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猿 剩下笔记
第四章 探索与游戏
出于自卫和觅食的需要,机会主义动物需要学会探索,熟悉周围环境,时刻保持高水准的好奇心,对于机会主义动物来说,生活也许永远是艰难的,但对于环境的变化它能很快适应。儿童的好奇心随着年岁增加而逐渐增强,伴随我们进入成年,这和幼猴正好相反。其他动物没有能力把自己发现的创新技巧详细地传递给父母。
绘画
兴趣的发端以较少的经历获取较大效果的调查-报偿原则。最令人满意的行动,是那些或得出人意表的使信息反馈增值的行动。
三岁时,一般孩子开始提炼出基本的图形。三岁半到四岁初,内有记号的圆圈是儿童进入构图阶段的前夜。孩子认出纸上画的是一张脸,抽象试验,创造模式的阶段结束了,现在有了新的目的:完美描绘的目标。但黑猩猩永远不会出现这种突破。从圆圈里加点再到准确的全身像。然而到了能准确表现的阶段,初期涂抹活动的探索天性被淹没了,用图画交流思想的迫切需要占了上风。
音乐
与绘画不同,音乐不是必须大规模详细传输信息的活动模式,音乐是用来激发公众情绪,协调公众步调的,音乐的创新和探索内容越来越浓烈,成了抽象的审美试验的主要领域。
在绘画雕塑素描音乐歌唱舞蹈体操游戏运动书写和言语等诸多领域中,我们都可以进行复杂而专门的探索和试验,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说,它们在成人生活中就成为幼儿型的游戏模式。对于高级哺乳类来说,探索行为从适合各种活动的特殊需要解放出来而成为幼儿型的游戏模式。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探索行为已经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特而独立的驱力。在科技的发展中,从谋求基本生存目标中所运用的具体的改良技法变为纯粹的游戏。在一切探索行为中,都存在着爱好新知的冲动和惧怕新知的冲动之间的拉锯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游戏接触比其他形式的探索,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育儿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内向的阶段学会安全和后期外向的阶段学会自立。
性格孤僻者再三重复自己非常熟悉的动作,借以寻求舒适和安稳(强迫症)。反复的动作常在紧张时发生,如果适中而有节制,这些细小的对抗探索的手段是颇为有效的。缺乏可以探索的东西,在极端乏味无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上述的习惯。
第五章 争斗:地位与领地
动物世界中暴力的基本性质:为了建立自己在社会等级系统中的支配地位,或是为了建立自己在一块地方的领地权。
人类具有灵长目的等级系统,狩猎猿的领地行为,以及保卫家庭住地的攻击形式。
攻击行为
交感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使身体的一切重要系统激活,动物做好攻击准备。
威胁信号
然而攻击驱使动物冲杀,惧怕又阻止它前进,攻击前动物会先选择恫吓(仪式化的战斗倾向,威胁和反威胁)使对方退缩或者认输。
自主神经系统的信号,意向性动作,自相矛盾的体态和移置活动等行为都变成了繁缛的仪式。合在一起给动物提供了一大套威胁信号。
从生理上,副交感神经就发动猛烈的反攻,抗衡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表示威胁的信号系统由此得到发展,咕哝声和咆哮声、毛发直立等等信号。对于肌肉运动,动物发展出了专门用于威胁的姿态和行为。
移置活动:动物另谋渠道发泄感情。大大丰富了威胁信号。
动物演化出了专门对付猎物的猎杀技巧,他们很少用这些技巧来与同类争斗,攻击猎物的行为和攻击同类对手的行为在动机和表现上都大不相同。
俯首称臣的信号
如果打不过别人,又不想遭到重创,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臣服表现,提早解决争端。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关闭”激起攻击行为的信号,用上与威胁相对的行为,另一种是“开启”明白无误的非攻击性信号,诱发攻击者的另一动机(比如,采用幼仔乞食的姿势,采用雌性动物的交配姿态,诱发它给弱者整饰毛发或让弱者替它整饰毛发的情绪)。
丛林法则
