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Z的毕业旅行
南方的雨季总是绵延悠长,惊蛰一过,春的脚步还没临近,这小雨却是欢快地下个不停。这里地处苏州,毗临上海,是六百年昆曲的发源地。一条条河流像是弯弯曲曲的静脉在大地上流淌,河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工厂,工厂旁边的荒地上一颗颗光秃秃的树插入天空,竟也为这白墙黑瓦的水墨画涂上了一抹干枯的色彩,小Z的毕业旅行也在这个城市拉开了帷幕。
从上海汽车南站坐车时,天空就是雾蒙蒙的,憋屈着却又哭不出来,就像小Z此时的心情。这一年的年三十小Z是在酒店里看书度过的,虽说路是自己选择的,没什 么好抱怨,可心里还是隐隐觉得委屈。一出地铁就看到不远处的世博会中国馆孤零零地屹立在那里,它的同伴都已被拆除运回故乡。小Z已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去 的那里,只记得那天下着大雨,独自一人打着伞用手机地图摸索到这个地方。小Z几乎逛遍了上海的每个景点,甚至无聊到连动物园也没有放过。可毫无例外的都是 一个人。成长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你终要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小Z想。
上车前,小Z给在那个城市工作的Y打了个电话。Y是小Z大学期间的好基友。两人大学期间都没有女朋友。虽没有一起打过仗,嫖过娼,但是两人每天一起去上课,下课一起吃饭,吃完饭一起上晚自习,第二天又一起早读,继续上课,周末又一起去新东方学习口语。假期一起去旅行。用小Z周围同学的话说就是:没见过哪 对比你们更恩爱的。毕业后Y去了昆山,在一个电子厂工作,小Z却还是前途未卜。毕业那一刻来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散伙饭上大家哭的稀里哗啦,小Z看着 眼前的场景,心里一片默然,绞尽脑汁还是想不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回去后小Z把抽屉里上海华为的那份offer又原封不动地退给了辅导员,悄悄买了 一张去上海的机票。第二天早上临走前看着还在熟睡的室友们,小Z轻轻地关上了门,望了最后一眼门牌上的数字——085035。中午在浦东机场群发了一条短信:已到上海,你们不用送了。
随着大巴在G02国道上飞驰,车窗外上海的高楼渐渐消逝了,目之所及都是江浙一带的乡野风光。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麦苗已探出了它们绿油油的脑袋,时不时冒出的一条河流婉若昆曲中的水袖在大地上翻转、腾挪。望着眼前的一切,小Z的思绪也开始飞舞起来。半年前放弃稳定的工作来到上海是因为小Z不想生活就这么 早被定下来。对于人生,小Z还有很多困惑,比如,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可以突然变得亲密无间?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当人获得财富之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带着这些困惑小Z最终去了上海期货交易所对面的那家中日合资的酒店——小南国。
这家酒店位于浦东陆家嘴广场附近,集合了餐饮,SPA,休闲等设施。中国的老板是上海本地人,毕业于复旦,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小Z的其中一个领班是来 自安徽芜湖的女子,面容姣好,看上去也就二十几岁的样子,小Z称之霞姐。事后才知道霞姐原来已近三十了,至今单身一人,这引起了小Z的好奇,但又不好意思 询问,几番欲言又止,终于还是将好奇压在了心底。霞姐带领小Z办理了入职手续,领了一套工作服,又参观了一下和小Z工作相关的几个部门。小Z主要负责咖啡 吧的一片休闲区,主要工作就是为客人点一下所需要的酒水饮料和小吃,工作也算轻松。偶尔来了老外,小Z会用不太熟练的英文去交谈几句,除此之外,小Z大学 里所学的那些知识在这里几乎派不上用场。“这样其实挺好,就拿自己做实验,看看陌生的环境会怎样改变一个人”,小Z试图这样去开导自己。
小Z沉浸在回忆中,重新触摸这一年来的一幕幕往事,它们仿佛还带着微弱的体温在小Z的脑海中静静地躺着。想到这里小Z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微笑,心里平静了许 多。这时车窗外又下起了小雨,一丝丝被风吹斜了的雨滴打在车窗上,汇聚成一条条弯弯的曲线,很快就消逝不见了。江南的梅雨季节,就像一个爱耍小性子的女子,情人只要稍微一哄,便立刻破涕为笑,雨过天晴。对于这趟旅行小Z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开始的计划是从东南走到西南再走到西北。因为小Z心中有一个 愿望:希望这趟旅行能够解开内心的那些疑惑,为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于是他隐隐觉得应该把旅途的终点放在敦煌。
