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运会的几点反思
1
奥运会在脱离了它的宗教和政治内涵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是为了展示一个国家比另外一些国家强大,或者像古希腊一样,通过运动来展示自己城邦的守护神在神界的强弱,那比赛几乎就失去了被关注的意义。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之后,奥运的政治内涵被刻意淡化,为了防止其成为政治的工具- 仿佛除了宗教和政治的土壤外,奥运真的具备一个独立的精神根基一样。每一届奥运会都在展示这种企图让奥运独立存在于政治和宗教之外的尝试事实上是徒劳的。
2
奥运的另一个困境是关于它通过展示运动试图说明什么?公众被给予的答案是:奥林匹克精神,即更快,更高,更强。而在实际中,这个所谓的精神则似乎只与田径比赛有关。因为正如射击,体操,乒乓球,跳水等运动所展示的一样,这些运动本身与一种不变的技术有关。而能够完美驾驭这些技术的人则是有天赋之人。所以这里面最大的尴尬就出现了:奥运会在通过比赛来展示有天赋之人通过训练来驾驭技巧的能力。这听起来不像在描述人类,而是在描述机器。因为机器被某种目的性,即它们的功能性被创造出来,正如奥运运动员一样。在这个角度说,观众在期待的也许正是比赛中运动员的失误。这些失误让我们意识到人在运动员这个形象中的存在;相反,完美完成自己动作和任务的运动员被观众当作一种亚神来看待,或者是机器。这种失误的另一种变形是波尔特这样的运动员:他的身体看起来适合一类运动,而他却在另一类运动中大放异彩。这似乎是某种天赋上的失误。总之,失误成了关注的焦点。
3
在上述的立场上,如下逻辑产生了:如果两个运动员同样有天赋,经过同样的训练,是否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事实上“并列第一”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况。所以不同的比赛结果则暗示着运动员所在国家能够给予运动员训练的程度。所谓训练,即让运动员尽可能多地投入到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相对少的外界影响下来集中到一个项目中。从这个角度说,运动员和军人,和犯人产生了客观上的相似之处。从这个层面说,运动员几乎是危险的,因为相对他们来说,社会上的其他成员是危险的。接触社会上的成员会让运动员变成人;相反,与外界隔绝是把人变成运动员,军人,和犯人的先决条件。然而逻辑在这里又显出了它的荒谬性:奥运会应该体现的是“人的”更快更高更强,然而运动员已经不再是人了。因为只有把他们和正常的社会人隔绝起来他们才能被训练,而正是通过训练,他们才成为运动员,正如相似的隔绝与训练创造了军人和犯人。所以人们在奥运会上看到的是 “运动员”的更快更高更强,而不是“人的”。站在这里看,所谓训练其实是一个异化人的过程。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身体不再真的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赐予他训练的这些人。一个人的意愿也被转变为一种障碍:一种也许会使提供训练的组织的投资陷入风险的障碍。奥运比赛和人(他的观众)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比赛的过程,以及比赛前的所有准备,让它看起来更像在拍摄一部电影。
4
对于观众来说,对奥运会的观赏完全陷入一种波德里亚指出的“统计学审美”。人们开始以一种巫术般的状态来看待那些数字的消长。仿佛这些数字的变化与自己有任何关系。运动员们的角色仿佛这场四年一次的仪式中的巫师:他们通过展示自身对仪式的参与和反应来向旁观者展示仪式的意义和一种不可见的精神,并最终在观者心里演化为一种和民族主义有关的信息:即自己所属的这个人种确实在某方面比另外一些人种更加优越。在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来自人种的优越感被掌握资本所带来的优越感(即国家主义)所代替。这种替代产生了新的需求,即以何种方式可以证明一个人种比另一个人种优越。奥运会,无论它标榜的精神和信念是什么,都在客观上和事实上扮演了这个角色。依靠这种强大也传统的信念,观众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他么所看到的画面中,倾注到那些与自己相貌相似的运动员中,并以此来参与和体验奥运会。
5
当某一个项目成为一个国家的传统优势项目时(比如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这个项目就会成为国家主义的温床。这个项目于是,就被强加了很多与体育根本无关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中国在乒乓球项目中的霸主地位赋予了乒乓球这个项目某种中国性,仿佛这个项目上中国的优势可以以某种神秘的联系和中国政府政治上抱负产生联系。显然这是无稽之谈,但每一次中国在奥运会的传统项目上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时,似乎某种民族复兴的愿景在中国观众心里就被模拟了一次。那种喜悦和自豪的感受,以及诸多关于十几年前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有多么艰苦这类信息,都似乎证明了什么事情,都似乎指明了一个我们都知道但从没见过的方向。某种程度上说,执政党的权威性,正确性,甚至神圣性通过这种比赛中的胜利被强化了。运动员的胜利自然转换成了执政党的胜利(似乎只要胜利的形式出现就够了,胜利的内容并不重要)。也就是在这里,奥运会的文化功能事实上就是巫术性的。
