是得以安享晚年,他在历史上的位置恐怕与辛弃疾、陆游不相上下。而在南宋建国的历史背景下,与金人的战略大局实为僵持,而非收复,因为后者的牺牲实在太大。当时的南宋政权年收入1000万贯,而岳家军每年花费700万贯。很明显,这无可持续。但收复失地必然是长远计划,因此岳飞能否成功很难说,可见他光芒万丈的爱国情怀并不完全理智,而他壮烈的生平所留给我们的史诗,实际多于社会建设的经验。但就算如此,武穆的光环也足以把一整个王朝投入阴影。中国人对岳飞给予了神一般的崇拜,不完全是史实的造就,而是缘于英雄美学的巨大感染,这也算对得起他老人家了。南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巨大贡献,直到今天才被我们重新记起。
看待历史,我们永无休止的讲功过、是非、忠奸、和成败,把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一部部功利主义的教材,很是可惜。在此必须提到日本的第一部小说《源氏物语》,虽说是一部书写宫廷的小说,但类似《红楼梦》,有史实参照,也有时代背景,也多被用于研究平安时期的日本宫廷。不同的是,《源氏物语》对宫廷斗争只字未提,因为那一切何等丑陋!而小说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作者超脱于年龄、人伦、身份、财富、信仰、和其他一切牵制,一门心思的聚焦男女之情的唯美,缘起缘灭的珍贵,和无数瞬间即逝的哀婉。紫式部身为平安时期的宫廷女官,也许没有机会参与权利的角逐,却无意中将女子看待世事无常的美学视角奉献给了世界文学,江户时期的日本人在“源氏物语“中总结出“物之哀"的哲学。所谓“物之哀”,就是认为宇宙万物皆有自己的情感,只是郁结在固态中无法表达。人为万物之灵,应该用心体会万物之情,帮助它们表达。缤纷飘落的樱花,是美的极致,却也被物之哀被赋予了凄婉。所有似锦的人生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无可奈何的老去,而美学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为此忧郁和烦恼,而是带着娴静雅淡的心情去包容,并且珍惜、品味其中的美。
易中天先生可能是以美学视角品读历史的先驱之一,在《易中天中华史》的《青春志》中,刺客聂政为了保护雇主,事成后毁容切腹的血腥场面,被美学视角幻化成悲壮、甚至浪漫的历史记忆。聂政甘心无名的敬业精神,让悲送荆轲的十里燕歌倍感艳俗。书中还将被传统主流价值观看作“淫妇”的夏姬视为“比希腊的海伦更多情的美人”。出生郑国的夏姬,从小受到开放浪漫的国风影响,《诗经》中郑国诗歌二十一首,其中一半是情歌,两首描述场景,三首为男性示爱,剩下十一首全为女性示爱。东周郑国女性的开放,甚至让今人难以想象。但易中天笔下的夏姬,人生多有悲惋和委屈。早年丧夫,多有孤寡,却被指克夫的同时,还被陈国和楚国的君王大夫当做尤物抢来抢去。古代的女人没有选择人生的权利,便是红颜悲剧的源头。而当男人们不愿为“乱情”承担道德谴责时,美人就成了“红颜祸水”。夏姬希望找到真爱,她的本质无非美丽多情,哪知酿出倾国倾城的悲剧。
只有以上这般视角创新,才能让中国文化里的大量故事焕发新生。创作者当以独立的视角去从历史的信息中发掘符合当代的价值和灵感,形成全新的叙述。只有考古学家有能力以实物恢复历史本位,所有其他人对历史的再叙述其实都是创造,要知道欧洲“文艺复兴”并非当时提出,而是后世史学家在叙述中创造的学术概念。包括易中天先生在内的很多当代史学家,正在透过创新视角重写中国,想必每一种全新的视角,应该都可以拯救不少被儒家的道德观贴上耻辱柱的帝王将相。我想他们其中很多人,并没那么坏。
关于这个故事的说法很多,有听到美国人拍的纪录片里,号称荷马有意将特洛伊王子Hector的人格突出。正是他的弟弟帕里斯(Paris),与希腊王兄的妻子,绝世美人海伦偷情,私奔回国后,触发了希腊王倾巢出动,攻打特洛伊的事件。当然,荷克特尔(Hector)对弟弟的做法并不满意,但作为哥哥,决定承担后果。以中国人的眼光而言,身为特洛伊的第一战士的荷克特尔(Hector)是正宗的好男儿,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孝顺父亲,承担国家的任务,还默默承担着弟弟和父亲错误的后果,最后崇高的死在阿吉里斯(Achilies)的剑下,这快赶上岳飞了,怎能不是英雄,岂能不是故事中最推崇的人格?美国人在此与中国人高度的相似。