选择昆山作为旅途的起点,除了因为它靠近上海,还因为它是吴越泽国,600年昆曲的发源地。当初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很多已经成为江南文化甚至中华 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小Z的血液。《史记》中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枫桥夜泊》中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浣溪纱》中范蠡与西施太湖之滨的渔舟唱晚。千百年来,余音袅袅,绕梁不绝。而这时昆曲鼻祖顾坚也从千灯镇的深巷中款款走出,迈出了昆曲影响整个民族审美的第一步。小Z时常想象,从小耳濡目染,被这种文化 默默滋养着的姑苏人该是怎样的一种雅致与秀气。
昆曲发展的顶峰是在明朝后叶,尽管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小Z的老乡,但小Z对这个老乡和他的朝代却无一丝好感。“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 塌了”,世间的兴衰荣辱大抵逃不出这个循环。小Z的家乡至今还保存着一栋完整的明代城楼和一段已经坍圮了的古城墙,城墙上斑驳的刻痕还依稀能够辨别出“古 徽州府”的字样。每次回去,小Z时常会去那里转转,护城河围绕着城墙流过,河面反射过来的阳光隐隐有些刺眼,岸边都种着庄稼,寒冬里枯草与残雪相间的就是这一点绿色了。站在城墙上,冷风从四面八方呼呼地吹来,整个县城尽收眼底。县城南面有一座明代的皇陵,布局与规划都和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如出一辙,只是里面葬着的是朱元璋的母亲。小Z只是小时候听大人提起过,可自己却是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小Z并不是一个恋家的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他怀有复杂的感情。地理上 他生长于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五年。可精神上家乡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营养,此后十年间辗转异地求学,终于还是和这个小城渐行渐远了。
汽车在昆山长途汽车站停下来,给Y发了短信,两人毕业后已将近一年多没见面了,联系也只是在电话里聊聊彼此的近况。按照Y的指示,小Z走到车站广场坐上了 6路公交,上车后才发现钱包里没有多余的零钱,只好又下来找到附近的一家超市,站在柜台前犹豫了会,终于还是买了包烟。这时天空中又飘起了雨滴,跟售票员交待了下车的站点之后眼皮便沉沉地闭了起来。睡梦中小Z仿佛感到自己变得很小很小,身体就像一个大的房间,自己蜷缩在这个房间的一个角落。牙齿也变得很软 很软,上下牙齿之间仿佛隔了无数层海绵,像是有道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小Z的灵魂此刻仿佛离开了肉体,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这个躯壳。不知过了多久,小Z从一阵颠簸中醒来,灵魂和肉体又合二为一。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公交已驶入郊区,远处民居的屋顶已升起阵阵白色的炊烟,夕阳也收起了最后一缕红光,一对归巢的鸟儿穿过天幕,西天一派淡紫雪青,小Z问了下售票员,距离Y所在的那个镇——陆云,还有5个站。
这一带布满了工厂,零星的几处民居散落周围。两人买了些熟食,又买了点白菜、粉丝,准备煮一个火锅。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一瓶当地的白酒,两瓶石库门黑标,外加一箱啤酒,今夜因为不归所以是必醉了。火锅已反复煮了几遍,雨点拍打着玻璃窗,随着夜色加深,灯光也显得更加明亮,偶尔一丝寒风从门缝中钻进来,两人不禁缩了缩衣领。宋人蒋捷诗云: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宋朝末年的颠沛流离,自然不能像盛世的东坡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代也决定了 人的脑袋。人潮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自己的那一方屋檐下自给自足,时间久了,便习以为常,对外面世界不再有冲动,也开始默默接受它的逻辑。早上醒来推开门,一夜风雨过后,蛙鸣阵阵,小Z又闻到了那久违的泥土的气息。
