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晨一样过生活
2012年赵宝刚导演的一部≪北京青年≫震撼人心,故事讲述由李晨饰演的河北,任重饰演的何西,贺刚饰演的何南,杜淳饰演的何北,东西南北四兄弟因父亲守一,守二,守三,守四各自的严爱造成的叛逆,而选择逃离那个“被压抑”的环境,踏上自己“重走青春”的旅行之路。
从两辈人的名字上看,编剧是非常用心地作了对比,也反映出两代人各自的时代环境。父辈虽守未守,子辈该走未走。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创意,但创意来自于生活的积累,想必写这故事的人真心是有过那样的苦路。
当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我刚好在那一年大学毕业,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为主人公的事迹感慨万千。因为毕业就等于失业,不同于何东的是我并没有那样能力的父母为我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我只有慢慢地自我摸索,自我努力。转眼之间,4年已经过去,我依旧在摸索着。直到这几天,机缘巧合之下,看见这部电视剧里的何东心里特别的感触。
大学毕业,其实还未想好自己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一直处在徘徊的时期,直到最后一个月我还没有想好,但是时间不等人,按学校规定我必须找到工作,没有给出原因,但都知道不争的事实是学校为了就业率的数字好看,几乎强行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工作,无奈之下,我也就在学校当地找了个车间的工作,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先安顿下来不给学校添麻烦,不给家里添麻烦。说实在的,到现在我都没有弄明白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何况当初短短一个月,所以自然这份工作也就没有干多久。
细想自己的一生,到现在28岁,从董事开始(7岁),就一直与书为伴,一开始是看着别的小朋友读书,心里很好奇,到后来是想出人头地。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被人看不起,读书也就是唯一能出人头地且被世人所认可的途径,父母的劳苦的动力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好读书,上大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哥哥率先在老师和周围人眼中得到肯定,读小学一直全班第一,读初中全班第一,由于成绩好,镇中学不放他到县里读高中,那时候镇中学高中生部没有成立多久,希望有升学率,哥哥被当成一个苗子,学校扣了他的档案,希望他在镇中学就读,这事多亏英勇的父亲,才得以放行。后来哥哥果然不负众望,轻松考上一所985,211高校,后来平滑的过度到社会,做了一名硬件工程师。收入在普通人当中算得上一般,但对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他这样的一身也算够了本了。但后来无数次和哥哥聊天,才发现眼前的一切,并非他所希望的。按照他的话说,若有那个条件,他现在可能是高晓松了。
当时的自己哪里懂得人生的真谛,都生活在别人的口水里面,我也不例外。前有哥哥的事迹,说真的我压力却是挺大的,但老实说我当时真的觉得不如哥哥,但是迫于内外压力,我还是打肿脸充胖子,发奋读书。中考的时候以为考好了就没事了,第一次失眠。不料没有考上,原本觉得人生就这样了,但是在哥哥的帮助下,拖他原来高中老师的关系,顺利到县城读高中。读高中,一开始被县城里的“新奇”所左右,异常兴奋,后来意识到因该考一所好大学。高中的竞争非常激烈,才发觉中考都不是事,第一次面临如此的压力,有内在的有外在的,心力憔悴,渐渐地,开始不爱说话。直到高考前,虽然哥哥让我平常心,但当时没有理解这三个字的意思,也只是表面知道要冷静,但内心的东西还是没有办法平复,没人知道高考之前我失眠了。跟我预计的一样,果然没有考上。最大的不同,我预计考个三本,结果连二专都费劲。再一次,由于哥哥的鼓励,家人的支持,决定走上复读之路。这一次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内心把高考看来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内心第一次产生了叛逆,第一次为我自己想事情,心里想考的坏也好,坏也罢,都是自己的事,有可能对不起哥哥,对不起父母,但自己只能走到这里,或许是命,也怪不得谁,那时候都把后路想了一遍。想打工,想回家当农民,再不济,就去跟妈妈学做包子。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一举成功,超出重本。还未高兴,问题又来了,我该读那个学校,读什么专业。那时候在县里一个同学家,搞了一周都没有搞出结果,因为我不懂,坦白讲我内心就没有那样的意识,所以不知道怎么选,还好有哥哥走过的路,分数也够,到交志愿的时候果断写了跟哥哥一样的一样的学校一样的专业。到后来才知道,他当初也不懂,只是看那个专业名字最短,其他都很长,就选了短的。
原本以为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可惜看见那些城市来的孩子懂很多,除了学习之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为了适应城市生活,我花了两年时间去涉猎,但搞到最后非但没有学会,反而把原来的自己都丢了。后来,我慢慢地区发现自己的内心,我问自己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直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直到现在出身社会我还保留这这个初心的疑问,但始终没有答案。开始,我以为在经济,大四放弃本专业保研的机会,自学自考都没有满意,后来就草草加入上班的行列。在那一个8点上班,4点下班的地方,我用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就是待着不自在,到现在跟朋友说起这段经历,他们觉得我傻,当时算比较轻松的工作,现在可不一定好找。但当时想都没有想,就离开了。
经过哥哥的指导,出来之后我去了上海,哥哥把我介绍到他公司,无奈我不想觉得在公司是他罩着我,干起不自在,打了一段杂后,我又离开了。后来先后找了几个单位,都不是我想要的,终究我没有在上海那个城市安顿下来。到现在在内地的一个城市工作,依然没有找到内心的自己。
哥哥对我的总结是眼高手低,或许从世人的眼光看真是这样的,但其实我跟何东一样,同是在找寻自己内心的东西。我不是不肯干,我只是想搞明白我在干什么而已。河东到29岁都没有搞清楚,我现在28已经有眉目了,问问内心,我虽然没有事业上的成功,但内心上有很大的进步。或许有些人一辈子都只是被推着走,就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而我只希望过完我自己的一生,希望每一个人都是。
