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北京
个人的命运是时代的体现。
上个月汽车部主编送了我一个书包,一个挺大的学生包,正准备送给亲戚家小孩,左想右想,愣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人名。不是早已工作多年,就是还在上幼儿园、上小学。
如果这书包早送两个月,那个时候的我,肯定会把书包给侄女,刚好上高中,背着正合适。
今年4月,堂姐儿子满月,许久不见的侄女也来了,彼此聊了许多。她说今年6月中考,如果能考上高中自然是好的,但是知道自己成绩差,考上的几率太小,于是想去读职业学校。酒店管理、高铁乘务员、机场安检,这些都是她考虑过的方向,也咨询了正读着这些专业的人。回去的时候,我跟妈说,我发现侄女想的比我多很多,而且很能分析利弊。比如说填大学志愿的时候,我就是稀里糊涂的。
7月,从成都回到家,跟我妈东扯西扯,扯到了侄女。我说,这到底是考上还是没考上呢。我妈说,去重庆卖手机了。
......
"她爸说学费太贵,几年下来要花10几万,还不如让她去社会闯荡,像别人XX,不也是初中毕业去的浙江吗,现在开美容院,每年赚几十万。"后来我妈又说:"她爸买了一辆宝来,花了10几万。"
这是中国普通农村发生的最普通的一件事。
对比从第三空间翻转到第二空间再到第一空间的老刀,我仿佛找到了共同点。
这是不是最近常常被提到的阶层固化呢?
老刀从第三空间翻转到第二空间,难。再从第二空间翻转到第一空间,难。所以从第三空间翻转到第一空间,难上加难。然而郝景芳还是利用了作者身份之便,让老刀这样一个生活在第三空间,也就是底层人民,一路惊险跃到第一空间,也就是上层精英人群。
于是我们看到了魔幻而又非常熟悉的一幕幕:
1、北京城的高楼大厦像魔方一样折叠,第一、二、三空间就在折叠中苏醒与入睡;
2、老刀在折叠空间的连接处奔向另一个空间;
3、在第二空间,他帮年轻男子送定情信物给第一空间的女子,男子曾经去过第一空间实习,实习期间遇到了女子;
4、第一空间的女子在认识年轻男子之前,已与一位中年大叔订婚,说大叔对她很好,但大叔亲吻她的时候,她表现出了本能的抗拒;
5、女子拒绝了老刀带来的定情信物,并向老刀支付了10万元现金,嘱咐他给男子带话,告诉他,她依然爱他;
6、老刀在第一空间误闯园区的时候,遇到了前来相救的老葛,老葛说,自己尚有父母在第三空间,希望老刀帮忙带点东西去;
7、老刀等待着第一空间折叠的时间——清晨6点,然而第一空间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办完,人为改动了折叠的时间,并在折叠期间发现问题,又重新折叠回来,导致老刀的腿被夹住;
8、老刀跌跌撞撞返回了第二空间,给年轻男子带了幸福甜蜜又遥遥无期的信件;
9、老刀翻转回第三空间,手上拿着女子给的10万和年轻男子给的10万,帮两个正在和房东吵架的女生付了1万块暖气费,几人瞠目结舌,并不知道老刀为何会出手如此大方。然而对于老刀来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全书完。
我想所有读过这部中短篇小说的人,都能判断出,这不是一本科幻小说。更严谨的说,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它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着中国的阶层问题。很明显的,有下列几个。
1、身份固守:老刀的父亲从建筑工人转行到清洁工,干了一辈子,老刀子承父业,清洁工的工作干了大半辈子,没有坏,也不可能好;
2、门当户对:第一空间的女子不会与第二空间的年轻男子在一起,即使她喜欢他;
3、面包与爱情:即便是本能抗拒大叔的亲吻,女子还是会和他结婚;
4、强者控制一切:凌晨6点的空间折叠,被第一空间的人进行人为控制,由此不明所以的老刀的腿才会被夹伤;
5、金钱驱动:老刀冒着生命危险去第二第一空间,不过是因为帮年轻男子送定情信物可以拿到20万;
6、鸿沟:年轻男子不会去第一空间找女子,老葛也不会去第三空间找父母,他们之间,已隔着巨大的鸿沟;
7、阶层固化:到第二、第一空间游历一圈的老刀不会成为那两个空间的人,他无法融入其中,清洁工,才是他一生的归宿。
但真是这样的吗?
《折叠北京》很轻,虽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但也难掩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她只看到了现在。100年后,当人们再拿起这篇小说看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莫名其妙。在这点上,我不得不说,《折叠北京》确实比不上《三体》,同是科幻+人文,《折叠》科幻元素不够,人文足够狭隘。而《三体》硬科幻元素充足,人文部分也足够经典,即使1000年后再拿来看,依然能找到共鸣。雨果奖,似乎受之有愧?
