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她一生爱好是天然——记孔爱萍兼议精华版《牡丹亭》
可知她一生爱好是天然——记孔爱萍兼议精华版《牡丹亭》
作者:成都昆曲社艾弥儿
8月20日晚7点,“最美杜丽娘”孔爱萍老师及整个牡丹亭团队,一共五个国家一级演员,将来到深圳元培学堂演出传承精华版《牡丹亭》。元培学堂等你来,一起品味昆曲最纯粹、最隽永、最本质的美感。
孔爱萍,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工闺门旦,师从张娴、张继青、张洵澎。200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青年研究生班。她扮相隽秀,唱腔清脆婉转,表演含蓄细腻。曾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最佳表演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多次赴港与进念二十面体合作《万历十五年》、《舞台姐妹》等,多次赴台与兰庭昆剧团合作《寻找游园惊梦》,担任兰庭昆剧团身段指导曾获台湾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入围提名奖。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特别大使。是昆剧届的领军人物,曾多次海外讲学和演出,出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从南京回来,我的电脑里多了一个文件夹,文件名为“孔爱萍”。瞬间的路人转粉,有的人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以前看孔老师的视频,或许由于她总是跟前辈石小梅老师搭档,或许是她娴熟稳健的台风,我将她误认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是的,如果你没有见过舞台下的孔爱萍,你不会知道她是多么灵动轻盈的一枚女子。孔老师绝对具有跟淘宝买家秀“图片是天使实物是魔鬼”截然不同的属性,台上的她是第三代闺门旦的翘楚,台下的她却是活生生的六旦身姿,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省昆舍她其谁的段子手,怪不得《红楼梦》折子戏里去演了个与以往画风不同的王熙凤,真真一副好刚口,孔老师若不唱戏了去德云社搭台子想必也不掉范儿。
《牡丹亭·游园》 孔爱萍 饰
昆曲被誉为中国的“百戏之祖”,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将昆曲艺术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成熟于明中晚期,为何昆曲能在众多声腔中脱颖而出呢?经过魏良辅等一批音乐家的改革后,昆曲音乐越发显得委婉清丽,能够表现深刻细腻的感情。加之昆曲采用了曲牌体的音乐形式,曲牌与我们熟悉的词牌可谓是一脉相承,所以当时有许多大文人以填诗词的笔力来度曲。因而昆曲又继承了中国悠久的诗歌和文学传统,文辞优美而又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昆曲当仁不让成为中国戏曲的典范,给后起的众多地方剧种以丰富的滋养。《牡丹亭·游园》是最经典的昆曲剧目,被公认为辞藻典雅华丽,写得很美。
之前看过的孔老师的视频资料不是太多, 97年文化部春晚,五个杜丽娘一起登台,孔老师第一个出来,真的是明艳照人、先声夺人。时年三十出头的孔老师达到颜值的巅峰,只恨当年的录像资料太少,后期网上的讲座倒是不少,我都一一找来囫囵吞枣地看过。
与台湾兰庭昆剧团合作《寻找游园惊梦》
“昆曲是舞台艺术,舞台下坐的观众,也是整个艺术的参与者和重要成分。所以观众的表现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昆曲中有一个术语叫‘爆’,就是一个观众和演员共同合作的结果,也就是戏中的包袱得到充分的认可,‘爆’的表现方式或者也可以是‘静’,都是观众对演出的及时反馈。昆曲观众的培养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过去我们的做法不是很成功。直到在台湾演出,我们才在这个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台湾,我们首先培养的是一批学者或者高层次的观众,他们的参与和建议使我们看到了信心和希望。”——孔爱萍
