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5】曾奇峰精神分析(神经症性的动力学解释)
自我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阻滞
青少年是工业社会制造的怪物
古代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
古代是一夜之间 你能够打几只兔子 就可以变成成人了
因为那个时候 积累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非常少
所以十三岁生日那天 打几只兔子回家 就可以完成成人仪式
然后可以结婚啊 生孩子啊 等等等等
但是人类发展到现在
我们积累的已经太多太多的知识
以至于需要用一辈子 浪费很多很多时间 来学习那些谋生的技能
我大概算了一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硕士研究生毕业
我们浪费在学习上面的时间是十九年
这个实在是对生命本身的攻击
我强调 绝对是浪费 特别是在我们是被逼着学习 而不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的时候 我觉得浪费这个词实在是轻了一点 我更愿意这样说 我们被虐待的时间是十九年 而且以后还要不断的被虐待 不断的拉长虐待的时间 一辈子学习的意思就是一辈子被虐待
当然这个前提是 我们学习的愿望 被其他的东西代替了 就是被逼着学习
如果不被学习虐待
学习中能够享受攻击性和性驱力的满足
认同涉及到很多方面:身体认同 性别认同 文化认同 几十种
肥胖 既是力比多的压抑 也是攻击性的压抑
因为他这个时候需要用很多的肌肉来承受自己的重量
父母传递信息是矛盾的
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希望他们长大还是不长大?
因为 你如果不长大 我们会很和谐 你会听我的 你很乖
但是你长大了呢 我就没办法控制你了
但是父母嘴巴上呢 又是 希望孩子尽早懂事
然后自食其力 等等等等
这个会导致青少年的那个自我认同的那种障碍
是听你们的还是不听你们的?
父母之间的冲突 会直接变成孩子的内心冲突
他相当于内化了两个冲突的客体
然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一致同样可以制造和谐
观点的冲突 从来不会导致伤害
导致伤害的是感情和情感的冲突
差异从来都是用来制造和谐的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一种被催眠的过程
温尼科特 抱持性环境 (holding environment)
父母的任务
给孩子穿大鞋,让孩子在这个范围里尽可能多的不被评论
抱持 holding
定义:就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间给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
父亲的健康自恋不足。他需要贬低别人来满足。
催眠(暗示)就是你的内心里面没有什么 我丢进去什么东西 然后你就变得不一样了
精神分析就是你的内心里本来有的东西 但是你没有看见 我们通过解释 只不过是把它从你看不见变成了看得见
所以精神分析治疗的效果更加持久 因为它是把你有的东西就已经挖出来了
哲学上来说 精神分析和佛教 都是决定论的 谈因果的 从目标来说 一致的 精神分析的目标是让这个人超越过去对自己的限定 过 没有被过去限定的生活 更多的活在现在 享受当下 佛教也是一样的
就像我们理解戏剧 跟杀死戏剧 是一样的
一个人越是理解自己是怎么样忠诚过去的 就越能够背叛
背叛就是成长
一个人越是能充分的理解早年是怎么样限定他的 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
宿命论或决定论这种东西 如果没有的话 会显得浅薄 比如说认为 人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 跟命运没关系 但是过多了之后呢 也会有点俗气
马斯洛说:我们除了被过去限定之外。还有此时此刻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
就是切断过去。并且现在开始。然后让自己的人格有个更大的成长。
父母亲接受一些心理学的教育,至少可以减少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矛盾信息的数量以及反差。然后孩子就可能在跟父母亲认同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强烈建议父母亲中立的对待孩子的所有表现。尽可能不加评论。不管什么评论。太多了都不好。都是一种限定。被评论就是被限定。
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阻滞
青少年是工业社会制造的怪物
古代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
古代是一夜之间 你能够打几只兔子 就可以变成成人了
因为那个时候 积累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非常少
所以十三岁生日那天 打几只兔子回家 就可以完成成人仪式
然后可以结婚啊 生孩子啊 等等等等
但是人类发展到现在
我们积累的已经太多太多的知识
以至于需要用一辈子 浪费很多很多时间 来学习那些谋生的技能
我大概算了一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硕士研究生毕业
我们浪费在学习上面的时间是十九年
这个实在是对生命本身的攻击
我强调 绝对是浪费 特别是在我们是被逼着学习 而不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的时候 我觉得浪费这个词实在是轻了一点 我更愿意这样说 我们被虐待的时间是十九年 而且以后还要不断的被虐待 不断的拉长虐待的时间 一辈子学习的意思就是一辈子被虐待
当然这个前提是 我们学习的愿望 被其他的东西代替了 就是被逼着学习
如果不被学习虐待
学习中能够享受攻击性和性驱力的满足
认同涉及到很多方面:身体认同 性别认同 文化认同 几十种
肥胖 既是力比多的压抑 也是攻击性的压抑
因为他这个时候需要用很多的肌肉来承受自己的重量
父母传递信息是矛盾的
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希望他们长大还是不长大?
因为 你如果不长大 我们会很和谐 你会听我的 你很乖
但是你长大了呢 我就没办法控制你了
但是父母嘴巴上呢 又是 希望孩子尽早懂事
然后自食其力 等等等等
这个会导致青少年的那个自我认同的那种障碍
是听你们的还是不听你们的?
父母之间的冲突 会直接变成孩子的内心冲突
他相当于内化了两个冲突的客体
然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一致同样可以制造和谐
观点的冲突 从来不会导致伤害
导致伤害的是感情和情感的冲突
差异从来都是用来制造和谐的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一种被催眠的过程
温尼科特 抱持性环境 (holding environment)
父母的任务
给孩子穿大鞋,让孩子在这个范围里尽可能多的不被评论
抱持 holding
定义:就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间给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
父亲的健康自恋不足。他需要贬低别人来满足。
催眠(暗示)就是你的内心里面没有什么 我丢进去什么东西 然后你就变得不一样了
精神分析就是你的内心里本来有的东西 但是你没有看见 我们通过解释 只不过是把它从你看不见变成了看得见
所以精神分析治疗的效果更加持久 因为它是把你有的东西就已经挖出来了
哲学上来说 精神分析和佛教 都是决定论的 谈因果的 从目标来说 一致的 精神分析的目标是让这个人超越过去对自己的限定 过 没有被过去限定的生活 更多的活在现在 享受当下 佛教也是一样的
就像我们理解戏剧 跟杀死戏剧 是一样的
一个人越是理解自己是怎么样忠诚过去的 就越能够背叛
背叛就是成长
一个人越是能充分的理解早年是怎么样限定他的 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
宿命论或决定论这种东西 如果没有的话 会显得浅薄 比如说认为 人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 跟命运没关系 但是过多了之后呢 也会有点俗气
马斯洛说:我们除了被过去限定之外。还有此时此刻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
就是切断过去。并且现在开始。然后让自己的人格有个更大的成长。
父母亲接受一些心理学的教育,至少可以减少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矛盾信息的数量以及反差。然后孩子就可能在跟父母亲认同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强烈建议父母亲中立的对待孩子的所有表现。尽可能不加评论。不管什么评论。太多了都不好。都是一种限定。被评论就是被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