但1950年对《伊里亚特》的英文权威译本,所持观点截然不同。认为核心人物其实是希腊第一勇士阿吉里斯(Achilies),半人半神的天资使他在万军之中势无可挡,但这天纵的英才也未能超脱俗世的得失,在自己的战利品被希腊王强占后,他没有所谓以'大局为重',而是以停止效力来抗争强权,致使希腊军队在敌方顽强的抵抗下死伤无数。1950年的译版认为就“英雄”而言,荷马其实没有立场,多是将他们真实呈现。阿吉里斯无上的荣耀无法消除他内心的挣扎,在得知好友帕特罗克雷斯(Patroclus)因他的固执而死在荷克特尔(Hector)的剑下后,我们没有看到所谓君子自责,他重返战场,对特洛伊士兵、和荷克特尔(Hector)实行的疯狂报复和野蛮毁尸,尽管赢得了战争,但可怕的泄愤行为使得贵族礼数扫地。
作为战胜者的阿吉里斯仍然无法得到安慰。也就在此时,特洛伊国王意外的出现在他跟前,求取儿子残破不堪的尸首…。大吃一惊的阿吉里斯竟然显现出礼貌、甚至敬畏的一面,他对眼前这位哀伤的老者、自己的手下败将释放出尊敬的眼神;相比希腊国王为了胜利贡杀亲生女儿的恶行,眼前这位王者的卑微显得异常高贵。值得注意的是,荷马的文字并未以老人的慈悲去反衬勇士的狭隘,因为老人也对战胜自己的年轻人释放出同等尊敬,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身影?是古稀之年对青春的感念?还是对半神半人的敬畏?不得而知。但我想当阿吉里斯坦然让出Hector尸体的一刻,心里的挣扎放下大半。
在《伊里亚特》的故事里,所谓英雄,处处充满争议,特别是对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里,英雄是修炼的结果,遇到委屈时,当以大局为重;遇到失败时,当以自省为高。我们看不起为一己私利而反叛权威的行为;却把自我牺牲的精神推向崇高。利益在中国人这里是个不上台面的东西,而只有对正义的维护才可判定一个人是否英雄。荷马文下的英雄似乎不必如此沉重,他们只需惊世骇俗,令人怦然心动。不过他们必须承受后果,而阿吉里斯的后果是死亡。
菲迪斯神是阿吉里的母亲,她曾在儿子决定报仇之前显灵,警告他如果成功,生命将在不久后终结。尽管如此,阿吉里斯毅然决然,他无法放下这与他关联重大的祸端,欲以自己的力量将仇怨一了百了,却一步步深入泥潭,逼近自己的毁灭。死亡对很多人而言是个逃避或者勉强接受的过程,帕特罗克雷斯(Patroclus)从未预料到自己会死,荷克特尔(Hector)也只是感知到自己的时间到了,帕里斯(Paris)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只有阿吉里斯,直面死亡的狰狞却斩钉截铁,犹如荆轲刺秦。
在《伊里亚特》中,对死亡的讨论与另外一个话题交织,那就是男人生命的意义。古希腊的文化里也有“万古留名”的追求,叫做kleos。他们认同必有一死,但崇高的人生会被编成歌谣,世代相传。何谓崇高?古希腊文化似乎在“赢”上面集中了不少注意力,战争中的'赢'和奥运会上的'赢'出于同源,在公平条件下唯赢是举,其它不算。但战争并非无中生有,大多伊里亚特中的男儿不想战斗、渴望回家。再是百战不败的英雄心底也有其它动力,阿吉里斯渴望复仇留名;荷克特尔希望保家卫国;迪奥米第斯想要效力君王;无数无名的军人们需要养家糊口。河马当然不会幼稚的歌颂任何一方的正义,因为战争中没那玩意儿,而河马的高明,在于平等呈现每一种动机,让我们领会真相的复杂,从而放弃非黑即白的结论。
英雄美学
英雄的概念没有在《伊里亚特》故事中变得清晰,反而越发模糊,甚至空虚。 但闭眼安神,依然能够感受英雄的存在。阿吉里斯的刚猛无敌被千古传颂,他的故事成为童年亚历山大的枕边伴侣;君子末路的荷克特尔让无数人为之哀婉;而帕里斯的俊美浪漫又何尝不让人神往?抛开那捕风捉影的英雄哲学,只剩下这道不明的英雄美学时,我们似乎才真正触摸到本质。《伊里亚特》的结局无比悲惨,英雄死绝,特洛伊城破,生灵涂炭,王室血洗…, 有人会忍不住觉得这就是警告,但那实在是对文学过于严肃了。悲剧的结局有可能只是一种手法,也只有悲剧更能衬托出“美”的珍贵,它虽然没有具体功能,却能给后世留下无限灵感。亚历山大大帝就自认传承了阿吉里斯的血脉,他还以《伊里亚特》的故事在征服世界的战场上激励将士,为了万世荣耀,征服死亡和恐惧。