6
很多项目如乒乓球一样,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已经结发展出了一种苛刻的欣赏。因为球速极快,观众看到的其实只是两个运动员在每一击之后的余影。与此相似的运动还有射击类项目。在乒乓球中,中国队教练与球员在比赛期间对局势的交流完全以一种外行根本无法理解的术语在进行。他们使用一些看似浅显的东西比如“咬”来形容一些击球时的微小细节或者球的飞行路线。运动员击球瞬间的手法,球拍与球碰撞的瞬间和碰撞的方式是乒乓球的全部奥秘所在,但这个瞬间却如此难以被视觉捕捉。所以观众其实是看不到比赛中真正的较量。在这里,乒乓球与现代艺术一样,都进入了一个主体形而上的世界,观者所谓的欣赏其实都是在近乎于徒劳地捕捉这个主体在视觉领域(形而下)的残渣。
7
正是由于上述的奥运会在文化和精神领域的空洞,奥运会对媒体中的解说产生了巨大的依赖。介于几乎对所有项目的欣赏都要依赖于某种专业知识,奥运转播时的解说就在提供这种所谓专业性的同时,讲解说者自身的趣味投射到对项目的评论中。这是无伤大雅的。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通过观看体育节目而成为了一种伪专家。成为了某种野生的鉴赏家。田径类项目的评判标准是比较直观的,但是在某些项目中,好坏的标准完全被解说员的说辞左右了。这里最好的例子应该是体操类项目。在体操中,包括运动员自身的所有人都无法真正了解在一个编排好的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而难道不是这些动作的内涵加上动作之间的衔接决定了体操项目的分数么?因此,解说员在体操项目中会告诉观众,这个动作在表现什么,那个动作在表现什么。这种生硬的诠释无法让观众真的看到某一连串动作究竟在做什么。但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必须要依赖所谓的权威的阐释才能让观众相信:他们正在欣赏这项运动。体操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特点是:它的运动中凸显了某一种艺术性。正是已经为艺术性的存在,对每一个动作的解读才显得尤为重要。除去一些明显的失误,评分组是如何决定每一个选手表演的分数的,细节我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种竞技项目,体操中的艺术性被压制是可想而知的。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艺术的边界和以体育为伪装的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的边界上的冲突。所有运动员几乎都在刻意地忽略自己每一个动作的意义。运动员们和评委们,也许还有大多数观众们,都在关注“这个动作做得好不好”,而刻意忽略了“这个动作是什么”的问题。也许正是这种忽略,让中国队的年轻小姑娘像木偶人一样努力地完成着每一个设计好的动作,而没有任何感情的流露。从这点说,体操早已经是一个堕落了的项目- 正如资本的意识形态侵占了电影市场从而产生那些空洞做作的电影一样,意识形态很早就侵入了体育,而像体操这样的项目从很久以前就被异化成另外一种东西了。运动员在形式上完成他们的表演,观众在一种麻木的迷茫中在形式层面完成这种形式上的欣赏。
8
彷徨,犹豫,退缩,绝望,坚持,执著,偏执,信仰。这些因素才应该是构成奥运审美的元素。因为这些概念是用来描述人的。我们需要一次次见证钢铁般的意志所带来的什么体验么?钢铁般的意志所带来的行为真的具备审美性么?如此对机械性和天赋的审美,会把我们带向离纳粹审美不远的地方。“图像是对视觉审美的管理。放弃这种管理,审美将把文明带向灭亡。”Vilem Flusser 如是说。奥运会又何尝不是我们对人审美的管理。运动员看起来如此完美,近乎超人,与此同时我们,正常人的不完美仿佛让我们成为“亚人”。也正是基于这点,对人性的更全面更成熟的审美应该被建立起来,从奥运会开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最终召唤来的是纳粹的审美- 纯粹的对力量的审美。也许所有的奥运会都和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有着某种形而上学的联系-- 纳粹的审美趣味似乎深入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这也是为什么改变这种右倾的审美趣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趣味最终还会一次次把纳粹召唤回现实世界。媒体看不到这些,资本也看不到这些,只有这些被异化成运动员的人才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也许事情将由几个明星般的运动员来改变,最终的结果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真正成为人的运动会。
2016.8.15.