我发现她真是有很多自己独到的看法,如是山房的讲座中毫不吝惜地跟观众分享:杜丽娘与春香的两把扇子是不是拿反了?天啦,这样的话很多演员是不敢讲的,但她敢,并且一派坦率天真,没有半点卖弄与哗众取宠的感觉,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诚恳样,只觉得这个人是多么的纯粹啊,对观众就那么的掏心掏肝,没有一点点保留。讲到手与眼的配合使用,一句“自己不能跟自己抢戏”绝对是发人深省的金玉良言。台湾《寻找游园惊梦》剧组上通告,端坐了没几分钟就打开了话匣子,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个“奇才”,惹得主持人都惊讶起来,这不符合大陆拘谨内敛的闺门旦形象呀。可她真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天然本色的人,活泼不失温柔,坦率兼具天真,眼睛忽闪忽闪少女感十足的模样,是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是少女,少女不是外貌的青春,是骨子里的一派纯真。
牡丹亭·寻梦
“我很幸运,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三位很好的老师。第一位是启蒙老师张娴,浙江人,她的严格和正式让刚开眼看昆曲世界的我接触了最正宗的昆曲;第二位是上海的张洵鹏老师,张老师的肢体语言是全国闻名的;第三位是江苏的张继青老师,她的唱功对我的影响启发很大。启蒙、身段加上唱腔,我都获得了很好的训练。这几位老师都是很出色的演员,他们对昆曲的深厚理解使他们对我的毛病一听了然,容易对症下药。”——孔爱萍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孔老师居然是张洵澎老师的亲授学生,她身上哪找得到一点点“澎湃”的痕迹。这里,我得用说相声段子一样的语气问问孔老师:您学得这么不像您的老师,您好意思嘛?但是,但是,我好喜欢你的这种不像哦。昆曲《红楼梦》选秀上有个选手一演完,评委直接问:你是张洵澎老师的学生吧?一听这话就知道大事不妙。这里没有半点对张老师的不敬,曾现场听过张老师的讲座,一身旗袍合体优雅,精气神十足全程站着讲两个多小时,对张大师不得不起敬佩之心,但对她一些弟子们消化不良走火入魔一般的模仿实在是欣赏不来。梅大师说,学我者生,像我者亡,再至理不过。
牡丹亭·游园惊梦
“昆曲有四大要素:文学、音乐、舞蹈和唱腔。优秀的演员,对这四个要素都必须很好的认识和把握。比如文学,演员必须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很难理解一个不明白‘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哀怨的演员会演好崔莺莺,可是这个功底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所以一个演员要至少摔打个20年才明白昆曲是什么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理解了剧本,真正知道怎么形神兼备了。”——孔爱萍
要欣赏孔老师的表演,我推荐苏州电视台录制的《石小梅昆曲专辑》,里面的旦角全是孔老师担纲,戏份一半一半,改个名叫《孔爱萍昆曲专辑》也无不可。话说苏州电视台,你能不能再正儿八经录一次孔爱萍昆曲专辑,我这样敲锣打鼓地给孔老师写评论,一张嘴却是大家伙去看《石小梅专辑》怎么都有点不着调的味道。但要点赞的是,人虽然是地方台,但录制得一点不马虎,化妆尤为出色,看看《琴挑》里的陈妙常,就知道什么是艳若桃李,看看《幽媾》里的杜丽娘,就知道什么是眼波如水、笑颜如花,着实地中和了孔老师后期扮相正旦气质偏浓的不足。这里我终于要给孔老师提意见了:爱萍儿啊,你可得长点心啊。明明台下是那么青春活泼灵动逼人的少女感与御姐范的综合体,为什么要在妆面上吃亏。但省昆的女演员大多有此通病,不太注重保养,一个个素面朝天,亲切可人,倒比台上更好看,却都眼袋比较明显,甚至包括一些下一辈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演员,而省昆的男演员走下来却是一个个潮爆型男,省昆,你究竟怎么折腾了这班如花美眷啊?