从上海汽车南站坐车时,天空就是雾蒙蒙的,憋屈着却又哭不出来,就像小Z此时的心情。这一年的年三十小Z是在酒店里看书度过的,虽说路是自己选择的,没什 么好抱怨,可心里还是隐隐觉得委屈。一出地铁就看到不远处的世博会中国馆孤零零地屹立在那里,它的同伴都已被拆除运回故乡。小Z已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去 的那里,只记得那天下着大雨,独自一人打着伞用手机地图摸索到这个地方。小Z几乎逛遍了上海的每个景点,甚至无聊到连动物园也没有放过。可毫无例外的都是 一个人。成长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你终要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小Z想。
上车前,小Z给在那个城市工作的Y打了个电话。Y是小Z大学期间的好基友。两人大学期间都没有女朋友。虽没有一起打过仗,嫖过娼,但是两人每天一起去上课,下课一起吃饭,吃完饭一起上晚自习,第二天又一起早读,继续上课,周末又一起去新东方学习口语。假期一起去旅行。用小Z周围同学的话说就是:没见过哪 对比你们更恩爱的。毕业后Y去了昆山,在一个电子厂工作,小Z却还是前途未卜。毕业那一刻来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散伙饭上大家哭的稀里哗啦,小Z看着 眼前的场景,心里一片默然,绞尽脑汁还是想不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回去后小Z把抽屉里上海华为的那份offer又原封不动地退给了辅导员,悄悄买了 一张去上海的机票。第二天早上临走前看着还在熟睡的室友们,小Z轻轻地关上了门,望了最后一眼门牌上的数字——085035。中午在浦东机场群发了一条短信:已到上海,你们不用送了。
随着大巴在G02国道上飞驰,车窗外上海的高楼渐渐消逝了,目之所及都是江浙一带的乡野风光。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麦苗已探出了它们绿油油的脑袋,时不时冒出的一条河流婉若昆曲中的水袖在大地上翻转、腾挪。望着眼前的一切,小Z的思绪也开始飞舞起来。半年前放弃稳定的工作来到上海是因为小Z不想生活就这么 早被定下来。对于人生,小Z还有很多困惑,比如,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可以突然变得亲密无间?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当人获得财富之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带着这些困惑小Z最终去了上海期货交易所对面的那家中日合资的酒店——小南国。
这家酒店位于浦东陆家嘴广场附近,集合了餐饮,SPA,休闲等设施。中国的老板是上海本地人,毕业于复旦,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小Z的其中一个领班是来 自安徽芜湖的女子,面容姣好,看上去也就二十几岁的样子,小Z称之霞姐。事后才知道霞姐原来已近三十了,至今单身一人,这引起了小Z的好奇,但又不好意思 询问,几番欲言又止,终于还是将好奇压在了心底。霞姐带领小Z办理了入职手续,领了一套工作服,又参观了一下和小Z工作相关的几个部门。小Z主要负责咖啡 吧的一片休闲区,主要工作就是为客人点一下所需要的酒水饮料和小吃,工作也算轻松。偶尔来了老外,小Z会用不太熟练的英文去交谈几句,除此之外,小Z大学 里所学的那些知识在这里几乎派不上用场。“这样其实挺好,就拿自己做实验,看看陌生的环境会怎样改变一个人”,小Z试图这样去开导自己。
小Z沉浸在回忆中,重新触摸这一年来的一幕幕往事,它们仿佛还带着微弱的体温在小Z的脑海中静静地躺着。想到这里小Z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微笑,心里平静了许 多。这时车窗外又下起了小雨,一丝丝被风吹斜了的雨滴打在车窗上,汇聚成一条条弯弯的曲线,很快就消逝不见了。江南的梅雨季节,就像一个爱耍小性子的女子,情人只要稍微一哄,便立刻破涕为笑,雨过天晴。对于这趟旅行小Z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开始的计划是从东南走到西南再走到西北。因为小Z心中有一个 愿望:希望这趟旅行能够解开内心的那些疑惑,为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于是他隐隐觉得应该把旅途的终点放在敦煌。
