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等的是错误
这是应一个朋友写的。
作为一首诗的赏析,我力求避开术语和所谓的分析,像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一样地谈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算真正地理解了诗歌,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内心。
还是先读一下诗歌吧——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首先,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爱情?乡愁?是,但又不完全。其实这首诗歌的主题就一个字:等。
诗歌从第二句出现了“等”字,以后就再无出现。然而全诗意象都是围绕这个“等”字组织。第三句“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东风美好,然而不至;柳絮轻盈,却是不飞。没有来而想,不飞却盼。这自然是等。到“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关键在于一个“向”字,“向”就是盼,这也是等。到“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这等的含义如此鲜明,自不必说。直到最后一句“我不是归人,是过客……”这省略号中,包含着的,是无穷无尽的等待。
等待,一个永恒的主题。所等待的是什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等待时的美丽。盼望与失落并存,希冀与惊疑共生;心思瞬息万变,痴念一如既往。这便是等待的美学特征。明白了这一些,也就明白了诗人为什么刻意选取了这一些意象来构成全诗。这正是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它“盼望----失落”的节奏反复出现,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这个旋律到了结尾,由于省略号的运用,把诗歌推向了高潮。这个省略号,就像把前面的诗歌复制粘贴过来,又形成了新一轮的“盼望----失落”节奏,使诗歌呈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的回环往复浩渺无尽。可以说,这个省略号,真的达到了言尽意续的效果。
下面再说“美丽的错误”。
为什么“错误”是“美丽”的?
首先,我们先得理解诗人心中的美丽是什么。郑愁予是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一个人,古典美学的因子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里。我空间里有不少他的诗歌,大家自己可以去看。这里我举一首他《小小的岛》为例,来简单说明一下:
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
那儿属於热带,属於青青的国度
浅沙上,老是栖息著五色的鱼群
小鸟跳响在枝上,如琴键的起落
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披垂著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铺缀著野花如过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
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
云的幽默与隐隐的雷笑
林丛的舞乐与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
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将带著我的笛杖
那时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萤火虫
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
在《小小的岛》中,最能够表达诗人这种审美观的是“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这两句。他心中的美,不是天空朗照的那种美,而是时间被拉长,色彩被暗淡的那种怀旧的美,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地上扫痕的那种“萧索落寞”的美。
诗人不是现实的照相机,他通过现实描写自己心中的意境。不理解这一点,往往会作出贻笑大方的解读。就像《错误》结尾“美丽的错误”。这在诗人看来是美的,是因为错误背后诗歌主人公心中的等待和失落。正是这等待和失落体现出一个女子内心的美丽与哀愁。这是一种人性之美,真实之美。而恰恰是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也感染了读者。
因此,这首诗的主题,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等待的美丽。
二、为什么说表现出女子坚贞是错的?
中国文坛,永远少不了一类人。这类人用一颗道德的心,去解诗人的诗。历史上朱熹就是这样的人,他不甘寂寞,把《诗经》解了一通,留下了不少笑话。
现在这类人也不少,而且大学里最多。他们读诗,看到“女子依栏”,不是欣赏,而是立刻想到女子依栏,就是为了向男人招手。这立刻就触动了他们那“小小寂寞的城”,就挥起道德之棒,非要让这个女子把手垂下去,以体现贞德。
当我看到把“你底心似小小的寂寞的城”解释称体现女子忠贞的爱情时,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难道城门紧闭,就象征着女子为远方的那个“过客”守节?这也太荒谬了吧。其实诗人此处只是描写女子因为思念太切而产生的反动——思而不得,思念做什么,还不如把你驱除“城外”!可这么想还没有三分钟,就又开始了思念。这种写法,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异曲同工,细微传神地表现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哪里来的“忠贞”!如果要忠贞,那就不要思念啊。古代《列女传》中记载一个女子因为在街上被一个“臭男人”碰了袖子,就把一条胳膊剁下来。按照这逻辑,诗中这个女子应该挖出心来,才能显示自己的忠贞!退一步来讲,要忠贞也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这诗中唯一出现的一个男性还是一个过客!你难道要这女子为这个“过客”守节?这也太疯狂了吧。
关于这个,我就一句话。以后解诗这样的事,还是让诗人来做,道德正能量满心的人,最好到街道居委会,带一个红袖章,整天拎一个高音喇叭去转悠吧。顺便说一句,这些道德解诗人,不会读了余秀华的《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后惊的心脏病发作吧,解诗事小,身体保重啊。
三、关于一些意象的理解
1、莲花的开落
“莲花”喻女子的姣好婀娜,自然神形兼备。那,为什么是“开落”?