任何一个物种要生存就绝不能同类相残,物种内部的进攻行为必须要受到阻抑和控制。物种的猎杀武器越强大,防止使用它们来解决物种内部争端的阻抑机制就越要强大。
人类的威胁信号和恫吓信号
发送强有力的涨红和苍白两种信号。白色意味着活动,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的,相反皮肤涨红是副交感神经系统极力抗衡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引起的。做出威胁对手的面部表情。
安抚信号
我们享有和其他灵长目相同的基本的臣服模式,蹲姿和惊叫。蹲卧动作经过分解成为今日的鞠躬动作,其主要特点是将眼睛的位置降低。
盯视
是最彻头彻尾的攻击行为。
友好的姿势常从表示顺从的姿势发展而来。握手。求爱的男女常用“婴儿语”,这是因为可以诱发更温柔,更带保护性的情感。
诱发新动机化解攻击行为,仅见于挨屁股这一体罚中,打屁股根源于性行为。
整饰行为
移置活动 我们利用一切琐屑的行为来宣泄郁积的情感。我们做这些动作是为了借此缓和紧张的情绪,在表层的社交活动下,潜藏着惧怕和攻击性。在一小群人的社会交往中,地位低的人替换性自我整饰活动频率较高。要想撒谎奏效,就要专注于自己的情绪,进入角色。掩饰需要相当充分的联系,需要对行为信号知之甚详。
人类攻击
下一步攻击方法里较大的行为变化趋势,是拉开进攻者和敌手之间的距离。正是这一步差点毁灭了人类自己。我们在进化中养成的合作精神加强了同类相残的残暴行为。
人类天生结成排他性社会集团的倾向,是无法根除的。
战争问题在生物学这个层次上来说,是一个保卫群体领地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可行的生物学办法是削减人口,严重的过分拥挤将造成社会紧张,社区组织会。
降低人口的难题:家庭这个单位是一种育儿手段,如果这一功能去除,或者受损会损害配偶固定的婚姻家庭关系。
宗教问题
从行为的意义上来说,宗教活动是一大群人长期反复表现的顺从行为,目的是让一位高踞于上的霸主息怒。神是什么呢?回到我们祖先的进化,我们生活的社群都由一位雄性支配。在树栖猿向狩猎猿进化的过程中,首领渐渐失去威权,为了维持我们的心理习惯,神的存在是对现在的首领影响的不足的一种弥补。这只是来自我们猿猴祖先的一种生物倾向:服从群体中一位威力无比,身居统治地位的成员。所以,宗教作为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手段,被证明是无比宝贵的。我们必须有一种共同的信仰来粘合我们。
为了使教育的灌输在深层的情感层次发挥应有的作用,情感的作用对宗教是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就起这种作用。
人类的主导特征是智慧和探索,凡是被用于人类智能开发和探索未知的信仰,对我们都最为有利。相信来世的信仰(相信借助于我们创造的东西,我们死后还能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最为恰当的,因为它最适合我们人类的生物属性。这一信仰可以抗衡悲观的人生态度。
保卫家庭的攻击行为
我们需要小块界限分明的家庭领地。家庭之间的分界线受到的尊重和坚守,是非常强硬的,正如其他物种对待自己的领地一样。家庭领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个性,独具风格。这和动物在居穴附近留下气味标示领地范围的行为,完全是一回事。
社会等级的竞争
个人既小心翼翼地维护他和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致性,又进行等级地位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在种种琐碎的细节上,和争夺并保持社会等级系统的游戏联系起来。
社会交往
我们进化的行为设计只适合小部落群体的生活,大约以不到100人为宜。为了减少社会接触,发展了对抗身体接触的行为模式,适用于开始建立社会关系的整个领域,这使我们把熟悉的人数保持在适合人类特性的水平上。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依然遵守远古祖先的基本生物规律。
第六章 觅食与进食
狩猎
工作代替了狩猎,但却保留了狩猎的许多特点。比如男性之间的交往,冒险,制定策略等等,古代男性合作的集体狩猎倾向在今天表现为男性参加排斥女性的活动和团体。狩猎本身是一大赌博,这是狩猎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狩猎的替代物,中产阶级的工作比较符合狩猎活动的功能。
