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憶讀記 之 二十三《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今天除了附近散散步。便只在院子里讀書。時晴時雨。仿佛走馬燈一般。讀《汪曾祺自選集》。六十年代寫了不多的幾篇小說。《羊舍一夕》算力作。借一個夜晚發生故事濃縮幾個少年人的成長歷程。我覺得有些像海明威《戰地鐘聲》的寫法。納須彌于芥子。
然而在政治正確高於一切的時代。小說結尾也不得不安上一段口號似的文字。多少影響作品的藝術效果。汪先生在那些年先是划了右派。雖然能“隨遇而安”,終究惶恐。再後來欽點進樣板戲班子。仍然是“控制使用”。汪先生那段日子內心的陰影面積一定不小。讀完這篇小說。想起臺灣王汎森先生的名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這書我沒能買到臺版。沒有想到國內最終也出版了。封面設計特別用心。用了羅聘羅兩峰的《斗笠先生圖》。最初我以為畫面上是永歷皇帝僧裝像。好像昆曲中唱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再仔細看畫中題跋。發現不是這麼回事。“我不化你書經造像。我不化你利物齋僧。也不化你心疼的銀錢地土。只化你本有的良知良能。一念中有些差池。五更頭還該醒醒。休認作零碎機關。歸賬時終須結總。”這幾句話似乎可涵括王先生這部書的某些內容。
首先讀了同書名的那篇文章。真覺得有些影射史學的意味。文士學人在文字獄高壓重負下。開始自我約束。自我檢視。自我閹割。最終朝野升平。一派詳和。而其間隱匿著的痛苦撕裂。也許沒有人關注沒有途徑關注。王先生的這本書撕開了一道口子。叫人細看。汪曾祺以及同一時代的作家學者們大約也經歷相似的路程。
![]() |
![]() |
![]() |
然而在政治正確高於一切的時代。小說結尾也不得不安上一段口號似的文字。多少影響作品的藝術效果。汪先生在那些年先是划了右派。雖然能“隨遇而安”,終究惶恐。再後來欽點進樣板戲班子。仍然是“控制使用”。汪先生那段日子內心的陰影面積一定不小。讀完這篇小說。想起臺灣王汎森先生的名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 |
這書我沒能買到臺版。沒有想到國內最終也出版了。封面設計特別用心。用了羅聘羅兩峰的《斗笠先生圖》。最初我以為畫面上是永歷皇帝僧裝像。好像昆曲中唱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再仔細看畫中題跋。發現不是這麼回事。“我不化你書經造像。我不化你利物齋僧。也不化你心疼的銀錢地土。只化你本有的良知良能。一念中有些差池。五更頭還該醒醒。休認作零碎機關。歸賬時終須結總。”這幾句話似乎可涵括王先生這部書的某些內容。
![]() |
首先讀了同書名的那篇文章。真覺得有些影射史學的意味。文士學人在文字獄高壓重負下。開始自我約束。自我檢視。自我閹割。最終朝野升平。一派詳和。而其間隱匿著的痛苦撕裂。也許沒有人關注沒有途徑關注。王先生的這本書撕開了一道口子。叫人細看。汪曾祺以及同一時代的作家學者們大約也經歷相似的路程。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