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图书馆第三期体验记
很早就关注了“新世相”的公众号,但是它推送的文章的标题过于文青,并不是我常阅读的一个公众号。前段时间“新世相”突然刷爆朋友圈,是因为它组织的“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大概大家都“感觉被掏空”吧,即使没有真的逃离,也刷一刷以表心志。
灵魂和肉体,总得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既然肉体走不了,灵魂还是要出发的。
于是我参加了新世相图书馆第三期,这一个月的旅途,我至少行走了三个地方,日本、美国以及巴黎。《设计中的设计》,跟着原研哉的脚步逛了一下日本,试图理解性冷淡风的由来;《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倒并不是领略某个国家或城市的风貌,而是跟着访谈者去体验作家的生活;《冷血》,地广人稀的美国堪萨斯州,从卡波蒂的笔触去探访冷血杀人犯的历程;《巴黎烧了吗》,决定巴黎生死存亡的19天,我和肖尔铁茨站在一起。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你决定参加这样一个活动,要在一个月内看完4本书时,你的看书效率和理解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大幅提升。我不想走马观花乱翻书一遭,于是每一本书读完之后,都会问自己,你有什么感触。就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不断提升,甚至不断有新的想法迸出,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卡波蒂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应该先殚精竭虑,把自己的眼泪哭干,在很久很久以后才开始动手,努力在读者身上唤起相似的反应。”随后,我便在《冷血》中彻底领悟到了这点,也许是偶然,因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真的很难读,大段大段的访谈我都是跳跃式翻阅,之前读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但是真的被《冷血》的故事打动时,如醍醐灌顶。
后面三本书我都留下了reading card在扉页,每一段灵魂旅程,我都是不一样的角色:
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里,我署名“雷锋”,给下一位读这本书的读者一些小的阅读提示,也许无用,也许能帮助别人更好地发现有意思的地方;
在《冷血》里,我署名“死刑拥护者”,即使我理解佩里的童年,即使跟着卡波蒂极其“冷血”的笔触,我也不能容忍这种冷血的行为;
在《巴黎烧了吗》中,我署名“反法西斯战士”,跟肖尔铁茨站在一起,希望能够保全巴黎的一切,虽然肖尔铁茨是一个法西斯,但我相信在那19天里,他完全站在了希特勒的对立面。
现在,第四期的第一本书已经寄到了我的手上,不知道这个活动会举办多久,也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但希望灵魂能够一直在路上。
灵魂和肉体,总得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既然肉体走不了,灵魂还是要出发的。
于是我参加了新世相图书馆第三期,这一个月的旅途,我至少行走了三个地方,日本、美国以及巴黎。《设计中的设计》,跟着原研哉的脚步逛了一下日本,试图理解性冷淡风的由来;《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倒并不是领略某个国家或城市的风貌,而是跟着访谈者去体验作家的生活;《冷血》,地广人稀的美国堪萨斯州,从卡波蒂的笔触去探访冷血杀人犯的历程;《巴黎烧了吗》,决定巴黎生死存亡的19天,我和肖尔铁茨站在一起。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你决定参加这样一个活动,要在一个月内看完4本书时,你的看书效率和理解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大幅提升。我不想走马观花乱翻书一遭,于是每一本书读完之后,都会问自己,你有什么感触。就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不断提升,甚至不断有新的想法迸出,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卡波蒂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应该先殚精竭虑,把自己的眼泪哭干,在很久很久以后才开始动手,努力在读者身上唤起相似的反应。”随后,我便在《冷血》中彻底领悟到了这点,也许是偶然,因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真的很难读,大段大段的访谈我都是跳跃式翻阅,之前读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但是真的被《冷血》的故事打动时,如醍醐灌顶。
后面三本书我都留下了reading card在扉页,每一段灵魂旅程,我都是不一样的角色:
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里,我署名“雷锋”,给下一位读这本书的读者一些小的阅读提示,也许无用,也许能帮助别人更好地发现有意思的地方;
在《冷血》里,我署名“死刑拥护者”,即使我理解佩里的童年,即使跟着卡波蒂极其“冷血”的笔触,我也不能容忍这种冷血的行为;
在《巴黎烧了吗》中,我署名“反法西斯战士”,跟肖尔铁茨站在一起,希望能够保全巴黎的一切,虽然肖尔铁茨是一个法西斯,但我相信在那19天里,他完全站在了希特勒的对立面。
现在,第四期的第一本书已经寄到了我的手上,不知道这个活动会举办多久,也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但希望灵魂能够一直在路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