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的摘录
不论你是否相信,完全彻底地理解因、缘和果就是理解空性。因为当你完全理解了因缘,就会认识到没有独立的、万能的、初始的因。然而因缘不是很容易搞懂,所以人们总是不情愿去深层次地理解因缘。因为当你越来越深入接近因和缘的真相,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究竟的因和缘。这样的认知使我们更加接近佛教空性的概念。
推荐大家看一部叫做《罗生门》的日本电影,是黑泽明导演的作品,从不同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因为有不同的因和缘,所以没有一个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基本上这就是我们的情况。由此可以说明,缘起和空性是同一词。
当我们不再依赖于任何因与缘,我们就不再是业债的牺牲品。例如,如果你觉得需要有朋友的爱才能感到幸福,这意味着你还在聚集业债。
如果我们还想得到表扬,如果我们还被批评困扰,如果我们被忽略时感到孤独,如果名望让我们激动兴奋,那么我们有意识无意识地总是在寻找安慰或者安全感。
然后我们害怕不幸福,我们如此辛苦地工作、付出极大的努力,只是想要赢得赞扬、避免批评、得到关注,以及不被忽视。只要你还在做这些事情,你就还受着因缘约束,从而受到业债和它的果的约束。
我们必须修行道哪个阶段才能不再造业?何时火会熄灭?当木头完全耗尽时。当木头越来越少,火也会越来越小。但是由于不安全感,我们会倾向于添加更多木头。随着你在修行路上日益进步,会日益努力不去添加木头。所以自然地,当火没有燃料,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从佛教观点看,任何源于无明和缺乏智慧的事情,无论是否以正义、平等或其他为名,都将造业,有的是善业,有的事恶业。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终极的目标是不再造任何一种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而是从所有业中得到自由解脱。
在亚洲,我们通常认为,拥有很多财富是因为有很多福报,但这事非常文化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幸运和福报的含义。
在佛教中,财富、好运和好的生活是以领悟真理的机会来衡量的。所以,一个像阿育王那样有权势又富有的国王,和一个像米粒日巴那样几乎没有足够食物的苦行者,都会受到同样的尊崇,因为他们两位都了悟真理。我们并不因为阿育王拥有比米拉日巴更多的金币就偏爱他。
佛法中最基本的那些技巧,使我们能够思维慈悲心并了悟真理,应该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对自己的控制。我认为,我们找不到任何比佛法更能够让我们幸福、富有和健康的方法了。
在心理学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有很大的区别。在佛教中,是对真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实证让你的心智健康。你对真理的理解越深、对真理的实证越高,你的心智就越健康。事实上,在佛教一个叫做大圆满的传统中,能够连心识也一起抖落、能够摆脱心识本身,才是健康的,因为心识在本质上不是健康的,是我们要摆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你还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不是健康的。
修心的本质,或者更准确地说,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在此刻,是心在持续地把假的和幻化的事物信以为真。那被称为错觉,可以通过修心得到解除。
我们必须学会专注,长时间地专注。这是让心调柔的关键。
修行路上,有些方法是深不可测的,像是冥想空性的修法。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空性在理智上有些道理,但当你去实修的那一刻,方法总是打败目标,于是你以做了相反的事而告终。你怎么修一切都是空性呢?如果我们认为什么也不存在,就是断见。
在佛经里,佛陀说,如山一般大的我执是坏的,却还是比只有芝麻粒大小的对空性的执着要好很多。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发愿,发愿能够懂得空性,懂得它全部的、完整的含义。
我们应该修行的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方法就是利益众生,但是像我们这样心胸狭窄而渺小的人,却不知道对我们而言那意味着什么。“希望我能利益众生”,能这样说是很好的,也是政治上正确的、能在公众面前讲的好辞令。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做不到自始至终去利益一个人。
发愿战胜自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你的发愿必须伴随着正见,但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正见的含义。对于初学者,为了建立正见,我们的发愿应该有宏大的愿景。例如大乘的发愿是,直到所有的众生都解脱自己才证悟成佛,并且你独自一人要让所有的众生觉悟,我们不仅发愿建设很多医院,为很多人供养食物,而且发愿最重能让他人看到真理。