宰杀
宰杀猎物的冲动受到文化强有力的压制。
加热食物
这有利于模仿“猎物的体温”,提高温度也有利于改善食物的味道。猴子和猿类对食物的味道非常敏感。
味觉
我们只对四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酸咸苦甜。更细微的味道不是尝出来的,而是闻出来的。喜欢甜食是典型的灵长目爱好。
肥胖焦虑症
对于“替换进食”而引起肥胖的人,只有消除他产生紧张的原因,减肥活动才能奏效。口香糖似乎是“替换进食”的一种手段。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使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但是如果他们只是依赖仅有的基本谷物而生活就会营养不良。今天凡是最健康、最富于进取精神的社会都很好地维持了动植物食谱的平衡。
第七章 整饰与安抚
动物都要保持身体的清洁,并逐渐发展成互助的社会性整饰和特定仪式,有助于加强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整饰具有了社会功能,一是让对方息怒,二是让对方消除疑虑。在人类身上,微笑代替了猴子的咂嘴,随后我们用言语来进一步满足整饰的冲动。
言语
一、信息性交谈
二、情绪性交谈 我们利用表达感情的语言来增强非言语的信息,情感的声调并不因后天的学习而发生变化,它与古代哺乳类非言语的信号系统十分接近。言语交际的价值在于:它能使情绪交流表现得更微妙,更敏感。
三、探索性交谈
四、整饰性交谈 加强见面时微笑的效果,维持社会亲和力。
摸宠物能满足我们的整饰冲动。头发具有性的意义,不能作为简单的社交友好的表示。为了满足性欲、攻击性和社交目的而打扮是裸猿行为里普遍的现象。整饰过分的原因是紧张或无聊。
医疗保健由社交性整饰行为(简单的肌肤保护)发展起来。医学成为人类安抚行为的主要表现。小病实质是整饰的邀请信号。那些暂时或长时间遭遇到社会问题的人容易患病。
洗澡是自我安抚的行为,但是我们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盐类具有消毒和保护作用,经常清洗会增加皮脂腺的负担,使皮肤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患病。安抚行为还包括保持适当的体温。
排汗
手掌和脚心从温度控制系统“借用”了排汗的反应,并且把这种反应应用于新的功能环境,由于紧张会使手和脚湿润。手掌出汗的反应非常敏感,一旦群体的安全受到威胁,整个社区或民族在这方面的反应就会突然增强。
第八章 人与动物
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驯化动物,我们的主要食物局限在几种动物身上。最早驯化的动物是山羊、绵羊和驯鹿。然后随着固定的农业社区的兴趣,猪和牛也被驯化。
共生
狗的祖先是形状如狼的野生动物,是我们祖先的激烈竞争对手。由于良种犬能大规模、长时间地协助围猎山羊绵羊和驯鹿,因此被认为是驯化这些动物的主要因素。共生犬为了多种特殊用途被选育。和人的共生动物的数量得到了增长,但那繁殖受到控制,失去了遗传的独立性。
人类从未真正成为任何动物的主要食物。杀人最多的动物(除了寄生虫)是毒蛇。
五类种际关系(猎物、共生、竞争、寄生和捕杀)并非人类独一无二的关系。此外还有上科学的、审美的和象征的态度。科学的、审美的态度是人类探索欲望的表现。象征态度把动物当成概念的人格化。
除了友谊将动物看作是偶像、意象和象征之外,始终有一些压力使我们把其他动物看做人类自身的形象。我们现行的文化在种际关系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具有鲜明拟人特征的动物(体表毛发、浑圆的外形轮廓,面部扁平,面部表情,操作小物件,直立)最受孩子喜欢。面部表情是人类视觉交际的基本形式,而且非常重要。
我们对狗进行拟人化的改造,让他变得更像人类。
儿童的年龄与他最喜欢的动物的大小成反比,因为年幼的儿童把动物看成是父母亲的替代物,而年龄较大的儿童把动物看成是自己孩子的替代物。
按性别分类,喜欢马的女孩比男孩多三倍,骑马的姿势与动作具有性的象征意义,马具有阳刚之美。随着性意识的增强,这使人感觉难堪,喜欢马和猴子的人就少了。
儿童普遍厌恶蛇和蜘蛛。对蛇的反感对猿猴自身的生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而蜘蛛成了体毛的象征,受到女孩的讨厌。
符号等值原则,老年人由于拯救濒危动物的愿望反映出他们延年益寿的愿望,核武器对人的威胁使人们从感情上去保护珍惜动物。
1967年