看看《琴挑》里的陈妙常,就知道什么是艳若桃李,看看《幽媾》里的杜丽娘,就知道什么是眼波如水、笑颜如花。
除了常见的《牡丹亭》、《玉簪记》、《说亲回话》,孔老师有一出戏不得不看,这绝对是一出孔爱萍老师吃饱闲得没事干却又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经典。《风筝误》是李渔《笠翁十种曲》之一,主打滑稽幽默,大小姐爱娟一般由丑角应工。这出戏目前能找到的也只有省昆的资料了,孔老师在台湾学习时把这出戏学了下来,并且在台湾演了三次,演得台湾观众都以为她是丑角出身,下次再去演闺门旦把人家吓了一大跳。你说特殊情况演演也就算了,谁知道她在十几年后开个人专场时会专门把这折戏挑出来演。开专场时演员们一般都会选自己最擅长的剧目来呈现,但这位放着拿手戏不管,非得浪费她绝佳的闺门旦天资去抢人李鸿良的饭碗。不过省昆这几年兴起了年底搞反串演出,演员跟疯子一样观众跟傻子一样好不欢乐,这位不老老实实地串把小生省心省力算了,你看看她都演了些什么,扮完唐明皇扮陈最良,一把髯口都要被她玩坏了,对了,还有丑角高力士,正是:一派童真犹未泯,天生自带少女心。
你看看她都演了些什么,扮完唐明皇扮陈最良,一把髯口都要被她玩坏了,对了,还有丑角高力士,正是:一派童真犹未泯,天生自带少女心。
闺门旦孔爱萍演喜剧《风筝误》,这件事听起来就是一个喜剧,比戏本身还要搞笑。《风筝误》绝对是孔爱萍本性的一次大爆发,对自我的揭露,对观众最坦诚的交待。孔爱萍也绝对不仅仅是台上的杜丽娘、陈妙常,她具备一个演员最重要的素质,对各种角色都充满好奇心,越是相距甚远的越是敢于挑战,她就像一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在熟悉的环境里玩腻了,要出去淘淘气。《风筝误》里的詹爱娟一张口脆生生的苏白,“你的拙作,我的佳篇”,“千家诗你也晓得,真是个才子啊”——活活笑煞人也。孔老师的表演就像她的人站在你面前一样,亮晶晶的眸子里一派纯净,哪怕是丑角都让人觉得真切得可爱。结尾那一声据说是独创的“戚郎”真是叫的人心肝颤、骨头酥。我真后悔这么迟才看到这个戏,有了对演员的了解再来看,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怎么都无法去认真看戏的本身,只要一想到是孔爱萍在那里演就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就像演小品红了之后的宋丹丹再回人艺演话剧,再怎么正经的角色只要她一张嘴就是笑声一片。这对演员是不公道的一件事,认真塑造的角色却被个人特质所掩没,但我要说的是,这个角色被孔老师演绎得非常可爱,没有半点招人厌烦的感觉,丑角被她自身的美所同化,既好看又好笑,既可看门道又可看热闹。
精华版《牡丹亭》
这是孔老师09年夺梅花奖的戏,有人评价说,那么多人演《牡丹亭》,她敢拿这个去参评足见其信心。就像教师行业每年举行的那劳什子的赛课,就怕跟人选一样的课题,专门往冷门的挑。越是观众熟悉的戏越是不好演,珠玉也好砖头也好见过了多多少,但好戏是不怕比的。
终于要来讲讲我大爱的精华版《牡丹亭》了,我该怎么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啊,怎么也表达不出,是了——我巴不得死在精华版的《惊梦》里。我评价一出好戏的标准很简单,能让我沉静地看下来,《游园惊梦》这一折再最熟悉不过,我居然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捧着手机老老实实坐着看完,即使是再熟悉的旋律,也不舍得跟着唱下去,一张嘴就是真正的惊动,哪怕跟着哼哼也是破坏了这份美好。精华版里有最像花神的花神姑娘,有扮相最美的大花神姐姐,有令我一往情深的“春香妹妹”,有玉树临风的石大男神,当然,还有我那嫡嫡亲亲的爱萍姐姐。