因为这样的见地,发愿的动机也应该是没有局限的。我们不应该被个人的微小利益或者暂时性的解决问题所局限,而是要有真的让所有众生都证悟成佛这样宏大的发愿。
这样宏大的动机和愿景保护我们不受幻灭和失望的伤害。如果你做的生意能够赚到一百万,那么几百万则不会动摇你。
发愿的真正要诀是自律的训练,在于要坚持不懈地做。我不是在说那种长而详尽地祈祷文,我是说要真的养成随时随地发愿的习惯,在任何处境之下,无论高、低、好、坏、成功与失败。永远不要把自己发愿的地方局限在佛堂、圣地或者山顶,而是真的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发愿。
如果你能够从物质主义的幻觉中逃离,那你已经很有成就了。我们的先祖们,菩萨们并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很多过着皇室生活,享受至高无上的奢华与舒适。然而它们把那些逗堪称虚幻而痛苦的,然后从中逃离。
所以,当我们皈依佛时,我们正在从这一幻觉中逃离。我们得从承认自己有某些被政府、家庭和文化强加的特定的幻觉与衡量标准开始。特别是在这个物质主义的年代,我们以拥有多少来衡量自己、来被衡量,完全忘了自己真正是谁。结果是我们变得如此无聊、老套,所有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虚幻的目标。人类正变得非常无趣,还非常痛苦。我们衡量自己有多么特别的方式是,谁有最快的跑车,或者谁有最多的财富和最高的权力。
相比之下,皈依佛基本上是意味着接受真实的自己,并把我们的本性看作佛。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试想这会从多大程度上把你从各种各样没有必要的假设、希望和恐惧中解放出来,诸如希望被某个排队、晚宴或俱乐部接纳,或者害怕不被接纳。
我不知道你们之中是否有人曾经在上海或北京的街道上徘徊,哪怕只有一次,只是做你自己,不被你拥有多少、和谁交往、有什么样的朋友衡量,而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人。或许你应该那样尝试一次,即使只是偶尔几个小时。也许你会看到很多漂亮的事物,因为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被希望和恐惧过滤过了的。
皈依佛法意味着接受真理。每个人都想要健康、富有和幸福。如果接受“无论怎么努力我们都一定会生病、死去、并把所有财富留在身后”这个真理,我们就不会因为想要储蓄和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变得这么紧张。如果接受“我们是绝对孤独的”这一真理,我们就不会参加这么多的社交活动,因为那没有意义。当你和一整桌的人交流时,每个人却都是个体。没有人知道坐在旁边的人在想什么、忙什么或者隐藏什么。
做一个精神性的人意味着能够面对真理,并且屈服于真理,不论处境时好时坏。当好的事情发生时,珍视它;当坏的事情发生时,不要无法自拔或太过慌乱。
推荐大家看一部叫做《罗生门》的日本电影,是黑泽明导演的作品,从不同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因为有不同的因和缘,所以没有一个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基本上这就是我们的情况。由此可以说明,缘起和空性是同一词。
当我们不再依赖于任何因与缘,我们就不再是业债的牺牲品。例如,如果你觉得需要有朋友的爱才能感到幸福,这意味着你还在聚集业债。
如果我们还想得到表扬,如果我们还被批评困扰,如果我们被忽略时感到孤独,如果名望让我们激动兴奋,那么我们有意识无意识地总是在寻找安慰或者安全感。
然后我们害怕不幸福,我们如此辛苦地工作、付出极大的努力,只是想要赢得赞扬、避免批评、得到关注,以及不被忽视。只要你还在做这些事情,你就还受着因缘约束,从而受到业债和它的果的约束。
我们必须修行道哪个阶段才能不再造业?何时火会熄灭?当木头完全耗尽时。当木头越来越少,火也会越来越小。但是由于不安全感,我们会倾向于添加更多木头。随着你在修行路上日益进步,会日益努力不去添加木头。所以自然地,当火没有燃料,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从佛教观点看,任何源于无明和缺乏智慧的事情,无论是否以正义、平等或其他为名,都将造业,有的是善业,有的事恶业。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终极的目标是不再造任何一种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而是从所有业中得到自由解脱。
在亚洲,我们通常认为,拥有很多财富是因为有很多福报,但这事非常文化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幸运和福报的含义。
在佛教中,财富、好运和好的生活是以领悟真理的机会来衡量的。所以,一个像阿育王那样有权势又富有的国王,和一个像米粒日巴那样几乎没有足够食物的苦行者,都会受到同样的尊崇,因为他们两位都了悟真理。我们并不因为阿育王拥有比米拉日巴更多的金币就偏爱他。
佛法中最基本的那些技巧,使我们能够思维慈悲心并了悟真理,应该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对自己的控制。我认为,我们找不到任何比佛法更能够让我们幸福、富有和健康的方法了。