原文16W字,笔记写了1W字。。
出于自卫和觅食的需要,机会主义动物需要学会探索,熟悉周围环境,时刻保持高水准的好奇心,对于机会主义动物来说,生活也许永远是艰难的,但对于环境的变化它能很快适应。儿童的好奇心随着年岁增加而逐渐增强,伴随我们进入成年,这和幼猴正好相反。其他动物没有能力把自己发现的创新技巧详细地传递给父母。
绘画
兴趣的发端以较少的经历获取较大效果的调查-报偿原则。最令人满意的行动,是那些或得出人意表的使信息反馈增值的行动。
三岁时,一般孩子开始提炼出基本的图形。三岁半到四岁初,内有记号的圆圈是儿童进入构图阶段的前夜。孩子认出纸上画的是一张脸,抽象试验,创造模式的阶段结束了,现在有了新的目的:完美描绘的目标。但黑猩猩永远不会出现这种突破。从圆圈里加点再到准确的全身像。然而到了能准确表现的阶段,初期涂抹活动的探索天性被淹没了,用图画交流思想的迫切需要占了上风。
音乐
与绘画不同,音乐不是必须大规模详细传输信息的活动模式,音乐是用来激发公众情绪,协调公众步调的,音乐的创新和探索内容越来越浓烈,成了抽象的审美试验的主要领域。
在绘画雕塑素描音乐歌唱舞蹈体操游戏运动书写和言语等诸多领域中,我们都可以进行复杂而专门的探索和试验,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说,它们在成人生活中就成为幼儿型的游戏模式。对于高级哺乳类来说,探索行为从适合各种活动的特殊需要解放出来而成为幼儿型的游戏模式。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探索行为已经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特而独立的驱力。在科技的发展中,从谋求基本生存目标中所运用的具体的改良技法变为纯粹的游戏。在一切探索行为中,都存在着爱好新知的冲动和惧怕新知的冲动之间的拉锯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游戏接触比其他形式的探索,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育儿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内向的阶段学会安全和后期外向的阶段学会自立。
性格孤僻者再三重复自己非常熟悉的动作,借以寻求舒适和安稳(强迫症)。反复的动作常在紧张时发生,如果适中而有节制,这些细小的对抗探索的手段是颇为有效的。缺乏可以探索的东西,在极端乏味无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上述的习惯。
第五章 争斗:地位与领地
动物世界中暴力的基本性质:为了建立自己在社会等级系统中的支配地位,或是为了建立自己在一块地方的领地权。
人类具有灵长目的等级系统,狩猎猿的领地行为,以及保卫家庭住地的攻击形式。
攻击行为
交感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使身体的一切重要系统激活,动物做好攻击准备。
威胁信号
然而攻击驱使动物冲杀,惧怕又阻止它前进,攻击前动物会先选择恫吓(仪式化的战斗倾向,威胁和反威胁)使对方退缩或者认输。
自主神经系统的信号,意向性动作,自相矛盾的体态和移置活动等行为都变成了繁缛的仪式。合在一起给动物提供了一大套威胁信号。
从生理上,副交感神经就发动猛烈的反攻,抗衡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表示威胁的信号系统由此得到发展,咕哝声和咆哮声、毛发直立等等信号。对于肌肉运动,动物发展出了专门用于威胁的姿态和行为。
移置活动:动物另谋渠道发泄感情。大大丰富了威胁信号。
动物演化出了专门对付猎物的猎杀技巧,他们很少用这些技巧来与同类争斗,攻击猎物的行为和攻击同类对手的行为在动机和表现上都大不相同。
俯首称臣的信号
如果打不过别人,又不想遭到重创,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臣服表现,提早解决争端。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关闭”激起攻击行为的信号,用上与威胁相对的行为,另一种是“开启”明白无误的非攻击性信号,诱发攻击者的另一动机(比如,采用幼仔乞食的姿势,采用雌性动物的交配姿态,诱发它给弱者整饰毛发或让弱者替它整饰毛发的情绪)。
丛林法则
任何一个物种要生存就绝不能同类相残,物种内部的进攻行为必须要受到阻抑和控制。物种的猎杀武器越强大,防止使用它们来解决物种内部争端的阻抑机制就越要强大。
