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游记
8.3-8.14 自驾
Los Angeles-San Diego-(Kingman & Williams) The Grand Canyon-Las Vegas-Gilory-San Francisco-Monterrey County-L.A.
8.4
人生中第一次正式拜访加州/洛杉矶。早起直奔环球影城,中间算是体验了一把LA出了名的烂交通。拥挤程度和北京难分伯仲。高速路上虽然宽阔,也给两人以上的车辆留了专用通道(car pool),但是绝大多数的车辆都是一人驾驶。不禁感叹LA的人民出行效率之低:大量单人出行的车辆不但占据了道路通行,同时使得本来就拥挤的城市更加不堪,而公共交通的低效率更使得市民倾向于利用私人交通。我也很难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城市产生什么好的第一印象。
至于天气,虽然早就听说南加州干旱严重,到了以后才切身意识到LA的干燥和炎热。长时间在芝加哥的停留使得自己早早的适应了潮湿阴冷的天气,面对燥热的南加,第一天就被晒脱了皮。脸也不争气的干燥起皮了起来。至于肤色么,晒黑了几个色度是预料之中的。如果说空调对于芝加哥是调剂品的话,那么对于洛杉矶就是必需品。
洛杉矶的房屋穿插在山里。比弗利山庄闻名天下,周边的普通民宿也大体类似。也是,没有中部的大平原,也没有东部的开拓地,洛杉矶虽说不上平坦,但比起后来去的旧金山也说不上山峦起伏。大致的感觉就是丘陵地形吧。
环球影城无需多说,感受最深的是美国电影行业的发达程度。好莱坞独天得厚的资源不论,影城内部的分区,布景,特效等等的制度化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拍摄,包括深南的荒凉,灾后的凋零,二战前的都市,雨林中的遭遇等等。如果说横店是把古装剧发扬光大的话,那么影城便是把电影肢解成了快餐。通过各种现成的组合便可以营造出剧本所描绘的壮丽景象。在游览园区时还有幸体验了三把特效:丛林探险,洪灾入侵和飞车追逐。还原度着实让人惊讶。
当一个studio发展到无所不能,标准化到不行时,所出产的电影,也许从艺术性而言不及某些电影,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恰好迎合和当下全球市场快餐化消费的需要:直接,快捷,冲击力强。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好莱坞电影虽也有不少烂片,但是电影从业人员却赚得盆满钵满。或者说,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嘛。艺术的托词是可以有的,可光艺术不赚钱的电影又如何能生存呢?
影城的主题乐园表现同样的超出了预期。按照顺序先后游玩了三个项目: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和哈利波特城堡。变形金刚3D投影以及光热造影的技术让我对这个本不感兴趣的主题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侏罗纪公园则是略俗的激流勇进。最值得称道的是哈利波特世界:如实的还原和霍格沃茨,对角巷等等许多书中的经典。书中涉及到的周边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魔杖,袍子,徽章,黄油啤酒,猫头鹰公仔,分院帽,学院标记...这些商品在还原了道具的同时,又恰好满足了游客猎奇的心理。也难商品虽然高价,但是结账的队伍却从来没有断过。
在太阳下暴晒了三个小时后终于进了霍格沃茨。室内的陈设高度还原,会动的照片也表现的很好。高潮时乘坐过山车,通过投影跟随主角三人冒险。整个过程虽然不长,但是体验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也算是没辜负自己排队晒成黑炭的付出吧。
影城总的来说是个非常值得游览的经典。可以玩的随意,也可以深入了解电影产业。唯一的抱怨是排队的人太多,园区也很拥挤。再加上炎热的天气和高昂的消费着实让人抓狂。不过这样的主题乐园全球又有几个呢?
对于洛杉矶的其他地方,自己顺路经过了比弗利山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说来也有意思,这两个地方相邻不过十几分钟的车程。一个是名流富人云集的住宅区,另一个是声名鹊起的大学。山庄中的山路蜿蜒曲折,别墅也错落有致。暴露在路边的平价车似乎暗示着主人把名车都藏在了自家的车库里。UCLA的校园尽管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毗邻山庄,也沾染了高档的气息:道路整洁,绿植密布,周边的环境也能说得上雅致。顺带一提,芝大这样一比就显得 “破败”咯。
被拉着去比弗利山庄边上的精品店作陪,自己一个糙惯了的人也体会了一把精致生活:国际一线大牌遍地不用多说,中国同胞”买买买“的实力让我深刻的意识到:1. 富人真多 2. 我真穷 3. 自己还是要养活自己,大牌子用不用得起那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了。出商场时路边有不少身材健美的白富美/高富帅在跑步,不仅再次感叹投胎模式选择的重要性。好笑的是想起来中国一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知道这话是源自某人大彻大悟后的感叹呢,还是对于商贾的羡慕嫉妒恨呢?
想到数年前暂别美国时是在洛杉矶机场(LAX)告的别,如今的自己和当时的心境,阅历都已经十大不一样。如同当时自己未曾预料到现在能够用一个不同的身份来来了解体会这个城市,自己一部能够预料到下一步会在哪里。不过洛杉矶嘛,对于我,更像是美酒一般的存在:酒虽好,不管饱。游览的愉悦并不意味着居住的舒适。但去挂念这样的一个天使之城,也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Los Angeles-San Diego-(Kingman & Williams) The Grand Canyon-Las Vegas-Gilory-San Francisco-Monterrey County-L.A.