这是孔老师09年夺梅花奖的戏,有人评价说,那么多人演《牡丹亭》,她敢拿这个去参评足见其信心。就像教师行业每年举行的那劳什子的赛课,就怕跟人选一样的课题,专门往冷门的挑。越是观众熟悉的戏越是不好演,珠玉也好砖头也好见过了多多少,但好戏是不怕比的。近几年的梅花奖含金量越来越低,一堆子为评奖而诞生的保质期奇短的新编烂戏一窝蜂涌上来,反不如老老实实把经典演好。精华版《牡丹亭》由张弘先生改编,并且其中的变动不少,基本上上本是杜丽娘的专场,比起苏昆平时各地演出时的浓缩版,这个版本明显过瘾不少。在我看来,《寻梦》是无论如何不能少得,就像《拾画叫画》不能少一样,苏昆的《牡丹亭》恰恰把《寻梦》摘掉,使得杜丽娘的由梦而死缺少了一个递进的层次,人总是由一个念头的被激发到满怀希望、寻觅无果再至绝望,乍一伊始便终结这不符合戏的本质,戏要的就是细节的不断被放大被渲染,是一滴墨滴入一杯水慢慢绽放的过程。
《牡丹亭·游园》 孔爱萍 饰
有观众对精华版的几处改动颇有微词,最多的争议似乎是《游园》时是由杜丽娘推开了花园的门,我却爱煞了这一处,用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的说法是:这一举动表现了杜丽娘内心的迫不及待与对大好春光的向往之情。用更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现在所说的“不作就不会死”,这扇门由谁推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的杜丽娘自己想要它被推开,做动作的人或许是春香,而真正意义上的“推门者”却只能是杜丽娘。精华版的改动无疑是把这个意思明确了,推门之后,灯光、音乐骤起,《皂罗袍》还未唱出,观众已随她领略了什么是姹紫嫣红。
其实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游园处不改,仍由春香推门,而在《寻梦》开始时多加一处,再由杜丽娘自己去推开那扇门。第一次的遇见是偶然,而寻梦却是内心驱使的必然。你爱上那个少年是一次无心的邂逅,因为阳光灿烂,因为他正好穿了一件白衬衣在打篮球,之后的无数次你鼓起勇气徘徊在球场外只为再看见他,年少的心动不就是如此简单吗?
牡丹亭·寻梦
《惊梦》山桃红一段中,孔老师有她不同的解说。很多人演绎的杜丽娘此时应该是娇怯的,看一下就要躲闪起来。“她是跟他有什么了啊,为什么要躲?”——孔老师的杜丽娘是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那生,素昧平生,因何到此”,先是大大方方地看,再是觉得太唐突了不好意思地避开,这才符合大家闺秀的身份。想来也对,杜丽娘此时是在梦境之中,即使现实中的杜丽娘真是娇怯怯的,梦中人却是不同于现实的,多少个梦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可能才有其名目。
孔老师的《牡丹亭》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小细节,《寻梦》中“一丝丝垂杨线”处惯常的处理方法是用手指将柳枝一圈圈解开状,这个动作在很多戏里都有,《佳期》里“柳腰摆”是这样,越剧《孟丽君.游上林》里也是这样。孔老师的演绎我是第一次见,手指在耳畔向上轻指(戳)几下,眼神中多了几丝俏皮,如此细微的一个动作被她做得撩人心魄,少女的娇俏感爆棚。同样的还有在《幽媾》结尾处,“待说出惹得风声大”一句,趴在柳梦梅肩头轻轻往外戳几下,对比了省昆其他几位演员的表演,都没有这一个小细节。恰恰是这几处极细微的不同让人对孔老师的表演拍案叫绝,演员与演员的分别就在于此,有的是台风极其四平八稳,没有一点差错也就没有太大惊喜,看一次即可。孔老师的表演多了一些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合情合理的小东西进去,怎么看怎么令人可喜,可以说,我自从看了精华版《牡丹亭》之后再也看不下别的版本了,那最如梦如幻的惊梦,最最美艳动人的幽媾,最悲喜交织的寻梦。孔老师今年初还在北京上演了一折大《寻梦》,基本上现在没人演全了的大《寻梦》啊诸位,劳孔老师受累,我再打听打听:您什么时候能再演啊?