人类的威胁信号和恫吓信号
发送强有力的涨红和苍白两种信号。白色意味着活动,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的,相反皮肤涨红是副交感神经系统极力抗衡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引起的。做出威胁对手的面部表情。
安抚信号
我们享有和其他灵长目相同的基本的臣服模式,蹲姿和惊叫。蹲卧动作经过分解成为今日的鞠躬动作,其主要特点是将眼睛的位置降低。
盯视
是最彻头彻尾的攻击行为。
友好的姿势常从表示顺从的姿势发展而来。握手。求爱的男女常用“婴儿语”,这是因为可以诱发更温柔,更带保护性的情感。
诱发新动机化解攻击行为,仅见于挨屁股这一体罚中,打屁股根源于性行为。
整饰行为
移置活动 我们利用一切琐屑的行为来宣泄郁积的情感。我们做这些动作是为了借此缓和紧张的情绪,在表层的社交活动下,潜藏着惧怕和攻击性。在一小群人的社会交往中,地位低的人替换性自我整饰活动频率较高。要想撒谎奏效,就要专注于自己的情绪,进入角色。掩饰需要相当充分的联系,需要对行为信号知之甚详。
人类攻击
下一步攻击方法里较大的行为变化趋势,是拉开进攻者和敌手之间的距离。正是这一步差点毁灭了人类自己。我们在进化中养成的合作精神加强了同类相残的残暴行为。
人类天生结成排他性社会集团的倾向,是无法根除的。
战争问题在生物学这个层次上来说,是一个保卫群体领地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可行的生物学办法是削减人口,严重的过分拥挤将造成社会紧张,社区组织会。
降低人口的难题:家庭这个单位是一种育儿手段,如果这一功能去除,或者受损会损害配偶固定的婚姻家庭关系。
宗教问题
从行为的意义上来说,宗教活动是一大群人长期反复表现的顺从行为,目的是让一位高踞于上的霸主息怒。神是什么呢?回到我们祖先的进化,我们生活的社群都由一位雄性支配。在树栖猿向狩猎猿进化的过程中,首领渐渐失去威权,为了维持我们的心理习惯,神的存在是对现在的首领影响的不足的一种弥补。这只是来自我们猿猴祖先的一种生物倾向:服从群体中一位威力无比,身居统治地位的成员。所以,宗教作为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手段,被证明是无比宝贵的。我们必须有一种共同的信仰来粘合我们。
为了使教育的灌输在深层的情感层次发挥应有的作用,情感的作用对宗教是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就起这种作用。
人类的主导特征是智慧和探索,凡是被用于人类智能开发和探索未知的信仰,对我们都最为有利。相信来世的信仰(相信借助于我们创造的东西,我们死后还能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最为恰当的,因为它最适合我们人类的生物属性。这一信仰可以抗衡悲观的人生态度。
保卫家庭的攻击行为
我们需要小块界限分明的家庭领地。家庭之间的分界线受到的尊重和坚守,是非常强硬的,正如其他物种对待自己的领地一样。家庭领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个性,独具风格。这和动物在居穴附近留下气味标示领地范围的行为,完全是一回事。
社会等级的竞争
个人既小心翼翼地维护他和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致性,又进行等级地位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在种种琐碎的细节上,和争夺并保持社会等级系统的游戏联系起来。
社会交往
我们进化的行为设计只适合小部落群体的生活,大约以不到100人为宜。为了减少社会接触,发展了对抗身体接触的行为模式,适用于开始建立社会关系的整个领域,这使我们把熟悉的人数保持在适合人类特性的水平上。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依然遵守远古祖先的基本生物规律。
第六章 觅食与进食
狩猎
工作代替了狩猎,但却保留了狩猎的许多特点。比如男性之间的交往,冒险,制定策略等等,古代男性合作的集体狩猎倾向在今天表现为男性参加排斥女性的活动和团体。狩猎本身是一大赌博,这是狩猎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狩猎的替代物,中产阶级的工作比较符合狩猎活动的功能。
宰杀
宰杀猎物的冲动受到文化强有力的压制。
加热食物
这有利于模仿“猎物的体温”,提高温度也有利于改善食物的味道。猴子和猿类对食物的味道非常敏感。
