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马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生于俄罗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他4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就进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他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后来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并大获成功。他的创作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富有民族性,作品常常具有史诗般的令人震撼的听觉效果。他的好多作品难度也是相当之大,和李斯特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是其24首前奏曲中最后一首,它只有短短的62小节,但它却是这24首前奏曲里最有名的一首。它最初曾以“莫斯科的钟声”为题目出版。人们对这首曲子最感兴趣的还是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一直以来,无数的人编出了无数的故事试图解释它,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说清楚(ps:在这里小编建议不如把音乐全部听完,猜测一下作者的意图,然后再往下看)。
在我们正式讨论该曲想表达的内容时,先来做些简单的叙述:
我们先来看乐曲的第一部分,开头的三个音“la——sou——dou”,沉重而缓慢,颇有宣叙调的意味,然后是稍高音区的十分轻微的声音,好像是来自天堂的颂歌,让乐曲带上了一丝空旷和神圣的感觉。接下来就是这低音区的沉重缓慢与稍高音区的空旷神圣的相互呼应。要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第一段的话,则是先缓慢上升至最高点(B5),然后沉重的低音消失并与高音区融合,缓缓下降。
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基本速度加快(变为“agitato”),情绪突然高涨,变得异常激动,从未有哪首曲子的情绪宣泄有如此之疯狂。在这一段的中后部,三连音被快速的交替和弦代替,并急速下降,如果此时你在看演奏者,那他简直就是在疯狂的砸钢琴。
第二部分结束了,但激仍在。我们看到,第三部分的旋律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情绪却是完全的不同,和第一部分一样,在上升至最高点后缓缓下降,似乎变得哽咽,最终悄无声息地结束。
想要表达的内容:
人们的猜测有无数个版本,小编为大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
①有人主张“不要想太多”,正如其最初发表的主题一样,就是描写了一个作者在阴天时看到眼前的莫斯科教堂,并听到了里面传来的钟声。所感受到的“沉重”,“压抑”无非是对阴天时景色的渲染罢了。这种说法的致命缺陷就是无法完美地匹配第二段和第三段,那种山洪般爆发的气势好像和阴天怎么也搭不上边(难不成打雷了#偷笑),因此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少。
②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描写了一个被活埋了的人,尚存一丝体力,努力地挣扎企图获救。主张这种说法的人的故事是这样编的:低沉的钟声多次反复好像要唤醒那失去知觉的心灵,好像低低地倾诉,又好像有一丝光明显现。最终,这种恐惧变成了现实,并渐渐趋于平静。第二段描写了处于恐怖境地的一切不安的情绪,以及为逃脱这种不可幸免的境地的努力。第三段是绝望的抗争,大量的七和弦连接与八度色彩的钟声相互交织,预示着厄运的来临,知道通往天堂的大门时,呼出最后一口气,灵魂得以安息......
③第三种说法最大的卖点是结合社会现实。19世纪末页,沙皇制度统治下的俄国犹如莫斯科的寒冬一样灰暗,沉闷的叫人透不过气,到处弥漫着贫穷,愚昧,落后。所以他们认为第一部分表现了僵硬,无情的黑暗势力,第二段则是不可遏制的情感爆发出来,这是被沙皇政府残酷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呐喊。如果当时拉赫玛尼诺夫真的是这样想的话,那他应该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因为这样一来,第三段则是预示着反抗的失败与国家的最终灭亡。
好了,这几种比较流行的猜测都跟大家介绍完了,你支持哪一种呢?
微信扫码关注
![]() |
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是其24首前奏曲中最后一首,它只有短短的62小节,但它却是这24首前奏曲里最有名的一首。它最初曾以“莫斯科的钟声”为题目出版。人们对这首曲子最感兴趣的还是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一直以来,无数的人编出了无数的故事试图解释它,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说清楚(ps:在这里小编建议不如把音乐全部听完,猜测一下作者的意图,然后再往下看)。
在我们正式讨论该曲想表达的内容时,先来做些简单的叙述:
我们先来看乐曲的第一部分,开头的三个音“la——sou——dou”,沉重而缓慢,颇有宣叙调的意味,然后是稍高音区的十分轻微的声音,好像是来自天堂的颂歌,让乐曲带上了一丝空旷和神圣的感觉。接下来就是这低音区的沉重缓慢与稍高音区的空旷神圣的相互呼应。要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第一段的话,则是先缓慢上升至最高点(B5),然后沉重的低音消失并与高音区融合,缓缓下降。
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基本速度加快(变为“agitato”),情绪突然高涨,变得异常激动,从未有哪首曲子的情绪宣泄有如此之疯狂。在这一段的中后部,三连音被快速的交替和弦代替,并急速下降,如果此时你在看演奏者,那他简直就是在疯狂的砸钢琴。
![]() |
第二部分结束了,但激仍在。我们看到,第三部分的旋律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情绪却是完全的不同,和第一部分一样,在上升至最高点后缓缓下降,似乎变得哽咽,最终悄无声息地结束。
想要表达的内容:
人们的猜测有无数个版本,小编为大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
①有人主张“不要想太多”,正如其最初发表的主题一样,就是描写了一个作者在阴天时看到眼前的莫斯科教堂,并听到了里面传来的钟声。所感受到的“沉重”,“压抑”无非是对阴天时景色的渲染罢了。这种说法的致命缺陷就是无法完美地匹配第二段和第三段,那种山洪般爆发的气势好像和阴天怎么也搭不上边(难不成打雷了#偷笑),因此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少。
②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描写了一个被活埋了的人,尚存一丝体力,努力地挣扎企图获救。主张这种说法的人的故事是这样编的:低沉的钟声多次反复好像要唤醒那失去知觉的心灵,好像低低地倾诉,又好像有一丝光明显现。最终,这种恐惧变成了现实,并渐渐趋于平静。第二段描写了处于恐怖境地的一切不安的情绪,以及为逃脱这种不可幸免的境地的努力。第三段是绝望的抗争,大量的七和弦连接与八度色彩的钟声相互交织,预示着厄运的来临,知道通往天堂的大门时,呼出最后一口气,灵魂得以安息......
③第三种说法最大的卖点是结合社会现实。19世纪末页,沙皇制度统治下的俄国犹如莫斯科的寒冬一样灰暗,沉闷的叫人透不过气,到处弥漫着贫穷,愚昧,落后。所以他们认为第一部分表现了僵硬,无情的黑暗势力,第二段则是不可遏制的情感爆发出来,这是被沙皇政府残酷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呐喊。如果当时拉赫玛尼诺夫真的是这样想的话,那他应该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因为这样一来,第三段则是预示着反抗的失败与国家的最终灭亡。
好了,这几种比较流行的猜测都跟大家介绍完了,你支持哪一种呢?
微信扫码关注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