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不止是火锅与山城
这不是一篇旅游攻略,只是一个在重庆主城生活了十九年的重庆人眼中的重庆。 说起重庆,大多数外地人并不会陌生。火锅、言子儿、山城……这些词或许是最能概括外地人对于重庆的了解和印象了。要我来找几个关于重庆的关键词,兴许亦不会有太多差别。然而便仅是这些词,却可以牵扯出许多足以乐道的重庆往事。 近年来,也许受各种美食节目的影响,再加上各大社交平台上好友乐此不疲地秀自己的一日三餐趋势的流行。所谓的“饮食文化”的地位扶摇直上,“吃”成了人与人之间再也逃不开的话题。到重庆,少不了的是要吃一次正宗的火锅,体验那传说中的麻、辣、烫、印象中的重庆人吃辣都是很厉害的,然而我偏偏是个例外。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不能理解重庆人对于辣的热衷。明明已辣得舌头发烫发麻,大汗淋漓,甚至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却依然不住地握着筷子在沸腾的红汤里涮。直到后来,与朋友外出吃辣的经历多了,才渐渐体会到了重庆人对“辣”的情怀。 重庆的“辣”,有种浓浓的江湖之味。那天与初中老同学一行四人吃烤鱼,烤鱼端上来的那一刻,高温下的烤盘使得底部的红汤还嗞嗞地冒着泡,烤鱼上点缀着许多深红的辣椒壳,沸腾的红油散发出特有的香气,刺激着人的食欲,也刺激着人的神经。

在这样的场合,挚友围坐一桌,热辣的食物使人兴奋而直率,也打开了各自的心怀。再加上冰啤酒或是冷饮,冰与火辣的碰撞,那种一群人共同的畅快淋漓,使你不能不欲一吐为快。一段不经意提起的往事,也会引起众人的共鸣,或是旁若无人的大笑,有时也有疯了一般地争论,然而最终都有种释放的满足。一顿饭总要吃上好几个小时,大多数时刻竟都是在畅谈。而这也是重庆美食本身的特殊性带来的结果。不像西餐、自助、快餐,重庆火锅、万州烤鱼一类美食,因火锅可以不断加汤,烤鱼可以不断加配菜,并且重庆人向来是边聊边吃,讲到兴致时可以忘了吃,以至于吃很长时间都不会撑。中途歇一会儿,聊聊学生时代的八卦,关于某某的笑话,之后想起来了,便又可以烫个毛肚鸭肠什么的继续吃。因而一顿饭从下午六点吃到午夜,也不是稀罕事。老板也多是不来催的,即便是中途关掉了烧锅的火,彼此也还可以喝着啤酒聊到夜深。

说到关火,突然想到,我的小时候吃的火锅,与现在已有许多不同。那时候旁边甚至还会摆个液化气罐,不像现在几乎处处都用了电磁炉。再是油碟,那时的佐料极简单,麻油、调味盐、味精、醋、大蒜、小葱便齐活了。什么芝麻酱甜辣酱耗油都是没有的。如今在异乡偶尔吃火锅,照着从前的习惯将麻油一罐全倒进碗里,总会迎来各种异样的眼光。也许是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那种简单粗暴的麻油模式反而越来越不受人看好了。 一餐结束,座上彼此也都依依不舍。一顿饭下来,竟有种英雄结拜的意味,那是其他形式的聚餐都没有的体会。因而重庆的火锅店,从来是人声鼎沸,火辣与酒精的释放之下,每个人都是兴奋得提高了嗓门谈笑,还有各种划拳声、起哄声。这正是重庆人特有的精神与文化,直爽、率性,甚至有些不顾形象。小伙子光着膀子,姑娘也可以趿拉着拖鞋,但却是最真实。可以这样说,也许火锅店里比婚礼殿堂许下的誓言和承诺更为牢固和义气。外地人到重庆吃火锅,大多只尝其味,然而市井中这些纯粹的喧嚣与平凡,重庆人吃火锅时的真性情,反而使人更能深入地了解这个城市。 重庆的言子儿,自然亦是一大特色。我记得过去曾同一位外地网友聊天,习惯性地回复她“要得”“对头”,她一脸懵逼地回复了好多个问号。重庆人大都不习惯单字的回答,也正是如此,往往一个简单的“是”都可以说得很响亮。“晓得”“豆是”“得行”“摁是”“不成在”,只有用重庆话讲出来时才有特有的气势。在外地上大学的我,大多数时候只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也的的确确感觉到底没有方言说得爽快,尤其是情绪激动的时候,须得冒几句重庆言子儿才解气。之前初中的同学用重庆话讲着说什么“寝室的天花板都掉下来了”(请用重庆话读),我总觉得听着别扭。过后恍然大悟,跟她说,你直接说“lui”下来了嘛,非要说掉下来。另外,重庆人对文字还有种特殊的能力,能用极形象精简的词概括一件事。重庆一档本土节目《生活麻辣烫》便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如“干豇豆”“豁飘”“左眼镜”“闷墩”“万精油”“王耍耍”“况兮兮”……都是利用重庆的特色方言来定为演员角色的名字,有些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角色特点。如“干豇豆”是形容极瘦弱的人,节目中这个角色形象也的确如此。