在心理学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有很大的区别。在佛教中,是对真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实证让你的心智健康。你对真理的理解越深、对真理的实证越高,你的心智就越健康。事实上,在佛教一个叫做大圆满的传统中,能够连心识也一起抖落、能够摆脱心识本身,才是健康的,因为心识在本质上不是健康的,是我们要摆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你还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不是健康的。
修心的本质,或者更准确地说,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在此刻,是心在持续地把假的和幻化的事物信以为真。那被称为错觉,可以通过修心得到解除。
我们必须学会专注,长时间地专注。这是让心调柔的关键。
修行路上,有些方法是深不可测的,像是冥想空性的修法。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空性在理智上有些道理,但当你去实修的那一刻,方法总是打败目标,于是你以做了相反的事而告终。你怎么修一切都是空性呢?如果我们认为什么也不存在,就是断见。
在佛经里,佛陀说,如山一般大的我执是坏的,却还是比只有芝麻粒大小的对空性的执着要好很多。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发愿,发愿能够懂得空性,懂得它全部的、完整的含义。
我们应该修行的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方法就是利益众生,但是像我们这样心胸狭窄而渺小的人,却不知道对我们而言那意味着什么。“希望我能利益众生”,能这样说是很好的,也是政治上正确的、能在公众面前讲的好辞令。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做不到自始至终去利益一个人。
发愿战胜自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你的发愿必须伴随着正见,但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正见的含义。对于初学者,为了建立正见,我们的发愿应该有宏大的愿景。例如大乘的发愿是,直到所有的众生都解脱自己才证悟成佛,并且你独自一人要让所有的众生觉悟,我们不仅发愿建设很多医院,为很多人供养食物,而且发愿最重能让他人看到真理。
因为这样的见地,发愿的动机也应该是没有局限的。我们不应该被个人的微小利益或者暂时性的解决问题所局限,而是要有真的让所有众生都证悟成佛这样宏大的发愿。
这样宏大的动机和愿景保护我们不受幻灭和失望的伤害。如果你做的生意能够赚到一百万,那么几百万则不会动摇你。
发愿的真正要诀是自律的训练,在于要坚持不懈地做。我不是在说那种长而详尽地祈祷文,我是说要真的养成随时随地发愿的习惯,在任何处境之下,无论高、低、好、坏、成功与失败。永远不要把自己发愿的地方局限在佛堂、圣地或者山顶,而是真的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发愿。
如果你能够从物质主义的幻觉中逃离,那你已经很有成就了。我们的先祖们,菩萨们并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很多过着皇室生活,享受至高无上的奢华与舒适。然而它们把那些逗堪称虚幻而痛苦的,然后从中逃离。
所以,当我们皈依佛时,我们正在从这一幻觉中逃离。我们得从承认自己有某些被政府、家庭和文化强加的特定的幻觉与衡量标准开始。特别是在这个物质主义的年代,我们以拥有多少来衡量自己、来被衡量,完全忘了自己真正是谁。结果是我们变得如此无聊、老套,所有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虚幻的目标。人类正变得非常无趣,还非常痛苦。我们衡量自己有多么特别的方式是,谁有最快的跑车,或者谁有最多的财富和最高的权力。
相比之下,皈依佛基本上是意味着接受真实的自己,并把我们的本性看作佛。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试想这会从多大程度上把你从各种各样没有必要的假设、希望和恐惧中解放出来,诸如希望被某个排队、晚宴或俱乐部接纳,或者害怕不被接纳。
我不知道你们之中是否有人曾经在上海或北京的街道上徘徊,哪怕只有一次,只是做你自己,不被你拥有多少、和谁交往、有什么样的朋友衡量,而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人。或许你应该那样尝试一次,即使只是偶尔几个小时。也许你会看到很多漂亮的事物,因为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被希望和恐惧过滤过了的。
皈依佛法意味着接受真理。每个人都想要健康、富有和幸福。如果接受“无论怎么努力我们都一定会生病、死去、并把所有财富留在身后”这个真理,我们就不会因为想要储蓄和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变得这么紧张。如果接受“我们是绝对孤独的”这一真理,我们就不会参加这么多的社交活动,因为那没有意义。当你和一整桌的人交流时,每个人却都是个体。没有人知道坐在旁边的人在想什么、忙什么或者隐藏什么。
做一个精神性的人意味着能够面对真理,并且屈服于真理,不论处境时好时坏。当好的事情发生时,珍视它;当坏的事情发生时,不要无法自拔或太过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