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時空間【泛 · 推荐】| 罗菲:“蓝房子 — 拜访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瑞典朋友带我们五位中国艺术家,从乌普萨拉驱车两小时,到达斯德哥尔摩郊外海边的一片森林歇脚。接待我们的是当地一位热情豪放的女牧师,在她家享用午餐。饭后,搭乘小艇去伦马吕岛(Runmarö),蓝天碧海托着船帆。和瑞典其他地方一样,布满了森林和稀松可见的红房子,产生诗歌与童话的国度。岛上常住有两百七十多人,也有一些人来岛上购置他们的夏季房。岛上有一所学校,十五名学生,还有一所教堂。
坐上面包车,由当地人带路,去看看森林里一座普通的浅蓝色房子。朋友们担心蓝房子主人不在家,令我们过高期待以至失望,也担心兴师动众打扰了房子主人的午休,于是没说我们一定能见到蓝房子的主人——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的时候蓝房子女主人莫妮卡正在门口,见中国朋友来,很惊讶也很高兴。她告诉我们,特朗斯特罗默刚刚进去休息了,这就进去请他出来。我们说千万不必了,不用打扰。莫妮卡还是很快转进屋子去叫老先生出来见客。
特朗斯特朗姆今年八十一岁高龄,他在九十年代初患脑溢血,之后半身不遂,右手悬在胸前,柔柔的,两根指头微微撅起,像一墩美妙的佛手。老先生慢慢从台阶上挪下来,我们想扶一把,莫妮卡说他可以自己来。坐上轮椅,笑眯眯地,满足地看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阳光在森林里投下斑驳阴影,老先生觉得有些刺眼,抬手遮着太阳,挨个凑近打探我们,像个得意的小孩子,自个儿抿嘴乐着,也逗得大伙儿乐。
其实,带我们来访的瑞典朋友中没一位之前见过老先生,来也是想碰碰运气,诗人在瑞典人心中特别受敬重,去年才拿奖也是因为瑞典人避嫌的缘故,这回过来想着看看蓝房子就心满意足了。唯一和老先生有过一面之交的只有我,那是在08年玛丽安娜隆德的“人民08艺术节”上,我被邀请用中文朗诵他的诗,随后表演了行为艺术《他们…》,我用舌头顶着一张照片爬上人字梯,这个画面他们清晰记得。我跟老先生说,当时念的其中一首诗《夜晚的书页》,给我很深共鸣,与我表演时的感受非常相似,我理解行为艺术与诗歌之间有很深的内在联系,表演也就成了对诗歌的诠释。“我的背后/远离铅色水域的地方/是另一个岸/和统治者//那些用未来/替代面孔的人”我说,那张盖在我脸上的纸,也是一种“未来”,一群不切实际不计代价的未来主义者。
我把从昆明带来的诺地卡十周年的画册送给老先生,这个以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命名的文化机构给瑞典与中国、瑞典诗人与中国诗人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文化艺术的桥梁,中国人叫缘分。可能昆明的诗人、艺术家群体是国内对老先生的名字最熟悉的一群人吧。
莫妮卡邀请我们进屋子里去参观。房子空间不大,约莫二三十平米,两层楼。屋子里也是淡淡蓝色调子的墙,陈设简朴整洁得让人惊讶。一架钢琴,一张小圆桌,一把藤椅,几把木椅,一盆小花,一枚眼镜盒,几本书。门框上挂着一把猎枪,墙上挂着几幅风格写实的静物和风景油画,其中一幅肖像素描是特朗斯特罗默的外祖父,他曾是飞行员,这所房子就是从外祖父继承得来。这间屋子里的好些家具和什物,是诗人的外祖父时代留下,保存至今。
在另一个夜晚,我们与另一位瑞典学者秉烛夜谈,海阔天空、宇宙万象、文化差异。有人问,你觉得瑞典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自哪里?他说,总的来说,瑞典人并不觉得自己就活在典型的幸福生活中,但如果真要回答这个,他觉得瑞典的知识分子愿意过简朴贫薄的生活,在简朴贫薄中得享满足。我把这话说给不同的人听,有不同的反应。但我想这句话用在特朗斯特罗默和他的蓝房子身上无疑是最佳的注脚。在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越来越宠物化时尚化的年代,过简朴生活的人将成为一种奇葩。
特朗斯特罗默在一次采访中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特朗斯特罗默被誉为“隐喻大师”,他的诗常常采用一连串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感情藏在平静的文字里。他喜欢把自然同工业产品撮合在一起,诸如:“蟋蟀疯狂地踩着缝纫机”“蓝天的马达声是强大的”等等……他擅长用特写的方法精确地捕捉日常生活细节,让流逝的瞬息释放“意义”,从而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的诗是聚会点,试图在被日常语言分隔的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