zi
奥运会在脱离了它的宗教和政治内涵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是为了展示一个国家比另外一些国家强大,或者像古希腊一样,通过运动来展示自己城邦的守护神在神界的强弱,那比赛几乎就失去了被关注的意义。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之后,奥运的政治内涵被刻意淡化,为了防止其成为政治的工具- 仿佛除了宗教和政治的土壤外,奥运真的具备一个独立的精神根基一样。每一届奥运会都在展示这种企图让奥运独立存在于政治和宗教之外的尝试事实上是徒劳的。
2
奥运的另一个困境是关于它通过展示运动试图说明什么?公众被给予的答案是:奥林匹克精神,即更快,更高,更强。而在实际中,这个所谓的精神则似乎只与田径比赛有关。因为正如射击,体操,乒乓球,跳水等运动所展示的一样,这些运动本身与一种不变的技术有关。而能够完美驾驭这些技术的人则是有天赋之人。所以这里面最大的尴尬就出现了:奥运会在通过比赛来展示有天赋之人通过训练来驾驭技巧的能力。这听起来不像在描述人类,而是在描述机器。因为机器被某种目的性,即它们的功能性被创造出来,正如奥运运动员一样。在这个角度说,观众在期待的也许正是比赛中运动员的失误。这些失误让我们意识到人在运动员这个形象中的存在;相反,完美完成自己动作和任务的运动员被观众当作一种亚神来看待,或者是机器。这种失误的另一种变形是波尔特这样的运动员:他的身体看起来适合一类运动,而他却在另一类运动中大放异彩。这似乎是某种天赋上的失误。总之,失误成了关注的焦点。
3
在上述的立场上,如下逻辑产生了:如果两个运动员同样有天赋,经过同样的训练,是否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事实上“并列第一”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况。所以不同的比赛结果则暗示着运动员所在国家能够给予运动员训练的程度。所谓训练,即让运动员尽可能多地投入到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相对少的外界影响下来集中到一个项目中。从这个角度说,运动员和军人,和犯人产生了客观上的相似之处。从这个层面说,运动员几乎是危险的,因为相对他们来说,社会上的其他成员是危险的。接触社会上的成员会让运动员变成人;相反,与外界隔绝是把人变成运动员,军人,和犯人的先决条件。然而逻辑在这里又显出了它的荒谬性:奥运会应该体现的是“人的”更快更高更强,然而运动员已经不再是人了。因为只有把他们和正常的社会人隔绝起来他们才能被训练,而正是通过训练,他们才成为运动员,正如相似的隔绝与训练创造了军人和犯人。所以人们在奥运会上看到的是 “运动员”的更快更高更强,而不是“人的”。站在这里看,所谓训练其实是一个异化人的过程。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身体不再真的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赐予他训练的这些人。一个人的意愿也被转变为一种障碍:一种也许会使提供训练的组织的投资陷入风险的障碍。奥运比赛和人(他的观众)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比赛的过程,以及比赛前的所有准备,让它看起来更像在拍摄一部电影。
4
对于观众来说,对奥运会的观赏完全陷入一种波德里亚指出的“统计学审美”。人们开始以一种巫术般的状态来看待那些数字的消长。仿佛这些数字的变化与自己有任何关系。运动员们的角色仿佛这场四年一次的仪式中的巫师:他们通过展示自身对仪式的参与和反应来向旁观者展示仪式的意义和一种不可见的精神,并最终在观者心里演化为一种和民族主义有关的信息:即自己所属的这个人种确实在某方面比另外一些人种更加优越。在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来自人种的优越感被掌握资本所带来的优越感(即国家主义)所代替。这种替代产生了新的需求,即以何种方式可以证明一个人种比另一个人种优越。奥运会,无论它标榜的精神和信念是什么,都在客观上和事实上扮演了这个角色。依靠这种强大也传统的信念,观众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他么所看到的画面中,倾注到那些与自己相貌相似的运动员中,并以此来参与和体验奥运会。
5
当某一个项目成为一个国家的传统优势项目时(比如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这个项目就会成为国家主义的温床。这个项目于是,就被强加了很多与体育根本无关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中国在乒乓球项目中的霸主地位赋予了乒乓球这个项目某种中国性,仿佛这个项目上中国的优势可以以某种神秘的联系和中国政府政治上抱负产生联系。显然这是无稽之谈,但每一次中国在奥运会的传统项目上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时,似乎某种民族复兴的愿景在中国观众心里就被模拟了一次。那种喜悦和自豪的感受,以及诸多关于十几年前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有多么艰苦这类信息,都似乎证明了什么事情,都似乎指明了一个我们都知道但从没见过的方向。某种程度上说,执政党的权威性,正确性,甚至神圣性通过这种比赛中的胜利被强化了。运动员的胜利自然转换成了执政党的胜利(似乎只要胜利的形式出现就够了,胜利的内容并不重要)。也就是在这里,奥运会的文化功能事实上就是巫术性的。