孔爱萍老师
前不久有记者看完广东苏韵繁花的演出后,用青春版来比较精华版,引起了一番争议。我想这是没有可比较性的,不是青春版不好,我也曾喜欢过青春版,可以说白先勇先生是无数人昆曲入门的引路者,但青春版恰如一个人的青春一样,它不可停留,不能永久。惊梦之后尚且需寻梦去推进,如果不往更深更高处去,那这个梦惊了也就是惊了,它没有以后。精华版《牡丹亭》就是这之后的东西,它是青春之后的成熟与积淀,是一个有思想的编剧的苦心孤诣与一个演员成熟巅峰时期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也许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青春的已不再青春,而精华的依旧是精华。
文章来自中国昆曲社,图文由元培学堂整理编辑。
PS:8月20日晚,“最美杜丽娘”孔爱萍老师及整个牡丹亭团队,一共五个国家一级演员,将来到深圳元培学堂演出传承版《牡丹亭》。机会难得,快来参加吧。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演出席位。
作者:成都昆曲社艾弥儿
8月20日晚7点,“最美杜丽娘”孔爱萍老师及整个牡丹亭团队,一共五个国家一级演员,将来到深圳元培学堂演出传承精华版《牡丹亭》。元培学堂等你来,一起品味昆曲最纯粹、最隽永、最本质的美感。
![]() |
孔爱萍,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工闺门旦,师从张娴、张继青、张洵澎。200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青年研究生班。她扮相隽秀,唱腔清脆婉转,表演含蓄细腻。曾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最佳表演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多次赴港与进念二十面体合作《万历十五年》、《舞台姐妹》等,多次赴台与兰庭昆剧团合作《寻找游园惊梦》,担任兰庭昆剧团身段指导曾获台湾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入围提名奖。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特别大使。是昆剧届的领军人物,曾多次海外讲学和演出,出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从南京回来,我的电脑里多了一个文件夹,文件名为“孔爱萍”。瞬间的路人转粉,有的人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以前看孔老师的视频,或许由于她总是跟前辈石小梅老师搭档,或许是她娴熟稳健的台风,我将她误认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是的,如果你没有见过舞台下的孔爱萍,你不会知道她是多么灵动轻盈的一枚女子。孔老师绝对具有跟淘宝买家秀“图片是天使实物是魔鬼”截然不同的属性,台上的她是第三代闺门旦的翘楚,台下的她却是活生生的六旦身姿,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省昆舍她其谁的段子手,怪不得《红楼梦》折子戏里去演了个与以往画风不同的王熙凤,真真一副好刚口,孔老师若不唱戏了去德云社搭台子想必也不掉范儿。
![]() |
《牡丹亭·游园》 孔爱萍 饰
昆曲被誉为中国的“百戏之祖”,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将昆曲艺术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成熟于明中晚期,为何昆曲能在众多声腔中脱颖而出呢?经过魏良辅等一批音乐家的改革后,昆曲音乐越发显得委婉清丽,能够表现深刻细腻的感情。加之昆曲采用了曲牌体的音乐形式,曲牌与我们熟悉的词牌可谓是一脉相承,所以当时有许多大文人以填诗词的笔力来度曲。因而昆曲又继承了中国悠久的诗歌和文学传统,文辞优美而又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昆曲当仁不让成为中国戏曲的典范,给后起的众多地方剧种以丰富的滋养。《牡丹亭·游园》是最经典的昆曲剧目,被公认为辞藻典雅华丽,写得很美。
之前看过的孔老师的视频资料不是太多, 97年文化部春晚,五个杜丽娘一起登台,孔老师第一个出来,真的是明艳照人、先声夺人。时年三十出头的孔老师达到颜值的巅峰,只恨当年的录像资料太少,后期网上的讲座倒是不少,我都一一找来囫囵吞枣地看过。
![]() |
与台湾兰庭昆剧团合作《寻找游园惊梦》