从两辈人的名字上看,编剧是非常用心地作了对比,也反映出两代人各自的时代环境。父辈虽守未守,子辈该走未走。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创意,但创意来自于生活的积累,想必写这故事的人真心是有过那样的苦路。
当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我刚好在那一年大学毕业,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为主人公的事迹感慨万千。因为毕业就等于失业,不同于何东的是我并没有那样能力的父母为我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我只有慢慢地自我摸索,自我努力。转眼之间,4年已经过去,我依旧在摸索着。直到这几天,机缘巧合之下,看见这部电视剧里的何东心里特别的感触。
大学毕业,其实还未想好自己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一直处在徘徊的时期,直到最后一个月我还没有想好,但是时间不等人,按学校规定我必须找到工作,没有给出原因,但都知道不争的事实是学校为了就业率的数字好看,几乎强行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工作,无奈之下,我也就在学校当地找了个车间的工作,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先安顿下来不给学校添麻烦,不给家里添麻烦。说实在的,到现在我都没有弄明白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何况当初短短一个月,所以自然这份工作也就没有干多久。
细想自己的一生,到现在28岁,从董事开始(7岁),就一直与书为伴,一开始是看着别的小朋友读书,心里很好奇,到后来是想出人头地。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被人看不起,读书也就是唯一能出人头地且被世人所认可的途径,父母的劳苦的动力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好读书,上大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哥哥率先在老师和周围人眼中得到肯定,读小学一直全班第一,读初中全班第一,由于成绩好,镇中学不放他到县里读高中,那时候镇中学高中生部没有成立多久,希望有升学率,哥哥被当成一个苗子,学校扣了他的档案,希望他在镇中学就读,这事多亏英勇的父亲,才得以放行。后来哥哥果然不负众望,轻松考上一所985,211高校,后来平滑的过度到社会,做了一名硬件工程师。收入在普通人当中算得上一般,但对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他这样的一身也算够了本了。但后来无数次和哥哥聊天,才发现眼前的一切,并非他所希望的。按照他的话说,若有那个条件,他现在可能是高晓松了。
当时的自己哪里懂得人生的真谛,都生活在别人的口水里面,我也不例外。前有哥哥的事迹,说真的我压力却是挺大的,但老实说我当时真的觉得不如哥哥,但是迫于内外压力,我还是打肿脸充胖子,发奋读书。中考的时候以为考好了就没事了,第一次失眠。不料没有考上,原本觉得人生就这样了,但是在哥哥的帮助下,拖他原来高中老师的关系,顺利到县城读高中。读高中,一开始被县城里的“新奇”所左右,异常兴奋,后来意识到因该考一所好大学。高中的竞争非常激烈,才发觉中考都不是事,第一次面临如此的压力,有内在的有外在的,心力憔悴,渐渐地,开始不爱说话。直到高考前,虽然哥哥让我平常心,但当时没有理解这三个字的意思,也只是表面知道要冷静,但内心的东西还是没有办法平复,没人知道高考之前我失眠了。跟我预计的一样,果然没有考上。最大的不同,我预计考个三本,结果连二专都费劲。再一次,由于哥哥的鼓励,家人的支持,决定走上复读之路。这一次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内心把高考看来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内心第一次产生了叛逆,第一次为我自己想事情,心里想考的坏也好,坏也罢,都是自己的事,有可能对不起哥哥,对不起父母,但自己只能走到这里,或许是命,也怪不得谁,那时候都把后路想了一遍。想打工,想回家当农民,再不济,就去跟妈妈学做包子。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一举成功,超出重本。还未高兴,问题又来了,我该读那个学校,读什么专业。那时候在县里一个同学家,搞了一周都没有搞出结果,因为我不懂,坦白讲我内心就没有那样的意识,所以不知道怎么选,还好有哥哥走过的路,分数也够,到交志愿的时候果断写了跟哥哥一样的一样的学校一样的专业。到后来才知道,他当初也不懂,只是看那个专业名字最短,其他都很长,就选了短的。
原本以为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可惜看见那些城市来的孩子懂很多,除了学习之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为了适应城市生活,我花了两年时间去涉猎,但搞到最后非但没有学会,反而把原来的自己都丢了。后来,我慢慢地区发现自己的内心,我问自己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直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直到现在出身社会我还保留这这个初心的疑问,但始终没有答案。开始,我以为在经济,大四放弃本专业保研的机会,自学自考都没有满意,后来就草草加入上班的行列。在那一个8点上班,4点下班的地方,我用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就是待着不自在,到现在跟朋友说起这段经历,他们觉得我傻,当时算比较轻松的工作,现在可不一定好找。但当时想都没有想,就离开了。
经过哥哥的指导,出来之后我去了上海,哥哥把我介绍到他公司,无奈我不想觉得在公司是他罩着我,干起不自在,打了一段杂后,我又离开了。后来先后找了几个单位,都不是我想要的,终究我没有在上海那个城市安顿下来。到现在在内地的一个城市工作,依然没有找到内心的自己。
哥哥对我的总结是眼高手低,或许从世人的眼光看真是这样的,但其实我跟何东一样,同是在找寻自己内心的东西。我不是不肯干,我只是想搞明白我在干什么而已。河东到29岁都没有搞清楚,我现在28已经有眉目了,问问内心,我虽然没有事业上的成功,但内心上有很大的进步。或许有些人一辈子都只是被推着走,就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而我只希望过完我自己的一生,希望每一个人都是。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