8.4
人生中第一次正式拜访加州/洛杉矶。早起直奔环球影城,中间算是体验了一把LA出了名的烂交通。拥挤程度和北京难分伯仲。高速路上虽然宽阔,也给两人以上的车辆留了专用通道(car pool),但是绝大多数的车辆都是一人驾驶。不禁感叹LA的人民出行效率之低:大量单人出行的车辆不但占据了道路通行,同时使得本来就拥挤的城市更加不堪,而公共交通的低效率更使得市民倾向于利用私人交通。我也很难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城市产生什么好的第一印象。
至于天气,虽然早就听说南加州干旱严重,到了以后才切身意识到LA的干燥和炎热。长时间在芝加哥的停留使得自己早早的适应了潮湿阴冷的天气,面对燥热的南加,第一天就被晒脱了皮。脸也不争气的干燥起皮了起来。至于肤色么,晒黑了几个色度是预料之中的。如果说空调对于芝加哥是调剂品的话,那么对于洛杉矶就是必需品。
洛杉矶的房屋穿插在山里。比弗利山庄闻名天下,周边的普通民宿也大体类似。也是,没有中部的大平原,也没有东部的开拓地,洛杉矶虽说不上平坦,但比起后来去的旧金山也说不上山峦起伏。大致的感觉就是丘陵地形吧。
环球影城无需多说,感受最深的是美国电影行业的发达程度。好莱坞独天得厚的资源不论,影城内部的分区,布景,特效等等的制度化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拍摄,包括深南的荒凉,灾后的凋零,二战前的都市,雨林中的遭遇等等。如果说横店是把古装剧发扬光大的话,那么影城便是把电影肢解成了快餐。通过各种现成的组合便可以营造出剧本所描绘的壮丽景象。在游览园区时还有幸体验了三把特效:丛林探险,洪灾入侵和飞车追逐。还原度着实让人惊讶。
当一个studio发展到无所不能,标准化到不行时,所出产的电影,也许从艺术性而言不及某些电影,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恰好迎合和当下全球市场快餐化消费的需要:直接,快捷,冲击力强。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好莱坞电影虽也有不少烂片,但是电影从业人员却赚得盆满钵满。或者说,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嘛。艺术的托词是可以有的,可光艺术不赚钱的电影又如何能生存呢?
影城的主题乐园表现同样的超出了预期。按照顺序先后游玩了三个项目: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和哈利波特城堡。变形金刚3D投影以及光热造影的技术让我对这个本不感兴趣的主题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侏罗纪公园则是略俗的激流勇进。最值得称道的是哈利波特世界:如实的还原和霍格沃茨,对角巷等等许多书中的经典。书中涉及到的周边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魔杖,袍子,徽章,黄油啤酒,猫头鹰公仔,分院帽,学院标记...这些商品在还原了道具的同时,又恰好满足了游客猎奇的心理。也难商品虽然高价,但是结账的队伍却从来没有断过。
在太阳下暴晒了三个小时后终于进了霍格沃茨。室内的陈设高度还原,会动的照片也表现的很好。高潮时乘坐过山车,通过投影跟随主角三人冒险。整个过程虽然不长,但是体验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也算是没辜负自己排队晒成黑炭的付出吧。
影城总的来说是个非常值得游览的经典。可以玩的随意,也可以深入了解电影产业。唯一的抱怨是排队的人太多,园区也很拥挤。再加上炎热的天气和高昂的消费着实让人抓狂。不过这样的主题乐园全球又有几个呢?
对于洛杉矶的其他地方,自己顺路经过了比弗利山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说来也有意思,这两个地方相邻不过十几分钟的车程。一个是名流富人云集的住宅区,另一个是声名鹊起的大学。山庄中的山路蜿蜒曲折,别墅也错落有致。暴露在路边的平价车似乎暗示着主人把名车都藏在了自家的车库里。UCLA的校园尽管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毗邻山庄,也沾染了高档的气息:道路整洁,绿植密布,周边的环境也能说得上雅致。顺带一提,芝大这样一比就显得 “破败”咯。
被拉着去比弗利山庄边上的精品店作陪,自己一个糙惯了的人也体会了一把精致生活:国际一线大牌遍地不用多说,中国同胞”买买买“的实力让我深刻的意识到:1. 富人真多 2. 我真穷 3. 自己还是要养活自己,大牌子用不用得起那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了。出商场时路边有不少身材健美的白富美/高富帅在跑步,不仅再次感叹投胎模式选择的重要性。好笑的是想起来中国一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知道这话是源自某人大彻大悟后的感叹呢,还是对于商贾的羡慕嫉妒恨呢?
想到数年前暂别美国时是在洛杉矶机场(LAX)告的别,如今的自己和当时的心境,阅历都已经十大不一样。如同当时自己未曾预料到现在能够用一个不同的身份来来了解体会这个城市,自己一部能够预料到下一步会在哪里。不过洛杉矶嘛,对于我,更像是美酒一般的存在:酒虽好,不管饱。游览的愉悦并不意味着居住的舒适。但去挂念这样的一个天使之城,也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