“昆曲是舞台艺术,舞台下坐的观众,也是整个艺术的参与者和重要成分。所以观众的表现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昆曲中有一个术语叫‘爆’,就是一个观众和演员共同合作的结果,也就是戏中的包袱得到充分的认可,‘爆’的表现方式或者也可以是‘静’,都是观众对演出的及时反馈。昆曲观众的培养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过去我们的做法不是很成功。直到在台湾演出,我们才在这个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台湾,我们首先培养的是一批学者或者高层次的观众,他们的参与和建议使我们看到了信心和希望。”——孔爱萍
我发现她真是有很多自己独到的看法,如是山房的讲座中毫不吝惜地跟观众分享:杜丽娘与春香的两把扇子是不是拿反了?天啦,这样的话很多演员是不敢讲的,但她敢,并且一派坦率天真,没有半点卖弄与哗众取宠的感觉,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诚恳样,只觉得这个人是多么的纯粹啊,对观众就那么的掏心掏肝,没有一点点保留。讲到手与眼的配合使用,一句“自己不能跟自己抢戏”绝对是发人深省的金玉良言。台湾《寻找游园惊梦》剧组上通告,端坐了没几分钟就打开了话匣子,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个“奇才”,惹得主持人都惊讶起来,这不符合大陆拘谨内敛的闺门旦形象呀。可她真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天然本色的人,活泼不失温柔,坦率兼具天真,眼睛忽闪忽闪少女感十足的模样,是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是少女,少女不是外貌的青春,是骨子里的一派纯真。
![]() |
牡丹亭·寻梦
“我很幸运,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三位很好的老师。第一位是启蒙老师张娴,浙江人,她的严格和正式让刚开眼看昆曲世界的我接触了最正宗的昆曲;第二位是上海的张洵鹏老师,张老师的肢体语言是全国闻名的;第三位是江苏的张继青老师,她的唱功对我的影响启发很大。启蒙、身段加上唱腔,我都获得了很好的训练。这几位老师都是很出色的演员,他们对昆曲的深厚理解使他们对我的毛病一听了然,容易对症下药。”——孔爱萍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孔老师居然是张洵澎老师的亲授学生,她身上哪找得到一点点“澎湃”的痕迹。这里,我得用说相声段子一样的语气问问孔老师:您学得这么不像您的老师,您好意思嘛?但是,但是,我好喜欢你的这种不像哦。昆曲《红楼梦》选秀上有个选手一演完,评委直接问:你是张洵澎老师的学生吧?一听这话就知道大事不妙。这里没有半点对张老师的不敬,曾现场听过张老师的讲座,一身旗袍合体优雅,精气神十足全程站着讲两个多小时,对张大师不得不起敬佩之心,但对她一些弟子们消化不良走火入魔一般的模仿实在是欣赏不来。梅大师说,学我者生,像我者亡,再至理不过。
![]() |
牡丹亭·游园惊梦
“昆曲有四大要素:文学、音乐、舞蹈和唱腔。优秀的演员,对这四个要素都必须很好的认识和把握。比如文学,演员必须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很难理解一个不明白‘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哀怨的演员会演好崔莺莺,可是这个功底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所以一个演员要至少摔打个20年才明白昆曲是什么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理解了剧本,真正知道怎么形神兼备了。”——孔爱萍
要欣赏孔老师的表演,我推荐苏州电视台录制的《石小梅昆曲专辑》,里面的旦角全是孔老师担纲,戏份一半一半,改个名叫《孔爱萍昆曲专辑》也无不可。话说苏州电视台,你能不能再正儿八经录一次孔爱萍昆曲专辑,我这样敲锣打鼓地给孔老师写评论,一张嘴却是大家伙去看《石小梅专辑》怎么都有点不着调的味道。但要点赞的是,人虽然是地方台,但录制得一点不马虎,化妆尤为出色,看看《琴挑》里的陈妙常,就知道什么是艳若桃李,看看《幽媾》里的杜丽娘,就知道什么是眼波如水、笑颜如花,着实地中和了孔老师后期扮相正旦气质偏浓的不足。这里我终于要给孔老师提意见了:爱萍儿啊,你可得长点心啊。明明台下是那么青春活泼灵动逼人的少女感与御姐范的综合体,为什么要在妆面上吃亏。但省昆的女演员大多有此通病,不太注重保养,一个个素面朝天,亲切可人,倒比台上更好看,却都眼袋比较明显,甚至包括一些下一辈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演员,而省昆的男演员走下来却是一个个潮爆型男,省昆,你究竟怎么折腾了这班如花美眷啊?