一方面,一开一落,比喻女子心潮起伏;另一方面,花开美好,花落凋残,哪个女子不希望在自己最美好的季节遇到心上人?花好可以无人欣赏,女子美丽怎可无人怜爱?这心情最自然不过。这样想,仿佛可以看到女子对镜自照,内心的等待与幽怨呼之欲出。
2、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东风自然是春风。现在春风未至,那就是冬末。尽管一片寒冷,但已有春的气息在萌动,这是女子心中萌发的爱情。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但男子又在哪里?于是失落寂寞,像落在地上的柳絮,死气沉沉。
这里细心人会发现,东风不来是冬末季节,而柳絮飘飞应是春末。时间错位达到两三个月。这不可能啊。如果从现实角度看,是不可能。但诗人本来也没有要想描写显示,只是借用“柳絮不飞”的意象来表现女子失落后内心的低沉。
3、哒哒的马蹄
除这一处,其他都是静景。一片空寂之中,突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女子的心自然也渐渐提到了嗓子眼。这马蹄声,不啻平地惊雷,声声踏心,那一份盼望也就越发急迫,女子几乎想跳下绣楼了。
这种盼望,随着最后一句的出现,一下子化为乌有。女子心里如何?恐怕失落太浅,几乎要骂人了吧。
于是,结尾的那句话也就顺理成章。无故遭的质问的那个男子,抬头回答:我不是你等的心上人,我只是路人甲。
我想,听到这句回答的女子,几乎要落下泪来了。
其他部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读诗,要用诗人的心去读,自然能够读的入情入理,有滋有味。比如这首诗的结尾。有人批评说郑愁予的诗没有现代性。我听了呵呵。《错误》的结尾有着很深的幽默感,而幽默恰是现代诗的特征之一,通过幽默感特别是黑色幽默来表达人生的空幻荒谬。你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就信口开河。不过,钱钟书说过,牛从来不会吹自己,起码生理上不允许,吹牛的都是人。
就到这里吧。朋友,你是有诗慧的人,我相信你看懂了我今晚的这些文字。这样的话,我真该谢谢你。
作为一首诗的赏析,我力求避开术语和所谓的分析,像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一样地谈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算真正地理解了诗歌,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内心。
还是先读一下诗歌吧——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首先,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爱情?乡愁?是,但又不完全。其实这首诗歌的主题就一个字:等。
诗歌从第二句出现了“等”字,以后就再无出现。然而全诗意象都是围绕这个“等”字组织。第三句“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东风美好,然而不至;柳絮轻盈,却是不飞。没有来而想,不飞却盼。这自然是等。到“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关键在于一个“向”字,“向”就是盼,这也是等。到“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这等的含义如此鲜明,自不必说。直到最后一句“我不是归人,是过客……”这省略号中,包含着的,是无穷无尽的等待。
等待,一个永恒的主题。所等待的是什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等待时的美丽。盼望与失落并存,希冀与惊疑共生;心思瞬息万变,痴念一如既往。这便是等待的美学特征。明白了这一些,也就明白了诗人为什么刻意选取了这一些意象来构成全诗。这正是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它“盼望----失落”的节奏反复出现,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
这个旋律到了结尾,由于省略号的运用,把诗歌推向了高潮。这个省略号,就像把前面的诗歌复制粘贴过来,又形成了新一轮的“盼望----失落”节奏,使诗歌呈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的回环往复浩渺无尽。可以说,这个省略号,真的达到了言尽意续的效果。
下面再说“美丽的错误”。
为什么“错误”是“美丽”的?
首先,我们先得理解诗人心中的美丽是什么。郑愁予是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一个人,古典美学的因子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里。我空间里有不少他的诗歌,大家自己可以去看。这里我举一首他《小小的岛》为例,来简单说明一下:
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
那儿属於热带,属於青青的国度
浅沙上,老是栖息著五色的鱼群
小鸟跳响在枝上,如琴键的起落
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披垂著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铺缀著野花如过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
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
云的幽默与隐隐的雷笑
林丛的舞乐与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
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将带著我的笛杖
那时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萤火虫
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
在《小小的岛》中,最能够表达诗人这种审美观的是“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这两句。他心中的美,不是天空朗照的那种美,而是时间被拉长,色彩被暗淡的那种怀旧的美,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地上扫痕的那种“萧索落寞”的美。
诗人不是现实的照相机,他通过现实描写自己心中的意境。不理解这一点,往往会作出贻笑大方的解读。就像《错误》结尾“美丽的错误”。这在诗人看来是美的,是因为错误背后诗歌主人公心中的等待和失落。正是这等待和失落体现出一个女子内心的美丽与哀愁。这是一种人性之美,真实之美。而恰恰是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也感染了读者。
因此,这首诗的主题,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等待的美丽。
二、为什么说表现出女子坚贞是错的?