6
很多项目如乒乓球一样,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已经结发展出了一种苛刻的欣赏。因为球速极快,观众看到的其实只是两个运动员在每一击之后的余影。与此相似的运动还有射击类项目。在乒乓球中,中国队教练与球员在比赛期间对局势的交流完全以一种外行根本无法理解的术语在进行。他们使用一些看似浅显的东西比如“咬”来形容一些击球时的微小细节或者球的飞行路线。运动员击球瞬间的手法,球拍与球碰撞的瞬间和碰撞的方式是乒乓球的全部奥秘所在,但这个瞬间却如此难以被视觉捕捉。所以观众其实是看不到比赛中真正的较量。在这里,乒乓球与现代艺术一样,都进入了一个主体形而上的世界,观者所谓的欣赏其实都是在近乎于徒劳地捕捉这个主体在视觉领域(形而下)的残渣。
7
正是由于上述的奥运会在文化和精神领域的空洞,奥运会对媒体中的解说产生了巨大的依赖。介于几乎对所有项目的欣赏都要依赖于某种专业知识,奥运转播时的解说就在提供这种所谓专业性的同时,讲解说者自身的趣味投射到对项目的评论中。这是无伤大雅的。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通过观看体育节目而成为了一种伪专家。成为了某种野生的鉴赏家。田径类项目的评判标准是比较直观的,但是在某些项目中,好坏的标准完全被解说员的说辞左右了。这里最好的例子应该是体操类项目。在体操中,包括运动员自身的所有人都无法真正了解在一个编排好的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而难道不是这些动作的内涵加上动作之间的衔接决定了体操项目的分数么?因此,解说员在体操项目中会告诉观众,这个动作在表现什么,那个动作在表现什么。这种生硬的诠释无法让观众真的看到某一连串动作究竟在做什么。但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必须要依赖所谓的权威的阐释才能让观众相信:他们正在欣赏这项运动。体操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特点是:它的运动中凸显了某一种艺术性。正是已经为艺术性的存在,对每一个动作的解读才显得尤为重要。除去一些明显的失误,评分组是如何决定每一个选手表演的分数的,细节我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种竞技项目,体操中的艺术性被压制是可想而知的。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艺术的边界和以体育为伪装的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的边界上的冲突。所有运动员几乎都在刻意地忽略自己每一个动作的意义。运动员们和评委们,也许还有大多数观众们,都在关注“这个动作做得好不好”,而刻意忽略了“这个动作是什么”的问题。也许正是这种忽略,让中国队的年轻小姑娘像木偶人一样努力地完成着每一个设计好的动作,而没有任何感情的流露。从这点说,体操早已经是一个堕落了的项目- 正如资本的意识形态侵占了电影市场从而产生那些空洞做作的电影一样,意识形态很早就侵入了体育,而像体操这样的项目从很久以前就被异化成另外一种东西了。运动员在形式上完成他们的表演,观众在一种麻木的迷茫中在形式层面完成这种形式上的欣赏。
8
彷徨,犹豫,退缩,绝望,坚持,执著,偏执,信仰。这些因素才应该是构成奥运审美的元素。因为这些概念是用来描述人的。我们需要一次次见证钢铁般的意志所带来的什么体验么?钢铁般的意志所带来的行为真的具备审美性么?如此对机械性和天赋的审美,会把我们带向离纳粹审美不远的地方。“图像是对视觉审美的管理。放弃这种管理,审美将把文明带向灭亡。”Vilem Flusser 如是说。奥运会又何尝不是我们对人审美的管理。运动员看起来如此完美,近乎超人,与此同时我们,正常人的不完美仿佛让我们成为“亚人”。也正是基于这点,对人性的更全面更成熟的审美应该被建立起来,从奥运会开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最终召唤来的是纳粹的审美- 纯粹的对力量的审美。也许所有的奥运会都和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有着某种形而上学的联系-- 纳粹的审美趣味似乎深入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这也是为什么改变这种右倾的审美趣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趣味最终还会一次次把纳粹召唤回现实世界。媒体看不到这些,资本也看不到这些,只有这些被异化成运动员的人才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也许事情将由几个明星般的运动员来改变,最终的结果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真正成为人的运动会。
2016.8.15.
zi
来自 豆瓣App
-
魏梭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7 07: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