![]() |
看看《琴挑》里的陈妙常,就知道什么是艳若桃李,看看《幽媾》里的杜丽娘,就知道什么是眼波如水、笑颜如花。
除了常见的《牡丹亭》、《玉簪记》、《说亲回话》,孔老师有一出戏不得不看,这绝对是一出孔爱萍老师吃饱闲得没事干却又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经典。《风筝误》是李渔《笠翁十种曲》之一,主打滑稽幽默,大小姐爱娟一般由丑角应工。这出戏目前能找到的也只有省昆的资料了,孔老师在台湾学习时把这出戏学了下来,并且在台湾演了三次,演得台湾观众都以为她是丑角出身,下次再去演闺门旦把人家吓了一大跳。你说特殊情况演演也就算了,谁知道她在十几年后开个人专场时会专门把这折戏挑出来演。开专场时演员们一般都会选自己最擅长的剧目来呈现,但这位放着拿手戏不管,非得浪费她绝佳的闺门旦天资去抢人李鸿良的饭碗。不过省昆这几年兴起了年底搞反串演出,演员跟疯子一样观众跟傻子一样好不欢乐,这位不老老实实地串把小生省心省力算了,你看看她都演了些什么,扮完唐明皇扮陈最良,一把髯口都要被她玩坏了,对了,还有丑角高力士,正是:一派童真犹未泯,天生自带少女心。
![]() |
你看看她都演了些什么,扮完唐明皇扮陈最良,一把髯口都要被她玩坏了,对了,还有丑角高力士,正是:一派童真犹未泯,天生自带少女心。
闺门旦孔爱萍演喜剧《风筝误》,这件事听起来就是一个喜剧,比戏本身还要搞笑。《风筝误》绝对是孔爱萍本性的一次大爆发,对自我的揭露,对观众最坦诚的交待。孔爱萍也绝对不仅仅是台上的杜丽娘、陈妙常,她具备一个演员最重要的素质,对各种角色都充满好奇心,越是相距甚远的越是敢于挑战,她就像一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在熟悉的环境里玩腻了,要出去淘淘气。《风筝误》里的詹爱娟一张口脆生生的苏白,“你的拙作,我的佳篇”,“千家诗你也晓得,真是个才子啊”——活活笑煞人也。孔老师的表演就像她的人站在你面前一样,亮晶晶的眸子里一派纯净,哪怕是丑角都让人觉得真切得可爱。结尾那一声据说是独创的“戚郎”真是叫的人心肝颤、骨头酥。我真后悔这么迟才看到这个戏,有了对演员的了解再来看,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怎么都无法去认真看戏的本身,只要一想到是孔爱萍在那里演就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就像演小品红了之后的宋丹丹再回人艺演话剧,再怎么正经的角色只要她一张嘴就是笑声一片。这对演员是不公道的一件事,认真塑造的角色却被个人特质所掩没,但我要说的是,这个角色被孔老师演绎得非常可爱,没有半点招人厌烦的感觉,丑角被她自身的美所同化,既好看又好笑,既可看门道又可看热闹。
![]() |
精华版《牡丹亭》
这是孔老师09年夺梅花奖的戏,有人评价说,那么多人演《牡丹亭》,她敢拿这个去参评足见其信心。就像教师行业每年举行的那劳什子的赛课,就怕跟人选一样的课题,专门往冷门的挑。越是观众熟悉的戏越是不好演,珠玉也好砖头也好见过了多多少,但好戏是不怕比的。
终于要来讲讲我大爱的精华版《牡丹亭》了,我该怎么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啊,怎么也表达不出,是了——我巴不得死在精华版的《惊梦》里。我评价一出好戏的标准很简单,能让我沉静地看下来,《游园惊梦》这一折再最熟悉不过,我居然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捧着手机老老实实坐着看完,即使是再熟悉的旋律,也不舍得跟着唱下去,一张嘴就是真正的惊动,哪怕跟着哼哼也是破坏了这份美好。精华版里有最像花神的花神姑娘,有扮相最美的大花神姐姐,有令我一往情深的“春香妹妹”,有玉树临风的石大男神,当然,还有我那嫡嫡亲亲的爱萍姐姐。
这是孔老师09年夺梅花奖的戏,有人评价说,那么多人演《牡丹亭》,她敢拿这个去参评足见其信心。就像教师行业每年举行的那劳什子的赛课,就怕跟人选一样的课题,专门往冷门的挑。越是观众熟悉的戏越是不好演,珠玉也好砖头也好见过了多多少,但好戏是不怕比的。近几年的梅花奖含金量越来越低,一堆子为评奖而诞生的保质期奇短的新编烂戏一窝蜂涌上来,反不如老老实实把经典演好。精华版《牡丹亭》由张弘先生改编,并且其中的变动不少,基本上上本是杜丽娘的专场,比起苏昆平时各地演出时的浓缩版,这个版本明显过瘾不少。在我看来,《寻梦》是无论如何不能少得,就像《拾画叫画》不能少一样,苏昆的《牡丹亭》恰恰把《寻梦》摘掉,使得杜丽娘的由梦而死缺少了一个递进的层次,人总是由一个念头的被激发到满怀希望、寻觅无果再至绝望,乍一伊始便终结这不符合戏的本质,戏要的就是细节的不断被放大被渲染,是一滴墨滴入一杯水慢慢绽放的过程。
![]() |
![]() |
《牡丹亭·游园》 孔爱萍 饰
有观众对精华版的几处改动颇有微词,最多的争议似乎是《游园》时是由杜丽娘推开了花园的门,我却爱煞了这一处,用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的说法是:这一举动表现了杜丽娘内心的迫不及待与对大好春光的向往之情。用更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现在所说的“不作就不会死”,这扇门由谁推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的杜丽娘自己想要它被推开,做动作的人或许是春香,而真正意义上的“推门者”却只能是杜丽娘。精华版的改动无疑是把这个意思明确了,推门之后,灯光、音乐骤起,《皂罗袍》还未唱出,观众已随她领略了什么是姹紫嫣红。
其实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游园处不改,仍由春香推门,而在《寻梦》开始时多加一处,再由杜丽娘自己去推开那扇门。第一次的遇见是偶然,而寻梦却是内心驱使的必然。你爱上那个少年是一次无心的邂逅,因为阳光灿烂,因为他正好穿了一件白衬衣在打篮球,之后的无数次你鼓起勇气徘徊在球场外只为再看见他,年少的心动不就是如此简单吗?