另外,重庆人似乎特别注重说话的干脆响亮,一些两字词也要故意说成四个字。如“清早八晨”(清晨)“黑区麻空”(漆黑)“恍尔惚兮”(恍惚)“花儿麻嗒”(潦草、乱的意思)。还有一些ABB式的,如“神戳戳”“哈戳戳”“疯扯扯”等等。这些词大都带有一定贬义的感情色彩,重庆人说起来时更是“神采飞扬”,却又是带着些只可意会的幽默,这也算是重庆人乐观热情精神的体现吧。上了年纪的人亦是如此。如果你走在路上向大爷大妈们问路,他们的热情很可能让你招架不住。“小弟娃儿,我给你讲……”或是“妹儿,顺到列个巷巷走……”

重庆还是一座与山为伴的城市。许多建筑、公路都是依山而建,故“山城”决不是徒有虚名。歌乐山、南山、缙云山,再加上许多不知名的小山,仅仅主城区的山,便数不胜数了。从我家的窗户望出去,随随便便就是山的影子。

然而重庆虽有时因山多而对城市建设感到头疼,但实则却是尽可能地保护山的存在,比如轨道交通。重庆的轻轨也是一大特色。临江的高架桥,轻轨上还可欣赏美丽的江景。并且因为建筑亦是顺江边地势而建,打开窗户看见轻轨车厢飞驰而过的情况,据说也是有的,虽然我还不曾见过。


不知沿着江边公路开的汽车会不会害怕呢。 还有上面提到的洪崖洞吊脚楼建筑。这些独特的建筑放眼望去高高低低,似乎杂乱无章,可是他们安安静静地在起伏的山与树中若隐若现,体现出的却是重庆人与山相处的和谐自在。重庆人爱山,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亦是将重庆人对山的情怀及山民们勤劳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重庆尊重了起伏的地势,造出了独特的建筑形态。这种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美感,是平原城市远远无法感受到的。

夏天的时候,走在山路之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叫蝉声如雷。然而并非是要爬上山去才算是山路,连平常的道路上,都是处处充满了坡度和起伏。

爬山成为重庆人的一种休闲方式。即便是酷热难耐的三伏天,也有不少人起个大早去爬山。出一身大汗,在山顶处放声呐喊,仿佛带走了平日里所有的压力与不快。在重庆人眼里,山是多么的亲切。承载了他们所有的抱怨和烦恼,也带给了他们夏日的阴凉与清新。也许许多外地人不会想到,火锅店里喧闹嘈杂竟会在这里化作一片宁静。是的,重庆不止有喧嚣,也有安宁与闲适,也有清新与自然。

如图所示,其实真正迷人的重庆,是景区里所看不到的。曾经有人问过我,重庆主城有什么好玩儿的。我想了想说,没有。磁器口热闹的背后,是千篇一律的古镇商业气息;洪崖洞建筑的内部,是没有太多特色的批发小商品;解放碑繁华的商圈,是大多数城市都相同的现代化。真正展现重庆魅力的,往往是那些寻常人家的生活,那些直爽的重庆言子儿。 重庆人的生活,是游客短时间里学不来的。如果你来到火锅店,你也许会厌恶高声喧哗的食客,甚至觉得不可理喻。如果你走在路上,你也许会抱怨太多上下陡坡,使你腿酸脚麻。 可是如果你真的想要体会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息。你应该选择尽可能多地走路、坐公交而不是打车,选择去那些不起眼的老房子,那些平常的人家里去听一听、看一看。 如果你来到重庆,希望你能够慢慢地走在起伏不定的路上,感受这个城市的速度与亲切。 如果你来到重庆,一定要和你最信赖最熟悉的人一起去吃火锅,不必浓妆艳服,用你最自然的姿态,最释放的样子,和他一同吃到天黑。 如果你来到重庆,希望你能够感受重庆的轨道交通,在轻轨上看江上的风光,看这个城市在江边拔地而起的公路桥,甚至是车厢里的拥挤吵闹,也是它特有的风味。 如果你来到重庆,请你一定不要想着在一周之内走完它的一切,因为醇厚而有深度的东西,往往最需要细细地品味。 重庆,远远不止火锅和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