味觉
我们只对四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酸咸苦甜。更细微的味道不是尝出来的,而是闻出来的。喜欢甜食是典型的灵长目爱好。
肥胖焦虑症
对于“替换进食”而引起肥胖的人,只有消除他产生紧张的原因,减肥活动才能奏效。口香糖似乎是“替换进食”的一种手段。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使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但是如果他们只是依赖仅有的基本谷物而生活就会营养不良。今天凡是最健康、最富于进取精神的社会都很好地维持了动植物食谱的平衡。
第七章 整饰与安抚
动物都要保持身体的清洁,并逐渐发展成互助的社会性整饰和特定仪式,有助于加强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整饰具有了社会功能,一是让对方息怒,二是让对方消除疑虑。在人类身上,微笑代替了猴子的咂嘴,随后我们用言语来进一步满足整饰的冲动。
言语
一、信息性交谈
二、情绪性交谈 我们利用表达感情的语言来增强非言语的信息,情感的声调并不因后天的学习而发生变化,它与古代哺乳类非言语的信号系统十分接近。言语交际的价值在于:它能使情绪交流表现得更微妙,更敏感。
三、探索性交谈
四、整饰性交谈 加强见面时微笑的效果,维持社会亲和力。
摸宠物能满足我们的整饰冲动。头发具有性的意义,不能作为简单的社交友好的表示。为了满足性欲、攻击性和社交目的而打扮是裸猿行为里普遍的现象。整饰过分的原因是紧张或无聊。
医疗保健由社交性整饰行为(简单的肌肤保护)发展起来。医学成为人类安抚行为的主要表现。小病实质是整饰的邀请信号。那些暂时或长时间遭遇到社会问题的人容易患病。
洗澡是自我安抚的行为,但是我们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盐类具有消毒和保护作用,经常清洗会增加皮脂腺的负担,使皮肤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患病。安抚行为还包括保持适当的体温。
排汗
手掌和脚心从温度控制系统“借用”了排汗的反应,并且把这种反应应用于新的功能环境,由于紧张会使手和脚湿润。手掌出汗的反应非常敏感,一旦群体的安全受到威胁,整个社区或民族在这方面的反应就会突然增强。
第八章 人与动物
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驯化动物,我们的主要食物局限在几种动物身上。最早驯化的动物是山羊、绵羊和驯鹿。然后随着固定的农业社区的兴趣,猪和牛也被驯化。
共生
狗的祖先是形状如狼的野生动物,是我们祖先的激烈竞争对手。由于良种犬能大规模、长时间地协助围猎山羊绵羊和驯鹿,因此被认为是驯化这些动物的主要因素。共生犬为了多种特殊用途被选育。和人的共生动物的数量得到了增长,但那繁殖受到控制,失去了遗传的独立性。
人类从未真正成为任何动物的主要食物。杀人最多的动物(除了寄生虫)是毒蛇。
五类种际关系(猎物、共生、竞争、寄生和捕杀)并非人类独一无二的关系。此外还有上科学的、审美的和象征的态度。科学的、审美的态度是人类探索欲望的表现。象征态度把动物当成概念的人格化。
除了友谊将动物看作是偶像、意象和象征之外,始终有一些压力使我们把其他动物看做人类自身的形象。我们现行的文化在种际关系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具有鲜明拟人特征的动物(体表毛发、浑圆的外形轮廓,面部扁平,面部表情,操作小物件,直立)最受孩子喜欢。面部表情是人类视觉交际的基本形式,而且非常重要。
我们对狗进行拟人化的改造,让他变得更像人类。
儿童的年龄与他最喜欢的动物的大小成反比,因为年幼的儿童把动物看成是父母亲的替代物,而年龄较大的儿童把动物看成是自己孩子的替代物。
按性别分类,喜欢马的女孩比男孩多三倍,骑马的姿势与动作具有性的象征意义,马具有阳刚之美。随着性意识的增强,这使人感觉难堪,喜欢马和猴子的人就少了。
儿童普遍厌恶蛇和蜘蛛。对蛇的反感对猿猴自身的生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而蜘蛛成了体毛的象征,受到女孩的讨厌。
符号等值原则,老年人由于拯救濒危动物的愿望反映出他们延年益寿的愿望,核武器对人的威胁使人们从感情上去保护珍惜动物。
1967年
原文16W字,笔记写了1W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