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奥运会
查看话题 >为什么蒙古不能夺得奥运会马术金牌
![]() |
在看奥运会比赛时,有朋友开玩笑问起:“蒙古骑兵当年那么厉害,为什么看不到他们在马术、射箭项目上夺得金牌?”
还真是。蒙古国自1964年参加奥运会以来,只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曾获得过两块金牌,但却是来自拳击和柔道,至于马术和射箭,近几届奥运会连铜牌都没摸到过。天下闻名的蒙古摔跤,也只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得到过一枚女子自由式63公斤级的铜牌。
当然,蒙古人现在也早就并不都是过着骑马放牧、射箭狩猎或摔跤嬉戏的游牧生活,事实上仅首都乌兰巴托一座城市就居住着蒙古国45%的人口。不过,这也并不仅是蒙古人的问题,因为同理我们也可以问:号称“自行车王国”、几乎有超过10亿人骑车的中国,为什么直到这届奥运会才在自行车项目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又或者,像越南这样曾打了一代人的战争、也出了许多神枪手的国度,为何直到现在才第一次夺得射击金牌?
简单地说,奥运会上的大多数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与传统社会中的体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这样的实践,几乎是两回事。以马术为例,奥运会上的现代马术六个小项(盛装舞步、场地障碍赛、三项赛,各分团体和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从欧洲的传统中衍生出来的,与那种草原奔跑的蒙古赛马大有不同;射箭也是,从器械到比赛规则,都与传统游牧社会的射猎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 |
奥运会的射箭项目,弓箭已非传统的弓箭,而是一种精密器械 |
不仅如此,现代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其实脱离了生活实践,倒更接近于“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奥运夺金就像学术前沿的突破一样,拼的是最尖端的一点点领先优势。几乎每一个体育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以取得最前沿的少许突破。在马术比赛中,这首先意味着要运用现代科技来培育良种马;射箭则更复杂,需要专门的团队研究射程、飞行轨迹、材质乃至风速。这还仅仅只是基础,因为还需要有成批的选手愿意付出大量时间去反复进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以寻求突破。
就此而言,蒙古牧民无法获得奥运会金牌是不必惊奇的,这就像中国数亿农民中尽管有许多人深知怎么种地,但如果比的是亩产量最高的记录,那他们是绝对赢不了袁隆平团队的。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并不意味着就具备第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附带说一句,虽然一说起畜牧业,许多人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内蒙、新疆等有着大片辽阔草原的省区,但国内畜牧业产值最高的省份其实却是山东,而且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只是台前的“演员”,而各国真正比拼的乃是背后的一套现代化“程序”——有没有一套人才选拔体系、俱乐部网络、激励因素、科技研发力量、市场化平台等综合而成的机制支撑着,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优秀的选手来。
这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使得整个社会围绕着它自发重组结构,从各个环节上予以支撑,形成一个生态,以带动整体的发展。否则,即便偶尔冒出像当年破跳高世界纪录的朱建华那样的天才选手,之后也会难以为继。就此而言,这意味着要将体育项目也作为一个个产业来加以现代化的重新改造,而如果一个社会自身未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极难做到这一点的,因为这伴随着一个社会的整体改造。
就像产业集聚一样,有时某个体育项目上太投入,会使当地社会难以充分顾及其它项目的发展。本届奥运会东道主巴西便是如此:在足球项目上巴西是公认最具实力的争霸者之一,但在1984-2012年间的七届奥运会上,它加起来仅斩获17枚金牌,平均每届两块半金牌;这次当了东道主,总算也只略有改观——夺得6块金牌。值得注意的是,拉美的足球运动全世界闻名,但在奥运会上的战绩却颇为惨淡:自1988年以来,仅获得奥运金牌总数的5%。除了古巴这个例外,所有拉美国家在体育运动的综合发展水平上都表现甚差。
![]() |
1988-2016年间历届奥运会金牌分布 |
如果把世界分成七个主要区域,可以明显看出:近三十年来的八届奥运会上,绝大部分金牌都被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欧美、东欧、东亚所瓜分,而欠发达的拉丁美洲、非洲、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则是成绩最差的,这绝非偶然。虽然某一国家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会有所波动,也有时金牌较少而奖牌很多(如英国在1996年奥运会上仅得1金8银6铜),但如果拉长时段来看整个地区的金牌数字,事实证明还是可以看出相当稳定的趋势。
在此期间决出的2283块奥运金牌中,欧美地区(包含西欧及北美、澳新)摘取1041块,占金牌总数的47.9%(奖牌总数则占47.3%);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欧集团占24.1%(奖牌数占24.5%),东亚各国占16.1%(奖牌数占14.2%)。剩下的世界各地仅分得不到12%的金牌数额,其中最差的是南亚东南亚,这个占到世界人口近三成的区域,在最近八届奥运会上加起来仅夺得了18枚,其中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竟然一金未得;而在这一区域夺得金牌最多的泰国(主要在举重、拳击等项目)也是相对发达的国家,至于印度,则加起来只摘得包括唯一一块金牌在内的14块奖牌。
![]() |
(1988以来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分布:按百分比计算。欧美列强表现稳定,东欧下降最快,东亚则由于中国的崛起而扩大了份额,拉美的相对扩大与1992年后古巴开始参加奥运会有关)
固然,体育运动有其特殊性:它时常会爆冷,也有运动偏好(例如极少有西欧北美的选手参加举重比赛,但他们常常垄断马术、赛艇、帆船帆板乃至自行车等项目),还会和身体素质有关,如非洲选手这些年来就在中长跑项目上表现突出,而牙买加这个小岛国却出了多名世界级的百米飞人。无论是博尔特还是埃塞俄比亚女子长跑名将迪巴巴家族,他们早年的训练场地都非常差,不过相对而言,跑步、足球原本对于场地、技术等各方面的要求就不像马术、赛艇之类的贵族运动为高,甚至可以不需要场地;而在泳池里,你基本上就看不到黑人选手。但个别项目可以存在某国的特殊优势(连印度也在板球项目上颇具实力),如果是看各项体育的综合竞技能力,还是可以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建立起关联度的。
![]() |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等院校学者日前的研究成果:各国在过去百年间男女平均身高的增长)
至于说到身体素质条件,其实本身也会随社会的发达程度而有所改变——对此最明显的一点是,赛场上的美国黑人明显比非洲黑人高大强壮得多。按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18岁女性平均身高增长了9.5厘米,但低于日本的16.0厘米和韩国的20.2厘米,以至于从一度身高领先于日韩变为被它们追平乃至超越。与之适成对比的是:欠发达的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成人的身高在过去四十年间没有明显改变,乌干达及塞拉利昂成年男子身高甚至还变矮了。这种身体素质的改善,说到底仍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
在日本和中国的花样游泳队都曾任教的井村雅代日前曾说:“亚洲人口虽多,但以前奥运会的颁奖台除了日本以外,由欧洲国家占据”,她为此一直感到耿耿于怀。然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体育综合水平的提高是与一个国家整体的社会发展水平及技术能力相适应的,里约奥运会奖牌榜上前十名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相当程度上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这又岂是偶然?
从金牌数量的演变来看,东亚至少是近三十年来进步最迅速的,而东欧则在冷战结束之后开始明显滑坡,这恐怕与这两个地区的力量升降不无关联。虽然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可以看淡奥运会奖牌,享受体育本身,但现实的逻辑恐怕的确是:奖牌数量的确体现着国家综合实力与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本文已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