中国文坛,永远少不了一类人。这类人用一颗道德的心,去解诗人的诗。历史上朱熹就是这样的人,他不甘寂寞,把《诗经》解了一通,留下了不少笑话。
现在这类人也不少,而且大学里最多。他们读诗,看到“女子依栏”,不是欣赏,而是立刻想到女子依栏,就是为了向男人招手。这立刻就触动了他们那“小小寂寞的城”,就挥起道德之棒,非要让这个女子把手垂下去,以体现贞德。
当我看到把“你底心似小小的寂寞的城”解释称体现女子忠贞的爱情时,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难道城门紧闭,就象征着女子为远方的那个“过客”守节?这也太荒谬了吧。其实诗人此处只是描写女子因为思念太切而产生的反动——思而不得,思念做什么,还不如把你驱除“城外”!可这么想还没有三分钟,就又开始了思念。这种写法,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异曲同工,细微传神地表现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哪里来的“忠贞”!如果要忠贞,那就不要思念啊。古代《列女传》中记载一个女子因为在街上被一个“臭男人”碰了袖子,就把一条胳膊剁下来。按照这逻辑,诗中这个女子应该挖出心来,才能显示自己的忠贞!退一步来讲,要忠贞也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这诗中唯一出现的一个男性还是一个过客!你难道要这女子为这个“过客”守节?这也太疯狂了吧。
关于这个,我就一句话。以后解诗这样的事,还是让诗人来做,道德正能量满心的人,最好到街道居委会,带一个红袖章,整天拎一个高音喇叭去转悠吧。顺便说一句,这些道德解诗人,不会读了余秀华的《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后惊的心脏病发作吧,解诗事小,身体保重啊。
三、关于一些意象的理解
1、莲花的开落
“莲花”喻女子的姣好婀娜,自然神形兼备。那,为什么是“开落”?
一方面,一开一落,比喻女子心潮起伏;另一方面,花开美好,花落凋残,哪个女子不希望在自己最美好的季节遇到心上人?花好可以无人欣赏,女子美丽怎可无人怜爱?这心情最自然不过。这样想,仿佛可以看到女子对镜自照,内心的等待与幽怨呼之欲出。
2、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东风自然是春风。现在春风未至,那就是冬末。尽管一片寒冷,但已有春的气息在萌动,这是女子心中萌发的爱情。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但男子又在哪里?于是失落寂寞,像落在地上的柳絮,死气沉沉。
这里细心人会发现,东风不来是冬末季节,而柳絮飘飞应是春末。时间错位达到两三个月。这不可能啊。如果从现实角度看,是不可能。但诗人本来也没有要想描写显示,只是借用“柳絮不飞”的意象来表现女子失落后内心的低沉。
3、哒哒的马蹄
除这一处,其他都是静景。一片空寂之中,突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女子的心自然也渐渐提到了嗓子眼。这马蹄声,不啻平地惊雷,声声踏心,那一份盼望也就越发急迫,女子几乎想跳下绣楼了。
这种盼望,随着最后一句的出现,一下子化为乌有。女子心里如何?恐怕失落太浅,几乎要骂人了吧。
于是,结尾的那句话也就顺理成章。无故遭的质问的那个男子,抬头回答:我不是你等的心上人,我只是路人甲。
我想,听到这句回答的女子,几乎要落下泪来了。
其他部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读诗,要用诗人的心去读,自然能够读的入情入理,有滋有味。比如这首诗的结尾。有人批评说郑愁予的诗没有现代性。我听了呵呵。《错误》的结尾有着很深的幽默感,而幽默恰是现代诗的特征之一,通过幽默感特别是黑色幽默来表达人生的空幻荒谬。你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就信口开河。不过,钱钟书说过,牛从来不会吹自己,起码生理上不允许,吹牛的都是人。
就到这里吧。朋友,你是有诗慧的人,我相信你看懂了我今晚的这些文字。这样的话,我真该谢谢你。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