事实上,当人类堕落之后,想象力也随之堕落,人们难以从眼见的世界看见不可见的世界,从被造之物看见造物的奇妙,从平常看见神迹,从有限看见无限,从苦难看见祝福。诗歌和艺术就是要重新激活我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不被激活,人就看不见永恒,信心不被激活,看见了也不敢进去(更是不甘)。看不见也进不去,那就只能积攒财宝在地上。
从岛上回来第二天,朋友给我看一份报纸,大幅刊登特朗斯特罗默的照片,标题是:特朗斯特罗默诗歌语言里的风景与上帝。我想,这或许正是打开特朗斯特罗默诗歌世界和蓝房子的一把钥匙。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在日常与幻想之间,在现实与终极之间,在观看与倾听之间,必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也必定为诗人提供着某种平衡和内在的信念。这些信念看似不可能,但却可能,正如简朴即丰盛一样。
——本文收录于《从艺术出发:中国当代艺术随笔与访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罗菲
策展人,艺术家。
1982年生于重庆,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昆明。
2002年至今主要从事行为、录像、装置、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作品在瑞典、挪威、丹麦、芬兰、荷兰、美国、澳门及中国内地云南、北京等地展出。
2005年罗菲参与发起并策划丽江工作室“江湖”艺术项目。
2007年至2015年在昆明TCG诺地卡文化中心担任画廊总监,从事策划展览和众多国际跨文化交流项目。同时写作艺术评论、艺术家访谈,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发表。作为艺术策展人、写作者,罗菲致力于发展当代艺术及其叙事,关注当代艺术中的精神性内涵,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协作与对话搭建桥梁。个人中英文双语文集《从艺术出发》于2014年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 |
坐上面包车,由当地人带路,去看看森林里一座普通的浅蓝色房子。朋友们担心蓝房子主人不在家,令我们过高期待以至失望,也担心兴师动众打扰了房子主人的午休,于是没说我们一定能见到蓝房子的主人——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的时候蓝房子女主人莫妮卡正在门口,见中国朋友来,很惊讶也很高兴。她告诉我们,特朗斯特罗默刚刚进去休息了,这就进去请他出来。我们说千万不必了,不用打扰。莫妮卡还是很快转进屋子去叫老先生出来见客。
![]() |
特朗斯特朗姆今年八十一岁高龄,他在九十年代初患脑溢血,之后半身不遂,右手悬在胸前,柔柔的,两根指头微微撅起,像一墩美妙的佛手。老先生慢慢从台阶上挪下来,我们想扶一把,莫妮卡说他可以自己来。坐上轮椅,笑眯眯地,满足地看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阳光在森林里投下斑驳阴影,老先生觉得有些刺眼,抬手遮着太阳,挨个凑近打探我们,像个得意的小孩子,自个儿抿嘴乐着,也逗得大伙儿乐。
![]() |
其实,带我们来访的瑞典朋友中没一位之前见过老先生,来也是想碰碰运气,诗人在瑞典人心中特别受敬重,去年才拿奖也是因为瑞典人避嫌的缘故,这回过来想着看看蓝房子就心满意足了。唯一和老先生有过一面之交的只有我,那是在08年玛丽安娜隆德的“人民08艺术节”上,我被邀请用中文朗诵他的诗,随后表演了行为艺术《他们…》,我用舌头顶着一张照片爬上人字梯,这个画面他们清晰记得。我跟老先生说,当时念的其中一首诗《夜晚的书页》,给我很深共鸣,与我表演时的感受非常相似,我理解行为艺术与诗歌之间有很深的内在联系,表演也就成了对诗歌的诠释。“我的背后/远离铅色水域的地方/是另一个岸/和统治者//那些用未来/替代面孔的人”我说,那张盖在我脸上的纸,也是一种“未来”,一群不切实际不计代价的未来主义者。
