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围城》
最近重把《围城》拿过来读一遍,有所感。记得初一第一次读《围城》,读到一半唐晓芙与方鸿渐分手,一气之下就扔在一旁再也没打开过。小时候难免喜欢代入角色,于是也就和方鸿渐“分手”了。
钱钟书写围城,整本书前大半部分平铺直叙描写方鸿渐留学回来之后的事业、爱情曲折,即使与最爱的唐晓芙之间发生矛盾,在读者想象中应是声嘶力竭的文字却也是匆匆而过。而在后小半部分花了浓重的笔墨描写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纠葛,后半段略显压抑的笔调让人如履薄冰,直至结尾虽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但也让我长舒一口气,甚至还有种大快人心之感,方孙二人总算彻底爆发了。结尾是全篇最精彩的部分: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小说与生活皆是如此,你猜得了开头,却挡不了讽刺的结尾。
标题为《围城》,整本书中却寥寥几句正面写围城。我粗略查了一下,共有两处作正面描写。第一处是赵辛楣宴请大家,在聊及罗素结婚离婚的事,褚慎明说罗素引用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这时苏文纨接话讲到英国也有这么句古话,点到了整本书的中心,就是广为流传的名句: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者借苏文纨之口在整本书的三分之一处点出了主题,可想而知,苏文纨不仅是那个时代见多识广的新女性,在婚姻理解上也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女人。但她在很多读者的眼中并不讨喜,她的高情商演绎出了精明与作为社会上层的不可一世、尖酸刻薄。第二处是方鸿渐与赵辛楣去往三闾大学的船上对话。这时,作为情敌的赵辛楣与方鸿渐在经历苏文纨与曹元朗结婚后,赵辛楣自作多情以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便主动拉拢方鸿渐建立同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方鸿渐提及“围城”,比喻为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这里的比喻非常巧妙,也符合当下方鸿渐、赵辛楣“吃不到葡萄”的心境。而后赵辛楣因调戏汪太太之事愤然离校赴重庆谋职后结婚,到方鸿渐、孙柔嘉结婚,只字未提围城,却是处处写“围城”,道出世人心声,读者仿佛是在看自己,方、孙二人一言一行及神色都是生活中每个人卸下面具的本真。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绝不仅仅是婚姻的围城之道,正如方鸿渐所说,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也是这本书的深刻意义所在。譬如方鸿渐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而后却愈想愈乏味,却又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再譬如方鸿渐与孙柔嘉回上海艰难生存,应赵辛楣之邀去重庆谋职,却还是不敢踏出这一步等等。人生万事都是一座围城,洒脱踏出的勇气和临阵逃脱固守原地的无奈都是无法预知答案的选择,关键是听从自己的心。
钱钟书写围城,整本书前大半部分平铺直叙描写方鸿渐留学回来之后的事业、爱情曲折,即使与最爱的唐晓芙之间发生矛盾,在读者想象中应是声嘶力竭的文字却也是匆匆而过。而在后小半部分花了浓重的笔墨描写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纠葛,后半段略显压抑的笔调让人如履薄冰,直至结尾虽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但也让我长舒一口气,甚至还有种大快人心之感,方孙二人总算彻底爆发了。结尾是全篇最精彩的部分: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小说与生活皆是如此,你猜得了开头,却挡不了讽刺的结尾。
标题为《围城》,整本书中却寥寥几句正面写围城。我粗略查了一下,共有两处作正面描写。第一处是赵辛楣宴请大家,在聊及罗素结婚离婚的事,褚慎明说罗素引用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这时苏文纨接话讲到英国也有这么句古话,点到了整本书的中心,就是广为流传的名句: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者借苏文纨之口在整本书的三分之一处点出了主题,可想而知,苏文纨不仅是那个时代见多识广的新女性,在婚姻理解上也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女人。但她在很多读者的眼中并不讨喜,她的高情商演绎出了精明与作为社会上层的不可一世、尖酸刻薄。第二处是方鸿渐与赵辛楣去往三闾大学的船上对话。这时,作为情敌的赵辛楣与方鸿渐在经历苏文纨与曹元朗结婚后,赵辛楣自作多情以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便主动拉拢方鸿渐建立同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方鸿渐提及“围城”,比喻为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这里的比喻非常巧妙,也符合当下方鸿渐、赵辛楣“吃不到葡萄”的心境。而后赵辛楣因调戏汪太太之事愤然离校赴重庆谋职后结婚,到方鸿渐、孙柔嘉结婚,只字未提围城,却是处处写“围城”,道出世人心声,读者仿佛是在看自己,方、孙二人一言一行及神色都是生活中每个人卸下面具的本真。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绝不仅仅是婚姻的围城之道,正如方鸿渐所说,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也是这本书的深刻意义所在。譬如方鸿渐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而后却愈想愈乏味,却又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再譬如方鸿渐与孙柔嘉回上海艰难生存,应赵辛楣之邀去重庆谋职,却还是不敢踏出这一步等等。人生万事都是一座围城,洒脱踏出的勇气和临阵逃脱固守原地的无奈都是无法预知答案的选择,关键是听从自己的心。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