就算回到早熟的中华文明,我们对岳飞、文天祥等人物的崇拜,也多含英雄美学的成分。他们的光芒也有悲剧的衬托,岳飞要是得以安享晚年,他在历史上的位置恐怕与辛弃疾、陆游不相上下。而在南宋建国的历史背景下,与金人的战略大局实为僵持,而非收复,因为后者的牺牲实在太大。当时的南宋政权年收入1000万贯,而岳家军每年花费700万贯。很明显,这无可持续。但收复失地必然是长远计划,因此岳飞能否成功很难说,可见他光芒万丈的爱国情怀并不完全理智,而他壮烈的生平所留给我们的史诗,实际多于社会建设的经验。但就算如此,武穆的光环也足以把一整个王朝投入阴影。中国人对岳飞给予了神一般的崇拜,不完全是史实的造就,而是缘于英雄美学的巨大感染,这也算对得起他老人家了。南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巨大贡献,直到今天才被我们重新记起。
看待历史,我们永无休止的讲功过、是非、忠奸、和成败,把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一部部功利主义的教材,很是可惜。在此必须提到日本的第一部小说《源氏物语》,虽说是一部书写宫廷的小说,但类似《红楼梦》,有史实参照,也有时代背景,也多被用于研究平安时期的日本宫廷。不同的是,《源氏物语》对宫廷斗争只字未提,因为那一切何等丑陋!而小说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作者超脱于年龄、人伦、身份、财富、信仰、和其他一切牵制,一门心思的聚焦男女之情的唯美,缘起缘灭的珍贵,和无数瞬间即逝的哀婉。紫式部身为平安时期的宫廷女官,也许没有机会参与权利的角逐,却无意中将女子看待世事无常的美学视角奉献给了世界文学,江户时期的日本人在“源氏物语“中总结出“物之哀"的哲学。所谓“物之哀”,就是认为宇宙万物皆有自己的情感,只是郁结在固态中无法表达。人为万物之灵,应该用心体会万物之情,帮助它们表达。缤纷飘落的樱花,是美的极致,却也被物之哀被赋予了凄婉。所有似锦的人生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无可奈何的老去,而美学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为此忧郁和烦恼,而是带着娴静雅淡的心情去包容,并且珍惜、品味其中的美。
易中天先生可能是以美学视角品读历史的先驱之一,在《易中天中华史》的《青春志》中,刺客聂政为了保护雇主,事成后毁容切腹的血腥场面,被美学视角幻化成悲壮、甚至浪漫的历史记忆。聂政甘心无名的敬业精神,让悲送荆轲的十里燕歌倍感艳俗。书中还将被传统主流价值观看作“淫妇”的夏姬视为“比希腊的海伦更多情的美人”。出生郑国的夏姬,从小受到开放浪漫的国风影响,《诗经》中郑国诗歌二十一首,其中一半是情歌,两首描述场景,三首为男性示爱,剩下十一首全为女性示爱。东周郑国女性的开放,甚至让今人难以想象。但易中天笔下的夏姬,人生多有悲惋和委屈。早年丧夫,多有孤寡,却被指克夫的同时,还被陈国和楚国的君王大夫当做尤物抢来抢去。古代的女人没有选择人生的权利,便是红颜悲剧的源头。而当男人们不愿为“乱情”承担道德谴责时,美人就成了“红颜祸水”。夏姬希望找到真爱,她的本质无非美丽多情,哪知酿出倾国倾城的悲剧。
只有以上这般视角创新,才能让中国文化里的大量故事焕发新生。创作者当以独立的视角去从历史的信息中发掘符合当代的价值和灵感,形成全新的叙述。只有考古学家有能力以实物恢复历史本位,所有其他人对历史的再叙述其实都是创造,要知道欧洲“文艺复兴”并非当时提出,而是后世史学家在叙述中创造的学术概念。包括易中天先生在内的很多当代史学家,正在透过创新视角重写中国,想必每一种全新的视角,应该都可以拯救不少被儒家的道德观贴上耻辱柱的帝王将相。我想他们其中很多人,并没那么坏。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