我把从昆明带来的诺地卡十周年的画册送给老先生,这个以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命名的文化机构给瑞典与中国、瑞典诗人与中国诗人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文化艺术的桥梁,中国人叫缘分。可能昆明的诗人、艺术家群体是国内对老先生的名字最熟悉的一群人吧。
![]() |
莫妮卡邀请我们进屋子里去参观。房子空间不大,约莫二三十平米,两层楼。屋子里也是淡淡蓝色调子的墙,陈设简朴整洁得让人惊讶。一架钢琴,一张小圆桌,一把藤椅,几把木椅,一盆小花,一枚眼镜盒,几本书。门框上挂着一把猎枪,墙上挂着几幅风格写实的静物和风景油画,其中一幅肖像素描是特朗斯特罗默的外祖父,他曾是飞行员,这所房子就是从外祖父继承得来。这间屋子里的好些家具和什物,是诗人的外祖父时代留下,保存至今。
在另一个夜晚,我们与另一位瑞典学者秉烛夜谈,海阔天空、宇宙万象、文化差异。有人问,你觉得瑞典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自哪里?他说,总的来说,瑞典人并不觉得自己就活在典型的幸福生活中,但如果真要回答这个,他觉得瑞典的知识分子愿意过简朴贫薄的生活,在简朴贫薄中得享满足。我把这话说给不同的人听,有不同的反应。但我想这句话用在特朗斯特罗默和他的蓝房子身上无疑是最佳的注脚。在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越来越宠物化时尚化的年代,过简朴生活的人将成为一种奇葩。
特朗斯特罗默在一次采访中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特朗斯特罗默被誉为“隐喻大师”,他的诗常常采用一连串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感情藏在平静的文字里。他喜欢把自然同工业产品撮合在一起,诸如:“蟋蟀疯狂地踩着缝纫机”“蓝天的马达声是强大的”等等……他擅长用特写的方法精确地捕捉日常生活细节,让流逝的瞬息释放“意义”,从而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的诗是聚会点,试图在被日常语言分隔的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
事实上,当人类堕落之后,想象力也随之堕落,人们难以从眼见的世界看见不可见的世界,从被造之物看见造物的奇妙,从平常看见神迹,从有限看见无限,从苦难看见祝福。诗歌和艺术就是要重新激活我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不被激活,人就看不见永恒,信心不被激活,看见了也不敢进去(更是不甘)。看不见也进不去,那就只能积攒财宝在地上。
从岛上回来第二天,朋友给我看一份报纸,大幅刊登特朗斯特罗默的照片,标题是:特朗斯特罗默诗歌语言里的风景与上帝。我想,这或许正是打开特朗斯特罗默诗歌世界和蓝房子的一把钥匙。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在日常与幻想之间,在现实与终极之间,在观看与倾听之间,必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也必定为诗人提供着某种平衡和内在的信念。这些信念看似不可能,但却可能,正如简朴即丰盛一样。
——本文收录于《从艺术出发:中国当代艺术随笔与访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罗菲
策展人,艺术家。
1982年生于重庆,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昆明。
2002年至今主要从事行为、录像、装置、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作品在瑞典、挪威、丹麦、芬兰、荷兰、美国、澳门及中国内地云南、北京等地展出。
2005年罗菲参与发起并策划丽江工作室“江湖”艺术项目。
2007年至2015年在昆明TCG诺地卡文化中心担任画廊总监,从事策划展览和众多国际跨文化交流项目。同时写作艺术评论、艺术家访谈,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发表。作为艺术策展人、写作者,罗菲致力于发展当代艺术及其叙事,关注当代艺术中的精神性内涵,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协作与对话搭建桥梁。个人中英文双语文集《从艺术出发》于2014年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