北京是一座高速膨胀的城市,它终有一天会爆炸,那些折叠的空间会舒展开来,所有因为阶层带来的戾气会消散离去。人们会一起看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他们会发现,不管彼此距离多远,他们都有各自的幸福和烦恼。
上次回家,我妈说侄女的奶奶坚持要让她回来上学,不知结果会如何。
但愿她能梦想成真。
上个月汽车部主编送了我一个书包,一个挺大的学生包,正准备送给亲戚家小孩,左想右想,愣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人名。不是早已工作多年,就是还在上幼儿园、上小学。
如果这书包早送两个月,那个时候的我,肯定会把书包给侄女,刚好上高中,背着正合适。
今年4月,堂姐儿子满月,许久不见的侄女也来了,彼此聊了许多。她说今年6月中考,如果能考上高中自然是好的,但是知道自己成绩差,考上的几率太小,于是想去读职业学校。酒店管理、高铁乘务员、机场安检,这些都是她考虑过的方向,也咨询了正读着这些专业的人。回去的时候,我跟妈说,我发现侄女想的比我多很多,而且很能分析利弊。比如说填大学志愿的时候,我就是稀里糊涂的。
7月,从成都回到家,跟我妈东扯西扯,扯到了侄女。我说,这到底是考上还是没考上呢。我妈说,去重庆卖手机了。
......
"她爸说学费太贵,几年下来要花10几万,还不如让她去社会闯荡,像别人XX,不也是初中毕业去的浙江吗,现在开美容院,每年赚几十万。"后来我妈又说:"她爸买了一辆宝来,花了10几万。"
这是中国普通农村发生的最普通的一件事。
对比从第三空间翻转到第二空间再到第一空间的老刀,我仿佛找到了共同点。
这是不是最近常常被提到的阶层固化呢?
老刀从第三空间翻转到第二空间,难。再从第二空间翻转到第一空间,难。所以从第三空间翻转到第一空间,难上加难。然而郝景芳还是利用了作者身份之便,让老刀这样一个生活在第三空间,也就是底层人民,一路惊险跃到第一空间,也就是上层精英人群。
于是我们看到了魔幻而又非常熟悉的一幕幕:
1、北京城的高楼大厦像魔方一样折叠,第一、二、三空间就在折叠中苏醒与入睡;
2、老刀在折叠空间的连接处奔向另一个空间;
3、在第二空间,他帮年轻男子送定情信物给第一空间的女子,男子曾经去过第一空间实习,实习期间遇到了女子;
4、第一空间的女子在认识年轻男子之前,已与一位中年大叔订婚,说大叔对她很好,但大叔亲吻她的时候,她表现出了本能的抗拒;
5、女子拒绝了老刀带来的定情信物,并向老刀支付了10万元现金,嘱咐他给男子带话,告诉他,她依然爱他;
6、老刀在第一空间误闯园区的时候,遇到了前来相救的老葛,老葛说,自己尚有父母在第三空间,希望老刀帮忙带点东西去;
7、老刀等待着第一空间折叠的时间——清晨6点,然而第一空间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办完,人为改动了折叠的时间,并在折叠期间发现问题,又重新折叠回来,导致老刀的腿被夹住;
8、老刀跌跌撞撞返回了第二空间,给年轻男子带了幸福甜蜜又遥遥无期的信件;
9、老刀翻转回第三空间,手上拿着女子给的10万和年轻男子给的10万,帮两个正在和房东吵架的女生付了1万块暖气费,几人瞠目结舌,并不知道老刀为何会出手如此大方。然而对于老刀来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全书完。
我想所有读过这部中短篇小说的人,都能判断出,这不是一本科幻小说。更严谨的说,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它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着中国的阶层问题。很明显的,有下列几个。
1、身份固守:老刀的父亲从建筑工人转行到清洁工,干了一辈子,老刀子承父业,清洁工的工作干了大半辈子,没有坏,也不可能好;
2、门当户对:第一空间的女子不会与第二空间的年轻男子在一起,即使她喜欢他;
3、面包与爱情:即便是本能抗拒大叔的亲吻,女子还是会和他结婚;
4、强者控制一切:凌晨6点的空间折叠,被第一空间的人进行人为控制,由此不明所以的老刀的腿才会被夹伤;
5、金钱驱动:老刀冒着生命危险去第二第一空间,不过是因为帮年轻男子送定情信物可以拿到20万;
6、鸿沟:年轻男子不会去第一空间找女子,老葛也不会去第三空间找父母,他们之间,已隔着巨大的鸿沟;
7、阶层固化:到第二、第一空间游历一圈的老刀不会成为那两个空间的人,他无法融入其中,清洁工,才是他一生的归宿。
但真是这样的吗?
《折叠北京》很轻,虽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但也难掩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她只看到了现在。100年后,当人们再拿起这篇小说看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莫名其妙。在这点上,我不得不说,《折叠北京》确实比不上《三体》,同是科幻+人文,《折叠》科幻元素不够,人文足够狭隘。而《三体》硬科幻元素充足,人文部分也足够经典,即使1000年后再拿来看,依然能找到共鸣。雨果奖,似乎受之有愧?
北京是一座高速膨胀的城市,它终有一天会爆炸,那些折叠的空间会舒展开来,所有因为阶层带来的戾气会消散离去。人们会一起看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他们会发现,不管彼此距离多远,他们都有各自的幸福和烦恼。
上次回家,我妈说侄女的奶奶坚持要让她回来上学,不知结果会如何。
但愿她能梦想成真。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