![]() |
牡丹亭·寻梦
《惊梦》山桃红一段中,孔老师有她不同的解说。很多人演绎的杜丽娘此时应该是娇怯的,看一下就要躲闪起来。“她是跟他有什么了啊,为什么要躲?”——孔老师的杜丽娘是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那生,素昧平生,因何到此”,先是大大方方地看,再是觉得太唐突了不好意思地避开,这才符合大家闺秀的身份。想来也对,杜丽娘此时是在梦境之中,即使现实中的杜丽娘真是娇怯怯的,梦中人却是不同于现实的,多少个梦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可能才有其名目。
孔老师的《牡丹亭》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小细节,《寻梦》中“一丝丝垂杨线”处惯常的处理方法是用手指将柳枝一圈圈解开状,这个动作在很多戏里都有,《佳期》里“柳腰摆”是这样,越剧《孟丽君.游上林》里也是这样。孔老师的演绎我是第一次见,手指在耳畔向上轻指(戳)几下,眼神中多了几丝俏皮,如此细微的一个动作被她做得撩人心魄,少女的娇俏感爆棚。同样的还有在《幽媾》结尾处,“待说出惹得风声大”一句,趴在柳梦梅肩头轻轻往外戳几下,对比了省昆其他几位演员的表演,都没有这一个小细节。恰恰是这几处极细微的不同让人对孔老师的表演拍案叫绝,演员与演员的分别就在于此,有的是台风极其四平八稳,没有一点差错也就没有太大惊喜,看一次即可。孔老师的表演多了一些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合情合理的小东西进去,怎么看怎么令人可喜,可以说,我自从看了精华版《牡丹亭》之后再也看不下别的版本了,那最如梦如幻的惊梦,最最美艳动人的幽媾,最悲喜交织的寻梦。孔老师今年初还在北京上演了一折大《寻梦》,基本上现在没人演全了的大《寻梦》啊诸位,劳孔老师受累,我再打听打听:您什么时候能再演啊?
![]() |
孔爱萍老师
前不久有记者看完广东苏韵繁花的演出后,用青春版来比较精华版,引起了一番争议。我想这是没有可比较性的,不是青春版不好,我也曾喜欢过青春版,可以说白先勇先生是无数人昆曲入门的引路者,但青春版恰如一个人的青春一样,它不可停留,不能永久。惊梦之后尚且需寻梦去推进,如果不往更深更高处去,那这个梦惊了也就是惊了,它没有以后。精华版《牡丹亭》就是这之后的东西,它是青春之后的成熟与积淀,是一个有思想的编剧的苦心孤诣与一个演员成熟巅峰时期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也许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青春的已不再青春,而精华的依旧是精华。
文章来自中国昆曲社,图文由元培学堂整理编辑。
PS:8月20日晚,“最美杜丽娘”孔爱萍老师及整个牡丹亭团队,一共五个国家一级演员,将来到深圳元培学堂演出传承版《牡丹亭》。机会难得,快来参加吧。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演出席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