选择昆山作为旅途的起点,除了因为它靠近上海,还因为它是吴越泽国,600年昆曲的发源地。当初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很多已经成为江南文化甚至中华 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小Z的血液。《史记》中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枫桥夜泊》中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浣溪纱》中范蠡与西施太湖之滨的渔舟唱晚。千百年来,余音袅袅,绕梁不绝。而这时昆曲鼻祖顾坚也从千灯镇的深巷中款款走出,迈出了昆曲影响整个民族审美的第一步。小Z时常想象,从小耳濡目染,被这种文化 默默滋养着的姑苏人该是怎样的一种雅致与秀气。
昆曲发展的顶峰是在明朝后叶,尽管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小Z的老乡,但小Z对这个老乡和他的朝代却无一丝好感。“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 塌了”,世间的兴衰荣辱大抵逃不出这个循环。小Z的家乡至今还保存着一栋完整的明代城楼和一段已经坍圮了的古城墙,城墙上斑驳的刻痕还依稀能够辨别出“古 徽州府”的字样。每次回去,小Z时常会去那里转转,护城河围绕着城墙流过,河面反射过来的阳光隐隐有些刺眼,岸边都种着庄稼,寒冬里枯草与残雪相间的就是这一点绿色了。站在城墙上,冷风从四面八方呼呼地吹来,整个县城尽收眼底。县城南面有一座明代的皇陵,布局与规划都和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如出一辙,只是里面葬着的是朱元璋的母亲。小Z只是小时候听大人提起过,可自己却是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小Z并不是一个恋家的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他怀有复杂的感情。地理上 他生长于斯,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五年。可精神上家乡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营养,此后十年间辗转异地求学,终于还是和这个小城渐行渐远了。
汽车在昆山长途汽车站停下来,给Y发了短信,两人毕业后已将近一年多没见面了,联系也只是在电话里聊聊彼此的近况。按照Y的指示,小Z走到车站广场坐上了 6路公交,上车后才发现钱包里没有多余的零钱,只好又下来找到附近的一家超市,站在柜台前犹豫了会,终于还是买了包烟。这时天空中又飘起了雨滴,跟售票员交待了下车的站点之后眼皮便沉沉地闭了起来。睡梦中小Z仿佛感到自己变得很小很小,身体就像一个大的房间,自己蜷缩在这个房间的一个角落。牙齿也变得很软 很软,上下牙齿之间仿佛隔了无数层海绵,像是有道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小Z的灵魂此刻仿佛离开了肉体,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这个躯壳。不知过了多久,小Z从一阵颠簸中醒来,灵魂和肉体又合二为一。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公交已驶入郊区,远处民居的屋顶已升起阵阵白色的炊烟,夕阳也收起了最后一缕红光,一对归巢的鸟儿穿过天幕,西天一派淡紫雪青,小Z问了下售票员,距离Y所在的那个镇——陆云,还有5个站。
这一带布满了工厂,零星的几处民居散落周围。两人买了些熟食,又买了点白菜、粉丝,准备煮一个火锅。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一瓶当地的白酒,两瓶石库门黑标,外加一箱啤酒,今夜因为不归所以是必醉了。火锅已反复煮了几遍,雨点拍打着玻璃窗,随着夜色加深,灯光也显得更加明亮,偶尔一丝寒风从门缝中钻进来,两人不禁缩了缩衣领。宋人蒋捷诗云: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宋朝末年的颠沛流离,自然不能像盛世的东坡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代也决定了 人的脑袋。人潮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自己的那一方屋檐下自给自足,时间久了,便习以为常,对外面世界不再有冲动,也开始默默接受它的逻辑。早上醒来推开门,一夜风雨过后,蛙鸣阵阵,小Z又闻到了那久违的泥土的气息。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