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有求,吾所不求”——《詩經》筆記之《王風·黍離》
《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毛詩序》: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宫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王風》之背景和主題於《王城譜》中有明確交代:“王城者,周東都王城畿內方六百裏之地,其封域在禹貢豫州太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漸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於鎬京,謂之宗周,即是西都。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謂之王城,是謂東都,今河南是也。成王居洛邑,遷殷頑民於成周,復還歸處西都。申侯與犬戎攻宗周,殺幽王於戲。晉文侯、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以亂故徒居東都王城。於是王室之尊與諸侯無異。其詩不能復《雅》,故貶之,謂之王國之變風。”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離離,盛多貌。作者在故都鎬京行役,目睹宗廟宮室被毀,遍地禾黍,而稷才露出苗。黍為黃米,有黏性,稷一說是沒有黏性的黍,一說即高粱。“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靡靡,遲緩貌。搖搖,心憂而無所訴。此言無人可訴,從側面說明了後句知我者之少,以至於無處訴說,縱有,事已至此,心憂之情說又何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同行者覺得我好像瘋了,而我看他們的冷靜無情才是瘋了。誰瘋誰不瘋呢?“人类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福柯語)既無人可言,唯問天也。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穗,稻麥等穀物成熟後聚生在茎干頂端的花或果實。比之前的苗的狀態長大了。黍如靜態之背景,專寫稷之變化,靜與動,都彰顯著無常。心情如醉,難醒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如後世之“隔江猶唱後庭花”,“只把杭州當汴州”之句,亦有同工之妙,終不如《詩》之深廣真摯。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黍猶離離,稷亦結實,歲月如水之逝,而王道之復興不得見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佛教說:“心凈則國土凈”。如今外在的荒蕪之景,豈非人心麻木之投射?作者真正求的與其說是在此故址上重起宗廟宮室,不如說要的是人們心中對王道的追求,而真正令他絕望的正是後者之不可得。
王船山《詩廣傳》云:“人皆有求,吾誠以自信以求之;人不知求,吾不容已於所求。人之有求,吾所不求,謂我以有求而不得已;吾之所求,人不知求,謂我何求而抑不得已。且夫人之所求者可遂也,吾之所求必不可遂也,不可遂而固求之,憂焉耳矣。田爾田,宅爾宅,有服在廷,留矣乎可為秦之媚子,去矣乎可為虢檜之新君,富貴福澤,榮名顯績,奔走天下之心腎肺腸,而釋其夙憂者,我未嘗不可求而得也。靡靡以行,搖搖以怨,天下之知我者鮮矣,不亦宜乎!幽王滅,平王遷,桓王射,宗親無洛汭之歌,故老無西山之唱,僅此一大夫而眾且驚也。王跡熄,人道圮,《春秋》惡容不作耶!”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毛詩序》: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宫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王風》之背景和主題於《王城譜》中有明確交代:“王城者,周東都王城畿內方六百裏之地,其封域在禹貢豫州太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漸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於鎬京,謂之宗周,即是西都。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謂之王城,是謂東都,今河南是也。成王居洛邑,遷殷頑民於成周,復還歸處西都。申侯與犬戎攻宗周,殺幽王於戲。晉文侯、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以亂故徒居東都王城。於是王室之尊與諸侯無異。其詩不能復《雅》,故貶之,謂之王國之變風。”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離離,盛多貌。作者在故都鎬京行役,目睹宗廟宮室被毀,遍地禾黍,而稷才露出苗。黍為黃米,有黏性,稷一說是沒有黏性的黍,一說即高粱。“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靡靡,遲緩貌。搖搖,心憂而無所訴。此言無人可訴,從側面說明了後句知我者之少,以至於無處訴說,縱有,事已至此,心憂之情說又何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同行者覺得我好像瘋了,而我看他們的冷靜無情才是瘋了。誰瘋誰不瘋呢?“人类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福柯語)既無人可言,唯問天也。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穗,稻麥等穀物成熟後聚生在茎干頂端的花或果實。比之前的苗的狀態長大了。黍如靜態之背景,專寫稷之變化,靜與動,都彰顯著無常。心情如醉,難醒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如後世之“隔江猶唱後庭花”,“只把杭州當汴州”之句,亦有同工之妙,終不如《詩》之深廣真摯。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黍猶離離,稷亦結實,歲月如水之逝,而王道之復興不得見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佛教說:“心凈則國土凈”。如今外在的荒蕪之景,豈非人心麻木之投射?作者真正求的與其說是在此故址上重起宗廟宮室,不如說要的是人們心中對王道的追求,而真正令他絕望的正是後者之不可得。
王船山《詩廣傳》云:“人皆有求,吾誠以自信以求之;人不知求,吾不容已於所求。人之有求,吾所不求,謂我以有求而不得已;吾之所求,人不知求,謂我何求而抑不得已。且夫人之所求者可遂也,吾之所求必不可遂也,不可遂而固求之,憂焉耳矣。田爾田,宅爾宅,有服在廷,留矣乎可為秦之媚子,去矣乎可為虢檜之新君,富貴福澤,榮名顯績,奔走天下之心腎肺腸,而釋其夙憂者,我未嘗不可求而得也。靡靡以行,搖搖以怨,天下之知我者鮮矣,不亦宜乎!幽王滅,平王遷,桓王射,宗親無洛汭之歌,故老無西山之唱,僅此一大夫而眾且驚也。王跡熄,人道圮,《春秋》惡容不作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